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论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论文

“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

杜泽伟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是新时期的中国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以文化自信的视域为基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对新时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以及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探索出了新的途径,旨在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发展和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 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化

1 “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1.1 实现中华文化的自信需要马克思主义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近代以来,在“救国—维新—学外国”的路径逻辑中,大量西方文化思想涌入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一战”的野蛮,使得的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破了产。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出现了真空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无法独立解决近代以来我国的现实问题,已经无法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要想让中华传统文化向现代发展,就需要引进更先进的,更适合中国的思想理论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再次实现文化的自信。

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要想在新的环境下为中国人所掌握,就必须把握中国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并结合的中国的实际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传入中国之后,需要让中国人普遍的接受、自觉的接受、逐步的认同,并且变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武器。进而实现在理论上具备中国特色;形式上具有中国气派;在实践上具有中国风格。让人们可以通过中国的俗语,深入浅出的认知和掌握其中高深的理论,从而更加坚定中国文化的自信。恰好形成了一种“发源于我,又回归于我”的现象。

人文精神对人类精神遗产高度重视,在政治教学中也包括了对人类精神文明产物的阐释和教育。人文精神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为初中政治教育教学思路的改进提供了方向,即教师对学生独立人格的肯定,对学生自我发展意愿的理解和满足等。无论从初中政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看,还是从政治教学发展方向上来看,凸显人文精神都十分必要。

1.2 中国人坚持“文化自信”的底气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首先,近代以来,虽然西方文化曾一度弥漫于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指出:“东方文明在世界占据半壁的地位。”毛泽东认为东方文明可以等同于是中国文明。这一论断显示了毛泽东对待中西文化思想的态度:就是把中国的文化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把中华优秀文化看作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6]梁方仲:《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78—179页。

其次,坚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有信心也有能力为世界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中国方案。主要任务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度结合与互动发展,合理运用中国的语言形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使其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智慧。

最后,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润物细无声般的融入中国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话语体系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更深层次的融于中国文化中,我们不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做到真的自信。

1.3 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把中国革命文化运用到新时期的建设当中去,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革命文化包含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等,其中具有总领全局的精神的就是红船精神。主要原因就在于“红船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活水。”因为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化道路的开山之作。不重视“红船精神”就是一种民族的虚无,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另外其他精神与“红船精神”有着相同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目标。时代在变但初心和使命始终不能变,牢记初心和使命是做到永葆自信的前提。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党的精神动力,能够为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提供强大的动力。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能树立我们的必胜信念,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最后,既然我们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就要认真研究,找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点,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体国情结合的真谛,让优秀的革命文化在21世纪再放光彩。

第二,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树立了“遵循自然规律”等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的意识。因而,孔子讲“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孔子看来,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一定要有节制。可见春秋时期就有了掌握规律的环保意识。孟子讲君王治国要做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等等,因为遵循规律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兴旺发达。除此之外,“制天命”的合规律性思想,强调人的索取性和创造性要在自然的大框架下使用主观能动性,不能违背规律。此外,还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故事等等。这些传统的理论文化不仅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而且是我们自信的根基。

另外,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思想观念、概念命题,流传至今仍有着对现代社会十分重要普遍性意义和参考价值,这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在。然而也必须依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有选择性的吸收。“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诸如风水、五行等内容时,可依托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其中封建迷信、唯心主义等部分予以去除,比如 ‘君权神授’的思想、英雄史观等等。”我们要以群众史观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摒弃中国古代的君臣的尊卑等级观念、帝王将相的英雄史观,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筑牢人民群众在新时期国家中的地位。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应当不断开拓创新,对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发挥有效推动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2 “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路径

2.1 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首先,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四有新人,提高群众的觉悟,从而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因此,文化工作者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优秀文化为载体体现红色精神。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是每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是我们民族自信和自强的因素所在。

第三,在构建未来的人类理想社会方面,马克思主义通过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描绘出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它与“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自东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要求建立起人人平等、“财产共有制度”的新型社会,再到近代以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均贫富”的思想成为农民阶级追求的最高理想。这使得追求平等成为每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基本的社会理想。即使是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希望实现大同社会,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创始人孙中山也把“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毕生追求的一种信念,以平均地权的理念为核心的民生主义思想就蕴含了实现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因此,理想信念的契合使我们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目标的一致性是我们自信的关键。

