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敏感问题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职业教育论文,中国论文,敏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教育从来就没有在国家教育体系里担当过主角,即便是在中职(中专、职高、技校)生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尽管当时的高中教育并不发达)的90年代。因此,尽管职教发展中出现过许多“业内”重大问题,但皆称不上社会敏感问题。这种局面最近却有了变化:2005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其后,国家发改委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中明文,中央将对职业教育投入专项资金60亿元,并重点支持建设1000所左右县级职教中心(或县级职业学校)和1000所左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高目标加上高投入,不仅使职业教育有可能在规模上再次和已经规模庞大的普通教育匹敌,而且使得职业教育对全社会的影响陡增——这些学生大多不以继续升学为出路而以就业为目的,因此其发展状况事关上千万人的就业。这样,职教发展的问题,就不能不成为社会敏感问题了。
一、敏感问题的来历
最近几年,职业教育这个本来内涵丰富的名词出现了词义弱化的现象,在大众眼中,似乎只有已经零门槛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才是职业教育。就连教育部的司局设置也与这一点相呼应——本来作为职业教育龙头的高等职业教育划归高等教育司与高等专科学校在一个处管理。显然,在宏观管理层面就没有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一个独立教育体系来看待。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历史并不悠久”。
职业教育尽管在决策层面从未获得过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的重要性,但仅从规模和自身体系构建来讲,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一度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至90年代末,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一度超过 2000万。而在90年代以前,当时职业教育的龙头——中专的社会地位几乎超过今天的普通大学。苏联模式的中专作为高中后技术类专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第一线人才,仅省部级干部就有上百位,甚至还有中专出身的院士。即便是职高(职业高中),在许多地方也是热门。当然,不可否认,当时中专的辉煌不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也与人事制度的支持密不可分——中专毕业生不仅国家包分配,还是干部身份;职高的热门也是因为当时其就业前景不错。不过,90年代以后,随着高中和大学规模的扩大以及中专毕业生相关人事待遇的取消,中专和职高的影响力开始下降。而1998年大学扩招伊始,原有的以中专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遭到极大冲击,而当时初成气候的高等职业教育被各种形式的升格、并校以及大学的二级学院冲击得声名狼藉。由是,职业教育作为独立体系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日益减淡。如今的职业教育,无论中、高,都已沦落为二流教育,只要分数够,几乎没有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为了兴趣选择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终于等来了现在的新政策,有了大力发展、重获新生的资本。但在整个职教体系的公众印象已经沦落为二流教育的今天,在高职和中专不再享有任何就业优待的今天,在高中教育即将成为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的今天,职教的大发展谈何容易!要让国家的政策和资金达到预定目标,必须先明确以下发展的基本战略问题,当然,对公众来说,就是敏感问题:
①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到底是学历教育还是就业培训?
②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抓手在哪里?
③高等职业教育的前途何在?
二、敏感问题之一: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到底是学历教育还是就业培训?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厘清职业教育的功能。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用这样的话概括职业教育的功能“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确,作为与强调学术体系的普通教育体系并列的职业教育,教育功能很明确——服务于就业。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确形势严峻。
从需方(岗位)来看:不管是数量还是结构,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已是共识,而且这种“严峻”还将与日俱增:到2020年,中国需要提供的就业岗位将会从现在的7.5亿增加到8亿以上,而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加起来不过4.3亿个就业岗位,到2020年也不会超过5亿个。比数量压力更难以应对的是对劳动力结构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出现在第三产业;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对高级技工需求增加、对一般技工需求下降。例如,目前中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操作人员每年需增加100万人左右,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新增15万人,但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而从供方(人才)来看:“九五”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其中9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在过去11年中翻了一番,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自1998年扩招以后更翻了两番。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发展最慢的教育:不仅在校生增加的速度是各类教育中最慢的,而且由于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中职招生困难,以致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了显著滑坡。刚刚在90年代中期规范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校“恶性”扩招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恶性”升格的冲击下,原有的从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师资力量都显著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丧失殆尽,高职不仅没有为社会提供足够的适合人才,反而加剧了就业压力(高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数量已达高校在校生数量的1/3左右,但其学生初次就业率显著低于整个高等学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这个阶段,技工学校的发展也颇为困难:不仅有与其他类中等职业学校同样的发展压力,还由于国企改制等使其失去了母体支持,许多学校连招生都难保,遑论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各种短期非学历培训,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倒还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总体来看,显然,从数量到质量,供方和需方都是失衡的。也因此,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不仅在于在校生数量庞大、待就业人数众多,更在于人才培养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脱节——一些现象最近已屡屡见诸报端。仅举发达地区两例:
例子一:2005年,深圳市近百万技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14000多人,而中级以上的技工只有22万人。高、中、初级技术工人离德国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35:50:15的平均比例相去甚远。
例子二:广东技术工人总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奇缺。按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十一五”期间,广东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180万人,其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缺100多万人。长三角等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中国制造”正遭遇技工人才短缺的尴尬。
不过,这种失衡在说明教育结构与实践需求脱节的同时,也说明了教育和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在教育发展中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面向就业、面向实际岗位需求。
这一点已经得到有关政策的支持。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并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说明在目前形势下,职业教育通过面向就业的办学来获得大发展的机遇,已经是大势所趋。
其实,这种要求本来就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以达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早在90年代,当时的国家教委职教司就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核心内容就是使职业学校的教学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只是后来由于大环境的改变,职业学校的教学只能随波逐流。现在的新形势明确了就业导向,有助于职业教育重新树起特色大旗。
然而,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历来的发展主体是学历教育,单单对学历教育范畴的职业教育明确就业导向是不够的。国家当前倡导的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已有了终身教育的内涵,这也是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学龄人口的需求,还在于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且他们还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即如果从服务于全民的就业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不仅是学历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职业教育如果能够跟成人教育地融合起来的话,就不仅不会因为也挤到普通教育的评价轨道上而沦为二流教育,而且还能将其生源从学龄人口拓展至全社会。
总之,面向就业、面向全民一定是今后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以单纯学历教育为主向与非学历培训并重转变一定是今后职业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
三、敏感问题之二: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抓手在哪里?
