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与融资创新

风险投资与融资创新

喻先祥[1]2004年在《风险投资与融资创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在1998年国家政协一号提案的号角下,一度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好景不长,在2001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后,我国的风险投资也随美国及国际风险资本市场开始走向沉寂,直到最近才出现缓慢回升的迹象。但正是在这种趋冷的环境下,使得真正做风险投资的人们,包括实业界和理论界,开始更冷静地探索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就风险投资从融资与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学界更深层的思索。 论文采用的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全文共分六章,前言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接着在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风险投资的概念、产生发展的历程、风险投资的本质特性,最后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出发分析了发展风险投资的重大意义。第二章和第叁章分别从风险投资这一新型融资方式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来进行分析。在第二章中,先简单的介绍了风险资本的来源,接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论述我国风险资本来源的可行途径,并提出当前要着力发展以企业、养老金及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主渠道的风险资本供给体系。在论述了风险资本的供给之后,接着在第叁章又对风险资本的需求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风险企业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及其资金需求规律,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从新兴中小企业的初次创业和现有企业的二次创业两个层面对风险资金的需求进行了定性分析。 第四章运用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的相关理论对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进行阐述。首先在简要介绍了信息经济学及交易费用的相关理论与融资方式后,详细地对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融资的发展。第五章,对风险投资的结果(收益)即风险资本从风险企业的退出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构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实选择是完善以企业购并为主渠道的退出体系。最后一章再一次回到企业融资的角度论证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并就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赵晓东[2]2017年在《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依旧不够成熟,企业无法顺利从资本市场上获得大量资本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扩大资本规模的战略性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资本来源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信贷融资。再之,我国信贷资本配置失效使得企业发展受到较为严重的信贷约束,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较大规模的创新资本投入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其在获取银行信贷资本方面面临着较大的信贷歧视,导致其融资需求很难得以满足,这些严重制约着企业创新发展。因此,融资约束理论下,研究风险投资的引入是否会改善企业信贷环境进而缓解其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本文依据融资约束理论研究风险投资参与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来实证检验以下叁个问题:(1)风险投资能否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银行贷款方面的融资便利?(2)风险投资所带来的融资便利效应能否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融资约束?(3)这一信贷融资便利效应是否有助有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产出?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下导致的信息不对称出发,研究信贷融资约束条件下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通过对2008-2015年沪深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风险投资参与下企业的信贷融资便利以及带来的信贷融资便利效应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采用“投资-现金流量”模型对融资约束进行检验,借助交乘项检验风险投资的信贷融资便利效应是否被显着用于创新投入和是否显着缓解创新投入的融资约束,并进一步检验风险投资的融资便利效应是否有助于提高创新产出。然而,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不是随机抽样的结果,而是风投机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而出,因而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还进一步运用风险投资参与或退出前后变化的对比和工具变量法2SLS对内生性问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参与能够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方面带来更多融资便利。这种融资便利效应能够显着的缓解企业创新投入所存在的融资约束,进而带来更多的创新产出。研究还发现,风险投资参与的融资便利效应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从信贷约束的角度研究风险投资参与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不仅拓宽了融资约束的相关理论,而且对国家采取政策鼓励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理论支持。

