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254-02
脑梗塞多发生于老年人,基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衰退,故康复较慢,甚者成为不可逆性的病理状态。由疾病所致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身体改变必定会造成患者心理障碍,而恶劣的心态则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能力下降,所以说在临床上积极纠正心理障碍对促进机体的康复有重要意义,而对病人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则是一件不可缺少的
1 心理状态
1.1 起病初期 患者面对突然而来的、且毫无认识的疾病,出现手脚不能活动,吃饭需人喂,入厕需人帮助,一切生活上的事都需他人照顾。故而出现紧张恐惧,惶惶不安等焦虑的情绪。此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疾病的认识空白引起。
1.2 恢复期 患者的病情经治疗稳定,并和医护人员有了进一步接触,对疾病有了初步的了解,患者从朦胧状态中走出来,但由于各种症状消失较慢,此时患者表现或消沉、或悲观、或失望等。而年岁稍轻或平时有所作为好强者,则心有不甘,表现出烦躁、易激动、或固执任性等情绪,心理上难适应社会。
2 心理护理
在疾病初期即在入院初期,围绕着疾病的性质是什么,这病能不能治好,如何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多次讲解,让患者脑海中有一个概念,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在恢复期阶段,心理护理的工作则是围绕本病病因和疗效的巩固而进行,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正性的情感支持 护理人员要尊重理解病人,包括入院时热情接待,向病人作自我介绍,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查房治疗作息时间等。了解病情或进行治疗护理,不要离病床远远的,给病人解答问题声音不要太大,语速不要快,耐心听取病人诉说病情。除了掌握病情还要了解病人职业、个人经历、家庭成员、业余爱好等情况,这样病人感到亲切又使病人获得自尊心理,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尽快进入病人这个角色。消除思想负担,病人就会以院为家,视医护人员为朋友,从而对医护人 员产生信任。
2.2 加强对病人个性了解,解决好不同病人的不同具体问题 护理人员除了按时按量完成治疗护理任务外,还要细心观察病人的思想反应,询问有何要求或有何想法,掌握好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医生,及时疏导,做好转化工作,使病人自始自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动员家属多与患者交流,使其在感情上得到支持,生活上得到照顾,从而缓解抑郁情绪,减轻其孤独感,建立起治疗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创造良好环境,病房舒适 优雅环境给病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病人分开,危重病人置单病房以免互相干扰,床单平整,随脏随换,做好防褥疮的工作。恢复期病人可允许带收录机,边治疗边收听,以分散病人注意力,也可使病人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同疾病抗争的信心,使身体早日康复。
2.4 激励病人配合各项治疗,特别是康复计划 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之后,鼓励病人树立乐观情绪,面对现实。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配合医护人员实施康复训练,并向家属详细指导怎样按摩患肢,被动运动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及训练日常生活技能,如失语练发音,练穿脱衣服,扣钮扣,洗脸刷牙,自己吃饭,使用便器等,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树立长期康复训练信心,培养病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心理适应社会。
2.5老年人心理变化及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病人急性期过后需要较长的恢复阶段,病人表现为烦躁多虑,沉默不语,对突发的病不能正确对待,忍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和偏瘫带来的痛苦。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和悲观厌世情绪。这时护理人员就更得有耐心,不要勉强病人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嗜好,向他们介绍康复的措施,进行语言安慰,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通过交流来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焦虑、抑制的紧张心理。老年人最大的特点是害怕寂寞与孤独,患脑梗塞病后更为明显,还有部分病人的家属忽视患脑梗塞后老人特殊的心理要求,甚至有遗弃老人的不负责任和不到道德行为,这更加重了病人寂寞与孤独感。护理人员多和老人病人攀谈,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尽量帮助病人摆脱孤独的境地,用真挚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帮助病人解决困难。
3.讨论
通过以上的护理工作,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使之对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用药习惯。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个社会心,继而促进了康复的进程。
论文作者:赵永青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病人论文; 疾病论文; 心理论文; 患者论文; 情绪论文; 老年人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