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鲜战争与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

论朝鲜战争与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

一、论朝鲜战争与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潘鑫林[1](2021)在《澳大利亚对台湾政策研究(1950-1972)》文中指出

王梦[2](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提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陈长伟[3](2020)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的调整》文中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防部启动了对台湾军事援助项目的评估,重新审议美国对台军援的目标、台军性质及防御台湾所需的军援水平等重要问题。评估结果认为,美国对台的军事援助规模远超美国对台政治目标所需要的程度,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必须加以调整。该建议导致1967年之后美国大幅削减对台的军事援助规模,并为1971年之后美国对台军事援助从无偿援助逐渐向军事销售的转变铺平道路。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的调整不仅出于减轻经济负担、优化军事援助资源使用的考量,还希望通过这一调整来消除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和美国对台政治目标之间的矛盾,使其对台军事援助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希望台海两岸分裂、并实现长期分治的终极目标。

姚昱[4](2020)在《美国对台湾军事干涉政策的形成:杜鲁门政府的战略认知及其影响(1948—1950)》文中认为台湾问题之所以自1948年开始成为杜鲁门政府密切关注的国家安全问题,一个为已有研究所忽略的重要因素是,美国军方认为台湾的去向会对美国此时开始制定的未来美苏大战计划产生重大影响。但美国军方在评估台湾的战略价值时存在极大的认知问题,导致其一直不能清晰回答美国是否有必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对台湾进行直接军事干涉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令杜鲁门政府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出于对美苏大战即将爆发的恐惧而作出了派驻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的决定,但这一直接军事干涉行动因为缺乏合理性和合法性而引发巨大的国际争议,并成为威胁亚太安全的真正根源。

黄忠[5](2019)在《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除了外交技巧和手法,它主要受到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战后之初,日本采取“吉田路线”,外交上对美依存,国内专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及冷战局势的变化,日本主动或被动地追求自主外交,基于安全保障、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等问题,拓展外交的对象与形式,弥补和修复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同时欲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从战后之初的被动外交到自主外交冲动,在此过程中,其对华外交处于怎样的位置、又有怎样的变化,便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大平正芳是战后日本着名政治家,出任第68代、69代内阁总理大臣,虽然执政时间不长,前后仅554天,但他长期处于自民党及其政权的中枢位置,尤其是历任池田勇人内阁、田中角荣内阁的外务大臣,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他处在战后日本政治、外交转型期,经历了中日邦交恢复等重大事件,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并且提出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等,通过考察他的对华外交理念与实践,可以了解到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发展脉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本文将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的理念与实践置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大框架之中,结合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思想,辨析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此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其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中的位置。除了序章和结论之外,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是对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外交做了概述,指出冷战展开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原点,并指出了大平正芳“椭圆哲学”及其政治理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对华政策间的关系,包括大平正芳对安保问题的看法、其在“LT贸易”中的作用等。第三章阐述的是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恢复谈判,与此相关的还有“中国代表权问题”、“周鸿庆事件”、石油危机、《中日航空协定》等,此时已显示出了日本的自主外交意识。第四章是集中阐述了大平正芳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治、外交转折期的总结与展望,从中产生的自主外交意识在大平正芳内阁时期的对华外交中有所表现,如:对华日元贷款、缔结《中日文化交流协定》、访华等。第五章则是进一步论述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间的关系,并将此与中曾根康弘等新保守主义者作比较,从而抽出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的位置,以及他对中日关系本身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理论与方法,在战后日本外交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基于大平正芳政治外交理念与日本对华政策间的互动,探求其对华外交实践的实质与价值。本文认为,在冷战环境下,大平正芳注重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舆论,在坚持对美协调的同时,积极谋求自主外交。在中日关系上,调和反共与贸易间的矛盾,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迫使其调整对华外交理念。大平正芳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恢复,表现出了老练的外交手腕和务实的行事风格,也体现其“椭圆哲学”的意蕴,以及他的敏锐洞察力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决断魄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期,大平正芳积极摸索政治外交的新方向,提出“战后总决算”、“文化的时代”、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田园都市等理念,对战后“经济时代”的反思,显示出了“脱战后”以及对国家转型的自觉,这也为之后日本政府提起了方向性政策理念。从战后保守到全面保守、右倾化转变的过程中,大平正芳的理念与作用不容忽视,它既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也有着时人共通认识的意味。

