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思维的可训练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1.1 前次论思维的可训练性之反思
虽然很多学者一直都尽力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中论证着思维的可训练性(trainability),如斯腾伯格(R.J.Sternberg)的“思维教学课”[1],德·波诺(E.DeBono)的“学思维课”[2],符尔斯坦(R.Feuerstein)的“思维工具强化课”[3],利普曼(M.Lipman)的“儿童哲学方案”[4],吴天敏的“提高智慧的研究”[5],张绪扬的“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6],王晓平的“思维教学培养儿童智力的研究”[7] 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思维的可训练性进行专门的论证。我们曾从思维的过程性、形式性、迁移性等方面撰文[8] 论述过了思维的可训练性,明确指出应从静态的思维特质观转向动态的思维过程观来看思维本质,并提出要从思维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入手去进行思维训练的实践。前次对思维的可训练性的主要论点为我们后来的思维训练实践奠定了理论方向,但是还没有提出实用的思维训练理论,也没有相应的实践效果来论证思维的可训练性。
1.2 再次论思维的可训练性之缘由
自前次略论思维的可训练性[8] 以来,我们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思维训练研究及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的编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简化版和特教版)的编制”的课题研究。多年来,我们在思维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建立了有效的思维训练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践效果,这为论证思维的可训练性又提供了足够的理论与实践证据。我们建构了以皮亚杰(J.Piaget)关于思维运算的可逆性[9] 为“纵轴”,以斯腾伯格的智力成分(components)理论[10]、戴斯(J.P.Das)等人的PASS模型理论[11] 中所确定的多种思维过程和认知加工成分为“横轴”的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理论;并将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理论操作化而编制了普通版、简化版、学困版、特教版等四个版本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其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2 从思维的可逆性论思维的可训练性
2.1 可逆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
思维除了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大本质属性之外,还表现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品质特征。从实际思维的心理机制来看,可逆性是人的思维的最核心的本质属性。例如,当把面前的一碗水倒进大海后,这碗水还存在吗?不具可逆性的儿童会回答说:这碗水不见了;具有可逆性的人们会回答说:水还存在,只是不在碗里,而是在大海里。很明显,在后者的头脑中,已经发生了可逆性转换。正是思维的可逆性,让人们在头脑中把大海里不可能再回到碗里的水,又再现出来。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可逆性无处不在,但给人的印象是:可逆性似乎到处存在,却又难以捉摸[9]。
那么,什么是可逆性(reversibility)呢?皮亚杰认为,可逆性是儿童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包括反演可逆性(inversion)和互反可逆性(reciprocity)两种基本类型[9]。反演可逆性运算是指同一个事物或因素的反方向变化,最终的结果相反,但它的出发点(观察点)并不改变。可用“反过来”、“否定”、“逆向”、“颠倒”等词来描述反演可逆性的表现特征。互反可逆性运算是指在两个事物或两个因素之间关系的逆转中,运算的出发点(观察点)发生了改变。可用“换角度”、“对称”、“等价”、“互换”等词来描述互反可逆性的表现特征。皮亚杰是以可逆性这一心理运算的最核心性质来建造他的运算逻辑的形式化大厦[9],他所论及的思维运算的格结构和群结的核心机制就是可逆性。
2.2 思维的认知过程富含着可逆性
在实际思维过程中,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不是完全程式化的,而是灵活的、可逆的。个体总是根据内外环境的信息,及时肯定或否定、修正或改变、改造或替换现有的信息,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在发散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等过程中,明显存在反演的和互反的可逆性思维操作。如发散思维在不断的变换角度,横向思维在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平衡点,逆向思维在改变思考方向等。在纵向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等过程中,表面上似乎不具可逆性,但实际上存在可逆性过程。在实际生活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可逆性尤为明显。如两个人在某一问题上如果都能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有助于使争论的语气保持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的范围之内。又如从正面(有利面)和反面(不利面)去思考现实的问题或现象时,其中的正面和反面就是互为逆反的。总之,在形形色色的思维过程中大量存在反演的和互反的可逆性操作。如果个体有意识地调动思维的可逆性,提高对可逆性的认知(元可逆性),那么思维会变得更加主动并富有成效。
2.3 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才开始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能力;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有了更加复杂的、抽象的可逆运算能力。可逆性的发展也有关键期,但它并不遵循简单的有或无定律,它们有着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曾提出四种可逆性水平,即前可逆性(pre-reversibility)、反演可逆性、互反可逆性和协调的可逆性(coordinated reversibility)[8]。个体的可逆性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个体很早获得可逆性,有的个体很早达到协调的可逆性,但有的个体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协调的可逆性水平。个体的可逆性从无到有且不断发展,并可通过训练而提高。个体的可逆性往往又是在不知不觉的日常训练中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因此,可逆性具有发展性和可训练性,而思维也因其可逆性而具有了可训练性。思维训练的目标就是要使思维过程的可逆性变得更加熟练、精确,更加协调、灵活,所以,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
2.4 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是思维训练的心理学依据
