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油学会制定的管道减薄基准

美国石油学会制定的管道减薄基准

一、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配管减薄基准(论文文献综述)

商博军[1](2018)在《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改输天然气安全能力与置换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缅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投产,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气源改换为更清洁、高效的天然气成为了可能,但由于既有的人工煤气管网条件多样、复杂,管道存在明显的腐蚀,局部管段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沉降。因此,当中、低压条件下的人工煤气置换为更高压力输送的天然气时,管网是否具备置换的安全条件以及如何制定有针对性的天然气置换方案,对于保障城市燃气管网的本质安全与公共安全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对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基础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与分析,有效辨识出了煤气管网的主要失效模式与典型缺陷。基于流体力学、电化学、结构力学和安全评价理论,采用实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输送介质的腐蚀机理;以腐蚀管段、沉降管段为研究对象,系统确定了人工煤气管网天然气置换的安全能力,建立了局部管网天然气直接置换混气参数计算模型与置换方案,为置换方案的制定和现场实施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昆明市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所辖天然气管网的结构和设施、设备和运行参数、管道失效模式进行了分析,将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划分为九个区块。明确了电化学腐蚀导致的壁厚减薄和地面沉降导致的管道悬空和应力破坏是管道的主要失效模式。(2)开展了人工煤气介质组成与积液中离子成分的分析,确定人工煤气中的H2、CO2、硫化物与高浓度Cl-含量是管道腐蚀穿孔的主要原因。开展了人工煤气和天然气环境下的静态/动态腐蚀对比实验;在人工煤气条件下,管材的静态和动态腐蚀速率分别为0.2163 mm/a和0.2774 mm/a;天然气条件下静态和动态腐蚀速率分别为0.0283 mm/a和0.0552mm/a,揭示了以CO2电化学腐蚀为主的人工煤气条件下管材腐蚀规律。(3)基于分相流理论建立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仿真模型,分析了管道内的压力、温度和持液率分布,确定了管网易积液管段的分布。针对管道内存在的多相流动腐蚀问题,利用描述化学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变化关系的阿伦尼乌斯公式(Arrhenius Equation),结合不同二氧化碳分压条件下的动态反应釜测试实验,建立了人工煤气管网多相流腐蚀速率预测模型CR=250640×e-33600/R7×PCO20.11。腐蚀速率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9%,优于OLGA多相流腐蚀预测结果。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人工煤气管网的腐蚀速率,发现腐蚀程度为“较重”的“Ⅱ级管段共有14个,主要分布于管网前端压力较高与末端持液率高的管段。(4)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腐蚀无沉降管段应力分析模型,考虑实际运行工况,计算0.17MPa-0.4MPa压力下的管道等效应力值,确定了天然气置换时的试压与运行压力最高为0.4 MPa(表压)。(5)基于Mohr-Coulomb模型、面-面的接触方式与有限滑移大变形条件,利用摩擦系数控制管-土间的切向行为,建立了用于分析管道自重、土壤荷载与持液荷载综合作用下的沉降缺陷管段的非线性接触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管径、沉降段长度、内压、持液率与管道等效应力与变形位移变化之间的关系,缺陷尺寸为2.4 cm×2.4 mm时,管道沉降长度不宜超过60 m。(6)在人工煤气管网普遍存在腐蚀缺陷条件下,按照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合理确定了人工煤气管网9个区域的安全运行压力介于0.1MPa-0.4MPa之间(表压)。(7)针对FLUENT软件难以应用于大规模人工煤气管网置换过程数值模拟的问题,以天然气与人工煤气的混气扩散机理与传质理论、连续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考虑变径接头、三通以及管网入口和出口边界条件,建立并求解了适用于置换工程的一维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数学模型。模拟的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所需时间与现场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偏差为11.4%,满足置换工程应用需要。(8)根据实际需要,基于建立的置换模型分析了管道入口绝对压力为102kPa、135kPa、170kPa、225kPa、340kPa条件下管网各个区块的进气压力、天然气流速和进行天然气置换所需的总时间,结合人工煤气管网安全能力条件,分析推荐了置换方案,相应的置换时间为60.98 h。在此基础上,以C1-8、C1-9和C1-10管网区块为对象,制定了包含置换作业流程、放散点控制和安全风险控制在内的管网置换试验方案。为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的安全、高效置换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保障了昆明市重点民生工程的安全运行。

唐涛[2](2018)在《高温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研究》文中指出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多用于吸收因压力或温度变化而使设备或管路产生的轴向、横向和角向位移,而且由于其具有的柔性特性,也可用于高频设备和管道的减震和密封。高温高压金属波纹管膨胀节作为普通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升级产品,其主要特点是其设计压力高、使用温度高,在设计、材料选用、制造、焊接工艺、质量等方面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及现场环境使用。本课题对典型高温膨胀节的设计制造进行了研究。分析膨胀节行业的发展现状,研究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分类及选型。研究高温膨胀节的设计标准和方法,分析研究高温波纹管膨胀节设计参数的计算、校核。针对攀钢炼铁厂4#高炉热风炉拱顶联络管燃烧室与混风室间的两台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参数指标,采用国标GB/T12777并参照美国EJMA标准进行设计计算。采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辅助设计,通过设计软件复核验证。对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生产工艺、关键质量保证措施、试验项目及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优化完善了有效、可靠的生产工艺。通过产品性能测试及实际应用,对设计计算和控制工艺进行验证。