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逻辑主线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主线论文,逻辑论文,因素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位”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学习内容,学习农业区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区位”。“区位”“区位因素”等,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教师在讲授农业区位因素时把其讲清、讲透,同时讲出“区位味儿”,讲出“地理味儿”十分重要。 一、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最佳教学方式,笔者收集了大量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优秀教案与优质课视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下面几个情境经常出现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 【教学情景一】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①《晏子使楚》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江南丘陵栽培的茶叶,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教学情境二】 教师提供××作物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之后提问:××作物所需的区位条件有哪些? 【教学情境三】 教师呈现乡土案例:××县种植××作物。 之后提问:××县种植××作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教学情境四】 教师创设情境:假如给你××万启动资金,让你种植××作物或者发展××产业,你会选择在哪里? 【教学情境五】 教师呈现某城镇农业用地示意图。 之后提问: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小麦、花卉三种产业。在图中的A、B、C三点中如何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 以上五个教学情境均在笔者所收集的优秀教案与视频中多次出现。虽然不同的老师在具体的案例素材、情境创设方式上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但经过简化概括,抽取其内核,可以概括为以上五种典型教学情境。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教学情境,可以发现,这些情境背后似乎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①:教学用例中涉及的产业与区域过多,例子多、乱、杂,学生应接不暇。 “教学情景一”是不少教师在常规课堂上向学生教授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方式。在笔者所看到的教案与视频中,大部分教师选取六到八个区位因素,每一个因素选用一个例子来向学生解释说明。部分老师还对例子作了增添、扩充与改编,例子数量达十到十二个。同时将较为“常规”与“经典”例子中的区域与产业加以改换,增加例子的内容与长度。但是,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学生刚刚接触了一个“区位”概念,就要同时面对十余个区位因素、十余个区域、十余种产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学生对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大部分是陌生的)因素、区域与产业,能吸收多少?这里不禁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问题②:教学逻辑主线不明。 教学情境二、三、四、五,在不同老师的课上的出现情形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情境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位老师的同一堂课上。在多数老师的课上,只会出现其中的某一到两种情境。乍一看来,这四种情境背后的四种教学环节都是围绕农业区位展开,在教学中教师视教学情况任意选用其中一到两种即可。但仔细分析四个教学环节中的四个问题——“××作物所需的区位条件有哪些?”“××县种植××作物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让你种植××作物,你会在哪里种植?”“三种产业在图中的A、B、C三点中如何安排合理?”之后,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问题主体与问题指向并不相同。或者换句话说,这四个问题说的不是“一回事儿”,具体见表1。 关于农业,课标要求比较简单:“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具体到农业区位因素,只有“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这八个字。而以上四种不同的问题情境都涉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那么,面对不是“一回事儿”的四种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选择取舍?取舍的标准与依据是什么?我们应该将什么样的问题作为教学的线索来统领区位因素的学习?教师该如何设计教学案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问题③:“乡土味道”浓郁,但“区位味儿”“地理味儿”略淡。 在笔者所收集的优秀教案和优质课视频中,大多数老师都能够结合乡土,编制乡土案例进行教学。但众多的原创乡土案例的编制质量也有所差异,有的乡土案例给人的感觉是“乡土味道”够浓,但“区位味儿”“地理味儿”略淡。 那么,到底什么是“区位味儿”“地理味儿”?有“区位味儿”“地理味儿”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农业区位因素教学的逻辑主线梳理 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中,有下面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回答: 问题①:面对问题主体与问题指向不同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哪些类型的问题应该出现在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中?哪些类型的问题应该舍去? 问题②:农业区位因素教学的逻辑主线是什么? 问题③:在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区位味儿”、有“地理味儿”的? 问题④:教师利用乡土素材组织教学案例时,案例该如何编制? 为了回答以上四个问题,笔者翻阅近30年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等地理专业刊物,从中检索关于区位因素分析的研究论文,试图从诸如“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特征分析”等这样的地理学者对真实地理区位问题的分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阅读过一定数量的专业论文之后,笔者发现,地理学家在研究区位问题时,有着很大的共性。 首先,地理学者所研究问题的问题指向有很大的共性。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何地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1]。在研究区位问题时,绝大多数的地理学家所研究的问题集中于“某种产业或者某种地理事物(如跨国公司、汽车企业、资源枯竭城市)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在一定的时间阶段里有没有发生变化?”“他们分布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这三类问题上。在这三类问题中,又以问题“他们分布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为研究的重点与核心。 其次,地理学者的研究思路也有很大的共性。地理学者们在对区位问题进行分析时,有着一条非常清晰的研究逻辑线路。我们可以将这条逻辑线路简化并概括为“描述产业分布→描述分布变化→分析区位因素→解释分布及变化的原因”。