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和英、加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差异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052(2006)03—0000—02
一、英国、加拿大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在西方经济大国中,只有英国和加拿大经历了连续十多年的经济扩张。期间,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的困境,英国和加拿大却能够维持增长态势,与经济衰退擦肩而过,创造了奇迹。
进入2000年之后,英国经济承接了1999年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长进入了第九个年头,成为英国30多年来在无通胀情况下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扩张期。但到了2000年最后一个季度,英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GDP增长由第二季度的0.7%下降至0.3%,这正是全球经济同步的例证。在2001年和2002年间,英国经济增长稳定,始终没有像许多西方国家那样出现负增长。在此期间,对外出口和国内需求成为英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2003年和2004年是英国经济21世纪头四年里发展最好的两年,世界经济在美国强有力的带动下开始恢复生机,并逐步由弱转强,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达3.1%,高于平均发展速度2.5%。
表1 四国实际GDP增长速度(1995-200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加拿大 2.8
1.6
4.2
4.1
5.5
5.2
1.8
3.4
2.0
2.8
英国2.9
2.8
3.3
3.1
2.9
3.9
2.3
1.8
2.2
3.1
日本2.0
3.4
1.8
-1.0 -0.1 2.4
0.2
-0.3 1.5
2.6
德国1.8
0.8
1.5
1.7
1.9
3.1
1.0
0.1
-0.1 1.0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经济展望,2005年5月,www.oecd.org
自1997年以来,英国是西方七国中经济增长最稳定的国家。目前,英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自1997年以来,英国经济创造了200 多万个就业岗位,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自1975年以来首次低于1百万,失业率仅为4.8%,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在1979年到1996年的十八年里,英国是除了加拿大外西方七国中经济增长波动最大的国家。英国经济奇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政府执行严格的财政政策,公共财政稳健并可持续发展,公共净负债水平低,其总的净负值占国内生产总债的比例不到37%,大大低于40%的上限水平(详见表2)。
表二 四国真实失业率变化趋势(1995-200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加拿大 9.5
9.7
9.2
8.3
7.5
6.8
7.2
7.7
7.6
7.2
英国8.8
8.3
7.2
6.3
6.1
5.6
4.9
5.2
5.0
4.8
日本3.10 3.40 3.40 4.10 4.70 4.70 5 5.40 5.30 4.70
德国8 8.60 9.20 8.80 7.90 7.20 7.40 8.20 9.10 9.60
资料来源:英国统计署,劳动市场统计资料,www.statistics.gov.uk
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英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素有“老妇人”之称的英格兰银行在政治上完全独立,遵循信息对称原则,设定了合适的通胀目标,善于调节市场预期,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可信度。从历史看,英格兰银行的每项决策均在市场预料之中,鲜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为了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以及让市场形成合理的预期,英格兰银行在其发表的《通货膨胀报告》中写入货币政策委员会内部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其通货膨胀目标具有前瞻性、透明性和预防性等特点。
加拿大和美国同属北美自由贸易区,而且由于地域关系,两国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两国因石油供应及木材出口而争吵不休,但两国的经济高度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一号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兴盛自然而然对加拿大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即便如此,加拿大有其自身的经济特点,总能适应外来经济冲击,有着很强的韧性,加拿大的经济周期跟美国并不完全相同。即使美国经济已经全面进入衰退期,加拿大经济或多或少也能够勉强维持增长,而一旦美国经济复苏,加拿大经济总能直接受益。
在过去5年里,加拿大经济增长非常引人注目。对加拿大而言,2000 年是经济连续增长的第九个年头,这是自6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时间最长、 最稳定的时期。2001年,加拿大经济经历了严峻的挑战。受美国经济增长衰退的影响,加拿大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5%。经历2001年缓慢增长之后,加拿大经济在2002年加快了增长步伐。2003年,加拿大经济所处的内外环境并不顺畅,然而即使在这种经济逆境中,加拿大真实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增长2.0%。2004年,加拿大经济承接2003年的良好态势继续稳健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