本文通过对冶金企业典型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和制作进行研究,设计并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高温膨胀节产品,保证攀钢炼铁厂4#高炉检修圆满完工,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为后续设计制造该类高温波纹管膨胀节,建立扎实的理论及应用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李涛[3](2017)在《基于失效模式的超高压容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多行业对压力容器的需求呈现极端化趋势,特别对超过100MPa的压力容器(简称“超高压容器”)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役的超高压容器数量已达数千台,广泛应用于低密度聚(LDPE)乙烯、等静压技术、人造水晶、食品高压杀菌、射流切割等领域。如在等静压(IsostaticPressing)装置中的加压设备,超高压水晶反应釜,超高压聚乙烯反应器等。超高压容器工作条件苛刻,工况往往都是高压、高温,还会伴随着疲劳载荷作用,失效事故屡有发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为保障超高压容器的安全,同时考虑其在材料、设计、制造、检测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曾单独针对此类设备颁布了《超高压容器安全监察规程(试行)》。规程在总体上对超高压容器的建造提出了强制性的要求。然而在标准方面,我国目前的标准体系中还没有针对超高压容器建造的标准。工程上广泛使用的JB4732《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规定的压力上限也仅为100MPa,而且JB 4732采用的设计理念也并不完全适用于超高压容器。目前国内超高压容器建造,大都只能参考国外标准或相关设计手册。这既制约了该领域的发展,又带来安全隐患。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在国家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超高压容器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编号:201210242)的支持下,针对超高压容器的塑性垮塌、局部失效和疲劳失效三种失效模式,分别对爆破压力预测精度、高强钢本构关系、局部失效评定方法、疲劳评定方法等超高压容器设计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开展了超高压容器爆破压力预测公式的精度和安全系数的研究。通过近百组参数化数值分析,结合文献中数百组爆破试验数据的数理统计工作,确定了精度最高的超高压容器厚壁圆筒爆破压力预测公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失效概率分析,并综合考虑各种工程因素(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材料性能等),对超高压容器爆破安全系数的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目前广泛使用的Faupel公式会高估高强钢容器的爆破压力,采用流变应力公式预测超高压容器爆破压力具有更高的精度。对闭端厚壁圆筒结构超高压容器,将爆破安全系数从3调整至2.4,可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实现轻量化。(2)建立了适用于国产炮钢的本构模型和断裂应变,为超高压容器设计中引入塑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了国产炮钢在各个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国产炮钢呈现多阶段硬化的特性;提出了基于MPC的新的本构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较为精确地描述高强钢在颈缩前的应力应变响应,同时具有参数可以直接通过线性拟合获得的优点。设计并完成了带不同缺口尺寸的拉伸试验以获得不同的应力状态,结果显示国产炮钢的延性对应力状态十分敏感,只对材料伸长率和截面收缩率的要求是不够完善的,获得了国产炮钢考虑应力三轴度效应的断裂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防止超高压容器局部失效的应变限制准则。(3)获得了我国超高压容器的疲劳设计曲线,建立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超高压容器疲劳评定方法。开展了高强钢的单轴拉压应变控制疲劳试验,得到了材料的疲劳最佳拟合曲线,并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确定取2/15为设计余量获得了超高压容器的疲劳设计曲线。基于临界面法,采用Findley多轴疲劳损伤模型,并考虑垂直于临界面的正应力均值计以平均应力的影响,构建了超高压容器疲劳评定方法。统计数百组超高压容器疲劳试验数据,验证了该评定方法和疲劳设计曲线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本文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被采纳到的TSG 21-2016《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超高压容器》。

方斌[4](2015)在《炼油制氢装置换热器出口管线失效分析及改进措施》文中指出3#炼油制氢装置是以甲烷氢气体为主原料,LPG为备用原料(主要用于甲烷氢中断事故状态),用水蒸汽转化法制气,变压吸附法(PSA)提纯的为中压加氢装置提供氢气的配套装置。2012年12月在巡检管线运行过程中,发现3#炼油制氢装置E5103换热器出口管线靠近阀门处大小管节的短节处的焊缝产生介质泄漏现象,根据3#炼油制氢装置E5103出口管线发生的裂纹失效情况,本文主要对出口管线失效机理和失效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出口管线母材和焊缝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分析,说明以0Cr18Ni10Ti为母材的换热器出口管线材料的金属材料冶炼和制造质量性能符合要求。2.对管线材料的金相组织及管道裂纹断口宏观和微观形貌分析,分析换热器出口管线的失效机理及原因,管线产生裂纹失效机理应为疲劳引起的裂纹扩展,裂纹萌生不受管线内部介质的影响。失效原因为制氢装置在开停车时应力波动过大,引起管线的机械振动以及管线大小管节位置布置不合理,引起管线内部介质流动不稳定,使管线受到交变载荷的影响而产生局部的机械振动,引起管线大小管节接头处焊缝熔合区发生疲劳裂纹扩展。3.通过对本次E5103出口管线裂纹失效机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的6点防范措施。

钱林[5](2013)在《大型LNG储罐安全性分析及检验监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多座接收站用大型LNG储罐正在沿海地区服役及兴建。我国大型LNG储罐建造技术刚刚起步,各相关规范正在建立与完善阶段。介于LNG储罐存储容量大、存储介质危险、存储条件特殊等原因,对储罐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与检验、监控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本文对典型16万立方米LNG全容储罐结构、安全性及检验监控方法进行研究:(1)储罐安全性分析储罐事故类型包括火灾、爆炸、窒息、冷爆炸等,利用ALOHA软件模拟储罐结构失效后果发现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后果最为严重。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点火源三个方面分析引起储罐事故的危险因素,采用FTA方法分析储罐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事件并进行重要度排序,得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17个基本事件中与监控、检验效果有关的基本事件重要度最高,其次为与储罐结构完整性相关的其他基本事件。(2)储罐有限元分析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储罐结构的薄弱环节。分析了9%Ni钢内罐LNG充装满罐、半罐和空罐三种情况,得出内罐最下层壁板的应力应变最为集中。对混凝土外罐进行静力与地震惯性力加载分析,因拉应力对预应力混凝土外壁结构影响较大,最大拉应力集中出现在储罐外壁与罐顶结合部位的环方向以及安全停机地震时罐壁底侧的竖向上。得出混凝土罐壁底侧、罐顶下沿的强度需要重点监测与检验,内罐最下层底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应进行重点监控检验的结论。(3)检验监控方法研究大型LNG全容储罐在正常运行阶段不能进行开罐检验,只能进行在线检验,对储罐的检验包括:内衬钢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外罐应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检验混凝土强度;预应力水平利用形变压力测读与预应力筋强度监测的方法检测;内罐与外罐内衬钢板的腐蚀程度应采用声发射检验等。针对所分析储罐危险因素分析了大型LNG储罐的监控方法,监控内容包括内部压力监控,LNG分层趋势的监控,液位监控以及火灾监控等。利用RBI技术可对LNG储罐检验部位、方法和周期进行决策和优化,并可实现降低储罐控制阀门等监控设施失效风险的目的。