刘国平[3]2013年在《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及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高科技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极有活力的部分,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高科技企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高科技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极不相称的。由于高科技企业自身、金融机构、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诸多瓶颈,其中又以信贷融资最为严重。实际中,融资难已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首先,关于高科技企业融资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融资模式上,对于新兴的融资方式,如供应链融资模式,关注较少。同时各种融资模式之间的区别,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等问题也存在不足。已有的文献主要使用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于高科技企业供应链的定量分析不足,限制了对于实践运作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特点,总结阐述高科技融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研究不足。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其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本文的理论贡献。其次,对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在分析了高科技企业的伙伴关系、供应链整合与供应链融资的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供应链整合模式。针对高科技企业特点,提出了基于供应链融资的高科技企业融资创新模式。最后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风险识别模型。并以平衡计分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评价的架构,提出了一级和二级指标,并建立了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廖相永[4]2013年在《深圳市SKR公司创业融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和稳定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起来,环境使然,越来越多的国民投身创业,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创业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政府出于鼓励创新,安定社会的考虑,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必将长期支持创业。中国目前是最好的创业时代,资讯发达,科技飞速发展,需求增长迅速,为创业者提供了无限机会。创业是一条充满挑战、充满荆棘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时代变迁,风云变幻,惨遭淘汰的机率也是比较高的,若能接受挑战,加上在经营过程中的坚毅、努力、敏锐、机智、信心和专注,必然在数不尽的危机中把握住机会,“危机之后便是转机”,去危为机,绝大部分成功的创业者,都能在关时刻扭转危机,转危为安,走向成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创业领域不断扩展,更为创业者带来诸多商机。然而,由于创业企业基本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我国长期以来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国这样的劳动力充裕,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环境里,融资困难成为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银行体系高度集中垄断,按现行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按照信贷配给理论的内在规律,中小企业融资难将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资金必定是创业型企业的紧缺资源。为了走出融资困境,除了期待环境的改善外,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合适的融资策略,这将是关系到创业企业生死存亡的现实问题。深圳市SKR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LED莹光粉、LED显示屏、LED亮化灯饰和LED节能应用产品的企业。公司为了长远发展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优点多、应用广泛的莹光粉制备技术。由于SKR公司是初创发展期企业,融资解决资金紧张问题显得紧迫和必要。本文针对SSKR公司创业的融资研究,运用创业学、经济学和融资理论指导公司的创业实践,有助于SKR公司明确融资策略和设计具体化的融资方案。同时,对于其它初创业企业也许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有创业梦想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本文依据国内外创业融资的研究现状,浅析了企业融资理论、创业融资、创业企业的相关理论,结合深圳市SKR公司的创业融资实际问题,以SKR公司所在的行业发展的现状,SKR公司的技术背景、创业管理良性发展等优势为依托,对创业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成本、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深圳市SKR公司创业融资现状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融资策略、方案,关注了SKR公司的融资效率和融资能力,融资行为、方式和融资运作模式。国内创业融资由于创业企业内部在技术、生产、市场等方面,以及外部政策环境的原因,存在诸多约束和问题,加上目前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应用不足,创业竟争加剧,创业风险较高。关注创业融资的融资战略、融资创新、拓展融资渠道,保持创业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在提高创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相关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深圳市SKR公司的创业融资机理分析。第四部分是深圳市SKR公司的创业现状和公司存在的融资问题。第五部分介绍深圳市SKR公司的融资方案和融资策略。第六部分介绍深圳市SKR公司的融资方案的实施。第七部分介绍深圳市SKR公司的融资战略和融资模式的创新。最后部分是本文的结论。本文重点分析了深圳市SKR公司的创业融资机理,深圳市SKR公司的创业现状、融资策略和方案以及从公司发展和环境条件出发拟定的发展战略确定公司以后的融资战略方案应考虑的战略方向。