钟奕诚[6](2019)在《“失去的中国/机会”学术论争视野下的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半个世纪,学术界对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定于一尊的政治化导向转向正常学术探讨,同时又伴随着学者分歧加剧的过程。尽管当前学术界对美国对新中国缓和意向的程度估计不同,但大抵承认美国对华政策与对台政策之间存在反相关动态联系。利用记录美国在台军政人员活动的"中层史料"厘清美国与"台湾独立运动"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呈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隐于幕后"的另一面,是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对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研究状况的系统梳理,有助于全面、深刻地揭示台湾问题起源的复杂性及其背后的国际推手。

彭博[7](2018)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台湾军事基地研究(1950-1964年)》文中研究表明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加大对台军援为标志,美国开始了在台湾建设军事基地。1954年12月2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更是将美国在台建立军事基地的行为公开化,这标志着美国战后所极力打造的所谓“西太平洋防御链”正式形成。此后,美国更是积极强化美军对台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其军事基地在20世纪50年代两次“台海危机”的刺激下飞速发展。50年代末期,美军驻台军事基地网络基本成型。60年代期间,由于美国亚太战略重心向印度支那地区,尤其是越南的转移,加之美国经济疲软、中苏关系转变以及台海局势暂时平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逐渐将有限的战略资源向越南地区集中,从而导致这一阶段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基地在其亚太战略中的地位相对弱化,基地本身硬件的建设也趋于停滞。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做法更多的是完善驻台基地的软件建设以及对基地所存在的弊端进行修补,这些都反映在1965年8月美国与台湾当局草签的《在华美军地位协定》之中,即:该协定以文本的形式规定了美台双方在基地问题上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这也以协定方式将美军驻台军事基地“合法化”。从1950年到1964年,美国在台的军事基地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战略,是美国在西太平洋遏制新中国的岛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其遗留的恶劣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今。

黄继朝[8](2018)在《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的双重规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冷战以来,台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作为冷战以来介入东亚与台海地区最主要的外部势力,美国在台日关系演变历程中发挥了显着的影响力。探讨冷战以来美国对于台日关系实施的特殊策略,不仅有助于加强与深化对于台日关系与美国台海战略的认知与理解,而且对于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规制的一般定义内涵出发,再借鉴运用台海结构、离岸平衡以及美国“轮辐式”同盟政策等相关理论,本文尝试着确立了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策略的分析框架并以之来解释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的特殊影响作用。结合冷战以来美国与台日关系关联的基本现实情况,本文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考察分析了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的演变规律、特征、制约因素及其影响等。简言之,在中美博弈互动所界定的台海结构中,基于对中国大陆遏制或交往的战略意图,冷战以来美国对于台日关系主要采取了一种双重规制的策略,一方面对台日关系进行激励性规制,激励与推动台日关系进展,另一方面,又对台日关系进行限制性规制,限制与制约台日关系发展。具体来分析,美国的双重规制主要有四个特征:(1)直接性,直接干预台日相互关系行为;(2)间接性,确立一定规则来规范控制台日相互关系行为;(3)非意图性,发挥自身的规制力去推动某种对台日关系非意图性影响的沉淀;(4)结构性,通过地区性战略结构的规则来规范台日相互关系行为。进而来看,美国的双重规制还受到中国的维权反制与日本、台湾反规制的一定制约。最后,冷战以来美国的双重规制不仅直接塑造了台日关系的特殊微妙状态,还通过影响美日台关系对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关注与警惕。当然,长期来看随着中国大陆实力的不断发展,基于中美合作利益的优先考量,美国对台日关系的规制介入可能慢慢减少乃至放弃。进而,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也会逐步走向正常化状态归属于中日关系的框架下,台海地区因而也得以实现和平稳定。