安俊超[6](2011)在《多因素下乙烯裂解炉管焊接接头寿命预测研究》文中提出乙烯裂解炉管在高温复杂工况环境下服役,蠕变、渗碳及清焦过程的升降温等因素对炉管中焊接接头以及整个炉管材料的寿命影响很大,本文对不含裂纹裂解炉管多因素作用下蠕变损伤寿命进行了研究;并对蠕变条件下,焊接接头中含裂纹试样不同约束情况对裂纹尖端应力场及高温断裂力学参量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进而分析了约束对含缺陷情况下乙烯裂解炉管的寿命预测的影响。首先,本文对裂解炉管HP合金蠕变性能研究表明,微观组织中骨架状碳化物的消失,及碳化物成分的变化使炉管高温性能弱化,同时,碳的渗入又在晶界上形成碳化物,增加了碳化物的数量,同时多余的碳聚集在晶界上,破坏了晶界的连续性,造成炉管的组织劣化。HP合金母材与焊缝金属的最小蠕变速率与应力关系基本上一致,焊缝金属的蠕变性能要稍微优于母材的蠕变性能。其次,本文对多因素作用下乙烯裂解炉管蠕变损伤寿命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仅考虑蠕变情况下,时间达到炉管设计寿命时,损伤还远未到失效,所以仅按照蠕变强度来设计炉管寿命是不合适的。炉管多因素耦合情况下的蠕变损伤情况的模拟结果表明,炉管在运行30000 h后,炉管外壁最先发生蠕变失效,达到其寿命,多种应力耦合作用所产生的损伤是造成炉管过早失效的主要原因。然后,本文对蠕变条件下,由于裂纹长度不同所引起的几何约束及蠕变性能不匹配所引起的约束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几何约束仍然可以用Q参量来表征,达到稳态蠕变时Q参量可近似看做与裂纹尖端距离r无关。且裂纹尺寸相同时,随载荷水平的提高,约束水平反而有所下降。由于蠕变性能不匹配所引起的约束可以用M参量来表征。焊缝越软,则M参量的值越大,约束越大,焊缝越硬,则M参量的值越小,约束越小。不匹配约束参量M对蠕变指数n不敏感,而焊缝宽度c则对其影响较大。裂纹处于母材中且与焊缝平行时,无论是对于蠕变软焊缝或是蠕变硬焊缝,裂纹尖端张开应力都趋向于单一母材试样的裂纹尖端张开应力;裂纹与焊缝垂直时,裂纹尖端张开应力受两部分控制,处于母材的部分,裂纹尖端张开应力由母材蠕变性能控制,处于焊缝金属部分的裂纹尖端张开应力由焊缝蠕变性能控制。最后,对于本文研究的裂解炉管焊接接头而言,接头为蠕变硬焊缝,蠕变过程中应力再分布会使得焊缝中应力增加,裂纹扩展速率变快,如果不考虑材料不匹配的影响,在实际中将会造成对蠕变裂纹扩展速率估计过低,会在相应的高温构件寿命预测中得到不保守的结果,带来不安全的评价。

王华[7](2011)在《电站锅炉RBI技术模型建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火力发电企业不断扩大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电站锅炉作为火力发电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在整个火力发电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工艺参数高介质温度高,一旦发生事故,会对自身设备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电站锅炉的风险管理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基于风险的检测(RBI)是西方发达国家近三十年来兴起的一种追求安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系统管理理念与方法。基于风险的检测是设备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以风险评价为基础,通过实施基于风险的检测与评价确定设备的风险等级,并提出适宜的检修方案,有效地预防设备各种事故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检修费用。它是保证现役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RBI应用范围很广,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国内还没有完整的应用于电站锅炉系统的RBI软件。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风险的检测(RB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发展历史概况,阐述了RBI风险分析方法及RBI的实施流程。针对电站锅炉,对RBI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电站锅炉系统存在的失效机理涉及七种失效模式,建立了电站锅炉RBI风险评价模型。API 581中的同类设备失效概率对于我国电站锅炉并不适用,本文根据压力容器和管道失效概率服从指数和正态分布,确定了电站锅炉同类失效频率的统计方法;针对我国电站锅炉存在长期服役和超标缺陷的存在,通过剩余寿命修正系数(FL)对电站锅炉失效可能性(LOF)进行修正;API 581中没有考虑蒸汽爆炸对设备和人员的影响,本文通过使用超压冲量准则作为蒸汽爆炸的伤害准则,确定蒸汽爆炸的伤亡半径和财产损失半径。利用建立的电站锅炉RBI风险评价模型对某电站锅炉汽包进行RBI风险评估,通过对该锅炉汽包失效可能性与失效后果的分析与计算,确定了其风险等级。根据RBI的分析结果确定锅炉RBI检验计划和推荐性方案。

杜波[8](2010)在《首钢1420冷轧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冷轧板供需形势趋于紧张,冷轧板项目建设再次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冷轧建设工程本身具有资金技术密集、点多面广、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客观上要求工程建设要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整体化施工管理,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执行招投标法,确保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和安全。本文结合首钢冷轧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从进度管理的概念、进度计划的编制与实施等方面介绍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的基本理论,对于进度管理经常用到的网络计划技术作了相关的阐述。并介绍了首钢冷轧工程借助于Project等优秀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建设了冷轧工程网络化管理系统,在冷轧建设工程科学化、网络化管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使用了WBS模型分析冷轧工程结构,提出运用TOC约束理论编制合理的进度计划的建议,为工程软件的应用创造良好外部条件。论文的主要内容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些研究成果运用于钢铁建设实际应用工作中,取得好的效益。同时在应用中也发现一些技术难点,需要在未来运用中去努力解决。

