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引导和价值观的确立--2015年高考科学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卷分析报告(国家课程标准第一卷)_高考论文

促进、引导与价值建立——201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卷(全国课标Ⅰ卷)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报告论文,能力测试论文,课标论文,理科综合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卷(全国课标Ⅰ卷)符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1]的要求,在题型结构、内容结构、分数分布、能力结构上与往年试卷保持一致,难度也与2014年试题持平,具体情况见表1。

      

      选做题仍然是36、37、38三道大题,分别对应于教材《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每题赋分15分,三题任选一题。三道试题的难度系数、选考人数(以江西省考生为研究对象)详见表2。

      

      由于选考学生本身的差异,造成36题、37题与38题的分析差异。这可以从此三题阅卷的零分率得到较好的解释:36题零分率是37%,37题零分率是55%,38题零分率是11%。按照每道试题的三层结构分析,低分率应该具有大体一致的比率,否则就是样本的差异带来的结果。

      一、试卷的知识结构具有明确有效的指导性

      全国课标Ⅰ卷通过近几年的演变,基本完成了从静态的核心知识至动态核心知识间的联系这个飞跃过程[2],这样既可以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也可以指导中学教学,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还能够促进命题的创新。2015年的试卷,从知识来源与教材的关系可以看出一些新的变化。

      1.直接取材于教材,有益于促进中学教学

      中学的教学现状有两个不太妥当的做法:第一个是把旧教材的知识体系直接用于高三复习,无视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变化;第二个是直接以复习资料为本,无视教材的存在和意义。这两种教学都带来了相同的结果——增加了学生负担,同时滞后于新课程的理念。针对这种情况,2015年试卷做了比较大的努力,以教材的知识或信息直接命题,让踏踏实实履行新课程的地区和群体受益。现总结如下:

      题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下页图1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

      A.1:1

       B.2:3

      C.3:2

       D.2:1

      

      对应教材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人教版)《化学2》82页“科学视野——生命的化学起源”:模拟星云实验用简单的分子产生复杂的物质,如六次甲基四胺。

      题10.下列实验(见表3)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对应教材内容:人教版《化学1》48页“科学探究”:2.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

      

      题28.(1)大量的碘富集在海藻中,用水浸取后浓缩,再向浓缩液中加

,即可得到

,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

      对应教材内容:人教版《化学2》91页实验4-2:灼烧海带、水溶煮沸过滤、氧化检验。

      题28.(4)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

。在716 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表4所示。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_____。

      对应教材内容: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28~29页,“三、化学平衡常数”以

为例,实验数据列表给出,要求计算K。

      以上只是把取材的情况罗列出来,从内容所涉及的试题总分来看,其占必考试题的分数比率为48.2%。如果从取材的方向分析:2个选择题直接来源于教材的内容,推理空间与教材一样;而2个主观大题则纯粹是取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推理环境有所变化。第10题的C选项尽管直接来源于教材的重点内容,但错选它的人竟然为24.4%,在7个选择题中错选项排第二,可见教学远离教材的情况之严重。这种命题方式对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是有促进作用的,也是命题人的用心所在。

      如果从实验的角度看,5个材料,2个来源于教材的“科学探究”,2个来源于实验和实验数据。所取材料中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比例相同。这是对化学学科特色的正确把握和对化学实验的充分重视。使我们充分认识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意义,充分挖掘实验的价值,尤其是定量实验蕴含的实验方法、实验思想和实验技能。而第10题C选项的错误率高的原因就是没有重视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价值,只是以讲代做,以知识的呈现代替对未知的探究。人教版《化学1》有8个“科学探究”,各有其价值,它们之间形成一个体系,我们不但要挖掘,而且要从教材的体系上把握之,充分体现每一个“科学探究”的教育教学内涵。

      2.对教材之材进行变化处理,有利于引导教学

      一方面要促进中学教学,另一方面更需引导教学,引导中学灵活的教和灵活的学。如果说直接取材与教的关系是“教教材”,那么试题对所取之材进行变化处理,则是引导教师“用教材”。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10年来,人们走过了“批评教教材”和“反思教教材”两个阶段。在批评的阶段里大力提倡“用教材”,过后不久发现一味“用教材”是不完整和偏颇的,所以进入反思阶段。我们必须寻找教材的刚性部分和弹性部分,认真开发教材的价值,发挥教材的价值,把刚性与弹性结合起来。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很好地反映了这方面的要求。现总结如下:

      题10.下列实验(见表5)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教材之材: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64页“实验3-5”。不同之处为:①教材是要求用量判断镁离子过量,试题是给出现象;②教材中后面是滴加铁离子,试题改为铜离子。

      变化处理:模仿迁移。

      

      题26.(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__。

      教材之材:人教版《化学2》75页“1.乙酸的性质”之“科学探究”部分,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60页“科学探究”,提供仪器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42~43页,“实验3-2”比较醋酸、碳酸和硼酸的酸性强弱。

      变化处理:类比迁移。

      26.(3)设计实验证明: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__。

      教材之材: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42~43页,“实验3-2”判断醋酸、碳酸和硼酸酸性强弱之后,有一个对碳酸、氢硫酸是二元酸的原理分析,并提供了“表3-1几种多元弱酸的电离常数”。

      变化处理:迁移应用。

      题28.(1)大量的碘富集在海藻中,用水浸取后浓缩,再向浓缩液中加

,即可得到

,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

      教材之材:人教版《化学2》91页实验4-2:灼烧海带、水溶煮沸过滤、氧化检验。试题的不同之处有两处:将海带灰化法改为水浸法,双氧水氧化改为二氧化锰氧化。

      变化处理:类比迁移。

      

      教材之材: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64页实验3-4。不同之处为:教材是原理分析,试题是定量计算。

      变化处理:定量研究,深化应用。

      

      变化处理:类比迁移。

      题28.(4)Bodensteins研究了下列反应:

。在716 K时,气体混合物中碘化氢的物质的量分数x(HI)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表略):

      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式为________。

      教材之材: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28~29页,“三、化学平衡常数”以

为例,实验数据列表给出,要求计算K。不同之处:给定数据的形式有变化。相同之处:均需判断平衡时的浓度。

      变化处理:应用迁移。

      在上述必考题中,共7处取于教材而作变化处理,浅层次处理有4处,深化应用有3处。从材料的性质上可以看到,5处来自于实验及实验探究,2处来自于实验数据。试题这种运用教材的实验及实验事实是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体现了考试大纲的意志。这些材料来源于《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26题的(3)①更是三本教材的综合。具体统计如表6。

      

      下面对上述有关试题从考试数据上做一些分析。

      题10.下列实验(见表7)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本题难度为0.529,选择题中难度排第二。A、B、C、D选项的选择率分别为12.4%、7.6%、24.4%和52.9%。其中试题构材简单、要求层次低,但结果不理想。尤其是D选项,只是对教材的模仿,但正确率竟然没有超过60%。从C、D选择率看,学生对取材于教材的知识辨正、辨错能力都较弱,证明学生对于教材的学习经历粗略而不精深,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种层次都较低。本是贴近学生的一道好题,竟成了一道难题!值得老师们深深反思教学。

      题26.(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__。

      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__。

      本小题共4分,全省均分0.72,难度0.18,零分率接近50%。对于试题①,江西省85%的学生都有3次学习经历,而且每次经历都与考题高度相似。此题就是平时学生经历的完整反映,按照一般逻辑推理,分数应该较高。统计学生的错误,发现60%的学生不知道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有什么要求。主要失分点:只对原理进行不完全的叙述,甚至描述原理时竟不与试题内容结合。比如“强酸制取弱酸”“如果比碳酸强,则草酸可以制碳酸”,等等。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用配制同浓度的草酸与碳酸测pH的方法。这种费时费力想当然的做法,是生搬硬套、思维定势的结果。错误反映出的问题是:不但有“实验设计方案”知识性缺失,而且存在“实验设计原则”知识性缺失。教学过于重视结论性知识,忽略过程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培养;教育目标过于短浅,教师担心费时费力不讨好,看不到知识的潜在活力与学生内在发展的逻辑关系。