加拿大联邦政府执行严格的财政政策,削减公共开支,努力实现收支平衡,几年的财政紧缩政策取得实效,在西方国家中联邦净负债占GDP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为日后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加拿大银行制定了以通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并善于管理市场预期,适时利用利率杠杆调节宏观经济。期间,加拿大银行成功地处理了加元对美元汇率的大幅度贬值以及近三年更大幅度升值等棘手问题,使经济适应了汇率的剧烈波动。
二、日本、德国经济陷于衰退和疲软
与英、加两国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日、德两国却不约而同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入经济低增长期,并常有经济衰退。日本饱受了房产及股市泡沫破灭留下的后遗症,德国则是患上了两德统一的后遗症。虽然日本经济在90年代中期能勉强维持缓慢增长,但之后于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拖累了日本经济,致使其经济增长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00年,全球经济升温,各国热衷于投资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全球经济的虚假繁荣局面。日本经济从中受益,全球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但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出现滑坡,日本自然也不例外,且其经济跌幅超过了美国。后来美国经济已然复苏,日本经济还是持续负增长。只有在美国经济稳步进入持续发展期后,日本经济才在2004年得见曙光,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6%。然而,这一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经修正后的数据表明,日本2004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及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再现负增长,分别为-0.2%、-0.3%和-0.1%。
德国经济可谓与日本同病相怜。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为止,德国经济经历了四次衰退,平均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年到1993年,统一后的德国利率急升,马克升值,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了德国,从而德国经济在1995和1996年间经济小幅衰退。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1998年下半年德国经济也出现轻微衰退。1999年到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并受美国经济衰退拖累,德国于2001年下半年经济衰退更趋严重。按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2001、2002、 2003和2004四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0.84%、0.08%、-0.12%及1.56%。
表3 四国私人消费增长速度(1995—200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加拿大 2.1
2.6
4.6
2.8
3.8
4.0
2.7
3.4
3.1
3.5
英国1.6
3.6
3.6
3.9
4.4
4.6
2.9
3.3
2.3
3.3
日本1.9
2.5
0.8
-0.2 0.0
0.5
1.1
0.5
0.4
1.5
德国2.3
0.9
0.7
1.7
3.6
2.2
1.8
-0.7 0.0
-0.8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经济展望,2005年产5月,www.oecd.org
正是由于经济发展缓慢而且不稳定,日本和德国的失业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德国尤其突出,失业率不仅没有像英国和加拿大那样呈下降趋势,反而有上升的苗头。就历史而言,日本失业率非常低,现在达4.7%,相对而言依然处于高水平。由表3可知,跟其GDP一样,日本和德国的私人消费疲软,几乎停滞不前, 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尽管日本银行早就实施了零利息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也是维持低利率水平,但货币政策对这两国经济复苏所起的作用不太明显。
三、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和加拿大屡创经济奇迹,而日本和德国经济却常现病态、疲态?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英、加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结构及自然资源等诸多因素跟日、德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在英国和加拿大表现为促进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而在日本和德国却表现为妨碍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
首先,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不同。英国和加拿大奉行市场基本原则,让市场竞争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小。反观日本和德国,这两国则相信政府应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多,造成企业缺乏主动性,经济没有活力。英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逐步卖掉了许多国有企业,极大地减少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为最近十三年经济的不间断连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政府在经济追赶期间主导各项经济政策,曾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功,但经济转型后,这种政府护航的经济模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各种弊端逐步暴露出来。虽然日本政府早就意识到不改革经济就会停滞不前,私营部门的事应归私营部门管,地方政府的事应由地方政府管,但执行起来总是困难重重,受到不同利益集团和势力的牵制,改革体制和权力下放的成效不大。同样,德国的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总体调节”以及“市场经济+社会福利”。