从规模上看,目前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最近的政策表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仍然是中等职业教育。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达到“九五”期间有关规划要求的与普通高中教育各占半壁江山的发展水平,但这并不能成为现阶段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补旧账的理由。事实上,这是面向就业、面向全民的目标决定的,是中国特色决定的。
教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谐的国民教育体系要求以“学以致用”为主流,即教育结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通常这种人才结构是金字塔形,即低、中、高人才需求数量呈递减趋势;在每个层次中,以学科为中心的普通教育和以岗位要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应该比例适当,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与经济建设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甚至有这样的说法“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
随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基本实现,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在客观、主观两方面都已经时机成熟。而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转移等,都要求大量服务于第一线的专业化的劳动者。显然,这样的需要不是大学教育、高中教育以及高职教育可满足的。这就使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从90年代中期迄今,我国出现了“高中热”,出现了普高和中职“一只脚长一只脚短”的局面。随着劳动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行初中后教育合理分流越来越紧迫。换言之,外在的就业需要和内在的结构调整需要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落在中职上。
早在2004年底的教育部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就提出,2005年中职招生要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长100万,并且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实现中职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协调发展。2005年以来,与此目标相对应,国家的若干支持政策也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教育。
其实,出台这些支持政策,是对前些年的矫枉。这些政策是否真的管用,也还不好说。毕竟,职业教育曾经的荣耀是因为有当时的用人制度,中专出来是干部不必说,就连职高出来也有一个较好的就业前景。就业为民生之本,出路好自然进口就热。只是后来职业教育上被封顶——最高的就是大专层次的高职,名被贬低——下岗老师教落榜学生,而此时大学扩招,职业学校自然沦落为迫不得已的下场。因此,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真正有力的支持政策应该是“出路好”的政策,改变技能人才地位低、待遇低的现状。如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明确规定: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分别可享受本单位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工资福利待遇。
当然,从事业本身的发展来说,外部的人事待遇暂还难以改变。当前还只能尽量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政策。但中等职业教育多年积弊,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如果不明确重点而只注重数量增长,有可能出现一放更乱的局面。为此,必须明确这个工作的抓手在哪儿呢?就是说抓哪些方面效果好。
发改委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中已经明确了三个重点方向:首先是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推进信息化和建设现代化服务;其次,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第三,培养适应区域协调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服务。这三个方向也就显出了两个抓手所在:
抓手之一:按需设置专业、突出实践环节,促进工学结合。这是保证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就业率的主要途径。
就业结构上的供需失衡,使得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尽管我国在80年代就借鉴并倡导这种源自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方式,但实际情况仍不尽如人意。其中障碍不仅在指导思想,更在于双元制需要一整套政策配合,需要企业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我国企业转制风起云涌的这二十年间,寄希望于自身命运叵测的企业,显然不现实。而到了今天,一方面企业日趋规范化、大型化,一方面国家的扶持政策也出台了,再不从工学结合方面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就还要回到老路上去。
抓手之二: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
由于高校入学率显著升高,大城市的中等职教今天日趋衰落,北京、上海等城市还出现了中等职业学校和在校生数量双双下降的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对培养对路的中职人才仍有大量需要,一方面是大城市的中等职校招生难,这就使中等职教的发展主战场只能向广阔天地转移——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
中小城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高,中等职校只要培养对路,对适龄学生及其家长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如果有关新政策能够落实,对上中等职校的学生进行补贴,这种吸引力足以保证中等职业学校获得足够的生源。
另外,中小城市的成人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对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就业培训,需求量也相对较大。在这两大需求面前,中等职业学校保持发展态势是可望又可及的。当然,从绝对数量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最广阔的发展天地还是在农村。“三农”问题无疑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的工作重点,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继续推进城镇化,大量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实现转移,还包括对留在农村的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发展现代农业。而各地的县级职教中心经多年建设,已有基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职教中心往往是县域范围内进行专业教育条件最好的地方。
如果能在政府统筹下实行部门联办,突破原有办学体制的束缚,形成一张触角伸至地区各个角落的网络,并面向进城农民工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开展有关实用技术培训,就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科教的不可替代的枢纽和载体。
