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乌克兰论文,独联体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乌克兰参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格局和主要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一体化”和“地区化”成为国际经济学界使用最频繁的词汇,在过去的十年间,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模型成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目前,理论界对“一体化”的探讨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如,著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专家、英国学者彼得·罗布森在《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中,对“一体化”作了如下界定:各个独立的国民经济在体制上组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注:〔英〕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国际经济学家平德(Pinder.J)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解释了“一体化”,他认为,一体化是将各个部分合并为一个整体,而联盟是各个部分或成员联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因而,一体化是达到一种联盟状态的过程。此种意义的一体化最初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根据1956年的《罗马条约》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仿效此榜样,区域一体化在20世纪60年代遍及非洲、拉丁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区(1949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经互会”也在这一概念范畴之内),国际经济学家哈伯勒(Haberler.G)将20世纪50~60年代概括为“一体化时代”。(注:Haberler.G"Integration an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4,vol.54,pp.1~22)80年代中叶以来,区域一体化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这一新阶段的标志是:欧共体(EEC)向欧盟(EC)的成功扩大及其政策的深化;在敌视区域化多年之后,美国开始认识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并在北美发起“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倡议;拉美、加勒比海、非洲、东南亚与大洋洲力图重新启动已有组织,并建立新组织(APEC、ASEAN、CACM、CARICOM、CEAO、MERCOSUR、LAFTA),目前世界上大约存在85个大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全球GDP的75%、商品出口的75.4%和服务出口的43.3%是在这些“区域一体化”组织内实现的,它们GDP的增长速度是全球GDP增长速度的1.5倍。(注:Экономика СНГ:10.лет рефомирования и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ого раэвития.Исполком СНГ.М.:Финстатинформ,2001,c.10)
区域一体化的本意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商品、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通过协定的方式在区域内消除成员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经济区域,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有多种形态,为便于分析,可区分的形态包括: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经济与货币联盟等。
自由贸易区是“一体化”的基本形态,目前得到相当广泛的支持,其主要特征为:成员国之间相互完全免除关税,并大幅度削减乃至完全消除非关税壁垒,使商品得以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但“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并不规定共同关税,成员国可自行确定对区域外国家的税率。目前,世界上大多数一体化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都属于“自由贸易区”类型的一体化组织。1994年4月,独联体各国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决定》,但该协议并未得到真正的执行,直到2000年6月20日独联体元首会议通过了《独联体至2005年发展计划》,强调2005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是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后,建立“自由贸易区”才真正纳入独联体各国的议事日程。为此,需在2001~2002年创造和完善建立自由贸易区所必需的交通、通讯和信息保障体系;在2003年前为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在2002~2004年间为资本自由流动创造条件,2003年1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当选为独联体国家理事会主席后指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将于2003年9月正式启动。
关税同盟(CU)也是一体化的一种基本形态,而且是传统理论(如,雅各布·瓦伊纳的“关税同盟理论”)主要关注的形态,其特征是:共同对外关税(CET),成员国间免税自由贸易及关税政策的一体化。19世纪日耳曼国家间的关税同盟(Zollverein)是其重要的早期例子,1957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核心也是这样的一个关税同盟。1996年3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签署“海关联盟协定”,成立四国“关税联盟”也属这一范畴。