马良军[9](2009)在《RBI技术在制氢机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宝钢某制氢机组采用变压吸附技术,从焦炉煤气中提纯氢气。制氢机组内设有多台压力容器,均为公司重大要害部位的关键设备,主要介质为易燃易爆的煤气、氢气等,为此,有必要对装置中压力容器的安全风险度进行了解,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状态维护策略的制定,把握其安全状态。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设备多年的运行经验,一种新型的风险评估技术被应用到钢铁企业制氢机组压力容器状态管理研究工作中,采用美国石油学会标准API基于风险的检验分析方法,运用软件对宝钢某制氢机组PSA装置多台压力容器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就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对PSA装置进行风险评估,就是以实现设备的安全为目的,辨识设备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定性或定量评估其中的风险,提出降低风险的对策建议,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程度,优化操作规程,并为工厂设备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纪象民[10](2007)在《电站锅炉监督检验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电站锅炉安全监察与监督检验工作的隶属关系几经变动,影响了电站锅炉安全监察与检验工作情况的经验交流与事故教训的全面总结,特别是安装、使用及修理改造阶段,各地因检验资源条件不同,具体开展监督检验工作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甚至在某些应该开展好的监督检验环节出现了空白,对电站锅炉安全运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本文根据当前电站锅炉监督检验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结合东营境内在建和在用电站锅炉监督检验工作开展的实际经验,从电站锅炉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分析、安装阶段监督检验关键环节确定、定期检验主要问题分析及其相应预防措施、化学监督检验的安全保障技术探讨、典型检验案例的具体分析以及我国电站锅炉发展方向与安全检验问题研究等六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电站锅炉监督检验与安全运行的技术保障措施,为今后我市电站锅炉全方位的安全监管提供了全面而又系统的安全技术支撑。电站锅炉化学监督检验是定期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电站锅炉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但因现行检验规范中有关化学监督的内容和程序尚不十分明确,导致各地此项工作开展得非常不均衡,甚至出现了空白;另外,电站锅炉寿命评估方面的研究也是当前我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行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被列入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研究项目,本文对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消除整个电站锅炉监督检验行业中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出现的空白,并将有利于整个电站锅炉安全监管和检验行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电站锅炉的安全运行。本文关于电站锅炉各阶段、全方位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不仅适用于东营地区电站锅炉的安全技术监督检验与运行管理,而且也适用于其他地区电站锅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为整个电站锅炉行业的安全监管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配管减薄基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配管减薄基准(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改输天然气安全能力与置换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昆明市煤气管网结构与主要失效模式
    2.1 燃气输配管网基本情况
    2.2 管网调压
    2.3 昆明市人工煤气管道主要失效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煤气管网腐蚀机理与实验研究
    3.1 昆明市燃气管网气体组分检测
        3.1.1 人工煤气组成检测
        3.1.2 天然气成分检测
    3.2 积液中的离子成分检测
    3.3 人工煤气环境下的腐蚀实验研究
    3.4 天然气输送工况下的腐蚀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网多相流动分析与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研究
    4.1 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多相流动分析
    4.2 基于OLGA的人工煤气管道腐蚀速率预测
    4.3 人工煤气管网腐蚀速率预测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工煤气管网安全能力评价研究
    5.1 人工煤气管网典型腐蚀缺陷
    5.2 无沉降管段腐蚀缺陷的有限元分析与评价
    5.3 含腐蚀缺陷沉降管道的安全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方案研究
    6.1 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数学模型
    6.2 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数学模型的求解与验证
        6.2.1 待置换管网概况
        6.2.2 基于FLUENT软件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6.2.3 模拟结果的验证
        6.2.4 混气浓度分布规律
    6.3 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一维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6.4 天然气与人工煤气混气段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6.5 人工煤气管网分区块置换时间模拟
    6.6 天然气分断置换试验方案
        6.6.1 分断试验内容与条件
        6.6.2 局部试验管网置换方案
        6.6.3 放散点的确定
        6.6.4 安全风险控制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天然气置换模型计算部分程序代码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2)高温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的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发展现状
        1.2.2 国内金属波纹管膨胀节发展现状
    1.3 金属波纹管膨胀节设计方法的发展现状
        1.3.1 工程近似法
        1.3.2 数值法
    1.4 膨胀节的基本类型及选择
        1.4.1 类型分类
        1.4.2 选型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
    2.1 引言
    2.2 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
        2.2.1 设计流程
        2.2.2 波纹管的基本参数计算
        2.2.3 波纹管的基本应力计算
        2.2.4 波纹管的疲劳计算
        2.2.5 波纹管的刚度计算
        2.2.6 波纹管的稳定性计算
        2.2.7 波纹管膨胀节反力计算
    2.3 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设计实例
