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捐赠社会公共福利研究报告上海企业捐赠社会公益调查(摘要)_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捐赠社会公共福利研究报告上海企业捐赠社会公益调查(摘要)_企业经济论文

公司捐赠社会公益研究报告上海企业捐赠社会公益情况的调查(摘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益论文,社会论文,研究报告论文,上海论文,摘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正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它们不仅是经济活动中的经营主体,在社会活动中也同样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集中计划经济的再分配社会体制里,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负担曾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起因。那么,在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将是如何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企业与社会同样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社会同样期待着企业发挥其经济功能以外的社会功能,对公共物品和社会公共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当然,企业在改革,特别是在公司化转变的过程中,它们反馈社会的作业理念工作方式会有所不同。本研究是针对企业捐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企业捐赠社会公益的概况

调查表明,在调查成功的503家企业中,456家(占92.4%)自成立以来有过对社会的捐赠行为。从未进行过捐赠的仅38家,占全部对象的7.6%。同时,有335家(66.6%)企业在1999年进行过捐赠,占全部研究对象的三分之二。下面我们先从有捐赠行为的企业和无捐赠行为的企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捐赠企业的总体状况

由于各企业成立的历史年代差异很大,历史上有过捐赠的情况便十分复杂。我们对有捐赠企业的情况分析便集中在1999年有过捐赠的企业。这335家1999年有捐赠的企业,在一年里共捐赠的款项为9,786万余元(其中有7家企业未报捐赠金额,所以实际总额会高于此数),平均每家企业29.8万元。但是由于各企业规模不同,经济实力相差很大,捐赠金额差异也很大。其中捐赠最多的一家厂捐值总数达三千余万元。

从理论上说,企业捐赠的多少是和企业的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的。统计资料表明335家企业的捐赠金额(含产品实物折合成金额)与其当年营业收入的相关系数是0.372,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我们将捐赠数的营业收放的比率定为“捐赠水平”。1999年这些企业的捐赠金额相当于其当年营业收入额的0.392%,也即企业每百元经营收入有将近4角钱用于社会公益,这可称为1999年捐赠企业的平均捐赠水平。这个平均水平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差异明显,房地产行业最高,达1.02%,其次为金融业,达到0.5%,显然这是和近几年房产和金融业比较活跃有关,工业企业的捐赠水平达到0.43%,其它行业都低于平均水平,旅馆业为0.36%,再次是零售业(0.25%),远低于平均水平的是建筑业(0.15%)和批发业(0.06%)。

捐赠水平从企业所有制方面分析,差异也很大,国内私营企业高居0.87%,股份制企业也处于较高水平(0.70%),再次是中外合作企业(0.62%)和中外合资企业(0.5%),这些所有制都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企业。其它所有制的捐赠水平均低于平均值,独资企业为0.36%,国有企业为0.29%,联营经济企业为0.25%、集体企业仅为0.18%。可见,新经济成分中的内资参股的企业与公司资助的水平相对为高。

(二)无捐赠行为企业的状况

没有捐赠行为的企业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

首先是从来没有进行过捐赠的企业,计38家,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7.6%。什么原因使这些企业从成立以来一直没有任何捐赠呢?按他们自报的原因(每家企业可报多项原因),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能力不足”(占42%)、“未列入计划”(占26%)和“没有必要”(占13%)。其它原因分布较少,都不足10%。我们可以将企业缺乏捐赠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即经济原因、管理原因、观念原因和外部的社会原因等。显然,由于经济方面原因而没有捐赠的企业为最多。

认为捐赠公益“没有必要”的企业,直接反映了它们缺乏捐赠社会公益的意识,但所占比例与前二个原因的比例相差很多。如果把填答“没有想到”的企业也看作缺乏捐赠社会公益的意识,二项之和达到了18%,忝列于第三位原因。因此看来经济能力不足、管理方面跟不上和缺乏捐赠的意识是这些企业没有捐赠的主要原因。