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三种形态,它不仅有共同对外关税及商品与服务的免税贸易,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和企业的自由流动。欧共体从一开始就普遍地被称为共同市场,但直到其成立30年后,即1985年以来,通过完成内部市场的众多立法提案后,才开始达到一个真正统一市场的要求,从1993年1月1日起,欧洲统一大市场才正式运作。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国元首2003年2月23日在莫斯科发表声明,拟于2003年9月建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这也将是“共同市场”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货币联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它的建立要求成员国采取单一的货币、统一的中央银行和共同的货币政策。货币联盟通常是与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伴生的,常识指出:货币联盟应随市场一体化安排而建立,而不应超前。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建立货币联盟,1991年1月1日起,在欧盟范围内正式启用欧元,使欧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与货币联盟。
经济与货币联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最高级的一种形态,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再加上共同的货币、财政政策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政策,使成员国的主要经济指标趋向一致。欧盟中央银行的建立和欧元的启动标志着欧盟已经成为“经济与货币联盟”,1999年12月,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两国“联盟条约”通过后,两国向“联盟国家”方向的发展也是为了在两国间达到最高水平的一体化——经济和货币联盟,并最终过渡到“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90年代以来一体化新浪潮形式各异的倡议,在含义、途径和动机上,均与早期的“一体化”安排有明显的区别,这主要是由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政策和利益认同的差异而产生的,但不管如何,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40多年前哈伯勒提醒人们注意其发展时一样,仍为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一个极为突出的体制特征。从世界上现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看,无论其组织规模大小、成员国多少、一体化程度高低,一体化合作方式有何特色,它们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即:(1)它们通常是在同一地区内各国间发展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的,非地区内国家也可以加入,但这只是特殊情况;(2)它们都是由政府出面签订一定的经济一体化协议而建立的。这种国家间的协议,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合作的机制;(3)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需要建立一定的超国家机构,或至少由各成员国领导人定期举行会议,形成制度;(4)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各成员国的某些经济政策决策权将让渡给一体化组织,同时它们在部分主权让渡的同时又都享有在一体化组织内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利,并从中获得预期的收益(注:参见李琮、徐葵主编《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李建民:《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十年评析》,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
二 乌克兰参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可能和未来发展趋势
1993年年初,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开始启动,5月独联体各国签署了《加快经济一体化宣言》,强调加强在关税、货币政策、立法和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商品、劳务、资本在独联体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争取建立类似欧盟的经济合作机制。然而,在各国普遍存在严重经济危机和体制转轨情况下,这样大规模的“一体化”计划实际上很难付诸实施。1993年7月,为了在“一体化”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局部突破,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发表了加深经济一体化紧急措施的声明,表示三国要实现比独联体其他成员国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在统一价格、投资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自由的商品、劳务和资本市场,同时建立关税联盟和统一关税区。1993年9月,独联体九国签署了《独联体经济联盟条约》,规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乌克兰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只承认自己是一个联系国。1994年4月,独联体各国又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规定在相互贸易中逐步取消关税和其他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尽快向关税联盟过渡。1994年10月,独联体各国一致决定建立跨国经济委员会,规定该委员会可以对某些具有跨国性质的经济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对各国的货币和货币兑换问题做出规定。