        2.3.1 主要技术参数及要求
        2.3.2 热风炉拱顶联络管用高温膨胀节设计计算
        2.3.3 燃烧室与混风室间高温膨胀节设计计算
        2.3.4 膨胀节设计计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纹管的优化与设计软件的运用
    3.1 结构优化
    3.2 材料优化
    3.3 波纹管膨胀节设计优化
    3.4 建立高温膨胀节参数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波纹管膨胀节的生产制造
    4.1 高温膨胀节生产工艺
    4.2 膨胀节结构工艺
        4.2.1 波纹管管体双层设计和制作
        4.2.2 控制波纹管管体工作温度
    4.3 波纹管管体成形
        4.3.1 管体液压成形
        4.3.2 管体成形后固溶处理
        4.3.3 管体纵缝焊接
    4.4 焊接工艺
        4.4.1 316L不锈钢焊接工艺评定
        4.4.2 316L不锈钢与碳钢及碳钢焊接工艺评定
    4.5 制作、组装及焊缝
        4.5.1 制作
        4.5.2 组装
        4.5.3 焊缝
    4.6 高温膨胀节性能测试
        4.6.1 检测规定
        4.6.2 检测项目及要求
    4.7 高温金属膨胀节的量产
        4.7.1 用户使用情况
        4.7.2 高温膨胀节生产情况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基于失效模式的超高压容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超高压容器工程背景
        1.1.2 超高压容器结构特点与发展趋势
        1.1.3 超高压容器典型失效案例
    1.2 超高压容器失效模式的研究进展
        1.2.1 塑性垮塌失效及其研究进展
        1.2.2 局部过量变形失效及其研究进展
        1.2.3 疲劳失效模式及其研究进展
    1.3 超高压容器设计技术进展
        1.3.1 设计方法的进展
        1.3.2 设计思路的发展
    1.4 超高压标准规范体系的进展
        1.4.1 总体情况概述
        1.4.2 其他国家的发展
        1.4.3 我国的现状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1 厚度计算公式与安全系数的调整
        1.5.2 引入塑性分析的问题
        1.5.3 疲劳评定中疲劳设计曲线与平均应力效应
    1.6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来源
        1.6.2 主要内容与计划
        1.6.3 技术路线
2 圆筒爆破压力计算公式及安全系数调整的研究
    2.1 引言
    2.2 爆破压力计算公式的调整
        2.2.1 爆破压力计算公式
        2.2.2 基于参数化数值计算的综合比较
        2.2.3 试验验证
    2.3 安全系数的调整
        2.3.1 安全系数考虑因素分析
        2.3.2 基于失效概率的安全系数
    2.4 关于调整带来影响的讨论
        2.4.1 壁厚的影响
        2.4.2 材料韧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超高压容器高强炮钢材料本构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本构模型
        3.2.1 已有模型综述
        3.2.2 本文提出的双硬化模型
    3.3 高强炮钢硬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
    3.4 模型对比与讨论
        3.4.1 拟合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3.5 材料本构模型对塑性分析结果的影响
        3.5.1 对厚壁圆筒塑性垮塌压力的影响
        3.5.2 对局部应变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超高压容器高强炮钢的应变限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断裂应变的试验研究
        4.2.1 试样设计
        4.2.2 试验方法
        4.2.3 试验结果
    4.3 材料断裂应变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4.3.1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4.3.2 光滑圆棒试样拉伸过程的模拟验证
        4.3.3 缺口试样拉伸过程的模拟验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应力应变分布
        4.4.2 断裂位置
        4.4.3 当量应力三轴度
        4.4.4 高强炮钢材料的断裂应变模型
    4.5 超高压容器应变限制准则
    4.6 本章小结
5 超高压容器疲劳设计曲线与评定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高强炮钢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与最佳拟合曲线
    5.3 超高压容器疲劳设计曲线
        5.3.1 疲劳设计余量的考虑因素
        5.3.2 设计曲线
    5.4 超高压容器疲劳评定方法研究
        5.4.1 疲劳损伤模型
        5.4.2 评定方法
    5.5 验证与讨论
        5.5.1 厚壁圆筒疲劳试验数据统计
        5.5.2 对比验证
        5.5.3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1 爆破压力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公式预测值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主要参与科研项目

(4)炼油制氢装置换热器出口管线失效分析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管道失效分析发展现状
    1.3 常见的失效形式分类及换热器管道失效形式分析
        1.3.1 常见的失效形式分类
        1.3.2 换热器管道失效形式分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E5103换热器出口管线材料及力学性能分析
    2.1 工程背景
    2.2 管线材料的成分分析
    2.3 管线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3.1 管线材料的拉伸性能
        2.3.2 冲击韧性测试
        2.3.3 材料硬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失效换热器出口管线的断口形貌分析
    3.1 失效管线宏观断口形貌分析
        3.1.1 失效构件宏观观察内容
        3.1.2 失效管线断口形貌分析
    3.2 管线断口处的金相组织分析
        3.2.1 金相分析仪器
        3.2.2 管线材料金相组织及裂纹形貌
    3.3 裂纹断口微观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线断裂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4.1 管线断裂失效机理
    4.2 管线疲劳失效原因分析
        4.2.1 金属零件和设备疲劳断裂失效原因分析
        4.2.2 E5103换热器出口管线疲劳断裂原因分析
    4.3 换热器管线疲劳失效的预防
        4.3.1 一般预防原则
        4.3.2 压力容器低周疲劳失效的预防措施
        4.3.3 E5103换热器出口管线失效得到防范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型LNG储罐安全性分析及检验监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大型LNG储罐概况
