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07)02-0029-04
北京市十一学校于1952年创办,1964年移交地方。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90年代后期,学校实现了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一所普通学校成长为享誉京城内外的改革名校。现已成为北京市办学规模大、建筑面积多、师资队伍雄厚、教育质量优秀的一所完全中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十一学校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关键一点在于学校注重以主体性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的发展。
学校主体性文化是依据马克思主体性理论、人本原理、组织文化等理论和时代发展走向,在我国一些学校实施主体性德育、主体性教学、主体性学习、主体性管理、主体性发展等实践过程中和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概念。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深入。其涵义是学校组织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生成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具有现代学校主体性特征的学校组织文化,是现代学校先进的与时俱进的主流文化。其核心是学校组织多数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主体性文化,是觉醒的文化,是主动的、能动的、自主创新的文化,是奋进的文化。学校主体性文化除了具有学校文化的民主性、整体性、动态性、生成性、积淀性等特征外,主体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包括通过营造主体性氛围、培育主体性心理、构建主体性环境、实施主体性评价等生成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教育价值观,养成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形成组织成员共享的学习、教学、德育、管理、发展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氛围,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是建立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功能整合,也包括学校外部相关要素的融合;是制订一套策略,这套策略既有反映学校持续发展的美好的愿景、目标、价值、理念、假设,又有具体实施愿景、目标、价值、理念、办法、操作体系,具体包括相应的规范、仪式、典礼、传统、建筑、人造物品等;是一种制度建设,这种制度既要体现依法办学,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办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动力机制;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的,不是学校少数人的活动,而是全体组织成员的参与和成长。
一 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主体性文化是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学校文化。因此,它应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育人作用、传承作用、激励作用等。同时,由于学校主体性文化是具时代特征的现代学校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因而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没有学校的主体性文化,难以造就主体性人才。
(一)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是先进教育理念的需要
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对学校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主体精神的培养。只有改变传统教育中“听话就是好孩子”“唯师是从”“以分数衡量一切”的观点,打破教育环境的封闭性、教育方式的僵化与保守,从只重视书本知识到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体和工作重心,才能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
(二)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的症结,在于是否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文化特征。学校主体性文化是智能发展的超越,不仅仅去具体地影响、规范人的行为,同时更以高尚的精神培育人,促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锻造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因此,以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为载体,可以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系,推动素质教育高水平的实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三)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拥有大量自主创新型人才。“当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人才资源也被各国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的时候,教育必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1]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基础教育直接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基础的重任。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能够在以尊重教师和学生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唤起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 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内容
学校主体性文化的基本内容,从学校组织内容的角度可分解为主体性德育文化、主体性教学文化、主体性学习文化、主体性管理文化和主体性发展文化;从学校组织文化的主体可划分为主体性教师文化、主体性学生文化、主体性行政人员文化等。每一个子项目内容都由愿景、目标、价值、理念、假设、规范、仪式、行为方式、典礼、传统、故事、风气以及建筑、人造物品等若干要素构成。如我校主体性教学的愿景就是实现全部课堂的优质化,理念是“对话与交流”,仪式有教学节等,行为方式包括“四环节教学”等。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从学校组织内容的角度看,主要呈现在学校组织成员的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上,学校组织成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上,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上,等等。
(一)主体性德育文化
学校主体性德育文化是指学校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德育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学校主体性德育文化建设是一个过程。我校主体性德育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培养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为营造学校主体性德育文化建设良好环境,形成良好校风。
(二)主体性教学文化
学校主体性教学文化是学校主体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组织成员所共享的教学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我校主体性教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树立主体性教学观念、确立主体性发展的课程目标、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探索适合主体性发展的课程实施策略,唤起主体意识,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体性学习文化
学校主体性学习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成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共享的学习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建设的目标是通过树立主体性学习观念、确立主体性发展的学习目标、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探索适合主体性发展的学习策略、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学风,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主体性管理文化
学校主体性管理文化是指学校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所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是学校管理人员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方法与手段,对学校管理诸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并形成和谐有序的运行机制,实现优质高效管理目标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我校主体性管理文化的目标是通过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营造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家园”,引领“集体话语”,提升群体“精神境界”。学校主体性管理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信任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学校成为让师生最向往的地方;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是学校组织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营造学校组织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的文化氛围。
(五)主体性发展文化
学校主体性发展文化是指学校组织成员在长期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即具有现代学校主体性特征的学校组织文化。其核心是学校组织多数成员所共享的发展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我校主体性发展文化的目标是培育学校精神,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唤醒学校整体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能力,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组织成员的素养、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一个能够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的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地方。