至此,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文件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下来,在这一基础上,独联体各国开始调整彼此经贸关系,加强彼此间的经贸合作,但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有效的协调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一系列主要指标上独联体还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相距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在独联体内部出现了“次区域一体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独联体内部出现了一些次区域性的一体化组织:如在俄白共同体基础上组建的俄白联盟;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关税联盟”基础上成立的“欧亚经济共同体”;乌克兰、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五国组建的“古阿姆”组织;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组成的“中亚经济共同体”;“东欧联盟”(乌克兰、摩尔多瓦);“斯拉夫联盟”(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四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目前,在独联体内部按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计算最主要的次区域一体化组织是俄白联盟、欧亚经济共同体、“古阿姆”和中亚经济共同体。
在全球化和地区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独联体“一体化”存在着深化发展的巨大潜能:它拥有占世界16.3%的领土面积,5%的人口,25%的资源储备,10%的工业生产,12%的科技潜力,生产占世界10%左右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其市场的潜在容纳力大约为16000亿美元,其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可望占世界GDP的4%,2030年达到7%~8%,此外,连接欧亚的最便捷的海陆运输通道将给独联体带来每年约1000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注:Мацнев.Д.Макрозкономика СНГ:десятилетие реформ.-РЗЖ,2001,N5~6,c.70)。因而,正如一些研究人员指出的那样,“未来的独联体将不再是以原料供给者的身份进入世界市场,而是作为平等的贸易伙伴,是继欧盟、北美和东南亚之后的世界经济第四大中心。”(注:Строев.Е.,Бляхман.Л,ротов.МЗкономика СНГ накануне третьего тысячлетия.СПб Наука,1998.C.523)俄罗斯总统普京2001年11月30日在独联体国家元首会议上所作的《独联体10年总结及未来任务》报告中也强调指出:“独联体国家的相互作用越看越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独联体己成为大型的国际性区域联合体和重要的区域一体化形式……独联体经济合作将进入新阶段——独联体国家间经济实现全面的国际分工。”
因此,在独联体范围内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将是未来独联体的一种基本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仍将是核心国家的“一体化”与总体“一体化”相结合,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相结合,微观一体化与宏观一体化相结合,形成多水平、多层次的“一体化”格局。在独联体内部将同时并存不同发展层次的“次区域一体化”组合,独联体各国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国的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联盟国家”。
尽管独立以来乌克兰将“融入欧洲”作为其对外关系的优先发展方向,致力于扩大与欧盟、北美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但一系列经济因素决定了独联体地区仍是乌克兰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潜在和重要的空间。这些因素包括:历史上形成的作为统一经济体的传统经济联系;彼此企业间长期形成的生产合作关系和相互间产品供应的互补性等等。然而乌克兰与独联体各国十年多的经贸合作实践表明,这些因素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彼此间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在乌俄经贸关系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乌俄两国政治关系的时冷时热使双方的经贸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加之两国长期积累的问题和产生的积怨,使两国在独立后若干年内始终未能理顺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符合两国特点的经贸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这使得乌俄两国经贸合作步履维艰。除政治因素外,另一制约乌克兰加强与独联体各国经济一体化的因素是独联体各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严重的结构危机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1991~2000年间,独联体各国的GDP平均下降34%,工业生产下降40%,农业——28%,固定资产投资——67%,任何一个独联体国家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未达到解体前的水平。如,俄罗斯2000年的GDP仅为1991年的68%,白俄罗斯——90%,乌克兰——47%,哈萨克斯坦——78%,摩尔多瓦——60%,阿塞拜疆——60%,独联体各国2000年GDP的平均水平仅为1991年的66%(注:Н.Зиядулаев:Зкономика стран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в условиях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Вопросы зкономики,2002,N3,C.114)。此外,独联体内部各国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削弱。相对于全球化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地区间若干国家达成协议而推动的,是一种向心运动。一体化发展程度高低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区域内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比重的大小。