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是,是”的语言共性和类型_汉藏语系论文

基于“有、是、在”的语言共性与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性论文,语言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有、是、在”是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多义多功能词。“有(have)”和“是(be)”在世界语言中基本上都有对应形式。“在(locative verb)”也在汉语及其方言、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及东南亚孟高棉语族诸语言中具有对应的词汇形式。“有、是、在”所表示的多个意义中,处所、存在、领有①和判断都是人类认知世界和日常交际中高频使用的基本概念。不同的语言在选择“有、是、在”表达这4个基本概念时采用了不同的编码策略,如英语使用have编码领有关系,而使用be编码存在、处所和判断关系。汉语则使用“有”编码存在和领有关系,使用“在”和“是”分别编码处所和判断关系。

      本文以语言类型学为理论框架,首先基于不同语言在使用“有、是、在”编码处所、存在、领有、判断4个基本概念时表现出的共性与差异给世界语言进行分类,然后在共时平面概括这3个动词在表达4个基本概念时的蕴涵共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小句语序类型的蕴涵共性,最后从历时的角度看所归纳语言类型发展的趋势。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处所、存在、领有、判断作为基本概念一般使用基本命题句——处所句、存在句、领有句和判断句表达。处所是事物所处的位置或地点,在语言中一般用处所句表达。处所句由动词和两个名词性论元成分构成,一个是存在处所,另一个是存在物,存在物为有定的事物。一般出现在处所句中的动词为“有、是、在”,见例(1)。

      (1)处所句

      a.汉语:那本书在桌子上。(自省)

      b.英语: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存在”是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在语言中一般用存在句表达。存在句是表达事物存在(existence)的句子。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句法形式构成存在句。有的语言不使用任何标记,用事物存在的处所(主语)、存在物(宾语)和“是”或“有”动词构成存在句,如汉藏语系的汉语和白语。在白语中“

(是)”动词与处所短语和无定名词短语构成存在句。英语、德语、法语等印欧语系语言的存在句往往使用形式主语(dummy subject)结构,如英语的“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2)存在句

      a.汉语:桌子上有一本书。

      b.英语: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

      

      领有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表示领有者(Possessor)和领有物(Possessee)之间的关系。领有与处所和存在相比更为抽象。领有概念一般由领有句表达。领有句由动词、领有者和领有物构成。根据Stassen(2009)对400种语言的考察,领有句可以概括为4种基本类型:方位领有、伴随领有、话题领有和“有”领有。前3种类型的领有句属于不及物领有句,句中的动词为“be”或相当于“be”的动词,领有物被编码为句法主语,而领有者被编码为旁格形式。见(3a-c)。“有”领有句属于及物领有句,领有者被编码为句法主语,领有物被编码为句法宾语,见(3d)。

      (3)领有句

      a.现代爱尔兰语(Stassen,2009:51:12)

      Ta

       airgead aig-e

      是.第三人称.现在时 钱 在-第三人称‘他有钱。’

      b.豪萨语(Stassen,2009:56:49)

      Ya-nàa dà

      第三人称.阳性-可数 跟 钱 ‘他有钱。’

      c.他加禄语(南岛语系,菲律宾)(Stassen,2009:60:65)

      May relos ang nanay

      存在 表 话题 妈妈 ‘妈妈有一块表。’

      d.英语:I have a book.

      领有句中的领有者和领有物具有多种语义关系。常见的领有关系包括物权、亲属、器官、抽象等领有关系,本文在一般情况下只考虑物权领有句,即“我有一本书”这样的领有句。

      判断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断定,断定两个事物之间的等同、类属、所属等关系。判断一般使用判断句表达。判断句一般由动词和两个名词性论元构成,名词性论元是必有成分,而动词不是必有成分。根据Curnow(2000)的考察,世界语言使用动词、小品词、屈折和并置4种语法手段表达判断概念。动词的意义相当于英语的“be”。本文的考察仅包括动词,不包括其他3类形式。判断句见(4)。

      (4)判断句(自省)

      a.汉语:这是一本书。

      b.英语:This is a book.