      二、试卷测量价值的建立

      教育测量基于测量蓝图或双向细目表来体现构想中的测量模型,以测量模型反映其测量方面的价值。多年来,能力模型是高考考试主要构想的模型,由课改前的四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到现在的三种能力——有关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如果对试卷的统计数据做因素分析,也许这两种有关能力的表述所表现的因素会过多的相似而稍有差别[3]。但是,我们仍然肯定后一种表述。因为前一种叙述太关注行为的结果和方法,而后一种分类还关注行为的过程。这种以过程为出发点,以信息为导向,建立的能力模型是当前试卷的总体构想。这种构想既要表现思维的痕迹、深浅和轨迹,还要反映思维的方式、方向和力度。

      以信息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以粗浅地分为以下四种模型,分别是信息指向型、信息收敛型、信息过程呈现型及其混合型。主要形式详见下页表8。

      

      如果从能力上看,对于综合试卷中的主观试题都含有多种能力成分,这也是物理、化学不同于英语的原因,所以单从统计中的数据是无法确定哪种能力是缺失的。但如果按照上述思维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倒可以寻找思维的轨迹,能够较好地分析、辨别学生思维的特征、进阶及逻辑关系。思维的三种进阶是:对熟悉信息进行加工,结合隐性无序信息进行加工,对动态信息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体现3个方面——加工广度、深度和速度。所以这三种递进的模型反映了思维工作的特点,即是否捕捉到有关信息?是否排列其逻辑次序?是否推理到一定深度?但是无法从试卷上反映其速度。请看表9的分析。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清晰的思维流动过程,避免了在证据不充足时对学生能力及其层次的判断。这种建立在思维模型之上的测量,能够较好地反映测量价值和意义。

      三、对试卷几个疑问的答复

      试卷出来后,首先要从科学性上进行判断。这里针对阅卷老师的疑问,依据试题的顺序做些回答,仅供参考。

      

      疑问1:第10题B项“将铜粉加入1.0

溶液中”有问题,因为硫酸铁微溶于水。

      笔者查阅了《无机化学试剂手册》[4]151页,“硫酸铁九水化合物能制得极浓的水溶液”,于152页还将硫酸铁的质量分数与密度进行列表呈现。其中密度为1.490 g/mL,质量分数为40%时,经计算其浓度为1.49 mol/L。

      疑问2:第26题(3)②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草酸判断二元酸不正确。

      笔者认为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47~48页有两处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47页有:酸碱中和“也可以用一种叫pH计(也叫酸度计)的仪器来测量”,同时也附有图片“图3-7”,所以不一定需要指示剂。48页介绍了酸碱中和滴定的pH突变图。突变图上也可以判断反应终点。所以,我们可以用适当的指示剂指示突变的范围,也可以用pH计直接观察终点。指示剂是宏观显现,pH突变才是微观粒子的行为本质。

      疑问3:第27题,被磁铁吸引的

能溶于硫酸中,

在酸浸后不存在。

      

      疑问4:第28题,提取碘应该灰化水浸,试题与教材矛盾,而且蒸发浓缩消耗能量。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工业海藻提碘有三种方法:灰化法、发酵法和水浸法[7]。由于海带86%~90%的碘以无机碘盐的形式存在,所以水浸是最早使用的工艺方法之一,海藻水浸是合理可取的。至于浓缩问题,海藻水浸的水量像其他方法一样是工业本身可以控制的,而且三种方法都需要蒸发浓缩,不存在水浸需要更多水量的说法。

      编辑手记:本文对试卷的分析超越了常规的题型、内容和能力结构分析,重在深层次地探讨试题命制依据、思维模型和测量价值,令人眼前一亮。从文中分析可以看出不少试题均脱胎于教材,旨在考查学生的类比迁移和应用迁移能力,促进、引导了“用教材教”,这也说明脱离教材的“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文章根据信息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将试卷的思维结构模型归结为信息指向型、信息收敛型、信息过程呈现型及混合型,彰显了试卷的测量价值,颇具启发意义。

标签:;  ;  ;  

促进、引导和价值观的确立--2015年高考科学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卷分析报告(国家课程标准第一卷)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