在欧盟内部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61%,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的比重为45%,而在独联体各成员国的内部贸易比重却在不断下降,由成立时的72.1%降至1995年的55%,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40%。俄罗斯与独联体各国的贸易额由1991年的1381亿美元降至目前的300亿美元(注:Н.Зиядулаев:Зкономика стран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в условиях глобализации.—Вопросы зкономики,2002,N3,C.120)。而乌克兰对独联体各国的出口额1999年仅为1992年的79.3%,2000年才恢复到1992年的水平(1992年为41亿美元,2000年达到44.97亿美元)。2001年乌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3以上,其中乌克兰向独联体国家出口46.75亿美元,同2000年相比增长4%;进口88.32亿美元,同比增长9.9%。乌克兰向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主要为:非贵重金属(占26.4%);机械设备(20%)及化工产品(10.4%)。乌自独联体国家进口商品主要为:能源和矿物产品,其中天然气和石油占87.4%,主要来自俄罗斯和土库曼。俄罗斯一直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2001年乌俄双边贸易额为117亿美元,对俄出口占乌克兰向独联体各国出口总额的78.7%;自俄进口占乌克兰从独联体各国进口总额的65.8%。2001年乌与独联体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3.85亿美元,其中乌克兰出口21.51亿美元,同比增长0.5%;进口2.33亿美元,同比增长8.2%。乌克兰向独联体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主要为运输服务,占89.4%;服务贸易进口中运输服务占44.6%,通讯服务占26.3%。俄罗斯也是乌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对俄服务贸易出口占乌克兰向独联体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95.8%,进口占84.4%(注:根据乌克兰统计委员会资料(2002年)计算得出。)。这些统计数字表明,乌克兰与独联体各国经贸合作水平的不均衡性导致乌克兰与独联体各国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完成。除土库曼斯坦以外(主要为乌克兰购买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占乌克兰与独联体各国贸易额的5%~9%,2000年占8.7%),乌克兰在独联体范围内的主要经贸合作伙伴为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2000年乌俄贸易额占乌克兰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达74.5%,乌白贸易额占7.0%,乌哈贸易额占3.9%,乌克兰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所占比重不足3.6%),因此,乌克兰参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最现实的选择是首先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实现“一体化”(2000年乌克兰与上述国家的贸易额占乌克兰对外贸易总量的37%,占乌克兰与独联体国家贸易总额的86.39%)(注:〔乌〕费利宾科、杜德金科、布德金主编:《乌克兰与当代世界经济》,基辅2002年版,第246页。),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独联体国家。尽管乌克兰独立后明确宣布将“融入欧洲”和加入北约作为其战略目标,但乌俄之间固有的传统经贸合作关系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很难被替代的。两国在很多生产领域互为原料供应国和生产加工国,加之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更显密切。在原苏联时期,除农业外,乌克兰主要发展重化工业和军工工业,乌克兰仅能独立生产自己所需产品的20%,其余产品或是从俄罗斯等国进口,或与俄罗斯合作生产。目前俄罗斯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乌是俄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乌独立初期,乌俄贸易约占乌克兰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目前仍占1/3。2000年,乌克兰对俄罗斯出口占乌克兰出口总额的24.1%,占乌克兰对独联体各国出口的79.1%,乌自俄进口占乌进口总额达41.7%,占乌自独联体各国进口的72.4%。乌克兰所需能源的70%需从俄罗斯进口,目前乌克兰能源密集型产业的产量持续增长,特别是一些出口创汇部门,如在乌克兰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钢铁工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最大的部门。这意味着乌克兰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自俄罗斯的能源进口是不现实的。此外,俄罗斯是乌克兰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商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如农产品和食品),乌克兰在短期内不可能摆脱对俄罗斯市场的依赖。而俄向西欧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又需过境乌克兰,目前俄罗斯通过乌克兰的油气管道向欧洲15个国家出口石油和天然气的收入占俄总收入的80%,一半以上的俄罗斯原子能工业为乌克兰提供能源(注:Зиядулаев.Н.Россия и Украина: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соперничество или партнерство.——Зкономист,2002,N5,C.65)。因此客观上要求乌俄在经济一体化框架内实现“能源一体化”,建立统一的能源综合体,由俄罗斯生产并向乌克兰核电站提供燃料(每年约2亿~2.5亿美元);向乌克兰核电站提供核反应堆设备(每年约1亿美元),提供消除和掩埋核废料的服务(注:Зиядулаев.Н.