乔志芳[5]2007年在《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体系的完善》文中提出中小企业在一国的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其进一步的发展却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其中融资难、寻保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融资困境,也日益被政府制定者和理论界所关注。本文主要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融资创新,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与信用评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融资这一当前财经理论界的前沿而现实的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状分析入手,在内源融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叁个层面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指出信用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严重的根本原因,提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基础,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切入点与重要构成部分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新模式——关系型借贷、直接融资的新方式——风险投资、新兴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融资的自我实现机制——企业集群的共生模型等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创新。最后,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以及整个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一系列的指标体系,试图探索建立专门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改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推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王小兵[6]2011年在《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投融资改革的普遍趋势。不管怎样,各类各级学校的发展,无论是增加教育经费,还是促进教育公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一种制度安排,都离不开教育投融资体制机制的重新设计。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本文通过梳理教育财政、教育融资手段和教育融资效率等相关理论研究,对教育融资的整体理论构架有了清晰的了解,采用的理论主要是财政学、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向教育领域的延伸,这增加了文章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同时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教育融资经验也进行了整理和借鉴,这些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然后,本文通过对教育融资方式和融资实践的梳理,归纳出教育融资方式主要有公共财政拨款、贷款融资、项目融资等六种方式,对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与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炼出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等五个影响教育融资创新的因素,将教育融资创新绩效的评价分为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并设计了实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确定了教育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同时在公共教育财政、教育成本分担收费、贷款融资等六种融资手段下,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各有不同。论文随后从教育融资理念、教育融资路径、教育融资手段叁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反梯度推进教育融资理念、教育券制教育财政补贴方法、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以及教育融资的优化组合等教育融资的创新理念,用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使用。为保证论文理论分析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访谈,从实践角度分析了教育融资创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实施教育融资创新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教育融资创新的影响因素有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包含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方面。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数据统计软件验证了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和融资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都对教育融资的规模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成本因素、制度因素、风险因素对教育融资的配置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2)在完善助学贷款机制方面,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认为风险投资引入助学贷款,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本投资式的”资助计划,即银行对学生的资助等同于对一个有风险的企业进行投资,“买进”学生未来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使让贷款学生群体承担部分还贷风险。这种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分散贷款风险,为助学贷款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风险承担机制,有助于提高助学贷款的稳健性,从而为教育资源筹集提供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本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分别对银行和个人的贷款风险进行了测算。(3)在不同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方面,本文认为教育产品价格是国家支付的人均教育经费(可称隐性价格)与学生支付的学费(可称显性价格)两部分之和,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产品价格类型;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最终体现为国家和个人之间划定的不同分担比例。这种显性而完整的教育产品价格机制既有利保持原有体制下各界对教育的投资渠道,又能进一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激发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热情,使教育保持应有的竞争、灵活和高效,从而使教育发展回归均衡。

王新红[7]2007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至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7527家,产值已达34367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较大,表现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还很有限,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很低,如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2004年增加值率为22.8%,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偏小,仅为10.5%。近六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销售收入占制造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没有太大的变化,增长趋势缓慢,新产品产值的比重不升反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对在下降。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世界各国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背景下,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和企业自身发展过程艰辛的双重压力。因此,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效率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从资金投入产出角度来探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以期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本文从微观的企业角度出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投入产出的效率观,以融资理论、信息非均衡理论、效率理论等为基础,运用数理经济学和运筹学的知识,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及纵向与横向比较的方法,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效率。首先,在对融资效率的各种研究观点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本文企业融资效率的涵义;第二,以供求理论为基础,从资金供给、资金需求以及融资均衡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供求机理,利用大量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第叁,构建了分析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多方位对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的要素进行了剖析;第四,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第五,基于效率原则,探讨了高新技术企业R&D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的选择;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提高的制度安排。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及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界定了融资效率的涵义。企业融资效率属于微观经济效率范畴,它是指微观经济主体为生产运营融通资金的能力及其所实现的效用,包括企业融资效率量的体现、企业融资效率质的体现及其制度安排效率。(2)论证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资金有效供给不足。运用经济学的市场供求原理,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供求机理,在此理论基础上,利用大量数据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供给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供给有效性不足,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度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存在融资断层,这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3)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外部因素看主要是金融环境与制度安排;从内部因素看,主要包括企业规模及资产结构、融资成本、融资渠道及融资结构、盈利能力与成长性、所处的R&D的时期以及投资项目的未来预期等方面。(4)运用DEA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通常对融资效率的测度与评价主要是运用模糊评价以及层次分析方法,是对融资方式效率的评价,存在概念与结论的不完整,方法上很难避免主观性。由于融资效率问题是一个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复杂系统,DEA以数学上严密的定理形式,证明与经济学的Pareto有效性等价,运用此方法能更切合实际的反映企业资金的有效性。本文运用DEA方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了测度,得出一些具有经济意义的结论:①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效率整体低下,大部分企业处于明显非效率单位,且其连续多年融资效率几乎没有增长,无效企业并未有大的改善;②融资效率的高低与企业资本结构有密切的关系;③高新技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较低,且动力不足,这是融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④企业资金运作能力有限,有限的资金没有合理配置到高新技术主业经营上,使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基于效率原则,提出了根据高新技术企业R&D不同发展阶段选择融资方式的建议。高新技术企业的R&D初期、中间实验阶段以内源融资为主,外部融资为辅,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从进入产品开发与工艺开发阶段及R&D成果转化初期,高新技术企业逐渐开始需要依靠外部资金来满足内部资金的不足,到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其融资能力大大加强,资金来源应以外部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为辅。

