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创新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创新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和谐社会论文,视野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6)11-0075-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国家创新活力,培育民族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道德风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功能,努力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德高尚的人才服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置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科学定位,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改进和加强,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而充实和完善,要为培养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提供理论基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只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1](P636)大学阶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石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认真解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经常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从而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思想源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他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这是大学生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在大学生中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同时,要激励大学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革命气概,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引导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又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努力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提供精神支撑。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理论,阐述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提升道德境界。为此,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诚实守信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结合、良性互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P5)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竞争与合作、贡献与索取等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三要重视和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提高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科学的法律观念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大学生自身来说,则应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等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势必导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学生对各种思想道德文化有了更广阔接受和选择的空间。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就业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样性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社会呈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不同领域之间的利益差别日益明显。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与调整,多元化利益格局的产生和变化,导致了大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同时,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三农”问题、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距、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以及信用缺失等现象,使一些大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产生了迷茫,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扭曲,陷入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泥沼中。

2.来自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织、激荡带来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浪潮到来之后,国际资本突破民族、国家、地区的界限,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受到“现代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电脑和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步入网络化的社会,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世俗、大众文化在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向整个社会扩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政治观,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借助于经济全球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灌输和渗透,逐渐渗透到各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冲击了各国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带有政治目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将会慢慢腐蚀一些人的政治信念和对国家的认同意识。这些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精神文化的诱惑和压力,容易动摇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

3.高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一步增强人们科技观念的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在为人类提供一个新的虚拟活动空间的同时,已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新的教育环境下。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以及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都带来了相当深刻的影响。网络时代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通过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以各种面目出现;不断影响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如何使大学生有效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诱惑,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理性地选择自己的道德模式,已成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亟待解决的问题。

4.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向纵深方向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更加趋向开放性,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挑战。首先,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成分和结构更加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日趋个性化。其次,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根本性和历史性转折,原有的就业理念、择业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实的要求。

三、和谐社会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应对面临的挑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必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进行创新。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创新,应当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创新教学内容。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方面,最重要的是围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努力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见成效。一要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要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丰富知识含量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二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努力实现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有机联系,切实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三要认真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与世界各国的德育内容的比较分析,拓宽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四要大量融入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典型案例,通过学习理论来分析案例,通过运用案例来掌握理论。高校要通过具有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进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吸引和教育大学生。要找准理论学习活动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把我们要说的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明的语言结合起来,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引导与互动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形成有效的互动,教与学要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中进行,教师要时刻注意将学生的想法引导到正确的观点上来,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而忘了教学目标。二是趣味与严肃相结合。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但不能只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教学的科学性和导向性。这样不仅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而且还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三是思想理论教育与切身的社会体验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尽可能增加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机会,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教学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要克服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倾向,力戒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3.创新教学载体。教学载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物质依托,是进行教育实践的必要条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校园网络环境逐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也要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不断加以创新。一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教育阵地,如网络、广播、电视、校刊、黑板报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二要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花精力、花时间、花心思制作有特色、有水平、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三要建设高质量、高品位、高辐射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使大学生得到正确理论引导,实现思想碰撞,提高认知水平和辨析水平。四要开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各种主题活动,如专题讲座、有奖问答、知识竞赛等。要通过创新教学载体,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融入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各种活动之中,融入到大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进程之中。

4.创新教学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机制的创新更为重要。一要有非常明确的领导机制,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根据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二要有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组织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三要有快捷准确的反馈机制,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进行,应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汇集,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反馈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主动深入到大学生之中,直接掌握他们的第一手情况。同时,高校应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奖惩机制,树名师、奖名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显著的教师加以褒奖和宣传。

5.创新教学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到课外,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育,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二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文化科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和讲座,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还要按照不同学科与课程的特点,促进它们同德育的科学结合,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三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只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才能实现学习和掌握理论的价值。高校要注意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实效。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着眼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建立起教学相长、交流顺畅、良性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并最终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切实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把科学、健康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道德要求、法纪观念和心理素质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输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收稿日期]2006-08-25

标签:;  ;  ;  ;  ;  ;  ;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创新_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