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是综合性学科。正如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蔓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日之优美而崇之大,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祟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人安。”的确,美术作品不仅能作用于人的道德,提高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美术课程在中学课堂中开设,并不是它仅仅是一门学科,更重要的是它在学科领域里本身是综合性的,人们在学习中通过美术课的学习更能发现现实的美,生活的美,给学习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感悟。美术贴近生活,也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美术作品是社会发展的一盏灯,审美教育得益于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
关键词:美术;综合性;目的性;审美情操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10-104-01
1 前言
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美术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注重教学创新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设施,促进中学美术教学走向更高的水平,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
2 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个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地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3 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5 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是圆的实体,果皮摸起来很舒服,细嫩而光滑;通过鼻子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香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进行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
6 注重遵循启美、启智、启德、启信这四个着力点
6.1 启美
启美是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进而最终能够创造美。对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传统绘画、雕塑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欣赏可以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美术教学中的技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6.2 启智
启智是指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记忆画和想象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布置作业描绘生活,让学生在绘画语言的表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6.3 启德
德为立身之本。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德”的教育,德育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6.4 启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对于身处紧张学习生活节奏中的学生,美术课应当是一种精神体操,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因此,选择实施成功教育、快乐教育就应成为每节课的总体构思。用自己的激情与自信感染每个学生,每节课结束前要对好的作业点评,只要是有可取之处的作业,都可以得到展示、表扬,使学生尽情品味收获的快乐。
7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课的教学综合性已在多次教学改革中提及到,在当前细分学科特色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之下,美术教学中如何突显它的特色、确立把它的综合性,是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内在本质所能体现的,因此能让美术学科成为学科领域里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科,而不再是边缘性学科的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杜晨鹰.谈美术设计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14(5).
[2杨崇智.浅谈美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的互动[J].艺术时尚旬刊,2014(8).
论文作者:杨幸子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美术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美术课论文; 能力论文; 注重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