走出心理敏感的阴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阴影论文,敏感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处在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时期,身心逐渐成熟,自尊心也正在增强,他们与社会接触增多,社会化程度增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会影响他们自我价值和自我期待的实现,成为他们的“痛点”。他们害怕或怀疑别人谈起自己的“痛点”,缺乏自信;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重视、被同伴疏远、得不到所期待的东西;对别人的话特别敏感,对任何事物都有下意识的敏感反应,而且体验深刻,容易被别人伤害,这就是心理敏感。引起心理敏感的“痛点”就是心理敏感区。
一、引发心理敏感的原因
1.生理原因
个体本身的相貌、身材、身体素质、体力及生理上的缺陷、疾病所带来的限制(这种限制将导致个体对某些工作不能胜任,导致个体行为失败,目标无法实现),无形中在社会适应上会增加许多困难,他们会担心受到别人的歧视、嘲笑或议论,因而产生心理敏感。
2.以往过失
以往的过失行为(如偷窃、赌博、吸毒、抢劫等)、问题行为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敏感,这些过失行为曾使他们受到过屈辱、歧视,精神上受到严重挫伤,事过境迁之后,他们想重塑自身形象,赢得他人尊重,但又害怕自己以往的过失行为被人了解或提起。
3.家庭原因
急剧的社会变迁导致离异家庭、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增多,处于这些不利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缺乏情感上的关爱,有的父母或家人曾有劣迹或地位低下,面对其他幸福家庭的孩子,自己家庭的不幸会使敏感的孩子产生强烈不满甚至憎恨,不愿也害怕别人提起或蔑视自己的家庭,会产生心理敏感。
二、心理敏感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
1.引发自卑
有敏感心理的青少年常常因自己的缺陷或过失而性格内向,情绪抑郁,对自己的品质、能力等做出偏低评估,处于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自尊心得不到尊重,从而挣扎在自卑中不能自拔。
2.影响人际交往
心理过敏的学生往往对周围环境比较敏感,怕自己的缺陷或过失暴露在他人面前,或被人谈起,从而产生离群现象,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紧张、拘谨躲避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压力,阻碍了交往的积极进行,影响能力的发挥,显得孤独,常寡言少语,不喜欢也不善于和他人打交道。
3.导致人格缺失
心理敏感的人常常缺乏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意志薄弱,自信不足,心理上表现出孤独、抑郁、焦虑、惶惑不安和紧张等情绪,或由于对自己体形相貌的不满意,以及身体的疾病或残疾导致自我贬低,丧失自信,以致造成悲观失望等人格缺失特征。
4.造成自我伤害
敏感心理容易产生内向性行为问题,也就是通常说的是非社会行为。行为的结果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否定和伤害,如退缩、孤独不合群,猜疑报复和敌视(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好,觉得他人不可靠,难以合作)、抑郁、自责、自虐(如绝食、自残等)。在知道了自身弱点或知道别人已经了解自身的弱点后,往往会不知所措,陷入自我责备的痛苦中,整日彷徨不安,也有的人在别人有意或无意地谈及自己的痛点时,会情绪反应剧烈,暴跳喊叫,怒气冲冲;或脸色突变,手脚发抖,越想越想不开,伺机报复。这样更加引发心理危机,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
三、心理敏感的纠治
有心理敏感的青少年总觉得低人一截,不敢正视别人,不敢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敢和别人交流,对周围一切很敏感,常去揣摩同学、朋友的反应,老师的态度,自我封闭,处理不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失去自我,失去生活信心。教育工作者应十分重视对这类青少年的心理纠治。
(一)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治
1.发现优点——悦纳自我
首先要自己先瞧得起自己,没有都是缺点的人,也没有全是优点的人。心理过敏的人往往忽视自身的优点,夸大自身弱点,看不到自身价值,青少年应加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辩证对待自己,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自我的核心和关键,既要欣赏自己的优点,还要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完善,扬长避短。
2.建立自信——完善自我
心理敏感的青少年应多方面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青少年的自尊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其行为表现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同,进而转变为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心理敏感的青少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人为善,勤奋求学,学会技术,发展特长,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只有获得成就感,才能满足尊重感,获得自信心。
3.广交朋友——开放自我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主体意识觉醒,独立意识增强,渴望获得友谊,具有极强的归属感,同辈群体的支撑对其社会化的顺利发展有重要作用。心理敏感的青少年应走出自我封闭、放弃顾影自怜,培养乐群个性,广交朋友,开放自我。通过交朋友,从中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满足各种心理需要,同时学习他人的长处,调整自己的行为,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乐群个性,学会与人合作、相处。
(二)学校对心理敏感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1.观察与了解
心理敏感的学生常常有某些特殊的外部表现。一方面,教师平时要仔细观察,对每位学生加深了解,注意那些具有外显缺陷(生理缺陷如长相丑陋、身材矮小、残疾等)以及有家庭不幸,或曾有严重过失的学生是否在人际交往、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有异常的心理障碍,如抑郁、孤独、离群、自卑等,一旦发现,要及时帮助。另一方面,如发现有异常心理的学生,要从多方面了解造成异常心理的原因,他们是否存在心理敏感区,其“痛点”是什么?通过有效途径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严重的要进行心理治疗,及时救助,早日还他们自信自尊的健全人格。
2.心理辅导
教师对心理敏感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善于打开他们的心结,使他们开启封闭心理,从心理疑虑到心理认同,从心理距离到心理合作,从心理无助到心理成长。
针对心理敏感学生自我封闭、自卑内向等特点,辅导教师要运用语言或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身体语言对其所说的内容表示关注与理解,让来访学生感到说出的每一句话,表露的每一份情感都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从而促进心理疑虑转化为心理认同,建立有利于发挥积极效能的辅导关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学生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自我了解和自我认识中产生自我评价。辅导老师应适时地帮助其制定改变现在不良行为的计划,运用建设性行为,建立正确、负责任的行为规范。
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言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关爱和援助,以激发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除心理困惑,渡过心理危机。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积极而有希望的一面,巧妙利用心理激励方法,促进彼此心理沟通,消除学生对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抵抗(心理咨询中叫做阻抗),激励来访学生以真实自我出现。辅导教师还要通过适当的自我暴露,与来访学生共同回顾并分享其个人成长中的经验与成功的经历,引导他们看到生活中积极而有希望的一面。
另外,根据来访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从宣泄积压心头已久的郁闷情绪入手,经过不断探讨,深化对问题性质的了解以及对解决方法的领悟。也就是说,在引导来访学生充分宣泄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认识与思考其当前的困难、挫折与自我成长的关系,让学生建立人生发展的概念,确立工作、人生必须自我负责,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要多提问题,少做评论;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多提开放性问题,少提封闭性问题;多助人决策,少替人决策;多思想沟通,少心理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心理敏感学生获得成长。
3.关爱帮助
心理敏感的学生在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中显得内向、畏缩、不肯表露自己或表现自己,辅导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对话交流、掌握情况,除了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外,在平时的实际生活中对他们要以诚相待,给予热情关爱和帮助,让这些学生做出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扬长补短,在班级活动中让他们充当各种角色,发挥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向这些学生提问,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不能把他们冷落在一旁置之不理,及时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勇气和毅力,让其找回自我。要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励志书籍,心理、生理卫生书籍。学校和教师要为心理敏感的学生创造温馨的外部环境,尽量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其交往,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持,要注意交往时的语言表达方式,避免给他们因痛点而带来烦恼。要挖掘心理敏感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自我表现中找回自信,把灿烂和欢笑洒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