再者,治理经济的理念也不同。我们来分析一下与治理经济理念相关的国家财政政策原则及公共负债。英国一直实施审慎且可预测的公共财政政策,所谓“审慎”指在扣除周期性因素后的每年度财政赤字中期水平不超出国内生产总值的1%,总负债水平维持在31%;所谓“可预测”指在未来三个财政年度里财政盈余不能偏离预测值太远。事实上,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英国的财政赤字水平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加拿大实施了类似的财政政策,其核心原则是减少公共开支,争取收支平衡。英国和加拿大几乎同时实现了财政盈余。在2000、2001、2002、2003及2004五年里,加拿大联邦政府每年的财政盈余分别达70、92、74、28和68亿加元。
表4 国债净额占名义GDP的比例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加拿大 69.3 67.5 63.5 60.8 53.5 44.8 40.5 37.9 34.3 32.2
英国38.9 40.5 42.6 43.7 39.8 36.9 33.5 34.3 34.7 37.0
日本24.5 29.7 35.2 45.7 53.5 59.1 65.1 71.4 76.2 78.4
德国39.7 42.5 43.4 46.2 45.5 42.5 44.2 48.4 53.2 57.4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经济展望,2005年产5月,www.oecd.org
相比之下,日本和德国的财政赤字一直居高不下。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两国政府不惜增加公共开支,提高财政赤字水平。从2000年至2003年四年里,日本国债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分别为123.06%、141.52%、147.28%和154.62%。在西方国家中,这一比例之高是比较罕见的。扩大公共开支似乎成为日本政府常用的法宝,每一个财政年度里,日本政府总要提出财政预算补充方案,不断扩大国债水平。可见,日本政府执行的是“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并且不受任何形式的法律约束。在这一点上,德国则有所顾虑。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以及《稳定公约》对各成员国每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德国不能像日本那样可随意提高负债水平。不过,最近几年,德国等欧元区国家以经济衰退为由提出修改相关法律。笔者相信这一做法会直接损害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基础,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其三,为了维持政府的庞大预算,政府要么加税,要么扩大负债,除此以外别无其它选择。如果政府的财政政策最终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创造的财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亦增加了,政府最终会减税,或者用新增加收入偿还债务,这是政府所希望的理想结果。然而,现实却刚好相反,公共财政政策失灵,经济没能实现可持续的稳定发展,政府的预算赤字不断扩大,减税计划只好一再推迟。尽管降低税率是发达国家的大趋势,但日本和德国的税率依然偏高。仅以公司所得税为例,英国为30%,且多年不变;加拿大为36.6%,日本为40.9%,德国为40.2%。
表5 四国的主要税率
国别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社会保障及其它工 财产税 商品及服务税
资税
加拿大 35% 10.1%
17.2% 9.8%26.3%
英国29.8%
8.1%17%
12% 32.7%
日本18.4%
12.7%
38.3% 10.8%
20.1%
德国25.1%
2.9%40.3% 2.3%29.2%
资料来源:http://www.kmpt.com
其四,政府的宏观政策对劳工市场的影响。加拿大和英国政府促进劳工市场的竞争,促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失业率稳步下降;而德国和日本劳工市场僵化,缺乏竞争机制,失业率不断攀升、屡创历史新高。英国政府花了不少力气改革劳工市场,增加就业培训,以鼓励就业,提高就业积极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英国2005年1月份最新统计的失业率仅为4.8%,基本上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加拿大亦采取了类似措施,使加拿大的失业水平始终维持在十年来的最低水平7%附近。 日本引以自豪的终身雇佣制限制了企业经营的灵活性,致使企业不能根据市场状况实行“弹性雇佣制”,即市场需求旺盛时扩大就业队伍,当需求偏弱时裁员。这种雇佣制近几年受到较大的冲击,日本的失业人数由2%左右升至4.7%的历史较高水平。德国劳动力市场僵化更为突出,福利过高,失业救济过于优厚,大量的失业补贴和福利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德国的工会势力强大,不仅参与工人的集体合同谈判,还进入公司董事会管理层,企业经营缺乏自主性,劳工成本过高,裁员成本更高。因此普遍面临企业不敢增加雇员,或轻易裁员的困境。德国失业人数屡增不减,失业率居高不下。从主要税种收入占总税收的比例便知,日本和德国企业的雇佣成本高于英国和加拿大。