表面看来,侧重认知结构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侧重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如斯腾伯格的成分理论)似乎是割裂的,但实际上,前者所指的可逆性与信息加工心理学中所指的思维过程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在任何一个实际思维活动中,个体首先要对有关的信息给予注意,然后确定问题的性质,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再按计划执行操作任务,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因此,可将实际思维过程划分为注意过程(Attention process)、计划过程(Planning process)、操作过程(Operation process)和知识获得过程(Knowledge-acquisition process)等四个基本过程。它们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灵活的组合性,而且在功能上有层次性,在机制上具有可逆性,可逆性作为它们的内在机制而位于核心地位。因此,实际思维过程就可分析为可逆性注意过程、可逆性计划过程、可逆性操作过程和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等基本过程。思维的可逆性与思维的操作过程有机结合就产生了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如图1所示)。它给不能被直接训练的思维过程赋予了可逆性而使之成为可以被直接训练的可逆性思维过程(Reversibility-Thinking Processes)。
附图
图1 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的示意图
由图1可见,信息被注意而输入为思维活动的内容。注意过程不仅对外部的知识或信息进行选择和转移,而且对其他三个思维过程所产生的信息也进行选择转换,以协助计划过程实现对整个思维活动过程的全面监控;计划过程根据注意过程提供的信息作出整体规划,并将操作性的任务下达给操作过程;操作过程处理后的编码信息由知识获得过程作进一步的选择性编码与比较,将有用的知识或信息进行组合或重组而产生新知识,最终输出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或策略。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将引起注意而反馈给计划过程进行新的思维活动,直到输出的新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为止。在这里,我们站在心理机制的层面上描述和解释“黑箱”中的思维操作,对实际思维过程的可逆性心理机制进行了形式刻画,但实际思维过程要远比这种形式刻画复杂得多。
3 可逆性思维过程操作化而具有可训练性
3.1 可逆性思维过程操作化而获得思维训练项目
可逆性思维过程不是凭空发生的,它一定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生,因此,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就应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可逆性思维过程的产生依赖于问题解决过程,要有问题解决过程就必须要有问题存在。所以,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的前提是要设计能激发可逆性思维过程的问题,即将抽象的理论或过程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任务或活动。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的操作化就是把可逆性注意过程、可逆性计划过程、可逆性操作过程和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分别操作化为若干思维任务或活动(拟解决的问题),即思维训练项目,它们必须是富含可逆性的思维任务。另外,在编制思维训练项目时,应考虑到思维的测量与评估问题。由可逆性思维训练项目所构成的思维测验不能用于评估接受过可逆性思维训练的被试,但可以用来评估没有接受过可逆性思维训练的被试的可逆性思维水平。
3.2 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项目的实例
3.2.1 可逆性注意过程训练项目实例—听觉选择
听觉选择项目要求受训者听到词后,判断该词代表的事物所属的类别。当听到的是动物类的词时就打一个“√”,听到的是植物类的词时就画一个“○”,听到的既不是动物类也不是植物类的词时则打一个“×”。如当受训者听到甲虫、梅花、雪花,就分别作“√、○、×”的选择性反应。听觉注意要求个体在听觉的感知水平或听觉的更高一级编码水平上,对来自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个体听到词后,在“动物”、“植物”、“非动物非植物”之间作选择时,就在对这三个“类”作不断的肯定或否定的操作,这是具有反演可逆性的注意过程。
3.2.2 可逆性计划过程训练项目实例—正反权衡
正反权衡项目要求受训者同时从正面、反面来权衡、决策和评价一件事情。在此借用德·波诺让儿童讨论的一个话题来举例[2],德·波诺问30名小学生:“如果学校每天给每个学生发5美元的助学金,你们说这样做好不好?”,结果30小学生都齐声说:“好!”小学生们这样回答,都是因为只从“每天发5美元助学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考虑的,却不考虑“每天发5美元助学金”对社会的不利一面。当德·波诺诱导他们从相反面来考虑这一问题时,小学生们才说:“不一定就好。”正反权衡项目就是让受训者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从正、反面来分析问题需要有计划性,在正、反比较中获得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互反可逆性的思维操作。
3.2.3 可逆性操作过程训练项目实例—言语类推
言语类推项目要求受训者先理解题目中的“:”表示两个概念具有某种关系,“∷”具有“等价于”、“相当于”的意思,然后在备选概念中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概念,使得“∷”前后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等价性或一致性。比如“父母:母亲∷儿子:?。a父亲,b儿子,c兄弟,d女儿。”很显然,此题的答案应该是“d”。言语类推是经典的思维训练项目,一般用于训练类比推理能力,它因富含可逆性而成为可逆性思维训练的好项目。在言语类推过程中,首先要熟悉“∷”前面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用此关系去处理后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当后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等价于”前面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在这类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存在着“替代性”的可逆转换操作。可见,言语类推的思维操作过程富含互反可逆性。
3.2.4 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训练项目实例—概念列举
概念列举项目要求受训者尽可能多的列出属于某概念范畴的下属概念。例如对“水果”的列举有:苹果、香蕉、柑橘、李子、葡萄、樱桃等。概念列举常被用来训练发散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它是比较受喜欢的思维操作活动。概念列举要求个体在头脑中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长时记忆里或在外界环境中找到其下属的具体概念(事物)。这也是一种上位学习过程,即通过上属概念去获得下属概念的学习过程。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存在着抽象与具体过程之间在交替转换,这是互反可逆性的思维操作。
4 思维训练的效果验证了思维的可训练性
4.1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的训练效果