从所有制角度对这38家从未捐赠的企业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5家是国有企业,8家是因为经济能力不足,只有一家认为“没有必要”;而在12家合资企业中,则有4家认为“没有必要”。如果把企业分为内资企业和三资企业两大类,21家未捐赠的内资企业占全部345家内资企业的6.1%,16家未捐赠的三资企业占全部158家三资企业的10.1%,因此,总体上来看,外商投资(包括合作)企业未捐赠比例高于内资企业。内资企业未能捐赠的原因按所占百分率分别是“经济能力不足(43%)”和“未列入计划(22%)”,三资企业居首位的原因虽然也是“经济能力不足”(30%),然而第二位原因则是“没有必要(20%)”并列。因此从所有制视角剖析,可以发现造成从来没有捐赠的原因内外资企业是有所不同的。主要的区别是外商投资或外方技术合作的企业比较倾向于认为“没有必要”捐赠中国的社会公益企业。期间的原因发人深思。

认为对社会捐赠“没有必要”,持有这种态度的企业当然缺乏捐赠意识,但是产生原因又各种各样。企业捐赠意识的缺乏主要是社会因素使然,情况又各有所异。有家1953年成立的3400个员工的建筑材料大企业认为没有必要捐赠,它的想法是“对大型国有老企业而言,主要是解决生存问题,多年看来国有企业通过上交利润和税收为社会公益作出了很大贡献。企业效益好了也是对社会的间接贡献,拉企业赞助形式是不健康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产生这些想法的社会原因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国企本身依然把对职工的福利理解为社会福利,认为这是在为国家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目前许多赞助活动都由政府部门来组织,使人们觉得公益赞助是在赞助政府。这种观点在外资企业里特别普遍。一家和美国著名大公司合资的企业在没有捐赠的原因栏上只选了“没有必要”一项,并补充道“外方控股,认为无必要做这些事情”。另一家和欧洲某国合资的电子企业,填答者说“由于外方对中国的公益事业不积极,公司无法出帐,参加公益活动都是员工个人行为”,这些反映出有引进合资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捐赠意识。除了上述经济、管理和捐赠意识方面的原因以外,其他的社会原因也不容忽视。一些单位反映,它们不了解公益组织,也有些单位表示对公益组织不信任,更有个别的单位甚至不了解什么是公益活动。这些均是造成捐赠行为缺乏的社会原因,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上海地区企业捐赠的特点分析

下面我们从捐赠的形式、捐款出帐方式、捐赠社会公益的领域、企业内的捐赠运行机制以及企业捐赠社会公益的类型等方面来分析上海地区企业捐赠的特点。

(一)捐赠的形式

上海的企业捐赠主要有捐赠现金、捐赠本企业产品、捐赠非本企业产品、提供人力服务、或者建立公益设施等形式。有家美国独资的科技公司捐赠形式多样(现金、公司产品、非本公司产品、人力服务都有)、理念新颖,他们在会计项目中专设“社区活动专项费用”的支出栏目,同时在公司组织结构中设有专门小组负责参与社区活动,设有社区事务经理,表现出公司对社区公益的相当重视,公司在反馈的调查卷开放题里写道:“希望通过员工志愿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扩大公司在社区的形象,期待和有关部门建立联络渠道、便于公司今后开展该方面活动”,这是一家对公司的社会角色有充分认识、对中国公益事业持积极态度的外资企业。

以自建或援建公益项目的形式奉献社会的企业当然很少,但一旦作成影响较大。如浦东有家中国和泰国各出资一半的合资公司,自90年代中期起至调查时陆续出资累计达2亿元,参与浦东陆家嘴滨江大道这样的大型公益设施建设,是近年来捐赠累积额最高的企业。

(二)捐赠的出帐方式

绝大部分企业采用现金捐赠形式,那么这些钱出自何处呢?