曹军强[9](2017)在《台海危机管理研究 ——信息沟通与理性决策的视角》文中指出本文以“台海危机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危机、台海危机、危机管理、台海危机管理的基本意涵、一般特征入手,探讨和分析诱发台海危机爆发的内外因素,1954年与1996年两次台海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台海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台海危机管理的理性决策模式、台海危机管理流程的完善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等议题。首先,台海危机与台海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既区别于商业领域的价值取向,也与传统意义上国际危机与国际危机管理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别。台海危机与台海危机管理的直接攸关方是中国大陆与台湾当局。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因素,美国在台海危机与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台海危机与台海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要符合台海危机的特殊语境。其次,1954年、1996年两次台海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对未来台海危机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呈现了一个历史的视角,另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比较的维度。台海危机爆发既有两岸的结构性难题,也有外在因素的强力介入。从内部因素来说,两岸的政治定位是台海危机爆发的根本因素,“台独”分裂活动与民粹主义是台海危机爆发的敏感性因素。从外部因素来说,包括宏观层面的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观层面的涉台政策调整以及微观层面的对两岸政治定位的认知。再次,信息沟通在台海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管是台海危机事前阶段还是台海危机发生阶段,准确、及时的信息沟通都是决策者追求的目标。信息沟通不仅能够传递决策者的立场和态度,还能使决策者之间经过议价达成一定的共识。共同的利益,是解决台海危机的重要条件。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台海危机决策模式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理性决策模式是未来台海危机决策的主要范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则是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有益补充。最后,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完善危机决策机制,是提升台海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路径。但是,不管是搭建信息平台或是完善决策机制,都不能解决两岸的结构性矛盾,台海危机的爆发具有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台海危机不仅冲击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也对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提出了挑战。因此,从悲观层面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新的阻力,冲突与摩擦将会越发频繁。从积极层面来说,中国大陆的快速崛起,增强了对两岸关系与台海危机的掌控能力,成为稳定两岸和平的重要力量。

王乐娜[10](2017)在《台湾当局与朝鲜战争》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冷战格局下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拉起对苏共的红色警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构成冷战史研究的基础,而这一时期中国内部的裂变,国民党政权的颠覆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又促使美国在扩大资本主义阵营的行进中将眼光聚焦至东亚,其中与台湾当局的互动关系成为研究东亚冷战格局不可或缺的部分。彼时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濒临崩溃,甫退台湾之际又陷入内外交困之境,不仅岛内经济政治混乱,同时还随时面临着中共的军事威胁。曾经大力援助国民党政权的美国,此刻也选择与台湾这艘“沉船”拉开距离,“撒手”等待时局尘埃落定。趋于被国际孤立的台湾当局为拖住美国,积极拉拢韩国李承晚政府尝试构建“远东反共同盟”进行造势。此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台湾当局利用喘息时刻重新与美建立联系,抓住机遇,转危为安。为进一步恢复与美合作,台湾当局在朝战期间,从“保台”、“联美”与“反攻”立场出发,发起了三次派军援韩之议,以期参与朝战。尽管援韩未得成功,但作为朝战“旁观者”,台湾当局却成为这场战争最大获益者之一,不仅利用朝战契机重获美国重视和援助,同时在其默许与配合下,超过三分之二的志愿军战俘最终被遣返台湾,从舆论战和心理战层面获得了“另类胜利”。本文以朝鲜战争为背景,尝试从“由下至上”的视角探讨在冷战格局下,台湾身为弱者的“生存自处之道”,分析其是如何在与美不平等的“互利共赢”中,将自身快速地从累赘包袱转变为资产和前沿阵地,以避免覆灭的命运,并在与强者周旋之中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过程。

二、论朝鲜战争与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朝鲜战争与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2)“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2.3 “台独”的危害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3.1 理论依据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3.2 法律依据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3.3 实践基础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小结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小结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小结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成果
致谢

(3)冷战时期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 冷战初期美国对台军事援助的缘起与发展
二、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新评估对台军事援助项目
三、 美国评估对台军援重点考量的问题
    (一) 美国对台政治目标和军事援助政策之间的矛盾
    (二) 美、台对台湾军队性质的不同考量
    (三) 对台军事援助应仅限于支持台湾维持其基本防御需求
        1. 美国对台军援的资源是否应该用于支持台湾内卫?
        2. 美国对台军援的资源是否应该用于帮助国民党军队协防沿海岛屿?
        3. 台湾军队是否牵制了海峡对岸的军事力量?
        4. 台湾军队是否可能作为亚洲其他局部战争的后备力量?
    (四) 准确定位台湾地区军队的战略目标
四、 台湾当局对美国军事援助调整的反应
结 语

