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耻教育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耻论文,必要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形势下,为了加强国耻教育,很有必要在思想认识上增强紧迫感,在教育目的上明确着眼点,在教育方法上探索新途径。
一、新形势下加强国耻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思想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国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全体国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在注重经济发展,追求物质享受时,却忘记了令人刻骨铭心的民族耻辱。据报道,甲午战争100周年前夕,记者在沈阳街头进行题为“同胞们,你是否还记得‘九一八事变’?”的采访,有个东北汉子竟直楞楞地回答道:“什么‘事变’不‘事变’的我不知道,918嘛,是吉祥号码就要发。”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对外交往增多,有些人与外商勾结,违法乱纪,走私受贿,甚至出卖国家机密;还有些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把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唯利是图,为了个人利益,不惜坑害国家,坑害人民。这些现象不能说与一些人忘记国耻,继而淡化国家观念,丧失爱国之心无关。如果任其发展,个人主义膨胀,各种腐朽、没落、丑恶的现象到处蔓延,整个社会就会变质,不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前功尽弃,而且,中华民族将再次蒙受难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耻辱。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教育国民,牢记国耻,并从沉痛的教训中懂得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道理,自觉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从国际形势看,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我们发展提供了机遇。但要看到,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正把矛头逐步转向中国。其目的是分裂中国或演变中国。为了分裂中国,他们不仅对台湾回归祖国设置障碍,还力图挑拨、离间我民族关系,并对我少数经济发达省份进行离心化挑动。如果我们放松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就会在外来势力影响下愈演愈烈,最后导致民族反目为仇,国家四分五裂。为了挫败敌对势力的阴谋,必须坚持用国耻教育国民,让国民从惨痛的历史中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迭径战乱而不散,屡遭大难而不亡,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合则兴,分则亡。今天,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仍然是各族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维护团结统一,同一切搞分裂的言行作斗争是每一个国民的神圣责任。
总之,加强国耻教育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
二、新形势下国耻教育的着眼点
国耻教育不是单纯向国人展示历史悲剧,而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着眼现实,开辟未来。改革、发展、稳定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因此,国耻教育应着眼于增强国民的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和稳定意识。
着眼于增强改革意识。一百年前,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了,中华民族由此蒙受奇耻大辱。如果检讨中国战败的历史教训的话,深刻的教训在于近代中国封建统治者丧失了中国改革自强的时机。在中国近代初期,中日两国的处境本来是相似的,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不从鸦片战争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弦易张。也不去认真了解世界大势,寻求革新御敌之策,而是闭关锁国,苟且偷安。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才稍有醒悟,但仍拒绝根本性变革,变革终未成效。与此同时,日本却认真分析了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认为“中国拘泥于古法,日本应在未败前学到西洋之法。”因此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从旧日本中央幕府到地方各藩纷纷进行改革,并通过明治维新运动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
沉痛的国耻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因循守旧,闭关锁国,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就不能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成果,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更是这样。小平同志之所以把改革开放看作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并坚定地指出,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变,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因此,国耻教育要在分析前耻的基础上,坚持向国民灌输改革意识。
着眼于增强发展意识。改革开放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被别人抛在后面,就要遭蹂躏,受欺辱,这是近代国耻昭示我们的又一重要教训。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一系列空前绝后的反常现象:强盗来打我,我还要赔偿他打我所需的一切费用和损失;强盗打赢了,夺了我的城池,我还要拿钱去“赎还”;强盗打输了,我还要向他割地求和……总之。无论中国是战争的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最终的失败全是中国。尽管中国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反抗侵略者。造成这种奇耻大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十分明确:在近代国际竞争中,中国步履蹒跚,发展太慢太落后,不仅经济落后,而且国民心理素质也落后。搞国耻教育,应当告诫国民,加快发展是避免“落后挨打”命运的当务之急,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抓紧当前机遇,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是社会主义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措施。
