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教学应用
课程整合是课改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就开始重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构建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不仅在开阔视野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也在开拓创新方面为学生积累科学底蕴。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改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课程结构应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以打破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结构。所以,课程整合作为课改的基本理念,特别强调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课程组织形式。该理念的提出对深化课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中课程整合的模式
“整合”是指将各个局部加以整顿组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课程整合就是将各个学科相互交叉,互相促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国内讨论最多的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但课程整合不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多角度、多平面、多层次上的相互融合,因此课程整合真正深入下去,它的探索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1.学科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1)学科内整合。学科内整合是指将学科内部的相关知识点梳理、整合,将教学内容的顺序、重难点以及教学目的进行调整。
(2)学科间整合。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部分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机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这正突出了学科间课程整合的特点。
2.课程与生活实践整合,发展综合实践运用的能力。课程与生活实践的整合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经验,与其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相结合,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课程形态,以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为特点,与学科知识构成丰富的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信息技术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建既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真实的任务体验中,可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3.课程中学习方式的整合,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主体,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在过去,一个铜匠只要把一些技能教给他儿子,他儿子就不愁吃饭了,但现在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被当今社会所要求。传统的学习太过强调被动的接受和重复的掌握,填鸭式的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热情,更不用提探索与创新,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应将接受式学习与其他的不同学习方式整合起来。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多样化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而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教育网站和学校建立的资源库中,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通过网络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同时,也打破了学生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在自主探究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把不同个性、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为一组,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小组成员协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秉承满足社会需要、满足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要求。
1.我们所提倡的课程整合,需要将多种要素整合在一起,多门学科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就需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如: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解本学科知识,还应该多研究信息技术在数学、物理、化学、人文等方面的反应。教语文的,也应该涉猎历史、政治、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当教师的视野足够开阔时,才能带来学生视野的开阔。
2.如何将多学科知识合理有效地整合,也是给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知识串联起来,而不是生硬地在一节课中学习几门学科。
3.在课程整合过程中,铭记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将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放在最高地位。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课程整合得到了长足发展,所有课程都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转变,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我们更应把课程整合的意义深入每位老师、每位学生的心中,将已有的经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为现在的整合仍有很多的盲点,只有这样的意识深入人心,一旦有任何改进的机会,我们才能迫不及待地去完善它,将改革推向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李玉珠 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问题及思考[J].才智,2007。
[2]姜新华 对中小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论文作者:吴晓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课程论文; 学科论文; 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课改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7月总第3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