(4)美国对台湾军事干涉政策的形成:杜鲁门政府的战略认知及其影响(1948—1950)(论文提纲范文)

一、“弗里特伍德”大战计划与NSC 37系列文件的形成:美苏大战中的台湾
二、从“吊球”计划到NSC 37/9文件:1 9 4 9 年军方有条件弃台立场的确立
三、1950年2月至朝鲜战争前夕:美国军方认知的变化
四、朝鲜战争与美国直接军事干涉台湾政策的形成
五、结语

(5)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章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与大平正芳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日本对华外交
        一、冷战的展开与战后日本
        二、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
    第二节 大平正芳的“椭圆哲学”与政治观
        一、大平正芳的农魂与中庸性格
        二、“椭圆哲学”与中庸政治观
第二章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政策
    第一节 池田勇人内阁的成立及其外交政策
        一、经济第一:宽容与忍耐
        二、池田勇人内阁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
        一、大平正芳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
        二、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关系
        三、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观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贸易
        一、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经济政策
        二、“LT贸易”协定的达成
        三、大平正芳与对中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第三章 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一节 大平正芳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一、“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
        二、“后继国家方式”构想
        三、大平正芳与“周鸿庆事件”
        四、大平正芳访“台”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大平正芳对华外交认识及理念
        二、石油危机与日本的自主应对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一、《中日航空协定》的达成
        二、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第四章 自主外交意识与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第一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外交观
        一、自主外交意识与国民性
        二、大平正芳的安保认识
    第二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政治观
        一、大平正芳的“战后总决算”
        二、大平正芳的政治展望
    第三节 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一、大平正芳内阁的外交战略
        二、对华日元贷款的实施
        三、大平正芳访华
第五章 大平正芳的新保守主义与中日关系
    第一节 大平正芳的综合安全保障论
        一、文化的时代与大平正芳政策研究小组
        二、综合安全保障的提出
    第二节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
        一、环太平洋合作研究小组的设置
        二、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的理念及展开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
        一、大平正芳新保守主义的意味
        二、中曾根康弘与新保守主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失去的中国/机会”学术论争视野下的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其一, 中共对美政策并不具有任何灵活性。
    其二, 美国对华政策也不具有任何灵活性。
    其三, 中共对美政策并无灵活性, 但美国方面却存在着灵活性。
    其四, 由上述第三点的回应内容还可细分出第四点意见:美国方面虽然存在着一些灵活性, 但这种灵活性并未大到足以实现和解的程度。
    其五, 中美双方的政策虽然都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 但其程度均未大到足以实现和解的地步。
    其六, 无论是中共对美政策, 抑或是美国对华政策, 两者均不存在任何程度的灵活性。
    其一, 美国第七舰队中立化台湾海峡是否具有分离台湾、与中共作长期对抗的性质?
    其二, 1950年7月19日杜鲁门为何发表有关解释中立化政策的讲话?
    其三, 面对中共在联合国内控诉美国武装侵略台湾, 1950年10月美国为何建议由联合国组成赴台调查团?其最终无限期拖延的原因何在?