三 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实施
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建设质量名校。
(一)建设思路
十一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实施的基本思路是,采取适合的建设策略、方式和方法,做到“以人为本,一以贯之,分项实施,转化生成,和谐发展”,把明确主体性价值,营造主体性氛围,构建主体性操作体系,培育主体性心理,构建主体性环境,养成主体性行为,实施主体性评价,形成自主创新精神,贯穿于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通过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边建设边总结边推广,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是实施一体化建设策略。这里的“一体化”是指学校组织的各项内容或文化的各主体密切相关,各因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在实施主体性德育的同时还要实施主体性教学、主体性学习、主体性管理和主体性发展。一体化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是对其定性的描述,侧重与强调学校主体性文化的整体性、全面性和不可分割性。而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一体化则是对其动态的描述,强调的是整个过程,它的策略性和操作性。如果说,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一体化是手段,那么,一体化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就是目标。
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一体化实施是从学校层面整体思考主体性文化建设,以师生和学校发展为立足点,整体规划,综合实施,发挥学校主体性文化的功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将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运用整体思考、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整体实施的一体化思想,系统分项地设计主体性文化建设目标、内容、途径、管理、评价,从而形成一个高效、良性的循环体系,产生主体性文化的整体效应。
(二)主体性德育文化
主体性德育文化的实施包括:针对主体性德育文化建设具体内容,进一步确立主体性德育的价值观念;转变学生是被动加工对象的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警察式”、“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方法,使受教育者自己成为教育的主体,教育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来实现;开展“八荣八耻”的主题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是非明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构建主体性实践环境;实施班级自主管理;进行自觉自律荣誉集体、文明班和优秀班集体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自组织社团活动;开创主体德育的新空间——网络德育;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开展讨论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判断选择,实施主体性评价,实现学生自我完善自己;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德育,构建、完善主体性德育的新体系。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构建了主体性德育文化。
(三)主体性教学文化
主体性教学文化的实施包括进一步确立主体性教学的价值观念,以学科课程、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针对主体性教学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围绕现代学校主体性教学的价值观念,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探讨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确立主体性思维方式,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开展主体性优质课堂的建设,适时举办教学节,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度和参与度,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进行学习策略指导,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类型的课,创建相对稳定的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构建并形成学生积极的主体性心理,营造主体地位实现环境,实施主体性评价,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发展。
(四)主体性学习文化
主体性学习文化的实施包括:进一步确立主体性学习的价值观念;采取有效手段养成学生进行愿学、乐学的态度以及会学、善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主动提升学习素养;还学生学习“四权”,即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和主动发展权;构建并形成学生积极的主体性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不懈探索的刻苦精神,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苦学”变为“乐学”;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科学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指导学生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自主学习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借助开放的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五)主体性管理文化
学校主体性管理文化建设的实施包括:进一步确立主体性管理的价值观念,实现管理功能向研讨、咨询、服务、激励、协调、归纳转化;把“以人为本”作为学校主体性管理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在学校主体性管理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确立学校精神和系列化行为规范,按照有利于发挥主体性的标准重建学校的规章制度;发挥管理者的主体性,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扬长避短;建立满足教师普遍合理需求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如开发教师大会的精神感召力,挖掘具体事件的教育价值,重视核心人物的榜样作用,让名师的人格魅力滋润教师心灵等;建立学习型的民主管理机制,引导人们不断反思自我,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创设个人与组织实现系统思考、自我超越的环境;引导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科学、有效地促进自我岗位工作的展开和学校全局工作的良好运作。
(六)主体性发展文化
学校主体性发展是建立在学校文化主体意识和法人主体地位之上的,其实施包括:进一步确立主体性发展的价值观念;以科学的自我设计为前提,以主体性发展作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形成浓厚的学校主体性发展氛围,如培育主体性心理、营造主体性环境、进行主体性评价;建立一个由学校内部各要素功能整合的系统;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探讨学校发展的阶段和规律;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凝聚共识,形成学校发展的行动方案;进一步办好研究型教师发展学校,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教师自主性的专业发展;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创建学校特色;深入实施学校的发展战略、落实学校发展工程、纲领等。在方法论上,学校主体性发展文化建设“既要从细微处入手,精心策划,又要从大局出发,高屋建瓴;细微之处要体现大局意识,大局观念也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2]
以主体性文化建设为引领,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积淀,十一学校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办学理念,“改革、选择、发展、和谐”作为主线的办学理念日趋明晰,“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成为我们的基本办学价值观,进一步形成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体性的教育、教学、学习、管理、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在德育上注重“理解与沟通”、在教学上关注“对话与交流”、在管理上追求“效率与和谐”;初步唤起了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主体能力,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基本形成了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框架,探索出了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及方式方法;在实践上,学校主体性文化的建设促进了办学条件迅速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办学水平快速提高。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学校。
学校主体性文化建设不是随意的选择与决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成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的建设不是绝对的、任意的和无限制的自主,不是否认政府、社区、环境对学校的限制。我们要正确理解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和相互依赖性。学校只有从社会环境中汲取资源、能量和信息,才能滋养自身的主体性,提高主体性发展的能力。
学校主体性文化的建设,只有通过组织成员的长期文化建设实践,才能形成能动、自主、创新的价值观,养成能动、自主、创新的行为方式,成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
[收稿日期]200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