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演进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对扬州市宝应荷藕产业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基于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近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要注意把握发挥特色优势、做强市场主体、完善服务体系、创立名优品牌和强化资源整合等五要素;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近阶段纵向合作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中介机构、市场)+农户”为主,“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合作社)+农户”则是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新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组织稳定运行在于建立尊重市场作用柔性适应机制,利用柔性契约、分成契约等形式可以有效增强契约的适应性和可执行性。
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兴起及发展要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农产品商品率明显提高,为市场而生产使得专业化经营成为可能,而由农户专业化和地区专业化带动形成的特色资源优势、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则是近期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由于在区域内集中了大量有密切联系的农产品生产者、中小加工销售企业和相关的支撑服务机构,既有纵向的分工合作,又有横向的专业服务,多条产业链共生并存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扬州市宝应县是中国荷藕之乡,该县常年种植荷藕10万多亩,产量12万多吨;全县拥有荷藕加工企业28家,其中出口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荷藕10万多吨,加工产品达7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销往日本市场藕食制品3万多吨,占日本市场份额的70%;批发市场4个,年销售量5万多吨。目前宝应县已形成品种改良、生产、藕制品加工开发、销售完整的产业体系,2003年全县荷藕种植业产值2亿多元、加工业产值3.5亿元,藕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种植业2万人,掏藕1500人、运销经纪人员4000人、加工4500人),藕业收入2.1亿元,占全县种植业产值、乡村工业产值、 农村就业人员和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均在8%左右,荷藕产业已为宝应经济, 特别是宝应农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
产业集群能产出并释放较强的“集聚经济效应”,促进分工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地域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地域农业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1、发挥特色优势。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产业, 不同的温光水土条件适宜于不同的农产品生产,不同的农产品也只有在适宜的温光水土条件下其高产优质性状才能得到表现。特定的品种在特定地区生长的品种适生性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宝应荷藕、高邮麻鸭等,都是特定品种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要因地制宜,比选出具有地域性优势的特色产品加以重点发展,形成规模。
2、做强市场主体。产业集群的本质是企业的集群, 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厂商是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农产品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市场中介和龙头企业。高邮鸭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基地和养殖大户的作用,走联合发展之路,发展形成了六大养殖基地和10多个专业合作社,高邮鸭集团是国家级龙头企业,打响了“红太阳”、“秦邮”等鸭蛋品牌。司徒镇兴联鸭业合作社由本镇和浙江等地的20多户养殖大户组成,合作社社员相互服务、各有分工,既有保种供种,又有蛋品加工,既有股份合作市场化运作方式,又有社员间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无偿服务,形成了统一供应苗鸭、饲料、统一辅导养殖技术、统一防治鱼鸭疫病、统一蛋品加工销售和分户经营的“四统一分”生产经营机制,产生了较好的整体效益。2003年该社养鸭规模25万只,销售加工蛋品1300万元,每个社员年均获纯收入6万多元。该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龙头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开拓市场、加工增值、打响品牌、技术创新、推进生产基地的形成等方面。大量的运销经纪人和市场中介组织,可以寻求建立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诞生、成形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农户主要是发展规模经营,扩大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3、完善服务体系。专业化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包括品种种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农产品储藏保鲜、市场分销、运输网络等方面比较齐备的专业化服务,是产业集群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集群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尤其要注重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注重从品种改良、生产农艺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提升技术层次。宝应荷藕的发展经历充分说明这点。2001年底,日本加大对进口宝应荷藕的检测力度,检测项目由常规卫生检测1项增加到农药残留、重金属等12项,检测方式由抽检发展到批批检测,全县藕制品出口检测费用将由60万元增加到360万元,一般出关时间延长至7天左右,使本就效益不佳的宝应藕业面临危机。至此,产业内各方认识到加强行业合作与治理的重要性。2002年5月, 由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荷仙集团发起成立了宝应县荷藕行业协会,全县共有28家企业、21个经纪人和255户藕农代表参加。协会组织全县16家出口加工企业与农户落实5万亩生产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制定了“江苏省无公害莲藕生产技术规程”,在生产基地上强制推行,并联合省市质检部门对生产基地进行核查、备案,对基地环境、产品质量跟踪抽查并实行产品标识化管理,企业凭标识收购加工的基地产品,仍实现抽查检测。加工出口企业由于免除了批批检测也节省了大量的检测费用,缩短了通关时间。2003年宝应荷藕还被国家列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4、创立名优品牌。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也是农业产业集群成功的外在形象标识。2002年由高邮鸭集团牵头组织全市30多家生产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成立了高邮鸭蛋行业协会,统筹全市的原种保护、苗鸭孵化供种、市场信息服务、生产技术指导和品牌宣传,并将高邮鸭蛋申报列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在养殖、蛋品加工、鸭肉加工等方面推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达标产品方可使用原产地标志,有力地维护了高邮鸭业的形象和发展后劲。由此可见,塑造品牌形象是一个不断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积极推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逐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优质化;二是增强品牌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对农业产业集群而言,集体品牌特别是地理标识和原产地证明商标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金华火腿、烟台苹果、高邮鸭蛋、龙井茶等,很容易引导消费者的注意、认知和认同;三是做好名牌延伸工作,把名牌冠以新的地域产品形式或类别中去,营造名牌森林,提高地域产品的整体形象,发挥名牌的综合经济效益。