(7)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台湾军事基地研究(1950-1964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在台建立军事基地的战略需求(1945-1950年)
    第一节 冷战初期美国的亚太战略
        一、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初步构建
        二、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中军事基地布局
    第二节 美国亚太战略中台湾的位置
        一、美国对台湾战略位置的定位
        二、美国对台湾的初步军事介入
第二章 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建立与发展(1950-1960年)
    第一节 朝鲜战争与美国对台战略需求的升级
        一、“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二、美国对台军事援助
    第二节 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建立
        一、《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订立
        二、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构建
    第三节 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发展
        一、美国在台海军和空军基地的建设
        二、美国军事基地的经费来源
第三章 美国在台军事基地的相对弱化(1960-1964年)
    第一节 美国战略关注点转向越南战争
        一、美国对越南的关注升级(60年代初期美国亚太战略重心的变化)
        二、美国加大对越战争的战略投入
    第二节 美国对台军事基地投入的的弱化
        一、《在华美军地位协定》的签订
        二、美国对台军援缩减对军事基地的影响
综论
    一、美国在台军事基地是美国亚太战略链条的重要一环
    二、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美关系与亚太地区稳定的恶劣影响
    三、当代美国对华政策需要清除遏制政策的遗留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8)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的双重规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综述
        一、文献回顾梳理
        二、文献综述分析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第二章 双重规制的概念与理论意涵
    第一节 双重规制的概念辨析
        一、规制的定义
        二、规制的双重的内涵:激励与限制
    第二节 双重规制的理论适用
        一、结构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东亚次结构—台海结构
        二、美国的地区平衡战略思维:“规制主义”与“离岸平衡”
        三、美国的“轮辐式”同盟政策与权力运作理论
        四、美国双重规制策略的基本内涵
        五、美国双重规制策略与美国对华战略的关联分析
第三章 中日建交前美国对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的双重规制分析(1950-1972)
    第一节 中日建交前的台海结构:中美的东亚对峙
        一、中美在东亚的冲突与对峙
        二、两岸的全面对抗与中日的有限对立
    第二节 美国对台日关系激励性规制的主要表现
        一、美国主导《日台和约》的签订
        二、美国维护台日关系的进展
    第三节 美国对台日关系限制性规制的主要表现
        一、美国对台日秘密军事合作暨白团的打压
        二、美国与台日“反攻”同盟的失败
    第四节 中日建交前美国对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双重规制的规律及其原因
        一、美国激励台日关系进展背后的离岸平衡战略思维
        二、美国“轮辐式”同盟政策下对台日双边军事安全合作的限制
第四章 中日建交至冷战结束美国对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的双重规制分析(1971-1991)
    第一节 中日建交至冷战结束时期的台海结构:中美和解与交往
        一、中美的和解与交往
        二、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与美台关系的微妙变化
    第二节 中日建交至冷战结束美国对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限制性规制的表现及其特征
        一、美国与台日“断交”
        二、美国维护“七二体制”的稳定暨对台日“政治外交”关系的限制
    第三节 中日建交至冷战结束美国对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激励性规制的表现及其特征
        一、美国提升对台关注下确立的激励台日关系的规则
        二、美国激励规则下台日关系的异动
    第四节 中日建交至冷战结束美国对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双重规制的规律及其原因
        一、中美交往大势下美国对台日关系的限制性规制
        二、美国对中国大陆的防范策略及其对台日关系的激励性规制
第五章 冷战后美国对台日关系的双重规制分析(1991-2016)
    第一节 冷战后的台海结构:中美竞合关系的深化
        一、中美竞合关系的深化
        二、美日关系与两岸关系的新变化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日关系激励性规制的主要表现
        一、美国推动美日台安全联结的一定紧密化
        二、美国对台日钓鱼岛争端的调和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日关系限制性规制的主要表现
        一、联合日本制约陈水扁“台独”活动
        二、美国对“美日台安全同盟”的限定暨对台日安全关系的控制
    第四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的规律及原因分析
        一、“以台制华”战略下美国对台日关系的激励性规制
        二、中美关系大局下美国对台日关系的限制性规制
第六章 美日安保体制涉台问题与美国对台日关系的双重规制
    第一节 美日安保体制的外延性与台日安全关系
        一、美日安保体制的沿革概况
        二、美日安保体制的外延性特征
        三、美日安保体制涉台问题与台日安全关系
    第二节 美日安保体制中美国对台日关系激励性规制的表现
        一、“远东条款”
        二、“周边事态条款”
        三、2005年美日“2+2”共同声明中的“共同战略目标”
    第三节 美日安保体制中美国对台日关系限制性规制的表现
        一、关于“远东”范围的模糊解释
        二、在“周边事态”定义上的“战略暖昧”
        三、对2005年美日“2+2”涉台声明的“柔性”解释
    第四节 美日安保体制中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的规律与原因
        一、美国地区安全平衡战略下对台日安全关系的激励性规制
        二、美国的牵连担忧及其对台日安全关系的限制性规制
        三、美国双重规制下台日安全关系的异动与限度
