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素质_课程资源论文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素质_课程资源论文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素质论文,课程论文,科学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将划定为国家、地方、校本3个等级,同时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等科目。这无疑对学校、师生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认为,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选择和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并形成探究案例,可以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探究实践等能力提升的双赢。笔者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谈谈个人的几点肤浅尝试,以供同仁参考。

1 充分挖掘学生的人力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1.1 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一旦选择了合适的课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学习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2003年9月,福建省上杭县第三中学七年级二班的学生开展的“人体生理三节律”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切中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饶有兴致地开展实验探究,有的学生放弃了国庆黄金周跟随亲人外出旅游的好时机,却留在了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图书室查找资料,有的学生争着要为其他同学测算出“人体生理三节律”的高潮期、临界日、低潮期。

再如,在一次生物课上,一位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般的蔬菜和花都不在中午浇水,这是生活常识,可苋菜却可以,它反而生长得茂盛?”听到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话锋一转,有哪位知道其中的原由,想解开这个科学之谜的同学赶紧参加我们班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实验的课题是“为何苋菜在夏天的中午可以浇水”。

1.2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几本教科书里面,这势必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消失,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失!因此,让学生对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必要的。考虑到上杭县城区多数居民认为汀江水已被污染,不能饮用,有的居民到郊区取水,有的居民购买饮用水,究竟汀江水(上杭段)真被污染了不能饮用?还是讹传?为此,我们成立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并到汀江(上杭段)科学选择11个采水样点,一部分送往县卫生防疫站检测,留下一部分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并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活动有序开展过程里相互交流中学习,合作探究汀江(上杭段)水质污染的原因,并通过对话深化学习——找到治理汀江(上杭段)水资源污染标本兼治的办法。这种回归自然、源于生活,增加了学生的体验,然后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和学习,远比比机械的教条效果要好得多,增加了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我上杭,保护母亲河——汀江的行动”在学校悄然开展起来。

2 与其他学科进行大整合,挖掘学校各学科教师的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合作学习理论提出,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就所开展的活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生物教师除了可以将规定的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四大领域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外,更多的课程资源恐怕还要来自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大综合”的概念呼之欲出。例如,与物理学科教师联手开展“光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建议”,与历史、语文学科教师联合开展“梅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生物课利用古诗进行环境教育的尝试”等体现跨学科大融合的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并驾齐驱的大好局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3 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设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众所周知,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其他学科知识可以从老师或书本上间接获取,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因此就必须为学生活动提供大量必要的活动资源,在具体活动的开展时应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设备资源,诸如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阅览室等,这些现成的资源基本上每所学校都具备,我们可以直接与课题结合起来使用或者进行再开发,挖掘出它们的深层使用价值进而开发出更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时,我们把经科学取样的11个样点水在实验室做了比较色度、气味、pH值等共计88次的单因子的对照实验。结合“人体的营养”教学,让学生参与“回报父母挚爱,做亲情晚餐”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分专题到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学校图书室查阅资料,也可网上咨询专家,收集各种营养物质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获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知识,并反思自己的一日食谱,尝试利用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和家人设计更加合理的食谱,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活动学习中获得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关注自身健康和形体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4 充分利用社区中人力资源和学生家庭方面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事业单位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农家中的生产实践人员)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时,上杭县防疫站胡主任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取样点水,一位家长停下跑运输一天免费提供车辆,提出标本兼治汀江(上杭段)水污染模型时得到上杭环保局相关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等。又如探究“为何苋菜在夏天的中午可以浇水”这一课题时,教师与学生一同走访学校附近的农户,到他们家借来了锄头等劳动工具,锄杂草,深挖地,裹绿篱,在2004年暑假花了近20d艰辛的劳动终于在学校后山开垦出一块约260m[2]的生物实验园地,随后在生物园地里种起了苋菜、空心菜等实验材料探究“苋菜中午浇水,其生长就快”这一现象。所有这些都是对社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较好例子,为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

福建省上杭县第三中学开展的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学生更加全面发展,开展这项活动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又丰富了学生的具体生活,也为学生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细细想来,收获还真是不少,学生在参观、访问、调查、探究、上网查询、创作、反思、交流等系列活动中,体验经历、了解社会、丰富经验并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5.1 保持了学生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福建省上杭县第三中学开展的活动课题“人体生理三节律”和“为何苋菜在夏天中午可以浇水”等就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现象而引发出的思考。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情愿放弃节假日,克服了同龄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直至把科学论文写成。

新课程理念之一强调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比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这个课题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实地去采集水样点,现场向县防疫站的技术人员学习采集水样点的科学方法,知道了对采集回来了水样点需预先放置于冰箱冷藏处理,且必须于当日24h内向县卫生防疫站送检水样液,才能得出水样液真实的细菌学指标。除此之外,学生在这次采集水样活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因农村养殖污水的不经处理随意排放而导致汀江水质不断变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直接淘米做饭洗菜的水,到现在已到了三类饮用水的警界线上,倘若我们再不重视保护汀江的水质资源,那么,必将导致汀江河水在城边流而上杭城区发生闹水荒的尴尬局面,从而唤起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2 养成了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以开展“人体生理三节律”这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开展了假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与培训。又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调查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事先根据各自的特长与兴趣分成了采访小组、成果汇报小组等5个学习小组,各小组间实现资源共享,小组成员间共同协作做好本组的活动任务,经过参加此项活动,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变得更深了,学会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

5.3 增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的地位,研究性学习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参加“人体生理三节律”这项活动为例,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本就同我们形影相随的人体三节律是这么的循规蹈矩,时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再则,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着手解决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然而,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光,也存在着污染,即光污染。于是综合实践活动——“光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建议”在福建省上杭县第三中学刘永阳等学生的参与下开展起来。

5.4 建立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进行“人体生理三节律”研究性活动,让学生获得了在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今天的学生已应用人体生理三节律的理论指导他们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和生活,在智力高潮期学生都更加珍惜这宝贵的学习好时机,充分利用好每月就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天时间,主动向老师给他们“加负”,而当节律处于低潮时,他们懂得扬长避短,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加以克服。

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学校的认可,学生外出参观走访时,被访者不论是部门单位还是个人,都受到了热情友好的接待,县环保局、卫生防疫站的同志有的还主动向我们的学生传授如何开展调查,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使他们深受感动,热情被进一步激发。有的学生家长还向学校寄来反馈信,信中说道,“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适时,而且很有必要,一点一滴,举手之劳,从小开始,全员参与,我们支持”。

标签:;  ;  ;  ;  ;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素质_课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