不过,尽管中等职教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但从长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是,当国民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职业教育的重心会从中等职教转为高等职教,而且中等职教大多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扩张中逐渐萎缩和上移的。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地区达到了这一阶段,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超前了。与中等职教重点突破相比,在校生规模扩张迅猛的高等职业学校,其实也有重大的前途问题,而且其潜在危机比中职更严重。
四、敏感问题之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前途何在?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通过职业技术学院来实施的。这一类学校历史不足十年,1997年才有其名。当时办高等职业学校的政策简称“三改一补”,即主要通过成人高校(职工大学等)改制来办,中专升格为补充。那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和特色最明显的层次,风光一时,高职毕业生的口碑也颇佳。但好景不长。
1998年,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为了配合扩招,联合发文(一般简称“三不一高”政策),将高等职业学校与其他高校在待遇上显著区别开来,其后又将绝大多数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结果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进入了疯狂和失控状态。疯狂是指短短9年间,高等职业学校就从2所增加到120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已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失控是指各类普通高校都开始办高等职业教育,以致高职教育演变为“下岗老师教落榜学生”的教育,高职毕业生的特色几乎丧失殆尽。
由于高职发展中缺少规划、扩张中不重质量、就业时不受欢迎,因此,短短9年间,高职就从当时的龙头成了现在的末流:多数家长填报志愿时,都是把高职排在大专后面。而仅仅10年前,18所教育部试点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学校,其招生分数都基本与重点高中分数线持平;仅仅5年前,全国还有部分高职学校能够在本科提档线上招生。
出现这种局面,教育部难辞其咎。本来是职业教育的龙头,在教育部却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管理。在以学科教育为特点的、规模庞大的大学面前,职业技术学院各方面都显得寒酸。而且,从学校评估到师资评估,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后就必须按照高等教育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这一下,高职学校按地方特色设置专业、围绕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教学、突出实践环节、强调双师型教师的职教特色也丧失大半,高职学校成了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边都遭嫌弃的蝙蝠”。
高等职业学校未来的前途在哪里?这还先得从高职毕业生的出路在哪里说起。
理论上,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二者区别主要从培养目标的差异上反映出来。如果按照社会人才四分法,这种区别可描述为:社会人才可分为学术型人才——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普通高校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应用人才的,高等职业学校则主要是培养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的。
具体到我国的情况。党的十五大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高职毕业生的出路就在“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结合部。即,高职毕业生既可以加入劳动者大军,又可以加入专门人才队伍。这样讲,有以下三方面依据:
一是技术进步和迅速发育的市场体制下的用人制度的影响使得劳动者大军与专门人才队伍的界限变得相对模糊。计划体制下的“一条线”,到了市场体制下就变成了有一定宽度的“结合部”。
二是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第一次择业要有可员可工的准备。对于这个学历层次的人来说,是不应苛求入门的工作安排的,况且先做一段工人再做技术员既是选拔人才的方式又是培养人才的方式。所谓“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调整就业期望值”,对高职毕业生来说,理应包含上述准备。
三是职业转换的需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职业转换是难免的。这个教育层次的毕业生,有些时候,可下才有上的机会,能屈方有伸的可能。
如果高等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出适应这样岗位需要的人才,至少在生源上会比现在的状况好得多。我国发达地区不少企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现在的高职应该相当于五六十年代的中专。”这个类比对高职毕业生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出路作了形象的描述。如果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中能围绕这样的培养目标,而不去盲目跟风普通高校,高职的特色还是有可能恢复的。
与中职发展的良好态势不同的是,有关管理部门至今在发展认识上存在诸多偏差,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潜在危机比中等职业教育更大的主要原因。例如,有关领导要求高职学制效仿美国社区学院,由高中后三年改为高中后两年,这种典型的生搬硬套显然违背了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生源和就业岗位都与美国社区学院存在明显差别,而且我国的高职学校多年来已逐步摸索了一套能够体现我国高职特色的课程设置(当然有执行不力的情况);加之高职学校强调实践环节,通常要求有总计一年以上的实训时间。如果大幅削减培养时间,很难保证毕业生胜任未来岗位。高职的发展远比中职发展复杂,直接触及经济发展的最前沿,还涉及中职、高职衔接的问题以及与其他高等教育沟通的问题,需要的支持也更多,如果连这种基本认识都不能厘清,高职发展的前景堪忧。高等职业教育要摆脱目前这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头尴尬的窘境,恐怕还是要走回头路,重新回到职教体系中,按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来指导发展,按就业岗位群的要求来树立教学特色。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这三个敏感问题,可这样来总结。在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在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的今天,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三个偏向:在学科面向和就业面向上,发展重点偏向就业;在层次上,发展重点偏向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展重点偏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而高等职业教育,亟待回到职教体系内重走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