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大力推进论文,社会主义民主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入研究民主问题,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我国如何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就需要系统地认识民主的本质,搞清社会主义民主的丰富内容,在此基础上探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问题
(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在人类延续数千年的前现代社会里,封建理论的束缚,专制皇权的专制统治,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制约,使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的摧残和扼杀,人们不知民主为何物。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巨变,民主首先出现在工业发展较快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并且得到发展。民主的概念是历史的具体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为民主的内容和行使职能以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为转移。只要社会存在阶级对立,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必然决定民主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只能作为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对立物而相对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揭示资产阶级专政制度的过程中形成了对民主概念的科学界定,认为: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国家的权力和制度多是从人们的社会实践,特别是人们的社会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是人们从事共同的社会生产活动,维护共同利益的需要。人们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他们应该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民主应该是人民主权,人民意志的体现,就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建立、自己规定国家制度,以及运用国家制度解决自己的事情。概括地说,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概念的科学规定,是对人类民主发展上的深刻总结,揭示了民主的本质特征,同时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民主范畴和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程度的具体分析,揭示了历史上各种民主的具体本质和特征,将性质不同的民主区分开来。社会主义民主是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更高类型的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历史上新的民主类型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分于剥削制度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民主和社会主义是不可分的。没有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民主是历史上新的民主类型。广义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由于革命方式的不同和国情的差异,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各有自己的具体形式,但本质上都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掌握政权,就是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利。作为国体,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内部实行民主,享有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同时,由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作为政体,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实行管理国家的权利。这就是说,首先人民应该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包括对国家工作人员的选择权、监督权和罢免权,同时又必须服从在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统一的领导,用体现着多数人的意志的社会主义法治和纪律来约束自己。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新型的民主其基本特征表现在:
1.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民主主体的根本不同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及其他剥削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马克思直截了当地指出:“它是由人民自己当自己的家”[1],“这种还有很多混乱和不合理现象的新型民主,其活的灵魂就是政权归劳动者,消灭剥削和镇压机关。”[2]
2.社会主义民主真正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社会成员中享受民主人数的极大扩大和被统治人数的极度缩小,虽然是一种数量上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引起民主类型的质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有权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不受财产、种族、性别的限制,社会主义民主把民主发展和扩大到了世界上空前未有的地步。
3.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阶级政党是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新型政党,它没有特殊利益,始终把为工人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工人阶级政党实行的从实际出发、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使它能及时地了解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开辟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参加国家政权管理和监督的道路和形式。
可见,民主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它是现代文明的主要象征,只有社会主义在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人民当家作主以后,才可能把民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任重道远
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而且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动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
社会主义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提供了一般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也就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将是异常的艰难而又复杂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经济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制约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随着经济基础和经济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因素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制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的制约;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即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状况的制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逐步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和法人实体。企业经营的好坏与广大职工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每个职工必须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路线、方针等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广大人民群众也必须自觉地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机关的宏观决策出谋划策。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主事业的进程。
另一方面,经济越发展民主也就越发展。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高,就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从事政治活动,同时民主过程的进行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现代民主就无法实现,至少在实现的广泛程度上大打折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总体上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
(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制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真正实现还依赖于政治体制的状况。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与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权限划分,中央与地方机关相互关系的结构形式,组织协调各种机构的管理原则与方法。我国的政治体制是在继承革命年代党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并吸收苏联模式经验中确立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当国家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以后,它的不适应性和各种弊端便逐渐暴露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坚定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但原有的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并没有得到彻底清除,有些方面还相当严重,这就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
(三)民主意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制约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支配下进行的理性活动,而民主政治活动则是在一定的民主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自觉地、有目的的政治活动。民主意识既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思想动力,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保障。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人民对自己应有的民主权利的认识也不够清楚,长期实行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使人民群众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民主知识,确立正确的民主意识。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民主权利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才能自觉地追求民主,科学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四)国际环境对我国民主建设的影响
国际环境影响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及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但也向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冲击和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某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试图把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变成干涉、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过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就是工业发达国家大金融资本在世界各地追求的目标和扩张的方式。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斗争起伏曲折,尖锐复杂,但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这种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西方理论家纷纷论证文化价值观念在当前国际斗争中的重要性,宣称倘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他们的目的就是利用西方的价值观击败和取代非西方的价值观。在现代技术如此发达和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各种信息的传播是不可避免的,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文化的攻势面前,在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的攻势面前,软弱退让就会丧失政治和思想文化阵地。而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最有力的驳斥,就是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好。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必须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通过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创造出符合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环境,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三、大力推进中国的民主建设
中国的民主建设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伟大变革,如何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民主化潮流,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大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中国迎接全球化、民主化挑战的基本选择。
(一)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必由之路
我国民主建设取得的许多重大成就,都与坚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关。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不能很好地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就不能很好地坚持和不断完善我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和重大突破,但是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应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继续坚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合理配置权力。凡是宜于下面办的事情,上级领导机关不应过多地干预,更不能包办代替。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在保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地方的事情地方管,中央的责任是制定大政方针和进行监督;在政府与企事业关系上,应按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原则,将经营管理权坚决下放给企事业单位。政府的职责是按照政策法规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指导,为企业服务并进行监督;在党和群众组织的关系上,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2.实行党政分开。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难以建立。为此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明确国家机关的职能,使其功能协调,相互配合。
3.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紧迫要求,是加入WTO后适应国际规则的紧迫要求,也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切实精简机构,克服因人设职、人浮于事的现象。今后在机构改革中,必须贯彻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机构配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出发,合理、科学的设置机构,重点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还必须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安定团结。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只有在完善的政治体制下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才是健康有效的。
(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快我国民主建设的战略选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 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又是依法治国的实践者。同时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是我国民主建设的现实需要
在当今中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需要政党政治的发展来推动,而政党政治发展的关键又在于执政党自身的民主建设,即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着眼点,努力实现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首先,以保障党内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党的工作制度。在党内权力适度分立制约的基础上,把党的权力中心从党的委员会转移到党的代表大会,形成以党的代表大会的决定权力为中心,以党的委员会的执行权力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察权力为支撑的党内权力适度分立制约的权力机制。
其次,以规范党政关系为基础,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重点,建立健全党的执政制度。为此,必须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赋予“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新的政治内涵,建立和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组织结构,即各级党委在同级组织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人大、政府、政协中分别建立和健全党组,作为实现以党为核心作用和执政意图的组织形式。这样既可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又能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职能作用,有效的发挥党内民主。
(四)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培育公民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我国民主建设的长期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之提供政治制度环境支持,民主政治的精髓在于以法律形式保护和规范公民的各种合法权利,同时又以法律形式限制和规范政治国家的各种权力。公民社会,作为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产物,是位于政治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的中间领域,它由大量的自主、独立、公开、非政府性的民间组织构成。相对独立、自我管理的民间组织,有力地强化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平衡与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在我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逐渐生成,但是公民社会缺乏自主性,国家始终处于强势和支配地位,仍然是中国目前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基本状况。因此,就目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状况而言,培养公民社会应从以下方面推进:
1.高度重视民间组织在培育公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积极、有效、合乎法治精神运行的民间组织,才能真正把公民个人合法权利集中起来,形成以权利制约权力运行的民主政治的良性格局。
2.高度重视政治参与在培育公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也是沟通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信息关系的重要途径,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实际上能够增强政治的传导与反馈系统,有助于国家及时、准确地了解公民社会的意愿、要求和呼声,使决策更适合实际,更体现民意。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坚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党内民主建设和培育公民社会为重点予以大力推进,这是我党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最佳选择。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障今后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标签: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