如果进一步概括并换一种表述方法,我们可以将地理学家分析区位因素的这种逻辑线路概括为“它在哪里→它发生过什么变化→它为什么在那里”。 通过对地理学者在研究区位问题时的问题指向与研究思路的梳理,并以此为依据思考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上面的问题①-④的答案。 针对问题①,面对多种不同类型的问题,问题指向“某种作物或者某种农业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在一定的时间阶段里有没有发生过变化?”“他们分布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分布与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的问题,应该适合于出现在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中。 针对问题②,地理学者在分析区位问题时所用到的“它在哪里→它发生过什么变化→它为什么在那里”的思维路线应该可以作为农业区位因素教学的教学逻辑主线。 针对问题③,教师按照“它在哪里→它发生过什么变化→它为什么在那里”的逻辑路线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应该可以说是有“区位味儿”、有“地理味儿”的。 针对问题④,教师在编制乡土地理案例时,可以将“它在哪里→它发生过什么变化→它为什么在那里”这条逻辑线索作为案例组织的主线。将“某种作物或者某种农业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在一定的时间阶段里有没有发生过变化?”“他们分布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分布与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问题作为案例的探究点。其中,后两个问题“他们分布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分布与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应该作为教学探究的核心问题。 三、农业区位因素教学的案例设计 【材料1】 每逢春节前后,在泉城济南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够看到贴有“董家张而”商标的草莓在沿街贩售。“董家张而”草莓香气浓郁,口感香甜,在济南市民中有着很好的口碑,被誉为“济南第一果”,已经成为泉城百姓过年不可或缺的新鲜果品。 董家镇张而村是“董家张而”草莓的产地,位于济南市东部,距市区约有20分钟车程,距市中心约有20公里。济青高速公路、106省道、横穿东西,济南绕城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路纵贯南北。这里属内陆性气候,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无霜期达19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20mm。张而村内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而肥沃,多为中性或微酸性壤土。 【材料2】 张而村种草莓是近二十几年才开始的。张而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穷村,1990年开始,随着多条公路的竣工,从张而村到市区的交通方便了。政府为了改变张而村贫困落后的状况,决定开展产业调整和升级,在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和反复论证之后,决定在全村上马草莓项目。同时,张而村每年都选派优秀种植户外出学习,定期请专家有针对性地来讲课。随着微滴灌、生物菌、立体栽培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张而村完成了对“丰香”“甜宝”“红脸颊”等新品种的更新。 【材料3】 随着草莓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销售又成了一个难题,村民白天在棚里忙活,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销售。从2008年开始,张而村每年都举办草莓文化节,再加上平时的观光采摘,每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据了解,现在张而所产的草莓,60%都以游客现场采摘的形式销售,剩下的40%大多进入济南本地市场,只有少部分草莓产品发往京津沪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销售。 【材料4】 近日,济南市内不少水果摊已有草莓上市,新草莓1斤30多元,价钱都要赶上牛羊肉了。 ——《齐鲁晚报》2014.11.5 眼下正是草莓集中上市的季节,但不少农户反映今年草莓价格比去年跌了三成,卖相好的才卖14块左右。专家表示,济南草莓种植面积扩大,比往年多了2000个棚,再加上天气影响,草莓量增质降,导致价格下降。 ——《生活日报》2015.1.14 【材料5】 草莓喜温凉气候,适温15℃~22℃,宜生长于肥沃、疏松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中。草莓根系分布浅、蒸腾量大,对水分要求严格,不耐旱,不耐涝,种植草莓宜选在地势稍高、地面平坦、灌排方便的地方。草莓保鲜期短,是一种保鲜比较困难水果。在常温情况下,草莓1~3天就开始变色、变味。 【探究核心问题】 深受济南市民喜爱的草莓为什么产自张而村? 【案例解析】 在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上,本案例深入分析一件“事儿”、一种产业、一个区域、一个案例、一个核心问题,用一条逻辑主线来让学生分析各个农业区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避免了以往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中案例、问题、区域多、乱、杂,学生应接不暇思考不深入的问题。 在案例设计主线上,本案例的材料编写与问题设置按照“它在哪里→它发生过什么变化→它为什么在那里”的逻辑主线进行设计。材料1介绍董家镇张而村的位置与气候、地形、土壤、交通等基本地理信息,使学生知道“它在哪里”。材料2、3、4则是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年份,如1990年、2008年、2014年、2015年,介绍张而村草莓的生产销售情况,突出“它发生过什么变化”。材料5是背景知识,简要介绍草莓的生长与储存。探究核心问题“深受济南市民喜爱的草莓为什么产自张而村?”是一个“它为什么在那里”的问题,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式。 在问题设置上,案例将“深受济南市民喜爱的草莓为什么产自张而村?”作为探究的核心问题,问题指向“它为什么在那里”。这种问题既在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范围之内,又符合地理学家对区位问题的思维逻辑,有足够的“区位味儿”和“地理味儿”。另外,“深受济南市民喜爱的草莓为什么产自张而村?”是探究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说教师只向学生提着一个问题,教师要根据情况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来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区位因素。如,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为什么济南市场上的草莓产自张而,而不是从同样盛产草莓的河北、辽宁运输或从外国进口?”“草莓生产基地为什么没有分布在市中、历下等区,也没有分布在平阴、济阳等离市区较远的县?”“济南南部山区去市区距离也不远,交通也很便利,为什么草莓基地不在那里?”“济南人口约700万,济南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63元,排全省第一,一些精品草莓在济南即使一斤30~40元也不愁销路,而在其他地方,却有优质草莓滞销的新闻爆出,济南为张而草莓的销售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农业区位的?”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通过回答围绕“深受济南市民喜爱的草莓为什么产自张而村?”这一核心问题的一系列小问题,逐步了解各个农业区位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标签:区位因素论文; 农业论文; 地理科学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三农论文; 区位理论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