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吸收外资的得失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西哥论文,得失论文,外资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文章从墨西哥经济转型期吸收外资得失的视角,分析了酿成1994年岁末的那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并从中归纳出了可资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经验、教训。
90年代初来,墨吸收外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外资流入果然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成了1994年岁末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墨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
80年代末开始,随着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通货膨胀逐渐得到控制,经济得以恢复和增长,对外资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据墨官方估算,为了推行经济改革,墨在90年代需要外部流入1500亿美元资金。但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对其吸收外资极为不利:①发达国家日益增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及采取大量出口,减少赤字的政策,限制了在拉美导向出口制造业部门投资。②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天然原料的节约或为人工合成原材料所取代,引起了天然原料和初级产品需求减少和阶格下跌,影响了外资在石油、天然气等原料部门的投资、使墨长期吸引外资的自然资源传统优势相对减弱。③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间资本双向对流与日俱增,对发展中国家,特别对拉美国家投资急剧减少。外资越来越高度集中于少数经济增长快,金融条件好,政局稳定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④由于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令人瞻目,“出口导向”战略在发展中国家风靡一时,许多国家以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为契机,竞相展开吸引外资的“热战”。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的竞争,增加了外国投资者更大的选择性和挑剔性。
面对上述情况,墨为吸引外资,于1989年颁布了《促进外国投资法》,进一步对外国投资法作了重大修改:首先,开放外国投资禁区,扩大投资领域。除具有战略意义的部门由国家经营外,有96个部门对外资开放,并欢迎外国在通讯、汽车零部件、渔业和基础石化工业等部门参股投资。其次,在企业股权问题上,对外资所占比例的限制比过去也大为放松。墨在急需发展的机电、电机和电器设备、运输设备、化工、旅馆和高技术服务等行业允许外资所占比重可达100%。〔1〕第三,在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汇回利润和抽回资本等方面放宽限制,并给予关税、所得税等诸种优惠。第四,为使外资能更方便地进入墨,建立了加速审批外资的专门机构,并简化审批手续,实行自动批准制度。
与此同时,开放金融市场,改变过去那种不让外国人参与其证券市场的做法。具体措施有:①增大全国证券委员会的权力;增设金融集团和经纪人,建立新的金融调剂市场;②修改有关只让外国人通过基金或墨投资公司购买股票的规定,允许外国人直接在其国内股票交易所购买公司股票;③建立信托公司,允许外国公司和个人通过信托公司等形式购买以往仅限于墨居民购买的A股。④修改墨国内财会和股票包销规定 ,推动墨股票市场国际化,帮助本国公司在美证券交易所上市。⑤提供多样化融资手段,公司如需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可有如下多种渠道:发行债券、商业票据和存单,以及全国股权存单、国别基金等多种融资手段。
上述吸收外资的调整措施及其投资环境的改善,在墨产生了如下积极效果。首先,流入的外资不断增加,缓解了投资资金的不足。1989年流入墨的外资共10亿美元,1992年增加到83.35亿美元。 随着流入的外资不断增加,80年代初外逃的大批资金回流。1992年回流率高达85%以上,银行储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上升到25%,接近日本、亚洲“四小龙”的水平。其次,减轻了债务负担,1992年上半年清偿了71.71亿美元外债,使外债降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达到发达国家的平 均水平。第三,为墨经济复苏注入了活力,实现了稳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88年的1.2增加到1991年的3.6。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0.1增加到1.4。
然而,墨在吸收外资过程中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①短期资本流入过多。1991年至1992年,在墨股市上投入的外资从42亿美元猛增到 270亿美元。在流入墨的外资总额中,短期金融投资约占2/3左右。②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加剧了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对墨汇率、利率和通货膨胀都产生了压力,增加了稳定经济的难度。③因短期投机性外资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具有很大不稳定性,加大了其利用外资的风险。④由于吸收的外资重点不是放在如何促进原有工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及产品国际竞争力上,而用于弥补经济项目赤字和平衡国际收支,这又有可能走上依赖外资发展经济的老路。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墨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也隐含着如下急需解决的问题:①旧的失衡没有解决,又出现了新的失衡。墨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宏观经济结构的综合平衡发展,又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外资来逐渐改变长期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最终导致作为基础的农业改观不大,除出口部门外,仍使用传统生产方式,粮食长期依赖进口;第二产业调整改革不到位,主要是对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政府把出售国有企业的收入大都用来还债,只有少部分投入生产部门。基础工业和加工业进展缓慢,发展较快的只是出口加工工业,其中主要是外国公司经营的客户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金融和服务业靠大量吸收外资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一、二产业缺乏有机联系。经济布局深受外资制约,形成了新的失衡。
②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境困难。在长期“进口替代”战略的高保护下,墨企业的生产率一直很低。在转换政府职能和整顿国营企业过程中,政府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上,低生产率的痼疾仍困绕着大部分企业。而企业被推向市场后,要生存和发展就得靠利润所得来增加投资。利润的高低则又取决于生产率高低,因此,大部分企业因技术水平和效益低而处境十分困难。