其五,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方式。在英国和加拿大,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而银行贷款在总资本中占的比重不大;在日本和德国,由于银行和企业关系密切,相互交叉持股,企业愿意通过间接融资筹措资金,银行的贷款成为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日本和德国,资本市场的作用是次要的,发育程度不如英国和加拿大。以德国为例,在1949年至1982年期间,平均每年有3.3家公司上市;在1956至1983年间,德国上市公司数量由686家减少到440家。从1983年起,新股上市趋于活跃,1984至1996年间,每年平均有19.5 家公司上市;1988年至1995年间德国共有151家新股上市。1988年至1995年间,英国有1000多家公司上市,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交易所有近2500家新公司上市,纳斯达克则有3000家新股上市。显而易见,融资方式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从深层原因讲,德国经济管理体制造成了企业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德国银行在证券监督机构中拥有多数席位,企业的上市标准由他们制定,可以想见,银行当然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业务被削弱。另外,德国允许企业以自有资本形式支配养老金,因而减少了企业从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积极性。日本银企关系更是颇为密切,其直接后果是由于经济增长走走停停,企业投资效益差,无力偿还贷款,致使日本银行出现大量呆账。
其六,从对外依赖度而言,加拿大80%的出口产品输向美国,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1%;德国外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日本经济开放度低,国际贸易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4%;英国占25%。由此可见,德国是四国中对外贸依赖度最高的国家,其次是加拿大。然而,日本的依赖度需作特殊理解。日本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即出口价值大于进口价值,这是因为日本政府希望扩大出口以便使经济摆脱困境。因此,日本对国外市场依赖度高于统计数据。英国和加拿大都是石油生产大国,英国的北海石油和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石油,在油价不断攀升的今天为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同时有利于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而日本和德国则是油价飙升的直接受害者。其一,两国需要大量进口原油,使其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其二,汽车是两国的支柱产业,油价上升则对汽车的需求就下降。其三,油价上升带动其它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日本影响更大,因为日本自然资源贫瘠,需大量进口原材料。
最后,在货币政策方面,英格兰银行和加拿大银行能根据货币信贷状况以及通胀的情况灵活执行货币政策,跟市场保持着良好的沟通渠道。两国央行的决策风格已为市场所熟悉,每次决策几乎都如市场所料。当前,英格兰银行的贴现率为4.75%,在西方国家中当属最高,加拿大为2.5%。反观日本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在运用利率杠杆的能力方面稍逊。日本银行的贴现率为0.15%,而且很早就接近0%, 因此在运用利率调节经济方面没有发挥余地,处于被动局面。另外,日本中央银行在外汇干预方面耗费太多精力,而效果却差强人意。欧洲中央银行的隔夜拆借率为2%,一年多来该行没有做过任何调整。市场的普遍看法是欧洲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判断滞后,而且内部也不和谐。德国属欧元区成员国,失去货币主权后,德国中央银行很难左右欧元区货币政策,亦无法根据德国经济情况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观调控。
四、结束语
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中,是政府治理经济的理念最重要,其它因素乃是从这一因素派生出来的。英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发展轨迹极为相似,两国实现了低通胀情况下的经济长时间的持续增长。英国和加拿大奉行市场基本原则,让市场竞争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小,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得益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两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颇有建树,为劳工市场增添了活力,企业按市场原则融资,使有限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英国和加拿大均是产油大国,石油收入极大改善了两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德、日经济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政府插手太多,管得太死,经济缺乏活力,对出口依赖程度高,而在进口方面对原油依赖程度偏高,能源及原材料涨价必然会抑制其经济增长。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两国实施了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两国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高税收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成本,特别是雇佣成本,其后果是失业率久居较高水平。密切的银企关系使有限的信贷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因而企业投资效益差。由于对外依赖度高,日本和德国受外来因素冲击较大。最后,货币政策远离经济现实,日本的零利息政策以及欧洲中央银行的利率对经济发展似乎无补于事。
标签:加拿大经济论文; 德国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加拿大房产论文; 加拿大历史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失业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