        1.2.1 大型LNG储罐类型
        1.2.2 储罐建造概况
    1.3 大型LNG储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大型LNG储罐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大型LNG储罐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案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大型LNG储罐结构及安全性分析
    2.1 大型LNG储罐结构及参数
        2.1.1 储罐结构
        2.1.2 主要结构材料特性
    2.2 大型LNG储罐的安全性分析
        2.2.1 储罐失效后果分析
        2.2.2 储罐危险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大型LNG储罐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方法及载荷确定
        3.1.1 有限元方法及ANSYS软件
        3.1.2 单元选择
        3.1.3 载荷确定
    3.2 内罐各载荷条件分析
    3.3 外罐各载荷条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大型LNG储罐的检验与监控
    4.1 储罐检验方法
        4.1.1 混凝土结构强度检验
        4.1.2 预应力强度检验
        4.1.3 外罐内衬及内罐腐蚀检验
        4.1.4 其它检验项目
    4.2 储罐监控方法
        4.2.1 储罐的监测与控制系统
        4.2.2 储罐监控系统实施
        4.2.3 其它监控项目
    4.3 基于RBI方法的储罐检验监控优化
        4.3.1 RBI技术简介
        4.3.2 储罐检验策略确定
        4.3.3 RBI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6)多因素下乙烯裂解炉管焊接接头寿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乙烯裂解炉HP 型裂解管的材料成分及组织性能
        1.2.1 乙烯裂解炉
        1.2.2 裂解炉管的发展及其成分组成
        1.2.3 HP 炉管显微组织及性能研究
    1.3 乙烯裂解炉的工况条件
    1.4 有限元在蠕变、渗碳损伤及断裂力学方面的应用
    1.5 断裂力学的研究及进展
        1.5.1 断裂力学的研究进展
        1.5.2 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裂纹尖端应力场
        1.5.3 高温蠕变不同约束条件下裂纹尖端应力场
    1.6 乙烯裂解炉的寿命评估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乙烯裂解炉管蠕变和渗碳对组织性能的影响
    2.1 乙烯裂解炉管HP 合金成分、力学性能及焊接
        2.1.1 HP 合金成分及常用力学性能
        2.1.2 HP 合金的焊接
    2.2 HP 合金母材、焊缝及渗碳后的组织分析
        2.2.1 HP 合金母材及焊缝原始组织
        2.2.2 HP 合金渗碳后组织分析
    2.3 乙烯裂解炉管高温蠕变性能研究
        2.3.1 试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2.3.2 试验方法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乙烯裂解炉炉管渗碳及蠕变的有限元分析
    3.1 钢的渗碳
        3.1.1 渗碳的基本过程
        3.1.2 气体渗碳过程中的物质传递数学模型及其解析解
        3.1.3 简化的近似计算方法
    3.2 乙烯裂解炉管渗碳的有限元模拟
        3.2.1 裂解炉管渗碳模型的建立及碳初始扩散系数的确定
        3.2.2 渗碳模拟中ABAQUS 用户子程序USDFLD 的开发及应用
    3.3 乙烯裂解炉管蠕变有限元分析
        3.3.1 蠕变损伤的本构方程
        3.3.2 改进的K-R 模型
        3.3.3 改进的K-R 本构方程材料常数的确定
        3.3.4 HP 合金蠕变试样的有限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乙烯裂解炉管蠕变及损伤研究
    4.1 乙烯裂解炉管的典型工况条件
    4.2 乙烯裂解炉多因素耦合分析时的简化及假设条件
    4.3 乙烯裂解炉管运行过程中热应力、蠕变及渗碳过程的数值处理
        4.3.1 温度引起的热应力及应变计算
        4.3.2 蠕变应力及应变的计算
        4.3.3 渗碳应力的计算
    4.4 多因素耦合作用下乙烯裂解炉管蠕变及损伤的有限元计算
        4.4.1 理论公式
        4.4.2 多因素耦合情况下,改进K-R 蠕变损伤本构方程的计算流程
        4.4.3 不含焊接接头的乙烯裂解炉管有限元模拟
        4.4.4 含焊接接头的乙烯裂解炉管有限元模拟
        4.4.5 多因素耦合条件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P 合金焊接接头蠕变裂纹扩展速率研究
    5.1 蠕变裂纹的扩展
        5.1.1 蠕变裂纹扩展曲线
        5.1.2 蠕变裂纹扩展速率
    5.2 乙烯裂解炉管HP 合金焊接接头蠕变裂纹扩展试验
        5.2.1 试验材料及加工
        5.2.2 试验原始尺寸及试验载荷的确定
        5.2.3 试验方法
    5.3 乙烯裂解炉管HP 合金焊接接头蠕变裂纹扩展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渗碳后HP 合金的蠕变裂纹扩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蠕变条件下不同约束情况对裂解炉管寿命预测的影响
    6.1 不同裂纹长度SENT 试样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 不同裂纹长度SENT 试样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讨论
        6.2.1 不同裂纹长度SENT 试样中C(t)、C*和应力再分布时间t_(red)
        6.2.2 不同裂纹长度SENT 试样在相同C*值时的裂纹尖端应力场分布
        6.2.3 定量表征由于裂纹长度不同而引起的约束的变化
        6.2.4 不同蠕变时间及载荷水平下约束参量Q 随裂尖距离r 的变化
        6.2.5 本节小结
    6.3 蠕变性能不匹配、焊缝宽度以及裂纹位置对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影响
        6.3.1 材料蠕变性能不匹配对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影响
        6.3.2 蠕变性能不匹配、焊缝宽度及蠕变指数对裂尖应力分布的影响
        6.3.3 裂纹位置不同时不同匹配情况对裂纹尖端应力分布的影响
        6.3.4 本节小结
    6.4 不同约束情况下焊接接头高温断裂力学参量C*的修正
        6.4.1 不同匹配情况下焊接接头高温断裂力学参量研究进展
        6.4.2 焊接接头高温断裂力学参量C*的计算
        6.4.3 不同约束情况下焊接接头高温断裂力学参量C*的修正
        6.4.4 不同裂纹长度焊接接头蠕变裂纹扩展试验及其修正
        6.4.5 本节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电站锅炉RBI技术模型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传统的检验
        1.1.2 RBI 技术介绍
        1.1.3 RBI 技术的优点
    1.2 RBI 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2.1 RBI 技术的发展历史
