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发达国家论文,其对论文,制造业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1.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进程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英国自工业革命以后,逐步建立了庞大的传统工业基础。近几十年来,英国传统工业也经历了巨大的改造任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从原来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为现在以信息、电子、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英国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是:
(1)将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支持产业创新和地区振新。过去,英国只重视进行当代技术的研究和突破。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振兴的需要,调整了科技政策的走向,加强了对推广先进技术的重视,通过技术转让等途径,使先进技术迅速、广泛地传播。如对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进行改革,使其中的一部分私有化,实行完全独立经营;另一部分仍保留作为政府执行机构,实行公共管理方式的运作。这样,迫使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将自身的活动积极地与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振兴相联系。
(2)将科技政策和市场机制紧密结合,政府和民间广泛合作,大力筹措研究开发资金。英国将更多的市场机制引入到科技政策中,给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与成就。英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中,对信息技术、光导纤维光学、计算机及制造系统和生物技术工程等应用性强、贴近市场需求的工程技术项目的开发资金和产业化发展的资金,不再直接给予经费支持,而是通过投入匹配资金和优惠的风险投资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和支持。民间资金一般占到整个项目投入的75%。政府出的资金大多以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投入。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政府不在新项目中占有股份,而是通过税收回收资金。
英国还大力提倡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与生产企业紧密结合,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政府还以按贡献拨款的手段激励大学建立集研究、开发和生产为一体、具有“孵化器”功能的科学工业园,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英国十分注重国际合作,鼓励科学家积极参与欧洲多种多边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争取国外的资源支持。
(3)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新产业,调整制造业结构。以曼彻斯特的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为例。
英国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及其附近地区一直是全国重要的传统制造工业基地。半个多世纪以来,曼彻斯特也是英国除伦敦以外最重要的报业、广播和电视文化中心,具有强大的配送能力和优良的交通条件。在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中,曼彻斯特没有发展当时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具有优势的计算机、程控交换设备、手机制造等领域,而是发展与曼彻斯特文化产业密切结合的数字化媒体技术等,创造出独特的优势品牌。
曼彻斯特还发挥了作为英国中部地区商务、保险和运输中心和英国第二大金融中心的优势,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物流配送、企业咨询、通信和媒体等现代服务业,卫生、教育、交通运输等公共服务业,以及大型商业和零售业。曼彻斯特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为该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建立了良好环境。
曼彻斯特还把足球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带动了服装和旅游用品制造业的发展。
2.美国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美国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里,就从农业国转变为拥有强大制造业、拥有世界上最强经济技术实力的工业国,并且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美国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有:
(1)在吸收英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生产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方面,他们从分散的投资者(股东)们手里筹集资本,组织有限股份公司,使之成为美国工业组织形式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把原先单个制造的产品按一定标准规范化,使得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和大量投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为适应制造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企业采取了既竞争又联合的策略。特别是同一行业的企业,为了在国际上取得更大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在政府的支持下,围绕高风险、高投入的新产品联合进行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的重心已转向发展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产业,转向以高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普遍改造,使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2.8%,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电子信息、计算机、飞机发动机、测量仪器等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市场占有率高达20%以上。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整个经济实际增长的贡献将近1/3,并已成为美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扬长避短,有效地提高了发展水平,缩小了与东部制造业的差距。美国制造业最初的优势地区是位于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和大西洋中部沿海的东部地区,以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则避开了东部地区已经取得的优势产品,而集中在食品、木材、造纸等一些新兴行业和服装、家具、建筑材料、机械等地区性产品的生产,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中西部地区增加了农产品和矿产品与东部地区间的贸易和出口,直接带动了本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大约经过二三十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一起成为美国制造业的基地,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3)运输效率和城市化发展扩大了市场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水路和铁路的发展,促进了东部地区制造业的优势逐渐向中西部地区的移动;同时,中西部地区内部运输条件的改善,促进了该地区内的市场迅速统一,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这在美国中西部地区表现特别突出。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市场需求,促使该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东部地区的人口没有保持对中西部的优势,这也促使了制造业中心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3.德国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比英、美等国晚了数十年的时间,但由于政府对工业化过程的有力干预和企业的卡特尔化,德国工业化快速进行并在19世纪末终于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十年来,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政府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的扶持,促进了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老工业基地向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成功转型。如,经过30多年的努力,鲁尔区已从煤炭、钢铁为主的老工业中心,成功地转型成为一个传统产业与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制造工业相结合,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区,它的高技术工业发展速度远远领先于德国其他地区。
德国在促进老工业基地结构转型方面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是:
一是二战以后,德国借助于外力完成了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改革,实行了灵活的经济体系和政府政策指导相结合的模式,这是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是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优惠政策,掌握结构调整的主导权,着力扶持了生物、信息和环保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是政府对缺乏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煤炭、钢铁业等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整顿和扶持,将生产力要素重新整合,集中到效益好、技术水平高的大企业里和优势的产品上。为此,政府采取了产品价格补贴、企业税收优惠、人员转岗和退休财政补助、政府收购、限制进口等一系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四是十分重视扶持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鼓励社会各方面对它们进行风险投资和联合研究开发,鼓励中小企业发挥自身较强的应变能力,并大量吸收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失业人员。