着眼于增强稳定意识。翻开中国近代史不难看出,国家蒙受耻辱往往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有关。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政权巩固,外敌难犯;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国家紊乱无序,外敌就趁机而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国内外许多人都曾提出一个令他们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日本幅员仅四岛,地不为广;丁不满十万,兵不为强;洋债日增,国不为富。”为什么竟敢悍然侵略有如此广袤的土地和众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呢?答案其实并不难,日本侵略者看准了中国虽大,却是一盘散沙:上层统治阶级相互倾轧,社会矛盾迭起,国家危机四伏,形不成合力。这样的国家和人民是可以欺侮的!甲午战争前日本是这样认定的,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仍然是这样认定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正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小平同志才一再强调:“中国不允许乱”,“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国耻教育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引导人们认识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教育人民珍惜当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综上可见,把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和稳定意识作为国耻教育的着眼点,既是新形势的要求,又是国耻教育内容本身的逻辑体现。只要把教育的着眼点和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因势利导,就能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国耻教育,要改进方法
要提高国耻教育的效果,还应适应情况变化,改革教育方法。
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国耻教育是与国俱存的继续教育。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应调整、充实教育内容,以增强时代性。比如,在当代,中华民族作为整体蒙受耻辱的现实性已不复存在,但个别霸权主义者干涉我内政,侵犯我主权,威胁我安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少数国人丧失国格人格,玷污民族优良品德的言行,也不乏其例。如果不紧紧抓住这些现实问题,教育则是苍白无力的。加强国耻教育,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尤其要把小平同志关于国家独立、主权、安全、尊严、国格等一系列论述作为教育的重点。此外,还要大力宣扬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争得重大荣誉的英模人物。这样就使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时代特征融为一体。
要结合国情特点。随着国力逐步增强,生活日益提高,少数国民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只图安乐,不求进取,如何使国民保持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新形势下国耻教育要解决的难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国耻教育如果就耻论耻,就难以入脑入心,效果不会好。只有结合国情特点,去引导人们清醒地认识我国人口负担过重,国民文化素质偏低,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耕地狭小,资源不足等一系列现实的和潜在的危险,才能有效地唤起国民的忧患意识,增强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保持不断进取的能力。
要以青少年为重点教育对象。国耻教育是全民教育,但重点是青少年,因为国耻教育实际上是爱国教育,知耻愈深,爱国愈深。爱国教育以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他们对父母之邦惨痛的教训汲取多少,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如期实现,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从国民主体结构看,青少年对国耻、血恨知之甚少。有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某单位在对预招青工面试时问:“请说出圆明园是谁烧的?”青工回答:“不是我烧的。”主考摇摇头。这名青工的同伴赶紧上前申辨道:他在校是三好学生,绝不会干那事的!”……由此我想,为了使民族悲剧不再重演,仅让青少年知道“四大发明”,“盛唐文化”是不够的,还应当把国耻教育列为他们的必修课。
要确立较为稳定的教育渠道和形式。以往的国耻教育大多包容在其他教育内容之中。教育较多地采取动员大会、宣传月、教育周、广播电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虽然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难以做到深入、经常。要提高效果,除了独立教育内容外,还应确定较为稳定的教育渠道和形式。具体地说,一是建立以国耻国难纪念场馆、墓地为主体的教育基地;二是确定“国耻日”。利用教育基地和国耻日进行国耻教育,既可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还能做到长期渗透,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在这方面,日本人为我们提供了反面经验,一年一度,他们以“靖国神社”为基地,大肆喧嚷所谓“昭和国耻”,对日本人民起到很强的蛊惑作用。近年来,日本还有人提出,将每年的8月14日定为“国耻日”,以便对国民进行所谓的“国耻教育”,这值得我们深思。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是到了近代,她落伍了并饱受列强的践踏和凌辱。如今,中华民族已经一洗历史的耻辱,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强调加强国耻教育,旨在弘扬民族精神,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