2.2 创新中国革命文化,实现革命与建设相结合

第一,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在看待自然观方面,早在孔子的时代,哲学理念中就有了“四时行,百物生”的观点。西汉的董仲舒首次提出“天与人合二为一”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这对于当今我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的理论能够中国化的关键;有助于人们形成合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规范人们在日常的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发展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基石,传统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历史、代表过去。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则代表着现实。例如:古代人民设想的大同社会是建立在,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且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的理想生活的基础上。人民生活得到满足,没有必要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坏他人的利益和自然界的利益。“虽然,历史上大同社会字面上与自然无关,但是,其背后隐藏着十分重要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物质利益,精神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与自然的冲突被消解,也就不会为了追逐利益而对自然造成威胁,也不会因过度开发,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而得到报复。人与自然的对立往往是一种人性问题,而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建立在人性充分满足的基础上的,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当今现实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其次,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意识。但也不能“盲目自信”。毛泽东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我们值得发扬的地方,也有我们需要摒弃和抛弃的内容。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要注重发掘其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成分,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

第一类设计,当然可以是语文课通常使用的教学方式—讲读。即便是讲读,也可以有不同的课堂学习角度,比如戏剧文本,可以从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入手,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当然,从文本的特殊性上考虑,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最能体现剧本的独特性,所以,完全可以从这里入手,带领学生赏读剧本。

最后,坚定文化自信,其本质就在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比较顺利的实现中国化,源于共产党人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文化自信的意识。在中国“成功的探索”与“失败的教训”中,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成为共产党人自觉的意识。

2.4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正实现文化的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不能仅靠空谈,要把文化的自信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牢牢掌握实践的观点。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各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的条件往往受到某一历史时期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每个时期实践检验,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有可能在之后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一种可笑的谬误。(比如: 为我们熟知的地心说)。简言之,实践是与时俱进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中国化,就是国情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如果没有正确实践观支撑的,就会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文化产生不自信的消极倾向。

另一方面,实践观作为一种文化,是源于真理的发展规律。作为真理的实践观,它必然带有真理的特点,需要不断丰富不断的对其进行阐述。人类实践活动每向前进一步,科学技术每发展一步,人们的认识就会深化一步,所得到的相对真理就会越接近绝对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是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由一个个的相对真理不断的发展完善为绝对的真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能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如同其他一切理论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个别的论证有可能在时代的变化中而显示出不合时宜之处,但是它所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非但不会过时,反而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变迁,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魅力,这正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进气流量由微处理器根据不同的进水流量以及设定点温度来进行控制。通常经微处理器得到的进气流量,所能提供的折算热负荷只满足将热水加热达到所需的温升,并没有严格要求加热时间。在此,首先研究进气流量对加热时间的影响,同样将热水温升与加热时间的数学模型导入MATLAB软件进行模拟计算,进气流量的范围参考文献[5]给出的进水流量以及温升达到40 K时所对应的进气流量以0.2×10-4进行划分,其余参数见表1,热水温升与加热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5所示。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了文化依据,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继续中国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保障了当代文化的自信,推动了新时期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从文化自信的视域下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不仅限于教会了中国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开启了文化自信的新里程,而且还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aEEG是一种简易可行且准确性高的神经监护方法,急性胆红素脑病的足月新生儿aEEG监测结果有异常表现。联合aEEG及BIND评分可为评估足月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脑损伤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价值,协助胆红素脑病分级,早期指导临床进行神经系统干预,并对其远期神经系统不良预后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莎.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对现代生态危机的启示[J] 陕西林业,2006,(03):14.

[2] 杨嘉辉,俞田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儒家生态思想的契合及其价值[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9.

[3] 刘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思考[J].智库时代,2019,(05):283.

[4] 张江.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03):44.

作者简介: 杜泽伟(1994-),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58

标签:;  ;  ;  ;  

“文化自信”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