五是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有的地区依托其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有的地区依托其港口优势,发展成为贸易中心;有的地区凭借其自然景色,建成休闲和服务中心;有的地区将废弃的设施改造成博物馆、运动场,开发别具特色的旅游路线等。
4.日本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新一轮产业竞争的特点,日本政府以追赶欧美为目标、以引进先进技术为基础、以发展应用技术为重点,进行强力引导,结果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起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和世界一流的制造业。日本采取的主要对策和措施有:
(1)扬长补短,积极对产业结构进行符合国情的调整和优化。日本从战略的高度、从国土资源的特点和自己具有的技术优势,选定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和环境技术等作为重点的科研领域,并向产业化阶段推进。日本在技术优于欧美国家的复合新材料、超高速光纤通信和信息通信终端等领域,继续大力进行研制开发;在处于弱势但又有发展前途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依靠引进美国技术,结合自己的加工技术,努力追赶;日本还十分重视推进能源与环境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2)确立制造业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打造以新型制造业为基础的新经济。制造业的发展一直是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动的中心内容,进入21世纪,日本仍将制造业视为立国的基础和生命线,强调信息化离不开发达的制造业,没有制造业就没有信息产业。日本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工艺和经营管理进行了改造,重视研究开发新的制造工艺和相关的新材料,在过去的30年中,日本电子信息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日本的机器人制造业从依靠引进美国技术,发晨到制造与应用技术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3)积极创新,从追赶型战略向独创型战略转变,营造有利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将科技发展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更紧密、有机地融合起来,以高科技为导向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一是为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摆脱过去重技术开发、轻基础研究的状况,切实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强调培养优秀人才,强调结合市场需要进行综合性战略开发。
二是加强创新体制的探索,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间建立长期的系列化的协调经营关系,弥补单个企业信息获取不充分和竞争能力不足的弱点。
三是改革国家科研机构,使之由政府部门的直属单位变成具有较大自主权的独立法人,进行企业化的自主运营;实施优惠的改革贷款制度、税收制度和其他政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和大学联合进行高技术的研究开发。
(4)积极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一是多品种、小批量地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以适应人们对产品(如汽车)的要求不再只是实用、更强调个性化的趋势。二是零部件和家电零部件制造企业向大型化、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可望逐渐成为日本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5)日益重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生产制造技术。如家用电器行业决定投巨资研究开发废旧家电处理集成系统,汽车行业加紧开发提高能源效率和产品回收率的技术,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发动机的车型等。
国外制造业发展对江苏的启示
制造业是传统工业化的核心和主力军,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和主力军。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大力发展和提高制造业,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是我国新世纪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由上可见,不管是主要依靠市场内生式发展的英、美两国,还是主要依靠政府强力推动发展的德、日两国,它们的制造业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因此,我们研究、借鉴上述国家发展制造业的成功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针对江苏的具体情况,尤其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高端化和高档化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江苏要把握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契机,持续地加快全方位的技术进步,把制造业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改变在世界制造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中还基本处于低端的状况,改变在国际生产技术层次分工中还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的低档次现象,把江苏建设成高端化和高档化的制造业基地。
为此,一方面,江苏应以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为先导,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的力度,培育一批增长潜力较大和科技含量较高的重点产品,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江苏要打破传统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营销体系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生产服务体系,构建企业参与国际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确保国际制造业基地不但建设成功,而且不断走向高端化和高档化。
2.缩小制造业的地区差距,加快苏南和苏北的共同发展
为此,江苏需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形成网络化的区域产业结构,促进苏南地区的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梯度转移,将制造业的优势逐渐向苏中、苏北地区移动,延伸产业链,形成全省产业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提高全省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苏中、苏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应避开苏南已经取得优势的产品,而集中发展一些新兴行业的产品和地区性产品,增加与苏南之间的贸易和出口,带动本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继续改善苏中、苏北地区内部及其与苏南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地区内的市场发育,促进苏中、苏北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苏中和苏北地区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提高该地区制造业在全省的份额。
3.加大结构调整和转换力度,因地制宜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的经济结构,是实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江苏要处理好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关系,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和缓解就业压力。
江苏要加强对世界市场的调查研究,在那些国际市场大量需要,但在国内基本还是空白、或全靠引进的产品中寻找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同时,江苏还应重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发展特色制造业。进一步发挥江苏作为长江下游地区商务、保险和运输的中心和第二大经济中心所在地的优势,充分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建立良好的环境,这也是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保证。
4.加强能源的系统建设,保证制造业的发展
江苏要抓住中西部开发的机遇,在省外建立江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基地;同时,抓住“入世”的机遇,积极开发国际能源资源,利用江苏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加强与能源的出口国和出口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开辟江苏能源、首先是石油的进口新渠道,并及早建立以石油为主的多元化的能源储备。
继续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坚持电力工业适当超前发展,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继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多方位、多品种地增加能源供应;强化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5.加强政府在制造业发展中的推动和调控能力
转变政府职能不等于削弱政府管理经济的功能。江苏要深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强化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致力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和提高行政效率。从前文所述各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制造业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无论是英、美这类先行发达国家,还是德、日这样后起的发达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都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江苏要赶上先行发达国家,不能等待市场机制自发、自然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自发、自然地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作用进行有组织、有力量的导向,有效地动员和合理配置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必须依靠政府的作用,保证市场功能的发挥和完善,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