        1.2.2 RBI 技术的国外应用现状
        1.2.3 RBI 技术的国内应用状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第2章 RBI 技术概述
    2.1 RBI 产生背景
    2.2 RBI 的原理和目标
    2.3 RBI 的分析方法
    2.4 RBI 的应用范围
    2.5 RBI 的实施过程
        2.5.1 编制RBI 项目数据库
        2.5.2 初步审查
        2.5.3 风险计算
        2.5.4 风险评价
        2.5.5 检验计划的编制
        2.5.6 检测及其结果验证
        2.5.7 更新改进
第3章 电站锅炉RBI 风险评价模型
    3.1 风险的定义
    3.2 失效可能性分析
        3.2.1 通用失效概率
        3.2.2 设备损伤因子
        3.2.3 管理系统修正因子
        3.2.4 剩余寿命修正因子
    3.3 泄漏失效后果分析
        3.3.1 选择泄漏孔大小
        3.3.2 泄漏速率
        3.3.3 确定泄漏类型和泄漏总量
        3.3.4 代表性流体的最后相态
        3.3.5 探测系统评估
        3.3.6 后果区域
    3.4 爆炸失效后果分析
    3.5 后果计算
第4章 电站锅炉汽包的RBI 风险评价
    4.1 汽包概况
    4.2 汽包失效可能性计算
    4.3 汽包后果计算
    4.4 风险结果和检验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首钢1420冷轧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结构
第2章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 项目管理的几个概念
    2.2 项目管理的发展
    2.3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
        2.3.1 进度计划表示方法
        2.3.2 进度计划编制总体要求
        2.3.3 进度计划编制的基础资料
        2.3.4 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
        2.3.5 进度的控制、分析和调整
第3章 首钢1420冷轧建设工程概况
    3.1 工程项目概述
    3.2 市场及产品定位
        3.2.1 冷轧薄板供需现状
        3.2.2 冷轧宽带钢供需前景
        3.2.3 1420冷轧工程市场状况
    3.3 工程投资估算
        3.3.1 总投资
        3.3.2 地基处理费用
        3.3.3 投资表
    3.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5 经济效益分析及评价
第4章 首钢1420冷轧建设工程总体进度计划的制定
    4.1 首钢1420冷轧建设工程程序
    4.2 项目的分解结构(WBS)
        4.2.1 工作分解结构模型-WBS模型的概念
        4.2.2 WBS模型的功能与作用
        4.2.3 建立WBS模型的主要依据
        4.2.4 建立WBS模型应坚持的原则
        4.2.5 建立WBS模型的方法
    4.3 项目活动时间的估算
        4.3.1 简单项目活动时间的估算
        4.3.2 复杂项目活动的时间估算
        4.3.3 首钢1420冷轧建设工程项目各活动时间估算
    4.4 首钢1420冷轧工程项目总体计划的制定
        4.4.1 影响总体进度计划变动的因素
        4.4.2 应对解决办法
        4.4.3 项目总体进度计划的编制
第5章 1420冷轧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
    5.1 首钢1420冷轧项目进度管理体系的建立
    5.2 冷轧项目进度控制流程
    5.3 注重几个阶段的控制工作
    5.4 项目进度的跟踪
        5.4.1 首钢冷轧建设工程项目跟踪系统设计
        5.4.2 首钢冷轧建设工程项目跟踪检查的方法
        5.4.3 首钢冷轧建设工程项目跟踪系统的实施
    5.5 项目进度的调整控制
        5.5.1 偏差分析
        5.5.2 纠偏
        5.5.3 纠偏措施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RBI技术在制氢机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目的
    1.3 课题工作范围
第二章 RBI 技术简介
    2.1 RBI 方法概述
    2.2 RBI 实施过程
    2.3 RBI 实施的必要性
    2.4 RBI 分析方法
    2.5 RBI 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2.6 ORBIT-Onshore 软件描述
    2.7 RBI 执行标准
第三章 RBI 技术在现场应用研究
    3.1 PSA 制氢装置概述
    3.2 工艺流程简述
    3.3 项目执行过程
        3.3.1 编制RBI 项目数据库
        3.3.2 确定损伤机理与腐蚀回路
        3.3.3 失效可能性的计算
        3.3.4 物流回路划分和失效后果的计算
        3.3.4.1 物流回路划分
        3.3.4.2 失效后果计算
        3.3.5 风险计算
        3.3.6 检验计划的编制
    3.4 风险可接受准则与风险矩阵
    3.5 分析结果
        3.5.1 风险综述
        3.5.2 失效可能性结果综述
        3.5.3 失效后果综述
        3.5.4 设备百分比和风险百分比对照综述
    3.6 检验维护策略
        3.6.1 可接受的风险
        3.6.2 检验方法与检验有效性
        3.6.3 制定RBI 检验策略的原则
        3.6.3.1 常规检验策略
        3.6.3.2 基于风险分析的RBI 检验策略
        3.6.3.3 RBI 检验策略制订原则
        3.6.3.3.1 检验周期的确定
        3.6.3.3.2 设备检验策略
    3.7 降低风险的措施
        3.7.1 通过降低失效可能性调整风险
        3.7.1.1 通过在线检验调整风险
        3.7.1.2 通过提高检验有效性调整风险
        3.7.1.3 通过管理水平降低风险
        3.7.2 通过降低失效后果调整风险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电站锅炉监督检验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锅炉安全技术监督发展的历史
        1.1.1 我国锅炉安全监察与技术监督体系概况
        1.1.2 我国锅炉安全监管现状统计分析
    1.2 东营市电站锅炉发展概况
    1.3 电站锅炉重点监督检验环节分析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 电站锅炉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2.1 无损检测技术概论
        2.1.1 电站锅炉制造过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
        2.1.2 电站锅炉安装过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
        2.1.3 在用电站锅炉定期检验的无损检测
        2.1.4 本节小结
    2.2 磁粉检测技术研究
        2.2.1 检测设备和器材的选择
        2.2.2 检验前的准备
        2.2.3 磁化及施加磁悬液
        2.2.4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2.2.5 超标缺陷磁痕显示的处理
        2.2.6 本节小结
    2.3 金相复膜技术研究
        2.3.1 金相复膜技术
        2.3.2 电站锅炉现场金相的制作方法
        2.3.3 金相复膜技术在现场检测中的实例分析
        2.3.4 本节小结