李帆[8]2007年在《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方案设计》文中指出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因素中第一重要或者说决定性的因素。中小高科技企业是高科技产业的主体也是世界各国创新体系中最活跃、最具效率的部分,这在我国也不例外,但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存在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大量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无法跨越“死亡陷阱”,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沉痛打击,因为在我国独特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下,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机会不均”和“竞争欠公平”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融资难的顽症。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基本战略的今天,基于国际经验与现实需求,完善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体系的研究就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以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为参照,分析了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现状,并以浙江无锡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体系的政策框架。

席晓娟[9]2011年在《私募股权融资税法规制研究》文中提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以先进生产力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力,企业创新需要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现代经济以金融为核心,金融以资本市场为核心,融资是资本市场首要功能。鉴于内源融资的有限性,企业融资以外源融资为主;鉴于间接融资成本高,以直接融资为主。私募股权融资作为外源直接融资方式,以无担保、成本低、收益高等优点,成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无法通过公开上市及银行贷款融资情况下的首选融资方式。2010年私募股权融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私募股权融资界领头军,私募股权融资重要性日益突出。2004年《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国家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其中财税政策是有力的经济宏观调节杠杆。因此,有必要从税法角度研究私募股权融资。运用税收法律制度规范私募股权融资,以实现税法对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的引导与调控作用,加速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本文从税法角度研究私募股权融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该章从论文选题背景入手,通过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进行总结。第二章“资本市场的私募股权融资税法制度”。第一部分研究资本市场与私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基础理论的构建以融资公司为研究视角,涵盖私募股权融资的法律界定、融资公司、融资对象、资金来源等方面。通过阐述企业融资需求及融资困境,从资本市场功能角度界定私募股权融资是资本市场新型直接融资方式,因其无担保、成本低、效率快等优点而成为无法通.过证券市场及银行融资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通过研究私募股权融资与资本市场结构关系,凸现私募股权融资对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研究私募股权融资税收制度的市场化与法律化。在研究资本市场税收法律制度特征基础上,分析私募股权融资税收制度市场化的必然性,提出私募股权融资税收制度法律化的途径。第叁章“私募股权融资税法制度的理论建构”。第一部分是私募股权融资税法理论分析。通过论证私募股权融资征税合法性,结合私募股权融资税法特殊性与宽容性,定位资本市场私募股权融资税法制度对私募股权融资引导与调控功能,并分析私募股权融资税收法律关系。第二部分是私募股权融资税法要素分析。运用税法基础理论分析私募股权融资所涉税种、纳税主体、税率、纳税环节、法律责任等税法要素。第四章“私募股权融资税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第一部分是私募股权融资制度成因的国际比较。从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政府扶持等角度分析私募股权融资制度成因。第二部分是私募股权融资税收立法的国际比较。比较国外私募股权融资税收立法体制、立法体例及立法特点并加以借鉴。第叁部分是私募股权融资税法激励制度的国际比较。从受惠主体、优惠税种、优惠方式、限制条件、优惠效果等方面分析比较国外私募股权融资税法激励制度并加以借鉴。第五章“私募股权融资税法制度环境”。以中国本土化私募股权融资为研究基础。第一部分私募股权融资税法制度梳理。以税法规范生效时间及内容为主线,梳理现行私募股权融资税法规范。第二部分私募股权融资税法环境评析。从国家经济政策层面宏观评析私募股权融资税法环境;从国际比较视角微观评析私募股权融资税收立法、税收法律效力及税收法律内容。第六章“私募股权融资税法制度重构”拟解决中国实践问题,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第一部分私募股权融资税收立法研究。