第七章 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的演变规律及其特征
    第一节 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的演变规律
        一、激励性规制模式
        二、限制性规制模式
    第二节 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背后的中国大陆因素
    第三节 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的主要特征
        一、直接性
        二、间接性
        三、非意图性
        四、结构性
第八章 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的制约因素、影响及其未来趋势
    第一节 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的维权反制
        二、美日的台海利益分歧与日本的反规制
        三、台湾的抛弃担忧及其反规制
    第二节 冷战以来美国双重规制对美日台关系的影响
        一、美国双重规制对台日关系的影响
        二、美国双重规制对美日关系与美台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冷战以来美国双重规制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影响
    第四节 美国对台日关系双重规制策略的未来趋势
        一、美国双重规制策略的未来趋势分析
        二、美国双重规制演变趋势下台日关系的走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台海危机管理研究 ——信息沟通与理性决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由来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台海危机
        二、台海危机管理
        三、信息沟通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不足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设计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1954 年与1996 年台海危机与危机管理
    第一节 1954年台海危机与危机管理
        一、1954年台海危机爆发的成因
        二、1954年台海危机的阶段划分
        三、1954 年台海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与理性决策
    第二节 1996 年台海危机与危机管理
        一、1996 年台海危机爆发的成因
        二、1996年台海危机的阶段划分
        三、1996 年台海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与理性决策
第三章 台海危机爆发的内外因素
    第一节 诱发台海危机的内部因素
        一、结构性因素:两岸政治定位
        二、敏感性因素:“台独”分裂活动与民粹主义
    第二节 诱发台海危机的外部因素
        一、宏观层面: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二、中观层面:美国涉台政策调整
        三、微观层面:美国对两岸政治定位认知
第四章 台海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
    第一节 台海危机事前预防阶段的信息沟通
        一、台海危机事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二、台海危机事前阶段的信息沟通
        三、台海危机事前阶段信息沟通的思考
    第二节 台海危机事中反应阶段的信息沟通
        一、台海危机事中阶段的主要特征
        二、台海危机事中阶段的信息沟通
        三、台海危机事中阶段信息沟通的思考
第五章 台海危机管理的决策模式
    第一节 台海危机管理的理性决策模式
        一、台海危机管理的决策目标
        二、台海危机管理的决策方案
        三、台海危机管理的决策评估与方案选择
    第二节 台海危机管理理性决策模式的调整
        一、台海危机管理理性决策模式的演变
        二、台海危机管理理性决策模式的调试
第六章 结语
    一、悲观与乐观: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要特征
    二、拓展台海危机信息沟通平台
    三、完善台海危机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10)台湾当局与朝鲜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结构及史料
第一章 朝鲜战争的爆发与台湾
    第一节 甫退台湾之际
        (一) 内外交困
        (二) 被远离的“沉船”
    第二节 拟建“远东反共同盟”
        (一) 预热准备
        (二) 台韩造势
    第三节 把握朝战爆发机遇
        (一) 喘息时刻
        (二) 转危为安
第二章 台湾当局的三次援韩之议
    第一节 第一次援韩之议
        (一) 台北反应
        (二) 麦克访台
    第二节 第二次援韩之议
        (一) 局势变化
        (二) 再度请缨
    第三节 第三次援韩之议
        (一) 声音又起
        (二) “一师为限”
第三章 志愿军战俘遣送台湾问题
    第一节 战俘来源及构成分析
        (一) 战俘来源
        (二) 战俘构成
    第二节 干预“战俘遣返原则”
        (一) “自愿遣返”
        (二) “甄别”前后
    第三节 “反共义士”遣返台湾
        (一) 争取“棋子”
        (二) 另类胜利
结语
参考文献
简历

四、论朝鲜战争与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澳大利亚对台湾政策研究(1950-1972)[D]. 潘鑫林.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3]冷战时期美国对台军事援助政策的调整[J]. 陈长伟. 国际政治研究, 2020(04)
  • [4]美国对台湾军事干涉政策的形成:杜鲁门政府的战略认知及其影响(1948—1950)[J]. 姚昱.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1)
  • [5]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D]. 黄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失去的中国/机会”学术论争视野下的1949—1950年美国对台政策研究述评[J]. 钟奕诚. 台湾研究集刊, 2019(04)
  • [7]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台湾军事基地研究(1950-1964年)[D]. 彭博. 武汉大学, 2018(06)
  • [8]冷战以来美国对台日关系的双重规制策略研究[D]. 黄继朝. 厦门大学, 2018(07)
  • [9]台海危机管理研究 ——信息沟通与理性决策的视角[D]. 曹军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台湾当局与朝鲜战争[D]. 王乐娜. 浙江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论朝鲜战争与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