    2.4 硬度检测技术研究
        2.4.1 常用的硬度检测方法及检测要求
        2.4.2 硬度检测的意义
        2.4.3 电站锅炉检验中硬度检测的应用
        2.4.4 硬度检测评定标准
        2.4.5 本节小结
    2.5 本章总结
3 电站锅炉安装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3.1 安装前安全性能检验管理
        3.1.1 安全性能检验合同的签约
        3.1.2 安全性能检验项目部
        3.1.3 安全性能检验流程
        3.1.4 检验报告及结论
        3.1.5 本节小结
    3.2 焊接施工与安全质量控制
        3.2.1 焊接质量控制的一般要求
        3.2.2 焊接设备的控制
        3.2.3 母材和焊接材料的控制
        3.2.4 焊接工艺评定
        3.2.5 焊接全过程的控制
        3.2.6 焊接检验及返修
        3.2.7 本节小结
    3.3 水压试验方案研究
        3.3.1 水压试验的范围
        3.3.2 水压试验技术参数
        3.3.3 水压试验前应当具备的条件
        3.3.4 水压试验安全措施
        3.3.5 整体水压试验的步骤
        3.3.6 整体水压试验后的锅炉保养
        3.3.7 本节小结
    3.4 启停阶段安全技术措施研究
        3.4.1 锅炉各部位的运行特点
        3.4.2 锅炉启停过程中各承压部件的安全保护措施
        3.4.3 本节小结
    3.5 本章总结
4 电站锅炉定期检验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4.1 定期检验中主要缺陷分析
        4.1.1 电站锅炉内部检验的主要缺陷分类
        4.1.2 检验中发现的其他一些常见问题
        4.1.3 本节小结
    4.2 “四管”磨损与防止措施
        4.2.1 锅炉受热面管飞灰磨损的机理
        4.2.2 飞灰磨损的影响因素
        4.2.3 飞灰磨损的预防措施
    4.3 受热面高温腐蚀原因分析与预防
        4.3.1 受热面烟气侧高温腐蚀机理分析
        4.3.2 影响腐蚀的关键因素
        4.3.3 高温腐蚀的预防措施
        4.3.4 本节小结
    4.4 受热面低温腐蚀原因分析与预防
        4.4.1 低温腐蚀的机理
        4.4.2 影响低温腐蚀的因素
        4.4.3 防止和减轻低温腐蚀的方法
        4.4.4 本节小结
    4.5 水侧受热面腐蚀原因分析与预防
        4.5.1 电站锅炉水侧腐蚀的原因
        4.5.2 防治对策
        4.5.3 本节小结
    4.6 受热面积灰分析与预防
        4.6.1 积灰的危害
        4.6.2 飞灰的分类及积灰的形态
        4.6.3 对粘结性积灰的研究
        4.6.4 对松散性积灰的研究
        4.6.5 本节小结
    4.7 炉膛结焦原因分析与预防
        4.7.1 锅炉结焦原因
        4.7.2 解决锅炉结焦对策
        4.7.3 本节小结
    4.8 本章总结
5 电站锅炉化学监督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5.1 化学监督内容及程序研究
        5.1.1 化学监督检验前的准备
        5.1.2 补给水、给水系统的化学监督检验
        5.1.3 汽包的化学监督检验
        5.1.4 四管的化学监督检验
        5.1.5 化学监督检验结果评价
    5.2 结垢类型与化学清洗方法研究
        5.2.1 锅炉爆管、胀粗原因分析
        5.2.2 垢型分类
        5.2.3 清洗工艺
        5.2.4 本节小结
    5.3 化学清洗中镀铜的防止
        5.3.1 硫脲法防镀铜与氨洗除铜的比较
        5.3.2 从清洗实例看硫脲法防镀铜与氨洗除铜效果
        5.3.3 采用硫脲法时,不同清洗工艺对防镀铜效果及缓蚀性能的影响
        5.3.4 酸洗系统中监视管安装位置对镀铜检验的影响
        5.3.5 本节小结
    5.4 本章总结
6 典型检验案例分析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6.1 汽包焊缝裂纹的检验与修复
        6.1.1 汽包缺陷检查
        6.1.2 缺陷挖补前的各项工作检查
        6.1.3 缺陷挖除
        6.1.4 缺陷挖除后的补焊工艺
        6.1.5 脱氢处理
        6.1.6 焊后热处理
        6.1.7 热处理后的各项工作检查
        6.1.8 裂纹修复后的结论分析
    6.2 减温器损坏案例分析与预防
        6.2.1 减温器检验情况
        6.2.2 减温器断裂、胀粗原因分析
        6.2.3 缺陷处理及技改方法
    6.3 水冷壁爆管案例分析与预防
        6.3.1 检验与分析
        6.3.2 爆管原因分析
        6.3.3 结论分析及预防措施
    6.4 化学监督案例分析与预防
        6.4.1 锅炉化学监督检验结果
        6.4.2 汽、水系统查定方案
        6.4.3 查定结果及存在问题
        6.4.4 整改措施及效果
    6.5 在役电站锅炉安全评估实例探讨
        6.5.1 锅炉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特点及系统布置
        6.5.2 检验方案制定的原则、检验项目及方法的选用
        6.5.3 检验数据统计及结果简述
        6.5.4 安全评估
        6.5.5 评估的结论及建议
    6.6 本章总结
7 我国电站锅炉的发展方向与安全检验问题研究
    7.1 超临界及超超临界锅炉的概念及特点
    7.2 世界上超临界及超超临界锅炉的发展情况
    7.3 目前我国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情况
    7.4 超临界及超超界电站锅炉的关键技术及检验探讨
    7.5 本章总结
8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配管减薄基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人工煤气管网改输天然气安全能力与置换方案研究[D]. 商博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2]高温金属波纹管膨胀节研究[D]. 唐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3]基于失效模式的超高压容器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李涛. 浙江大学, 2017(05)
  • [4]炼油制氢装置换热器出口管线失效分析及改进措施[D]. 方斌.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5]大型LNG储罐安全性分析及检验监控方法研究[D]. 钱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S1)
  • [6]多因素下乙烯裂解炉管焊接接头寿命预测研究[D]. 安俊超. 天津大学, 2011(06)
  • [7]电站锅炉RBI技术模型建立研究[D]. 王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11(09)
  • [8]首钢1420冷轧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研究[D]. 杜波. 东北大学, 2010(05)
  • [9]RBI技术在制氢机组应用研究[D]. 马良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10]电站锅炉监督检验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D]. 纪象民. 山东大学, 2007(08)

标签:;  ;  ;  ;  ;  

美国石油学会制定的管道减薄基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