      1.3 “有、是、在”的确定

      本文给世界语言进行分类的参项之一是“有、是、在”3个动词,而这3个动词又都表示多个基本概念,那么如何确定出现在处所句、存在句、领有句和判断句中的动词是“有”、“是”还是“在”呢?参考文献的界定是本文确定3个词汇项的主要依据。就我们所考察的样本语言来看,很多语言的“有、是、在”为不同的词汇项,也就是三者并不同形,如汉语及其方言,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南亚语系的语言。比较难以区分的是藏缅语族的语言,大部分存在多个动词表示处所、存在、领有概念的现象,而且现有的参考文献均称这类动词为“有在”类动词或存在动词。把这类动词看作“有”还是“在”确实是一个难题。根据吴福祥(2010),“居住”义动词有两条演化路径:“居住”>处所存在动词>持续体标记和“居住”>处所存在动词>处所介词>持续体标记。因此我们在确定藏缅语族样本语言的“有在”类动词时,如果一个动词表示“居住”义和“处所”义,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演化路径的均确认为“在”动词。仅表示“领有”义的动词为“有”动词。表示“存在”和“领有”两个概念的动词归为“有”动词。表示“处所”、“存在”和“领有”3个概念,而又不能确定是否来自“居住”义的动词也归入“有”动词。这个归类可能随着藏缅语族诸语言研究的深入而改变。

      1.4 样本语言

      本文的样本语言主要以中国境内汉藏语系的语言为主,尽量覆盖其他地区和语系的主要语言。样本语言的选择属于方便得到的和随机的样本选择。所选语言包括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的70种语言。见附录。

      2.基于“有、是、在”的语言类型

      从语言类型划分看,一种是对语言整体类型的划分,另一种是小句结构类型学,即以语义、句法、语用角色为参项的类型划分。

      本文对所考察语言的类型划分属于小句类型学。所选择的参项为概念-形式编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概念标准,即4个特定句式所表达的概念意义(见引言部分的界定和例句),一个是动词,即在4个特定句式中出现的小句主要动词——“有、是、在”。根据我们对70种样本语言的统计和概括,世界语言可归纳为6种基本类型:“是”语言②、“有在”语言、“有是”语言、“是有”语言、“有是在”语言、“有”语言。我们把这些不同类型语言的概念—形式编码情况用分布图直观地呈现出来,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语言“有、是、在”编码4个概念时的差别,这种差别反映出不同语言在表达基本概念时的不同编码策略,见图1。

      

      2.1 “是”型语言

      “是”型语言使用表示判断的“是”动词包装“处所、存在、领有、判断”4个概念。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白语是这一语言类型的代表,见(5)中的例句。在我们考察的语言中,属于这一类型的语言很少,除了白语之外,还没有找到其他的例证。

      (5)白语(剑川)

      

      2.2 “有在”型语言

      

      (6)苏龙语

      a.存在(98)

      

      汉藏语系语言中属于这一类型的语言还有崩如语等。汉藏语系的很多语言,尤其是藏缅语族的语言,“是”动词在陈述句中都可以省略,但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则强制性使用。苏龙语和崩如语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也不使用,只在对问句进行应答时使用,见(7)。

      (7)崩如语(715)

      

      你 (话题助)苏龙人

       (助)

       ‘你是苏龙人吗?’

      

      2.3 “有是”型语言

      

      

      (10)浪速语

      

      2.4 “是有”型语言

      “是有”型语言使用“是”动词包装处所、存在和判断概念;使用“有”动词包装领有概念。这一类型的语言以英语为代表。英语的be表示处所、存在和判断,have表示领有,见(11)。印欧语系的大部分语言属于这一类型,如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

      (11)英语(自省)

      a.判断:I am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b.处所:I am in London.

      c.存在:There is a river in front of our campus.

      d.领有:I have a lot of books.

      2.5 “有是在”型语言

      

      2.6 有型语言

      有型语言包括两种次类,一类是使用“有”表示处所、存在和领有,但没有专门表示处所和判断的“在”动词和“是”动词,这一类的代表语言是日语。日语的iru和aru表示处所、存在和领有,见(13)a、b、c。日语没有专门表示判断的动词,使用助词desu表示判断,见(13)d。

      (13)日语(野田宽达提供)

      Kare-wa ie-ni imasu.