通过反思税法环境对私募股权融资发展的利弊,确立私募股权融资税收立法采取回应型立法模式,在坚持立法适时性基础上,适度制定相关私募股权融资税收法律规范,不宜以私募股权融资税收关系为调整对象单独立法。应根据私募股权融资发展需要,及时对私募股权融资纳税主体所涉税种的各税法因素进行调整。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是私募股权融资税法要素的具体设计。私募股权融资税种以所得税为主,辅之以营业税等税种,适时停征证券交易印花税,开征资本利得税;纳税主体以投资者为主,以税收公平为原则安排私募股权机构投资者税负;纳税环节重在资金退出环节,研究各种退出方式税收问题的解决方法。税收优惠以税收优惠方式多样性、力度适度性、条件限制性为原则,完善受惠主体、优惠方式、限制条件等相关法律规定。本文试图在以下叁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本文首次从税法角度研究私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融资作为资本市场新型融资方式,以无担保、成本低、收益高等优点,成为企业在无法取得公开上市融资及银行贷款融资情况下的首选融资方式。税收作为调节国民经济再分配与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的经济杠杆,既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又影响资本市场效率、结构与创新。私募股权融资税收法律制度以私募股权融资税收关系为调整对象,以税收优惠为激励手段,充分发挥税法对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的引导与调控功能,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私募股权融资提供税法支持,加速实现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二、本文不局限于研究私募股权基金税收问题,而是以税法要素为主线,全面研究私募股权融资所涉税种、纳税主体、税率、纳税环节、税收优惠及法律责任等税法要素。我国私募股权融资所涉税种以所得税为主,辅之以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等间接税;纳税主体包括投资者(私募股权基金是广义投资者)、融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管理人、私募股权资金托管人;不同税种的税率因纳税主体及应税行为不同而有所区别;纳税环节包括融资、投资、资金管理、资金分配及资金退出;税收优惠包括受惠主体、优惠方式及优惠限制条件;法律责任以纳税主体避税及征税主体滥用税收减免权为主。叁、本文以中国私募股权融资发展需要为前提、发展现状为基础,重构私募股权融资税收法律制度。中国私募股权融资现行税法制度环境,因立法层次低、范围窄、数量少、针对性不强而制约私募股权融资发展。基于税法对私募股权融资的引导与调控功能,国家应对私募股权融资税收立法采取宽容态度。以税法激励制度为手段,设计私募股权融资税法要素,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私募股权融资税收法律规范,通过科学、高效的税收法律制度安排,在实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初级目标基础上,实现税法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科技创新的长远目标。

代栓平[10]2008年在《创新型企业融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发展创新型企业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创新型企业融资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不完全契约理论研究融资机制设计是一个更加贴近事实的视角。本文首先对创新型企业性质及其融资契约关系进行了界定,然后重点探讨融资契约中的控制权配置、阶段性融资以及资本退出问题,建立了一个阶段性融资下的控制权配置模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创新型企业试点,及其必备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在中国的发展进行概括评价,并从不完全契约理论角度分析现状的不足,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风险投资与融资创新[D]. 喻先祥. 广西大学. 2004

[2].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D]. 赵晓东. 河南大学. 2017

[3]. 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创新及风险控制研究[D]. 刘国平. 南开大学. 2013

[4]. 深圳市SKR公司创业融资研究[D]. 廖相永. 广东工业大学. 2013

[5]. 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体系的完善[D]. 乔志芳. 湘潭大学. 2007

[6]. 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D]. 王小兵. 中南大学. 2011

[7].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D]. 王新红. 西北大学. 2007

[8]. 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方案设计[D]. 李帆.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

[9]. 私募股权融资税法规制研究[D]. 席晓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10]. 创新型企业融资机制研究[D]. 代栓平. 吉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风险投资与融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