首先看出帐的会计项目,通常企业可以在税前利润、税后利润、广告等项目下支出捐赠金。当然各家企业在具体的捐赠活动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形式多样,捐赠的335家企业有272家是在单一项目下出帐的,53家通过二个项目出帐,超过两个项目出帐的仅3家企业。这样看来多数企业捐赠出帐还是比较固定单一的。

1999年捐赠的335家企业,有167家出自税后利润项目,将近占到企业总数的一半。出自税前利润项目的企业仅75家,只占了22.4%,其余的出帐方法便五花八门,比如像“工会经费”、“福利基金开支”、“营业外支出”、“企业帮困基金”、“费用开支”等。有家建筑公司在问卷里填写:“不搞开工典礼、省下费用捐赠”。其出帐的名目便很难定位,但反映了该企业节俭支出、捐赠公益的意识,令人钦佩。美国一家银行的上海分行表示,它们的捐赠是由“母公司提供资金”的,总行对此是有专门项目支出的,可见这类世界级大银行对社会公益持积极态度和制度安排。最后还有18%的企业曾在“广告费”项目下支出捐赠款项,这是一项可进入成本的项目支出。

(三)捐赠社会公益的指向领域

上海企业捐赠社会公益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提供公共援助和推进社会发展两个大类。公共援助类包括:灾害救助、扶贫济困、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等项目;社会发展类的捐赠包括对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体育保健、教育、科学普及、文化事业等领域。

三、企业捐赠社会公益的类型分析

(A)积极型,这类企业对社会公益取积极态度,按其动力机制的性质又可分为积极—主动型和积极—被动型二种。

(B)一般型,这类企业在捐赠意识和捐赠行为上都是随着社会潮流走。它们的主要特点是有捐赠行为但是没有捐赠意识。

(C)消极型,这类企业既缺乏捐赠意识也无捐赠行为,约占总数6%-10%。具体也可分为二种,一是消极—无奈型,另一种是消极—抵触型。

四、推动企业捐赠的前景望和决策思考

在调查中,我们对每一家企业都征询了它们今后会不会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的意向。在所有被调查的503家企业中只有16家(其中10家为纯国有企业)单位明确表示今后不会捐赠,其理由主要是无经济能力,占总数的3.2%。同时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企业(25.6%)对今后会不会捐赠态度暧昧,表示“很难讲”。这种态度在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的企业中尤为突出,比例均超过30%。全部受访企业中的71.2%表示今后会对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捐赠。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成功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将是我们今后取得社会公益捐赠的中坚力量。外商独资企业具有十分宝贵的捐赠积极性和规范的捐赠经验,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捐赠来源。而对于其他的经济形式的企业,如一般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联营经济组织、私营经济组织等则必须积极争取和大力推动的一群。社会公益的宣传、组织和制度法规的工作必需跟上。

企业捐赠和社会公益,经济能力固然是基本,但是树立观念也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中国未形成捐赠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捐赠意识。而企业捐赠意识的缺乏又是处于经济制度转变过程中难以避免的。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捐赠是以互惠交换的方式来配置社会资源的。它是对市场和再分配交换的一个重要补充。由于这种形式使奉献方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企业捐赠付出的是钱和物,得到的回报是荣誉、声望、关系和自我满足与价值的体现等等。所以对企业来讲,这是一种社会资本的投入,它同样可以得到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各种“产出”,要使中国的企业从被动的再分配单位到主动的互惠交换的主体定位自己对社会的捐赠。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过程。

由于企业捐赠和公益组织是一种互惠的交换行为,所以吸引企业捐赠不能以市场交换的方式考虑能不能给企业或公益组织间接以经济利益的回报,也不能一味以行政化的再分配力量来激励市场化条件下的企业作无私奉献。我们需要的是针对不同的捐赠动机,以创导“爱心奉献,反馈社会”的公益精神为基础,充分利用市场、大众传媒、社会关系、行政动员等机制使捐赠公益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同时还需规范企业捐赠行为,严格捐赠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完善捐赠的法规法律及实施细则。

在改革的开始阶段,我们注意引进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来又引进了他们的经济组织制度,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经济组织制度与社会组织制度的内在联系,没有将企业资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举动提升到需要建立与其经济组织制度相适应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的高度来认识;没有认真地研究和引进他们这一套组织社会公益制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策略。而在发达国家,大企业通常设有公司基金或公司基金会,这些专门机构尽管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司,但由于有一整套组织制度的制约,所以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由章程规定了机构的明确目标。他们在公益事业上往往有自己的独特选择,发展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慈善项目。由于重视组织,包括组织目标、制度和组织效率,从而往往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效用。

标签:;  ;  ;  ;  

企业捐赠社会公共福利研究报告上海企业捐赠社会公益调查(摘要)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