      他 宾格 家-处所格 在 ‘他在家。’

      Yama-ni take-ga takusan arimasu.

      山-处所格 竹子-主格 很多 有 ‘山上有很多竹子。’

      le-ni hon-ga arimasu ka.

      家-处所格 书-主格 有 疑问助词 ‘你家有书吗?’

      Chuugoku-no shuto-wa pekin desu.

      中国 的 首都-主格 北京 是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锡伯语的bi表示处所、存在、领有和判断,bi的意思相当于“有”。表示领有时的否定形式是aqu;表示判断时体词后用否定形式vaq,动词后用aqu。

      (14)锡伯语

      a.处所(44)

      minj bo

dirxid bi.

      我 家 村子 西 有 ‘我家在村子西头。’

      b.存在(46)

      εlini nuηud

muku bi.

      山 上 泉 水 有 ‘山上有泉水。’

      c.领有(116)

      mind

bi.

      我 两 孩 有 ‘我有两个孩子。’

      d.判断(95)

      

      这 河 正 萨哈林 江 有 ‘(原来)这条河是黑龙江。’

      3.基于“有、是、在”的蕴涵共性

      蕴含共性是指,某一个特性的出现必须或者只有在其他某个特性也出现的条件下才能出现;倾向共性指存在某种倾向,但仍有例外的共性(参看Comrie,1981;沈家煊、罗天华译,16-24页)。

      3.1 概念意义扩展的蕴涵共性

      世界语言的“有、是、在”在表示处所、存在、领有和判断4个概念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显示了“有、是、在”表示的基本概念之间相互转换的蕴涵共性。

      在我们所观察的语言中,有的语言“有”动词只表示领有,如英语;有的语言的“有”动词表示领有和存在,如汉语及其方言、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诸语言;有的语言的“有”动词表示处所、存在和领有3个概念,如藏缅语族的部分语言;有的语言的“有”动词表示处所、存在、领有和判断4个概念,如锡伯语。见下页表1。

      

      根据“有”动词表示的基本概念的转换顺序,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蕴涵共性:如果一种语言的“有”动词表示判断,那么它也表示处所、存在和领有;如果一种语言的“有”动词表示处所,那么它也表示存在和领有;如果一种语言的“有”动词表示存在,那么它也表示领有。这个蕴涵序列可以表示为:领有存在>处所>判断。

      同样在样本语言中,有的语言“是”动词只表示判断,如汉藏语系的大部分语言;有的语言“是”动词表示判断和处所,如汉语的方言温州话、绩溪话、太平话等;有的语言“是”动词表示判断、处所、存在3个概念,如英语、法语等印欧语系语言;有的语言“是”动词表示判断、处所、存在和领有4个概念,如白语。见表2。

      

      根据“是”动词表示的基本概念的转换顺序,我们同样得到这样的蕴涵共性:如果一种语言的“是”动词表示领有,那么它也表示判断、处所和存在;如果一种语言的“是”动词表示存在,那么它也表示判断和处所;如果一种语言的“是”动词表示处所,那么它也表示判断。这个蕴涵序列可以表示为:判断>处所>存在>领有。

      “在”动词一般表示处所,但在汉语及其方言中既表示处所也表示存在。我们因此得到“在”动词的蕴涵序列为:处所>存在。

      以上蕴涵共性是基于本文的样本语言得出的。而本文的样本语言以中国境内的汉藏语系语言为主,虽然样本语言也包括主要的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语言,但在谱系性和区域性上远没有达到平衡,因此还需在更大语种范围内进行检验。

      3.2 与小句语序类型之间的倾向共性

      在我们观察的语言中,“是”型语言只有一种语言——剑川白语,赵庄白语和鹤庆白语则属于“有是在”型语言。“有在”型语言也只有苏龙语一种语言,不过如果扩大范围观察,崩如语等语言也属于这一类型。“有”型语言只有3种:日语、义都语、锡伯语。由于我们考察的语言主要是中国境内的汉藏语系语言,所以“有是”型和“有是在”型语言所占的比重较大,“是有”型语言处于中间。