③外贸赤字不断增加。墨经济发展长期严重依赖进口,实行贸易自由化,不断开放国内市场,更使进口有增无减。而出口则由于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制成品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力,又难以取得进展。加上长期货币高估,及大量外资流入,更使汇率上扬,有利进口,不利出口,造成外贸赤字不断增加,从1991年的110.63 亿美元猛增到1992年的206.075亿美元,成为拉美地区贸易逆差最为严重的国家。
④社会矛盾加剧。大批中、小企业的关、停、并、转和私有化,以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广大土著农民的破产,造成失业人口不断增加,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上述分析表明,至1992年,墨无论从吸收外资本身,还是从深化改革角度,都需要对吸收外资工作及时加以总结,采取相应对策,使吸收的外资更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稳定地发展。
然而,墨经济持续数年的稳定增长及外资大量流入的正效应使政府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对上述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相反,为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其从一个发展中的拉美国家迅速转变成一个北美国家,采取了如下背离其经济发展现实状况的吸收外资政策。
①不顾自身承受能力,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在银行私有化和对外开放证券市场基础上,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外资银行及保险、证券、信托和租赁融资等金融公司均可在墨设立分支机构,还允许外国银行占墨银行资金总额的比重可达8%。到1994年, 墨已批准外资金融机构52家,大大削弱了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②继续大量无节制地吸收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墨根据当时国际利率较低,跨国游资充盈的状况,继续大量吸收外资。1993年流入墨的外资急速增加到156.17亿美元,比1992年增加了87.4%,约占当年流入拉美外资总额的2/3左右。1994年1月,流入墨的外资竟高达23.7亿美元,创该国经济史上的最高纪录。1994年第一季度通过发行证券方式吸收的短期外资高达32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证券投资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已高达80%。
③进一步大举外债。为保持经济增长,墨进一步通过大量发行债券筹措资金。1993年外债总额已从1989年的953亿美元增加到1301 亿美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保持预算平衡,墨政府在国内大量发行以比索购买,美元偿还,利率为15%的国债(Tesobonos),1994 年底发行余额为809亿美元,其中外国人持有的约273亿美元,导致外债总额又猛增到1656亿美元,占GDP45.2%。
④继续用大量短期资本来弥补经济项目日益严重的赤字。国内市场开放度的不断加大,加上允许居民自由兑换外汇后形成的全民性“进口消费热”使墨贸易赤字进一步增大,1994年上升到295亿美元。对此, 墨继续以高利率吸收大量短期资金来弥补。
⑤继续把外资大部分投入第三产业。生产性投资在外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93年,用于生产性投资仅占外资总额的29%,比1992年还下降33%。而且,多数投在墨美边境的客户工业区。外资真正投入墨能源、电子、汽车、通讯等基础产业和骨干项目的则较少。
其结果,大量外资流入对墨经济产生的负效应越来越大。①由于没有把吸收的大量外资放在刺激内部储蓄,增加再生产投资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上,而是把它主要用于弥补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这就有可能因外资流入大幅减少而造成国际收支危机。②在墨证券市场监管规则很不完善情况下,大量吸收外国证券投资,〔2〕使其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受国外证券投机的支配,这本身已包含了很大危险,而墨为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和经合组织,又过快地推行本国金融业的开放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这进一步为国际游资自由进出提供了条件,从而增加了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③大量游资流入对利率和汇率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1994年,比索已高估30%,这不仅阻碍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抑制了出口,同时也使进口大增,导致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94年,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8%。④由于大量资金被用来消费, 经济中信贷总量的放松使国内私人储蓄率减半,从1989年前占GND的15 %下降到1994年的7.5%。这进一步使墨经济的发展维系在外国资本身 上。另一方面,外资大量流入消费性的第三产业,造成金融市场过渡“繁荣”,形成泡沫经济,掩盖了企业生产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整个经济变得十分脆弱。⑤大量超计划外资的流入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及国际收支的逆差。1991至1994年累计通膨率达53%,外贸逆差870亿美元。这在外汇比价上没有反映出来,因墨实行比索对美元小幅 贬值的固定汇率制。但墨债台高筑,增长乏力,比索稳定缺少坚实的物质基础,故比索贬值是必然的。然而墨政府出于诸种政治方面的考虑,几次错过了调整货币政策和进行汇制改革的良机,继续以高利率吸收大量短期资金增加外汇储备,以此来支撑比索对美元比价的稳定。最终因墨内外形势变化,大量外资流失而酿成了举世瞩目的金融危机,从而给墨经济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二
90年代初以来,墨在吸收外资方面的得失给我们留下了如下启示:
1.经济发展不能过分依赖外资,特别是短期资金。
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引进外资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但这不等于说,只要引进外资,就必然会促进经济增长,如不掌握国际资本流动特点及变化,并加以合理运用,可能反遭其殃。墨这次金融危机就是如此。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全球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扩大,数以万亿的资金在全球迅速流动,日交易额高达万亿美元。私人资本的加速流通,既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一面,也有过度投机,对经济造成冲击的消极一面。因此,财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在金融市场激烈动荡中提高应变能力,学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应使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首先立足于国内。这就要求一个国家高度重视内部积累,提高储蓄率,尽可能多地利用自有资金为经济发展输血。特别对负有巨额债务的发展中国家,筹措的外部资金应用来扎实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扩大出口,以增强偿债能力,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否则,像墨那样用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果然不可取,靠吸收短期资本来偿付到期债务的作法同样是不可靠的。因任凭短期资金大量无序地涌入,不仅加大了利用外资的风险,而且使经济稳定和增长都可能受到威胁。