5、强化资源整合。 产业集群内各经营主体的协调发展和密切合作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产业集群内厂商之间的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可以有效减少过度竞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初期,中小经营企业多,加上与农户的联结,合作要求高,政府部门参与,借助行业协会等形式构建有效的产业整合平台,加强行业规划、市场培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品牌申报以及研发支持等产业集群成长所必需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服务,对提升产业内各经营主体的协同动作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整体效益非常重要。
二、对农业产业化本质特征、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讨论
1、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基于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的分工与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本质的特征是什么,学术理论界看法各异,如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利润平均化等等,各衷一是,各有道理。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主要研究的是同一产业内各个经营主体之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其本质特征可以理解为基于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的分工与合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一般具有双向的带动作用,一方面分工的外向发展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对其他专业部门的要求,带动其他行业的分工,另一方面,分工的内向发展可以带动产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农业生产客观上存在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为市场而生产就使得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各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转向专门或主要为市场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二是农艺过程专业化,即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中不同工艺阶段及相关服务部分都分成专项生产,由各具优势的专门经营主体分别完成。三是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即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形成专业化的农副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专业化在这三个层次上的发展,分工不断细化,专业门类不断增加,结构层次趋于复杂,产业体系也由此不断得到完善。
随着社会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产业组织间的互补性活动必须在数量和性质上进行协调,农业生产的组织特点(分散的农户经营)和产业特点(生物生产和农产品易损性)决定了这一协调尤为必要。这一协调可以以三种方式进行:合并、合作或市场交易。大宗通用型、市场集中度低的产品主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协调;先前由多个市场主体组织的连续的生产阶段在一个企业内部通过管理指令而相互协调就是合并;合作是指各经营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合资、战略联盟等方式对先前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进行有计划的协调组织。协调是有成本的,选择那一种协调方式取决于相互之间成本的比较。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合并往往导致过高的组织与控制成本,市场交易又会导致过高的交易成本或市场失灵现象。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方式的合作制度安排,具有合同、合资、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可以适应不同特性农产品和多元合作主体的组织需要,能够带来交易成本与控制成本的降低,合作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居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对农民来说可以有效减少经营风险,达到把分散的小农户与讲求规模和效益的市场联接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农业产业体系中劳动分工和合作逐步深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就是基于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的分工与合作。
2、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仍处于创新和演进之中
产业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恰当的组织形式能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和合作利益的增加,不恰当的组织形式常常会受到机会选择和动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既要考虑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也要考虑到不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特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身也有一个循序渐进、合作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之初有“龙头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两种基本组织形式,应该说这两种组织形式在沟通“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两种组织形式内在运行机制上的一些缺陷也逐步暴露出来。我们认为:“龙头企业+农户”契约执行成本较高,难以对当事人构成有效的约束;“合作社+农户”主要受制于合作社自身资金不足和缺乏抵押性资产,缺乏商业资信。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推进产业化组织创新,在组织链中引入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组织形式,比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中介组织)+农户”,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社集中收购,避免了与众多分散农户的直接交易,可以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合作社能够对分散农户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保证合同的稳定执行。扬州市某棉纺企业与农民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将合作推进到资产联结的程度,引入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公司组织结构,实行社员按交易额分红,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的水平。宝应藕业把质量技术监督局引入农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形成“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的新的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高邮鸭业、宝应藕业根据产业区内中小加工、销售企业众多,过度竞争导致效益流失严重的现实,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产业整合治理,形成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行业协会+企业(市场中介)+农户”的新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3、农业产业化组织稳定运行在于建立尊重市场作用的柔性适应机制