      从我们对小句语序与所得语言类型看,二者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是”型语言的小句语序为SVO型,如白语;“有”型语言主要的小句语序是SOV型,如日语和锡伯语。“有在”和“有是”型语言的小句语序为SOV型;“是有”型语言的小句语序类型比较多样,我们考察的语言有SVO型语言,如英语,也有以SVO型为优势语序的语言,如法语,还有语序灵活的俄语。“有是在”型语言基本上为SVO型。

      如果我们依据“有、是、在”所表达的概念数量的多少,也可以把世界语言归为“有”凸显型语言,“是”凸显型语言和“有、是、在”分立型语言。小句语序为SOV型的语言,倾向于编码为“有”凸显型语言;小句语序为SVO或以SVO为优势语序的语言倾向于编码为“是”凸显型语言或“有、是、在”分立型语言。但小句语序与基于“有、是、在”语言类型的关联需要更多语序类型的检验,如VSO型语言等语序类型。语言类型与小句语序的关联见表3。

      

      4.语言类型的演变

      我们基于“有、是、在”的语言类型划分是在共时平面上的分类。从历时的角度看,世界语言的类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下面我们试图通过个体语言类型的演变来构拟世界语言中可能存在的类型演变方向。

      语言演变是一种历时现象。语言演变的方向是双向的,一个方向是使语言表达更为精确,其手段就是选择新的表达形式或创新其固有的表达形式;另一个方向就是使语言表达更为经济,其手段是精简一些并行的表达形式,而逐步由一种表达形式承担相应的功能。

      “是型”语言和“有型”语言向其他类型语言的演变属于第一种演变。这里包括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分化,一种是新的表达手段的产生。分化是指由一个词汇形式表达4个概念,到选择其他词汇形式表达其中2个或3个概念。另一种情况是该语言中原本只有一个词汇形式表达其中1个或2个概念,另外的概念由其他手段表达,之后选择其他的词汇形式来代替已有的语法手段来表达相应的概念。白语属于前者,而汉语属于后者。

      

      汉语早期属于“有在”型语言,根据Takashima(1980)和喻遂生(2002)甲骨文中已有不少“有”字和“在”字的用例。这些用例表明,早在甲骨文时期汉语的“有”和“在”就具有动词的用法。与“有”和“在”相比,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对出现较晚,根据王力先生(1980)大概在汉代末年,作为指示代词的“是”发展为表示判断的动词。根据以上的历时研究可以看出汉语经过了一个由“有在型”语言演变为“有是在型”语言的过程。

      俄语为“是有型语言”,古俄语与其他印欧语系语言一样,“有”表示领有,“是”表示判断、处所、存在,但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ecть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发展出表示领有的意义,在现代俄语中имть只表示抽象领有和关系领有,而且只在很正式的场合中使用,而eсть的功能基本上扩张到имть所使用的范围。在我们考察的语言中,俄语eсть所表达的意义和功能极为丰富。可以说俄语已经基本上发展为“是型”语言。

      

      从以上几种语言的演变来看,世界语言可能经历两种不同的演变过程,一种是从使用一种词汇形式表达4个基本概念到分化为使用不同的词汇形式表达不同概念的过程;另一种是从使用不同词汇形式表达不同概念演变为主要使用一种词汇形式表达4个概念的过程,演变过程见图3。造成类型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系统自身表达精细化和经济化的需求。

      

      

      

      本文作为课题的成果之一是在本人博士论文《有、是、在的跨语言研究》第七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导师郭锐教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博士论文答辩组长刘丹青教授、答辩专家陆俭明教授、方梅教授、袁毓林教授、崔健教授、詹卫东教授对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有、是、在”的界定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①刘丹青(2008)将“我有一本书”称为领有句,以区别于“我的书”这类领有性定中结构。本文采用这样的区分,将“我有一本书”这种领有句所表达的概念称为领有。

      ②

(1974)根据出现在“I have a book”这一结构中的动词,将语言划分出BE语言和HAVE语言。本文的“是(BE)语言”和“有(HAVE)语言”虽然名字与之相同,但内涵不同,本文的“是(BE)语言”和“有(HAVE)语言”是指使用“是”和“有”表示处所、存在、领有和判断4个概念的语言。

标签:;  ;  ;  ;  

基于“是,是”的语言共性和类型_汉藏语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