我们将可逆性注意过程、可逆性计划过程、可逆性操作过程和可逆性知识获得过程分别进行了操作化,共获得四十个富含可逆性的思维训练项目,编制为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这个教程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而编制的,所以称之为“普通版”。我们用它在上海市几所普通初中学校,同时设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每周两课时、共计八十课时的思维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接受了可逆性思维过程训练的实验组,在智力、思维和学业成绩上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实验组的增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增量。这说明以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为内容的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初中学生的智力与学习能力发展。
4.2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简化版)的训练效果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虽然很有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很不便于推广应用,比如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支持为时长达一年的教学训练。因此,我们对原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的四十个训练项目进行挑选、增减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由二十个思维训练项目构成的、训练时间缩短为半年(即一个学期)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因为这个教程是由原来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简化而来的,所以称之为“简化版”。我们用它分别对上海市的一所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一所初中学校低年级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过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简化版)训练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的智力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以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简化版)为内容的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4.3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学困版)的训练效果
对于智力正常而存在听、说、读、写、算等方面的学习困难,并伴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或行为习惯等方面问题的学习困难儿童来说,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的普通版、简化版都不适合他们。对他们的思维训练要做到难度适中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对他们的训练方式和训练要求比对一般学生的还要高。因此,我们结合学习困难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行为特点,在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和简化版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个由二十个思维训练项目构成的、训练时间为半年(即一个学期)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这个教程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而编制的,所以称之为“学困版”。我们用它分别对上海市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学校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过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学困版)训练的学习困难学生,他们的智力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以实用思维训练教程(学困版)为内容的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发展。
4.4 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特教版)的训练效果
对于存在情绪、行为或精神等心理障碍,并伴有思维简单、知识浅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说,思维训练教程的普通版、简化版、学困版都不适合他们。对他们的思维训练要做到简单而有趣味性,对他们的训练方式和训练要求比对其他学生的还要高,比如要进行个别化的特殊教育训练等。我们结合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习行为特点,在实用思维训练教程普通版、简化版、学困版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个由二十个思维训练项目构成的、训练时间为半年(即一个学期)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这个教程是针对轻度智力落后的特殊儿童而编制的,而且要适合特殊教育方式的教学,所以称之为“特教版”。我们用它分别对上海市一所初职学校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和几所初中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即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接受过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特教版)训练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他们的智力有一定的提高。这说明以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特教版)为内容的思维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发展。
5 结论
5.1 思维的可逆性心理机制能与思维的认知过程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思维的可逆性与思维的认知过程相结合而产生的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维训练理论。
5.2 可逆性是思维的本质属性,思维过程富含可逆性,思维过程因其可逆性而具有可训练性。所以,思维训练本质上是在训练思维的可逆性。
5.3 可逆性思维过程可以操作化为具体的思维训练项目。思维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过程,可逆性思维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发生而得到训练。
5.4 可逆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各类儿童的智力(思维)发展。根据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可编制适合普通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等各类儿童的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用以促进他们的认知与智力发展。
5.5 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及其实践效果验证了思维的可训练性。可逆性思维过程理论为思维的可训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实用思维训练教程的编制与教学实现了思维的可训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