Россия и Украина: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соперничество или партнерство.——Зкономист,2002,N5,C.69)。在“能源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是2001年10月4日乌俄达成由俄罗斯帮助乌克兰建造罗夫纳核电站第二座反应堆机组,准备签署乌俄核能领域合作协议,将确定两国作为统一能源综合体的核能发展的战略方向。除“能源一体化”外,在“生产一体化”方面,近年来俄罗斯对乌克兰大型私有化项目的投资逐年增加。目前,秋明石油公司占有乌克兰30%的石油产品的销售市场,卢克石油公司拥有乌克兰15%的石油产品零售市场份额;“СИЪУР”垄断乌克兰石化工业和矿物肥料的生产;“РУСАЛ”收购了乌克兰最大的尼古拉耶夫矾土厂,“ВАЭ”汽车公司控制着扎波罗热铝业集团和卢茨克“日古力”汽车组装厂;“Тат нефть”掌管着克列缅丘克石油加工厂。乌俄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体化”也将开始,将共同实施“海洋启动”(Морской старт)计划,在乌克兰的叶夫帕托利亚市建立乌俄“国际航天研究中心”,共同建造AH-70飞机和成批量生产近距离运输机Ty-334(注:Зиядулаев.Н.Россия и Украина: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соперничество или партнерство.——Зкономист,2002,N5,C.69)。在“横向一体化”的同时,乌俄两国加大“纵向一体化”的力度,在能源、航空航天、有色冶金、汽车制造领域建立乌俄跨国企业——金融工业集团,加强两国在科技和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和生产协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外,加强边境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也是实现两国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乌俄2001~2007年区域和边境地区经贸合作计划要求大力推动两国边境地区的结构转轨,建立合资企业,协调科研和教学机构的活动,组建乌俄区域消息系统,逐步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在乌俄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还会在以下领域产生矛盾和问题,如:天然气过境运输的结算和价格支付问题(乌俄两国2002年年底已建立共同管理天然气过境运输的合资企业,该问题可望在近期内得到缓解并最终解决);哈萨克斯坦石油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经俄罗斯运往乌克兰的过境运输问题;俄罗斯企业参与乌克兰大型私有化的程序问题;向第三国出口武器和知识密集型产品问题。为了消除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经济一体化”框架内制订双边合作的长期战略,建立统一的商品和劳务的“共同市场”,逐步由贸易优惠制度向“统一经济空间”过渡,实施共同的税收、财政和关税政策,加快组建国家间的金融工业集团、合资企业和其他的经济共同体,大量引进非预算资金对内部和外部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深化双边军事技术合作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尽可能在军工领域广泛开展协作,建立共同完成军需物资订单的有效机制,在向第三国出口军事技术方面保持协调一致。
除俄罗斯外,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也存在“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因为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于1995年成立了“关税联盟”,使得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一道对乌克兰实行统一的“关税”,这样导致乌克兰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从1994年的1.096亿美元降至2000年的7680万美元,而进口却从1994年的1.515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4.128亿美元;乌克兰对白俄罗斯的出口在1994~1997年度尽管增长了1.5倍,但主要是靠白俄罗斯将乌克兰产品向俄罗斯再出口实现的,随着俄、白、哈“关税联盟”协调机制的逐步完善,2000年乌克兰对白俄罗斯的出口降至2.721亿美元,而乌克兰自白俄罗斯的进口同期却增长了近两倍,由1994年的3.336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6.019亿美元,2000年乌克兰与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的贸易逆差分别为3亿美元左右(注:〔乌〕费利宾科、杜德金科、布德金主编:《乌克兰与当代世界经济》,基辅2002年版,第252页。)。为了给实现经济一体化创造条件,1999年9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基辅就在石油开采和加工领域进行“一体化”合作达成一系列协议,其中包括乌克兰企业参加哈萨克斯坦境内石油的勘探,哈萨克斯坦石油在乌克兰的石油加工厂进行加工,哈萨克斯坦参与乌克兰大型石油加工企业的私有化,增加哈萨克斯坦货物通过乌克兰过境运输量和对乌克兰港口的使用;乌克兰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乌克兰机械设备中心;乌克兰将通过拜科努尔航天基地发射火箭等等。但所有这些,只有在乌克兰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经济实现一体化后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因为只要乌、俄、哈、白实现了经济一体化,就可以解决哈萨克斯坦石油通过俄罗斯输往乌克兰的过境运输问题,乌克兰才能一方面从哈萨克斯坦获得稳定的能源和其他原料性商品;另一方面,可以向哈萨克斯坦提供根据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倡议制订的《哈萨克斯坦—2030年国家规划》中大量进口商品,参与哈萨克斯坦军工企业和农工综合体的改建项目。乌克兰可以通过向哈萨克斯坦提供运输服务和机械制造产品、管道及轻工产品的出口,作为哈萨克斯坦向乌克兰出口能源的补偿。而与白俄罗斯建立“一体化”框架内的商品交换关系可以实现两国国民经济结构的互补,恢复传统的生产协作,共同生产在独联体和世界市场有竞争力的商品。白俄罗斯本国不生产或产量很少的商品,如金属轧材和其他冶金工业产品、化学工业和机械制造类产品、农产品等都可以形成乌克兰对白俄罗斯长期稳定的出口,然而,这种出口只有实现了乌、俄、白、哈“经济一体化”,取消“关税”和其他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后,才能够加强。