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论文_王佩

王 佩

贺州广济医院产科 广西贺州 542899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时段从2018年06月开始至2019年04月终止,我院产妇(n=120)作为研究对象,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类:对照组(n=60,为阴道分娩),观察组(n=60,为剖宫产),对比两组孕妇的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后盆底肌力正常级(IV级)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且前壁脱落、后壁脱落、子宫脱垂情况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33%VS211.67%)、(6.67%VS20.00%)、(0.00%VS6.67%)(P<0.05)。结论:与顺产相比,剖宫产对早期盆底的功能影响较小,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应该指导其进行康复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盆底功能;阴道分娩;剖宫产

盆底功能障碍指女性的盆底肌肉组织、筋膜、韧带及相应的盆底支持系统较为薄弱,导致盆腔器脏出现移位所引发的盆腔部位和功能异常,主要有包括尿失禁(UI)、大便失禁(FI)和盆腔器官脱垂(POP)[1]。据报道,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在我国高达35.3%,女性在分娩时(无论顺产还是剖宫产)盆底功能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2]。本次选取我科室120例孕妇,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并做如下现汇。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与方法

纳入本科室(2018年06月—2019年04月)接收的孕妇(n=120)展开研究,分为2组(分娩方式),即每组60例样本。【对照组】:年龄范围21~37(平均:27.91±4.32)岁;分娩孕周36~42(平均:38.82±2.31)周,新生儿出生体重2.53~3.72(平均:3.21±0.11)kg;【观察组】:年龄范围22~36(平均:28.31±4.23)岁;分娩孕周37~42(平均:38.47±1.91)周,新生儿出生体重2.57~3.81(3.32±0.09)kg。对观察组、对照组基本资料统计比对,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此次研究。

纳入标准:①足月生产的产妇,胎儿均未夭折;②产妇初产妇且均为单胎;②知情本次研究,个人/家属均签订相关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使用助产机械产妇;②具有相关精神疾病,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的患者;③存在重要器官障碍或病变的患者;④休克、低血压、心律严重失常、糖尿病、脑淤血患者。

1.2观察指标

(1)统计2组患者盆底肌力,使用气囊法进行评估测量[3],程度分为0~IV级:①0级:测试后患者未感觉阴道肌肉收缩;②I级:阴道肌肉可感受到轻微收缩;③II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2 s,反复2次;④III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3 s,可反复3次;⑤IV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4 s且收缩有力,可反复4次。

(2)统计2组患者UI、FI、POP的发生情况,①UI为腹压增加时尿液自然流出,采用Ingelman-Sundberg分度法进行诊断;②FI为粪便和气体不受控制自然排出,采用Wexner评分系统;③POP为盆底肌肉筋膜韧带松弛或缺损,导致盆腔器官下移,采用POP-Q监测(包括前壁脱落、后壁脱落、子宫脱垂)。

1.3统计学

分析软件:SPSS22.0,计量指标用“”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指标以“%”表示、并进行“”检验;2组有效资料,以P<0.05认定有统计差异。

2结果

2.1 不通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的影响

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级别差异明确;对照组的0、I、II、III级分别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的IV级高于对照组;差异经检验显著(P<0.05)。(详情见表1)

2.2 不通分娩方式对压力性尿失禁和POP的影响

两组产妇的UI和FI无明显的差异(P>0.05);但对照组的前壁脱落、后壁脱落和子宫脱垂均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经检验显著(P<0.05)。(详情见表2)

表1 2组患者盆底肌力分级对比()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对分娩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产妇在忍受生理不适的同时还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心理折磨。

妊娠期间由于产妇子宫重量的增加和松弛素等激素的释放,盆底组织所承受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大;分娩时底盘的肌肉组织会受到强力拉伸,导致其功能受损[3]。有研究显示,与剖宫产相比阴道分娩对盆底所造成的机械性损伤更为严重;此外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受损程度还与胎儿的体重、生产次数、孕妇的年龄及家族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本文通过将顺产与剖宫产后产妇情况进行比对,从文中的数据可知,对照组患者损伤级别(0、I、II、III级)所占比例高达93.3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00%(P<0.05);两组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无显著差别(P>0.05);但观察组前壁脱落率8.33%、后壁脱落率6.67%、子宫脱垂率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近年来,医生和教授已广泛重视该现象,也探寻出了一系列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如“盆底肌锻炼+电刺激+生物刺激反馈仪”,可有效增强产妇盆底肌群肌力,促进其恢复功能,对盆底神经使用电刺激有效改善盆底肌群的收缩强度,有效增强产妇产后盆底肌群紧张度[5-6]。

由上所述,剖宫产对产妇盆底功能造成的损害较低,医院需在产妇生产前向其介绍清楚。对选择顺产的产妇需及时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景超,李丹凤,何允涛等.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6):724-726.

[2]刘晓芳,黎培培,吴红等. 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结局的分析对比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9,44(1):63-67.

[3]杨焰,钟华,何凯平等. 分娩方式对产后近期前腔室结构影响的超声观察[J]. 广东医学,2016,37(14):2141-2144.

[4]姜智慧,夏玉娟,薛华等. 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6,20(4):703-706.

[5]耿鹂姝,沈伟,陈海清. 探究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产后盆底功能及产后性功能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2016(5):123-126.

[6]李芬,朱峻峰,贺爱军等. 宜昌市不同职业孕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及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2017,33(22):3082-3085.

论文作者:王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0

标签:;  ;  ;  ;  ;  ;  ;  ;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论文_王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