当然,这也不是说国际短期资本不可利用,但必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国家要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并能运用货币和汇率政策对这种短期资金加以管理。②在证券市场监管规则尚不完善情况下,对这种短期资金要采取限制措施,不能任凭无限制地流入,要避免国外证券投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金融市场的支配。③吸收的短期资金要尽量用于发展生产,重点投向能出口创汇的产业,并能保持足够的偿债能力,不能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外贸逆差,及非生产性社会项目开支。④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并随时调整相应对策,使利用短期资金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避免外资流入量的大起大落对经济产生的冲击。
2.吸收外资要适度。
墨及拉美一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国家,往往对外资具有更大需求。但它们实行改革开放后,在渐趋激烈的产业技术竞争和商品市场竞争中,由于技术层次得不到及时提升,产业结构得不到及时调整,引进的技术密集度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自身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又有限,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后劲不足,而扩大内销又因大量洋货涌入而遇到激烈竞争,最终导致整体效益下降,创汇、买汇困难,偿汇成本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规模过度扩张,及使用不当,会给经济发展埋下危险种子。因此,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外汇收入及偿债能力适度引进外资。吸收外资的数量必须考虑本国资金的配套能力,外汇储备状况,出口水平和外债增加程度。尽量减少经济项目赤字和短期债务的数量,特别要注意债务的偿还能力。因在新兴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结合日益紧密情况下,金融资产性质和基本投资者的变化,对债务国的外债偿还方式及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债权人分散化,在债务支付发生困难时,新兴市场国家要通过谈判重组债务的余地很小。
3.必须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和风险管理。
墨等国的实践还表明,大量资本流入也会产生货物与资产价格膨胀,汇率上升,国内储蓄及利率或筹资成本的降低。一国越能把吸收的外资引向增加生产投资,它们对利率和汇率所能产生的影响就越小。当然,政府也可通过货币干预来消除资本流入的消极影响,但通常要化一些成本。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吸收外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出能影响资本流入量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生产性配置的微观经济政策,以使外资流入所带给的增加资源能被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其次,要以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使外资引进与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改善引进外资的期限结构与地区结构,增加中长期投资比重及配比,使外资带动产业结构改善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第三,要逐渐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当引进外资达到一定规模后,要经济关注其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不断提高对外资的实际使用效果。第四,要尽量避免用商业银行贷款填补国际收支平衡缺口和弥补财政预算赤字。因商业银行辛迪加贷款通常为期5至10年, 并在贷款者筹资来源利率如LIBOR〔3〕之上加上一个利差而形成浮动利率,借款者既承担利率风险,也承担汇率风险。
发展中国家还要加强对外资的风险管理。首先要提高政府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注意外资的使用效益及币种的选择和风险程度,其次,为避免清偿危机,应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和长期投资,减少短期外债。因过分依赖短期外债融资,容易使一个国家遭受清算危机冲击,尤其是在外汇市场动荡时期更为明显。第三,要吸收各地区、各类型的投资者,以分散风险;避免投资者和投资工具高度集中,以防投资者同时抽逃资金。第四,利用期权,外汇调期和期货交易等手段避免风险,并调剂不同到期日的头寸余缺等。
4.金融市场的开放要谨慎,但改革必须深化。
近年来,驱使墨不顾自身承受力,加速开放金融市场的主要原因是:①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要求加入经合组织;②为弥补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外资来维持。其结果导致大量游资流进流出而酿成危机。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引资的目的一定要明确,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承受能力。在开放过程中,逐渐学会如何加强对资本流入,尤其是短期资本和证券资本的管理。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证券市场的开放,势必会遇到利用外资推动股市发展,与外资的投机性及其影响,以至操纵市场的问题。另外,有价证券一般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投资者就有相对容易地退出投资的选择余地。这对受资国家就会产生两个重要影响:①对单个证券或一组证券需求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其价格是不稳定的。②在二级市场上的购买,不一定会增加投资,并可能会减少国内储蓄,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不具备一些重要先决条件,即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并建立健全安全网之前,不能为了某种政治需要,盲目地加快证券市场的自由化步伐,也不能为“繁荣”证券市场,让外资过多进入。证券市场的开放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监管规划和金融市场的日臻完善,逐渐加大,并要与其自身的经济承受力相适应。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日趋全球化和相互依存度的不断加强,发展中国家要吸收外资发展经济,金融市场的改革必须深化。
注释:
〔1〕过去规定不得超过50%。
〔2〕1993年,墨证券交易部市值2000亿美元股票的1/3已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
〔3〕LIBOR(London Inter Bank Offered Rate),是指伦敦欧洲货币市场上,银行间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标签:墨西哥金融危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