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建设低碳城市的压力也日趋增加。然而,电力资源作为一种即清洁又环保的能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如今雾霾肆虐、污水横流等环境问题突出的社会中,电力能源的地位是越来越重。同时电力能源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比较高的生产效率,在经济效益资源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
关键词:电能替代;重要性;电力能源
电力能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影响日益严重,能源替代开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一些具有对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资源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在使用方式上电能也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
一、全球能源的现状和发展
全球能源发展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电气时代的演变过程。目前,世界能源供应以化石能源为主,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清洁替代、电能替代是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是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清洁替代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供应问题,实现能源可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大量的烟尘等污染物,导致灰霾频发,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自工业革命以来,以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细粒子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出现,导致大气能见度日趋下降,灰霾天数增加,人类健康受到威胁。据统计,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雾霾事件致使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数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十多倍;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死亡人数达4000人。由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燃烧,近年来中国连续出现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严重、污染浓度累计迅速的区域性灰霾天气。2013年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的雾和霾日数达到50-100天,部分严重地区甚至超过100天。
化石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导致酸雨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约2.9亿吨,其中80%为化石能源燃烧所致。2013年中国酸雨发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千米。
大量化石能源在开采、运输、使用的各环节对水质、土壤、大气等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煤炭开采引发地面塌陷,使得土地变得贫瘠,植被破坏,矿区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同时引发地下水水位下降,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破坏水资源。
二、电能替代的优势
电能替代,是指在能源消费上,以电能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直接消费,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电能是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终端利用效率高,使用过程清洁、零排放。和其他能源品种相比,电能的终端利用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电气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直接燃煤和燃油的效率。例如,电锅炉的热效率达到90%以上,而燃煤锅炉仅为70%左右。
电能替代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全方位的。从使用上看,电能使用便捷,可精密控制。从能源装换上看,电能可以实现各种形式能源的相互转换,所有一次能源都能转化成电能。中国的数据表明,电能的经济效率是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3倍,即1吨标准煤当量电能创造的经济价值与3.2吨标准煤当量的石油,17.3吨标准煤当量的煤炭创造的经济价值相当。
电能替代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电能是清洁、零污染的能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燃煤或燃油产生1千瓦.时电能相同的热量,原煤会排放约330克二氧化碳、5.3克二氧化硫和1.6克氮氧化物;柴油会排放260克左右二氧化碳、0.4克二氧化硫和0.6克氮氧化物。未来,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大量清洁能源发电不排放污染,电能替代的环保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三、电能替代的形式
以电代煤,是指在能源消费终端用电能替代直接燃烧的煤炭,显著减轻环境污染。煤炭燃烧带来的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形成以煤烟型为主的大气污染。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中国以电代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中国通过实施以电代煤,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26万吨,减少PM2.5约1.3万吨;预计到2030年,中国可减少60%的直接煤燃烧,2040年前基本取消直接煤消费。
实施以电代煤还有利于改善民生。在中国和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仍然有很多农村人口在冬季燃煤取暖,由此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安全隐患。目前,在中国北方农村,每年还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死亡。通过推广以电代煤,可以防止煤气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居民安全。
四、结束语
电能替代战略在优化能源布局、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级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积极创新能源消费模式,扎实推进电能替代各项工作,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在拓展了电力市场的同时,对于推动社会节能减排,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既有现实意义,也有一种理念上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全球能源互联网》刘振亚著 2015年版.
[2]《中国电力与能源》刘振亚著 2016年版.
[3]《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2016年版.
[4]《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架空线路分册》2016年版.
[5]《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1738-2012).
[6]《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 T/5118-2010).
[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8]《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T12325-2008).
[9]《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2010) .
[1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
[11]《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规程》(GB/T 5220-2005) .
[12]《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65-2011).
[13]《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配电变台分册》2016年版.
[14]《国家电网公司380/220V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2014年版.
论文作者:谢坤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电能论文; 能源论文; 煤炭论文; 化石论文; 终端论文; 中国论文; 二氧化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