农业产业化组织顺利运行的关键在于保持各经营主体合作关系的稳定性,而合作关系的稳定关键在于各方在分享合作剩余上达成一致,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不同的利益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一体化。但从目前扬州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践来看,在利益分配上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片面强调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非市场安排的作用,要求龙头企业对农户实行利益保护,让农户获得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平均利润。这一思路的实质是要求龙头企业让利给农民。实际上在农业产业链内部以合作为主的“非市场安排”并没有取消市场的作用,而是以市场竞争、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基础的合作,合作各方在产业体系内分享的只能是“合作剩余”,农户能否获得平均利润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均衡状况。在国内外市场日趋一体、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指望龙头企业长期保护农户和基地的利益,实际上将会严重削弱龙头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不可能长久作用的,最终也会拖垮企业,受伤害的还是农户和生产基地;第二,治理结构不完善。产业链内部各经营主体的关系多为一次性买断关系,农产品市场风险(收益)往往只由一方承担(享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形成,一遇市场波动,不利的一方往往撕毁合约,不承担义务,由此造成双方利益冲突。
由于合同契约方式是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各经营主体间主要的连结方式,因此,提高契约的稳定性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考察众多的案例,可以发现合作双方毁约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所造成的,价格、数量、质量都是影响因素,而契约本身的不完备又是造成毁约的主要原因。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不同性质的交易要求选择不同的契约或治理结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里,要维持契约的存在,须赋予契约随机应变的功能。在我国由于农产品市场体系很不完善,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而这种波动风险又是农业产业化各参与方都无法抵御和单独承受的,并往往由此造成农业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合作关系不稳定。如扬州市某纺织企业2000年与周边4万亩棉花生产基地乡镇农技站按国家指导价加价8%签订种植合同(5%给农户,3%给农技站),由农技站落实到村到农户,当年棉价基本稳定,合同兑现较好。2001年企业继续按国家指导价加8%(每公斤8.4元)签订生产合同,新棉上市时收购价一路走低,由每公斤7.6元跌至6.8元,公司按合同价收购基地4000吨皮棉增加支出320多万元。2002年公司仍按国家指导价加价8%落实合同种植,谁知当年新棉价格是越收越高,1个月内价格由每公斤8.4元涨至10.2元,外地客商、企业纷纷涌入收购,公司虽及时调价但仍跟不上市场价格步伐,当年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2003年企业将净资产40多万元的轧花厂划出,牵头组织当地2000多户棉花种植户成立棉花产销合作社,合作社总资产由轧花厂资产和社员每亩10元等额出资组成,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是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理事会聘用经理等管理人员。合作社负责向社员统一供种,发放小额贷款,有7—8名棉花辅导员提供技术服务;合作社社员按合同将生产棉花送交轧花厂收购点统一检测定级过磅入库,并按当时市场价一次结算缴棉款项,春节前再按社员缴棉数量、品级,按当时市场价格实行二次补差;棉花年度结束后,按合作社全部经营盈余提取35%的风险基金、30%的公积金,其余35%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实行分红,2003年尽管棉花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该社棉花产销合同履约率达100%。从该事例中,可以明确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一是增强契约的柔性成份。有弹性的契约会使契约执行更加方便,近几年来各地农产品购销契约中价格规定由固定价格、保护价格逐步演变为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支持定价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实践。二是实行分成契约,产品一次性买断,依市场价格情况延期结算或利益分成,这是合作各方合理负担市场风险,实现利润共享的有效形式。三是规范合同文本,强化合同管理,提高契机内容、项目的完整性、准确性,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利益,提高契约文本的可执行性。
三、几点结论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农业劳动分化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演进和创新的过程。本文通过宝应藕业等几个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随着农户专业化和地区专业化的发展,具有地域资源特色、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成是当前农业产业化深化发展的新趋向,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特征、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农业产业化的本质特征是基于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的分工与合作。 农业产业化发起的初衷是为消除“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寻求一种有效的市场组织形式。随着农业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化的另一项职能开始显现,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农业产业体系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付诸于实践。
2、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创新, 主要是在公司和农户连结的中介组织和整个产业体系整合方面引入新的元素。“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公司+农户”组织形式的制度缺陷,提高产业体系的连接程度。“行业协会+公司+农户”是现阶段适合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产业化组织形式,行业协会是整合产业体系、聚合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组织载体。
3、提高农业产业化各经营主体间合作稳定性的关键是增强契约的市场适应性。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农产品市场波动,农业产业组织的治理结构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利用柔性契约、分成契约等形式,建立自主适应环境的柔性机制,使之能自动地适应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提高合同契约的适应性和可执行性。WW王登凯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合作合同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三农论文; 农民合作社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