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一体化模式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苏联春,罗燕

苏联春 罗燕

(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外二科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 目的:探究创伤外科中创伤、急救一体化模式的建设。方法:择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50例创伤严重患者,按照急救方案的不同来分组:行常规急救的半数患者被归入对照组,行创伤、急救一体化治疗的其余半数患者被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的急救结果及相关指标信息。结果:就急救成功率、住院时间、致残率、并发症率等指标而言,研究组均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建设急救、创伤一体化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改善预后、加快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创伤外科;创伤救治;急救一体化;实践探索;模式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396-02

一直以来,严重创伤患者都面临着较高的死亡率,即使及时送入急诊科,也可能留下肢体的残疾或器官的功能衰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中晚期死亡结果[1]。好在许多医院为创伤患者逐步完善了院前急救系统,使创伤严重的患者在院前时间上有所缩短,再加上创伤复苏技术的发展,便使得创伤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得到了一定的挽救。然而,当前实行的创伤急救模式并非是没有缺陷的,院内复苏和确定性治疗之间存在着衔接问题,即患者可能因为在急诊室的延搁而影响到急诊救治结果[2]。对此,医院应该建设创伤、急救一体化的治疗模式,以此来提高患者的创伤救治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50例创伤严重患者,按照急救方案的不同来分组:行常规急救的半数患者被归入对照组,行创伤、急救一体化治疗的其余半数患者被归入研究组。研究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65岁,平均(45.44±10.38)岁;院前时间最短半小时,最长10小时,平均(6.45±1.54)小时;致伤原因:车祸撞击11例,压砸伤10例,高空坠落4例。对照组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64岁,平均(45.74±10.59)岁;院前时间最短半小时,最长11小时,平均(6.92±1.83)小时;致伤原因:车祸撞击12例,压砸伤11例,高空坠落2例。两组患者就上述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院前时间等基本资料而言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的创伤患者接受常规急救,研究组的创伤患者接受创伤、急救一体化治疗,该治疗模式的具体措施有:

(1)组建一体化治疗小组

由急诊外科科医生、护士共同组成一体化治疗小组,根据各自的岗位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以急诊外科为核心,征求其它科室的协作帮助,为患者建立绿色通道,进行无缝衔接的创伤、急救一体化管理。对于小组人员,管理者可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其创伤急救技能水平,在培训中可以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进行共同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来探究最佳解决方法。

(2)及时做好药品与设备的急救准备

高层建筑与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发生车祸撞伤与高空坠落伤,这类患者多为严重创伤患者,生命普遍处于危急状态,入院后需要第一时间接受急救,因此急诊外科内必须随时做好医疗器械与急救药物的完善准备,尤其是手术室,必须随时能够接受患者的到来。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应在为其实施手术的同时与ICU病室人员做好协调工作,做好准备,随时将手术完毕后的患者转入其中进行严密监护。

(3)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制度

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紧迫的急救时机,应对院前急救进行相应的程序设置,即急诊外科出诊医护应在患者前来医院的途中为其提前做好清理伤口、包扎创伤、提供氧气支持等基本急救措施,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急救时间。

(4)做好各部门的协调

急诊外科的医生与护士应在患者入院后立刻为其进行创伤情况的评估,并及时将患者信息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以便院内其他各科室可以及时掌握和调取患者的病情,进而做好相应的工作,协同急诊外科抢救处置室及创伤外科病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一体化服务。

(5)观察并作出准确判断

患者进入急诊外科后,医护人员应对其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表现判定其致命伤所在,并按照创伤轻重来决定处理的优先级别。

(6)分组分工

一体化小组可以通过细化分组来实现对患者不同方面的急诊处理,如:气道支持组为患者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为患者吸痰排痰;监护组负责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为伤口作基本的止血包扎;循环支持组为患者行胸外心脏按压、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后及时给予药物;外联组负责与其他科室及患者家属联系,做好科室间的协调工作与患者家属紧张情绪的安抚工作[3]。

(7)做好应急处理

患者的任何临床表现都可能是突发状况的提前征兆,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以便在患者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作出应急处理,或是直接预防突发状况的出现。

(8)简化急诊流程

对于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严重创伤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因此要尽可能地简化急诊处理流程,对于各类申请表与检查单不可强求遵守标准流程,而是应该为患者先实施临床检查,并以最快速度将结果交送至创伤外科医护手中。

1.3 观察指标

(1)急救成功率;(2)住院时间;(3)致残率;(4)并发症率;(5)死亡率;(6)患者在急诊室的延搁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救成功率、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率

见表1,研究组在急救成功率上高于对照组,在致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率上地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

表1 急救成功率、致残率、死亡率、并发症率的组间对比(n,%)

*

2.2?患者在急诊室的延搁时间与住院时间

见表2,实行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组无论是住院时间还是患者在急诊室的延搁时间均要远远短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与医疗理念的双重发展,人们对于创伤救治有了新的认识,“时间窗”这一理念愈发被重视起来[4]。对于严重创伤患者而言,伤后的2~4个小时是创伤治疗的黄金时间,若在这段时间中患者的伤情被耽误,则有极大可能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5]。对于“黄金时间”的把握,便是一体化模式的实行目标所在,即只有实现了创伤、急诊之间的无缝衔接,才能缩短患者在急诊中被耽误的时间,从而实现对患者伤情的及时有效治疗。可以说,在一体化模式中,创伤急救不再是传统的常规急救,而是向现代急救模式转变,其急救流程从“环节型”转变为“全程型”,甚至急救模式也从“全科型”转变为“专业型”,急诊创伤立足于柔性反应机制,通过有效的院内衔接实现了快速临床反应,因此对创伤的治疗更加规范、有效。

关于一体化模式实践应用效果的探索,可见本研究结果部分,即:研究组成功率96%,并发症率、致残率与死亡率仅有16%、4%、0%,远远优于对照组的76%、44%、24%、16%;其急诊等待时间与住院时间也远远短于对照组(P<0.05)。

4.结语

创伤、急诊一体化模式的应用可以简化急诊流程,有效缩短患者的急诊等待时间,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致残以及死亡的几率,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医院应加强对这一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表2 患者在急诊室的延搁时间与住院时间(x-±s)

*

【参考文献】

[1]许臻晔,黄梁等.一体化急诊创伤外科运作模式初期实践的可行性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01):4-8.

[2]陈丽峰.一体化急救模式护理管理应用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5,36(09):1934-1935.

[3]苗燕燕.完善院前与院内创伤急救一体化的实践和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7):147-148.

[4]侯连英,侯连玉,龙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18):21-23.

[5]王贵华.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5(12):153-154.

论文作者:苏联春,罗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7

标签:;  ;  ;  ;  ;  ;  ;  ;  

创伤急救一体化模式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论文_苏联春,罗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