尽管乌克兰与白俄罗斯1992年12月17日签署过《相互给予自由贸易制度的协议》,但该协议实际上只实行了三年,到1995年1月6日,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关税联盟”条约后,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一道对乌克兰实施的是统一的“关税制度”,2001年6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在“关税联盟”基础上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确立了其成员国与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合作条件,这进一步削弱了乌克兰向上述三国的出口。为了进一步拓展乌克兰产品在独联体的市场空间,乌克兰只有加强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的“经济一体化”,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才能保持和增加乌克兰商品在上述三国的市场份额,特别是为乌克兰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商品提供广阔的销售空间。正是出于这一目的,2003年2月23日,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国总统在莫斯科发表声明,拟于2003年9月建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进一步实现“经济一体化”。
除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加强“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合作外,乌克兰还将进一步发展与“古阿姆”组织成员国的“一体化”,乌克兰是“古阿姆”组织的主要倡导国之一,2002年7月20日该组织在雅尔塔举行首脑会议,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四国总统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率先在独联体国家中启动自由贸易区。决定进一步加强“古阿姆”框架内的经济合作,继续实施欧亚石油运输走廊计划,促进成员国贸易自由化进程。自1997年“古阿姆”成立以来,乌与其贸易发展较快,2001年乌克兰向“古阿姆”各国出口增长了26.2%,进口增长了11.8%。乌克兰向“古阿姆”各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为:非贵重金属(30.5%)、矿物产品(20.1%)、机械设备(14.5%);乌自各国进口商品主要为能源产品(63%),其中自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的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占96.4%。摩尔多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乌在该组织的主要贸易伙伴,向摩尔多瓦出口占乌克兰对“古阿姆”出口的58.9%,进口占23.2%;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占23.5%,进口占69.8%。2001年乌与“古阿姆”服务贸易额达5730万美元,其中出口4190万美元,进口1540万美元;主要为运输服务;出口运输服务占总额的76.4%;进口占44.8%;通讯服务占20.8%。服务贸易主要合作伙伴是摩尔多瓦,占乌克兰与该地区服务贸易出口比重的59.3%,进口占61%。然而考虑到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以外的独联体国家,包括“古阿姆”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在乌克兰对外经贸关系中所占比重较低这一事实,如2000年,乌克兰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额占乌克兰与独联体国家贸易额的2.3%,乌克兰与摩尔多瓦的贸易额仅占乌克兰与独联体各国贸易额的1.7%,乌克兰与阿塞拜疆的贸易额占0.5%,与格鲁吉亚的贸易额占0.4%,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额占0.8%,与亚美尼亚和塔吉克斯坦的贸易额仅占0.1%,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里加强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统一经济空间”的建设将是乌克兰参与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重点。乌克兰将沿着“独联体自由贸易区”——“乌、俄、白、哈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独联体共同市场”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与独联体国家的全面经济一体化。
三 结束语
2003年以来,乌克兰表现出一系列希望加强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的意向,并积极推动建立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和“乌、俄、白、哈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所有这些情况可以看作2002年11月乌克兰政府换届后,顿涅茨克州州长维·亚努克维奇出任政府总理,“顿涅茨克”工业集团重返政治舞台,与乌总统库奇马为代表的“第聂伯”集团联合,为了对抗以原政府总理维·尤申科为首的“亲西方”的反对派势力对现政权的压力,在乌克兰“融入欧洲”和“加入北约”战略实施步履维艰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全面的政治、经济危机,希望提供恢复和加强乌俄“兄弟”关系,建立大型乌俄跨国企业联合——金融工业集团,实现“科技、军工、能源、冶金和农业一体化”,建立跨欧亚一体化组织,形成“乌、俄、白、哈”战略伙伴关系,增强应对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挑战实力的一种尝试。在执行了多年“亲西方”战略并未取得多大成效的情况下,恢复和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全面合作,同时面向“东方”,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乌克兰总统曾于2002年11月和2003年4月两次访问中国),将是乌克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标签:经济一体化论文; 关税论文; 哈萨克斯坦总统论文; 独联体国家论文; 经济论文; 俄罗斯乌克兰论文; 经济学论文; 苏联解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