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意象论文_王润

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意象论文_王润

王润

山东七星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园林景观设计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文化意向可以让人获宁静的心情,与骨子里的文人气质相契合,使园林景观设计融入自然,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文化意象;中国传统文化

1.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直是影响深远,与中国几千年儒道佛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可以使园林景观设计更加贴近社会,体现人们的思想进而产生共鸣。

2.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园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要以园林文化的传承为基础。文化意向是园林文化内涵的表现和载体,为了传承优秀的园林文化,有必要对园林设计中的文化意向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探析,从中发掘出内在的文化特质和深层的理念渊源,以资传承与借鉴。

中国园林设计中的文化意向,既是人对自然物象选择、再造、重组的结果,是自然的人化,又是人的情感、意愿、思想观念等内在精神物化外显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其中意与象、自然与人文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既交互作用,又圆融无间,通过自然物(山水树木花草石等)与人造物(亭台楼阁等)及人文符号(诗文书画等)的组合,在情景交融的景观设计中凸显诗情画意的人文情怀。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化成”理念烙下的印记,构成中国园林设计中文化意向的一大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渊源于中国哲学中最根本的理念———天人合一。这一根本理念贯穿于神话和儒道佛诸家思想之中。神话中神人相助相成、儒家崇礼尚德、道家崇尚自然、佛教悟空去执等基本理念,都在中国园林文化意向设计中有充分的体现。

项锡黔“把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看作是一种以表达‘意境’为主旨的建筑艺术”,“意境”和“意象”是关系密切的两个词,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意境指的是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最早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之说。”意象,由自然物象、人工物象及其中蕴涵的情感、志趣等构成,其中既有有形的物质元素,也有无形的精神元素。意境则不包含物质元素,主要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因素,即项锡黔所说的“情调和境界”。但意境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依存于意象,通过意象表现出来。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对意境的追求是具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价值取向的,而抽象空灵的意境需要具象的文化意向来承载和表达。

中国园林意境的深层内涵即其中文化意向所体现的文化特质及哲学理念,意境的营造和领会依赖文化意向的设计与其中文化特质与哲学理念的自觉。因此,对中国园林设计中文化意向的文化特质及其理念渊源的探析,对于中国园林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彰显与自觉不无裨益,也有助于当代园林文化意向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3.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意向

3.1比德与比兴之美

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让传统文化精神给人以心灵的关怀。传统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以理节情,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也是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核心理念。“比德”,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与人的本质力量有相似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即从园林山水植物欣赏中,可以体会到人的品格之美。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中,与“比德”思想不同的另一种审美理念就是“比兴”。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又如紫薇象征高官,桂花意为折桂中状元,桑梓代表故乡,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3.2中和之美

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中和之美是世界上最具有连续性的文化,也是中国众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价值的核心精神和观念。园林景观设计艺术也最能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和之美”,如苏州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都以此来寄托强烈的社会感情,使园林景观设计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社会和谐意义,传统文化思想为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提供了较完整的“中和之美”的理论基础。“中和之美”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作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审美,应该是体会“中和之美”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让人与自然产生更多共鸣,使中国园林景观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审美形态的实质。

“中和之美”的理念,都是确定园林景观设计艺术性和美学价值时,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至高境界。在遵循中国传统审美形态的观念基础上,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园林景观设计艺术将会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3.3隐逸文化与园林的关系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老庄的道家文化为承载思想,是古代文人为人处世的重要人生哲学,即为范仲淹所追求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隐士们在精神上保持着超凡脱俗的人格和淡泊名利的情怀,同时,也显示着人们对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

江南园林是人工的自然园林,人们在建造时内心充满审美激情,充满了闲情逸致,隐逸人士们此时寄情山水,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即使是游山玩水,也要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在建造园林时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他们将人格追求交融在自然山水中,并与之产生共鸣。

人们在隐逸文化的熏陶下,在建造园林时借以抒写自己的人格与理想,于是对清雅自适的审美追求便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方向。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失意之时,江南园林所带来的意趣便成为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隐逸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恬淡与自适,自主性比较强。“万事不关心”有人虚心向佛,有人安贫乐道。生活的主题和精髓就是闲散与自适、生活的色彩是平淡。生活的乐趣是安宁。生活的是基调与世无争。但是,这仅仅只是片刻的宁静,并非内心真正地安宁。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错位。

在美丽的山水园林之中,饮酒,吟诗,作画,弹琴。在物质上享受自然园林创造的美感,在精神上制造恬淡和自适的追求。于是,中国山水画产生了,山水画许多以隐逸为主要内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审美价值,培养人们飘逸出尘的价值观。抛弃了积极奋进的人生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对名利的淡泊和冷漠的人生态度。

“人文化成”的人生价值观则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基本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历代园林的营建与构筑中,赋予古典园林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特质。古典园林也以鲜活的艺术方式、物质样态,敞亮、呈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精神特质,一以贯之地诠释着古典园林建造者“取之于自然,又超之于自然”的艺术理念和价值取向。

4.结束语

在园林设计中中国文化意向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佛道儒的思想尤为明显,在园林设计中都可以体现出天人合一、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论士人园林作为隐逸文化载体的形成蒋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4月第9卷第2期,P85—87.

[2]苏州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审美意象刘卫平《前沿》2016(9),P78—81.

论文作者:王润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9

标签:;  ;  ;  ;  ;  ;  ;  ;  

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意象论文_王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