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第三人民医院 黑龙江伊春市 153100
摘要: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血栓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单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组采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14天、1个月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均能显着改善NIHSS评分和FIM评分(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改善NIHSS评分和FIM评分更显著(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有显着疗效。
关键词:脑血栓;依达拉奉;奥扎格雷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ozagrel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78 patients with acute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39 cases)and control group(39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zagrel alone,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zagrel sodium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and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Rating Scale(FIM)score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fourteenth days and 1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the 2 group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NIHSS score and FIM score(P < 0.01);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improved NIHSS score and FIM score was more significant(P < 0.05).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ozagrel combined with edaravon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words:cerebral thrombosis;combined edaravone;middle Ozag;
依达拉奉在对于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缺血性脑卒死问题,也是致死率和致残率比较高的疾病,治疗效果也值得关注,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缺血性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延长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能力,给综合治疗争取时间。奥扎格雷纳是一种强有效的血栓素酶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抑制凝血,最终达到良好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作用,保障联合自由基清除剂和血栓素的治疗进展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后1-3d内脑血栓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42~76岁,平均(61.05±11.25)岁,颈内动脉系统卒中2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17例;对照组3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43.5~75.6岁,平均(60.13±10.46)岁,颈内动脉系统卒中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19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18~75岁,性别不限,发病1-3天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无全身严重并发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RI)排除颅内出血。(3)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4)发病48h内病情进行性加重,(NIHSS)评分下降≥3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必要时脱水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基础上应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奥扎格雷钠8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
1.4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14天、1个月进行NIHSS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出、凝血系列检查,并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组治疗前后NIHSS与FIM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及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第14天、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治疗前后NIHSS及FIM评分比较(±s)。
2.2 不良反应 2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无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发生。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出凝血系列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脑血栓是指脑梗死发生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微,渐进性加重,48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较严重的功能缺损。其的发病机制为:①血栓因素:血管内血栓的延长、扩大、阻塞侧支循环;血管狭窄部位的斑块增大,阻塞血管;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动脉栓塞,短期内多发;心脏内附壁血栓多次脱落,栓子入脑;灌注压下降,出现循环末梢区域或分水岭区的梗死扩大。②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为自由基的过度形成和自由基的“瀑布式”连锁反应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和酸中毒。③脑水肿进展。④其他:水电解质紊乱、发热、出血性转化等,针对脑水肿的脱水治疗和全身性的支持治疗临床易于做到,出血性转化少见,能够及时识别即可做到相应的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核心治疗是针对血栓性因素和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目前关于脑梗死的治疗主要针对其发病的两个作用机制,第一对缺血的组织起保护作用,保护其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第二通过溶栓降纤抗凝的治疗,使缺血区的灌注尽快恢复。由于溶栓的适应证要求比较严格,临床中真正能做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很少。
奥扎格雷钠临床常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其作用机制为:血栓烷(TX)合成酶抑制剂,能阻碍前列腺素H2(PGH2)生成TXA2,促使血小板所衍生的PGH2转向内皮细胞,内皮细胞用其合成前列环素(PGI2),从而改善TXA2与PGI2的平衡异常。该药理论上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扩张血管,是目前临床上唯一静脉使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剂,能改善脑血栓急性期的运动障碍,改善脑缺血急性期的循环障碍及改善脑缺血时能量代谢异常。国内临床研究也发现其对缺血性脑卒中有显着疗效。
通过研究证明自由基在对于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中有决定作用,在脑血栓的缺血期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中,可以包括微血管中的代谢加速,这样就会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通常是通过对于膜磷脂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会影响膜损伤问题,引起缺血性脑损伤。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可以有效的保护脑部细胞,减少缺血面积抑制迟发神经细胞坏死问题,还可以有效防治血管内部细胞损伤,影响缺血治疗效果,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中,要减少依达拉奉对于抗氧化自由基防治血管内细胞损伤问题,不能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和出血时间,减少出血危险问题。一般奥扎格雷纳和依达拉奉的作用机制不同,需要联合使用进行治疗,保障治疗效果。在脑血栓的治疗过程中,要保障提高奥扎格雷纳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单一性,保障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菁,任建新.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10);
[2]赵魁,李荣,盘捷,聂玉林,周玉生.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进展[J]. 中南药学. 2014(07);
[3]卜淑华.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11);
[4]文丹.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35);
[5]李东海.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22);
[6] Efrati S,Ben-Jacob E.Reflections on the neurotherapeutic effects of hyperbaric oxygen. 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 . 2014。
论文作者:宋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1
标签:脑血栓论文; 格雷论文; 达拉论文; 评分论文; 血栓论文; 缺血性论文; 动脉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