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指导思想、判断标准与制度安排
魏向前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银川 750021)
[摘 要]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主题与一致共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继续秉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还要始终强调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因此,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判断标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键在于推进民生领域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改革发展时代正在扑面而来。这既是后工业社会的新常态与新模式,也是基于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共享剩余价值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种趋势性路径,同时还是权利时代作为对社会共同体的公民劳动贡献的郑重认可与充分尊重,更是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精神追求。但基于社会分配不公所造成的社会矛盾的出现与升级,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势必受到很大的威胁,而这反过来也势必会继续影响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因此,如何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红利,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必须认真思考和审慎对待的重要议题。
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一)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一个认识问题和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和政治立场问题。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征和实践品格。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关键性、根本性地位,人民群众是主宰历史沉浮的真正英雄,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公开宣称自己的阶级立场是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自己的学术主张是以为无产阶级谋福祉为取向。恩格斯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而无产阶级的目的是通过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夺取政权,建立新政权,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在此过程中,通过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实现更高生产力水平,从而逐步实现以自由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特征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列宁也曾深刻指出,推动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元动力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发展基础上的物质利益。因此,如果从现实角度审视与分析,利益的确是人民群众最为需要且极为敏感的神经末梢。因而对利益的追求无疑是人民群众为了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恒久动因,也是确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肥料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强大支柱,对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在高投入、高产出的思想下,肥料的大量不合理施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安全问题,肥料产品生产工艺的不规范、不合理使用添加剂等问题更是雪上加霜,由此带来的土传病害、土壤环境恶化、重金属沉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对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肥料产品实现绿色升级,保障绿色农业的发展、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优质农产品的产出,引发了业内的广泛思考和研究。
作为一种以实现全人类最终解放为其最高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同时,作为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一部关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彻底解放学说的意识形态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无疑充分彰显了其不仅全方位致力于解释世界,同时矢志不渝致力于改变世界的时代先锋的特质和与时俱进的品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进而为整个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寻求现实答案与路径选择。这也充分体现了其科学性与革命性完美结合的特征。从这个意义讲,马克思主义最大的政治属性是人民性,即以实现人民的解放与发展,促进人民利益的维护与拓展,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与全世界所有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为其最终目标。所以说,人民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更注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其阶级使命与人民宿愿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否真正基于人民立场,是否积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唯一准绳,也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天然试金石。
关进去的当天下午,派出所的人就说周二不注意,踩到地上的一块香蕉皮,结果自个儿摔了一大跟斗,恰巧脑袋撞到桌尖上——还没来得急送医院,这不——人就死了。”
(二)以人民地位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的一贯价值取向
98年来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矢志不渝地为人民谋福祉而奋斗的宏大目标和历史担当从来没有任何变化。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更加强烈,但党对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庄严承诺永远不变,一如既往。早在建党之初,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我们党的最大初心和永恒使命,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长期执政的内涵与准则。这是因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坚定信仰和长期奋斗的方向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历久磨难,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国家,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取得无比灿烂辉煌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忠实无比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将群众路线视为事关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不管是在血雨腥风的土地革命时期、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建国以后的如火如荼的国民经济恢复与重建阶段、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路线、方针及政策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永无止境的崇高追求。虽然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不同,但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和目标却始终是其永恒的信条和不懈的追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重任和义无反顾的担当。这是我们党的起家根本,看家本领,也是最大政治优势。这个弥足珍贵、来之不易的优良传统与务实作风应该也必须千秋万代的继承和发扬下去。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传承历史,砥砺前行,时时刻刻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造福于民。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犹如浩瀚汪洋,统治阶级犹如其中的一片小舟。人民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纵观人类历史的变迁,历代王朝的兴衰,人民群众都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与裁决者,也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凡是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能惠及广大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执政的合法性与持久性就能得到保障。相反,如果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只是惠及少数精英以致大众无法实现成果共享,则迟早会被人民所抛弃,执政地位也必然岌岌可危,时日不长。这是历史发展的铮铮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共享”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味着“均等”。本义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并实现以公平公正为特征的基本尊严的保障、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基本生活水准的建立,并且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能享受到均等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推进、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日渐凸显,以效率为导向的第一次分配方式客观上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天不平衡性。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前期率先发展东部地区,以先富带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社会财富及公共财政资源因此加速向东部地区倾斜。反观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则较少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就造成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能力的失衡及财富分配不公的巨大鸿沟。这种情况若持续太久必将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最终也将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因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必需与抉择。在这方面,政府完全具有弥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失灵的功用,更何况各级政府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下也必须不断加快建立在公共行政精神基础上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这既是政府的责任本分之所在,也是政府回应民众的诉求之使然。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合群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社会合作是个体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合作也就因此成为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当代中国,社会合作既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和主要目标,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保障。所以著名印度裔美国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也指出:经济要获得发展,必须是在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有序竞争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合作共建的共识与动力,提升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通过合作共建还可以促进不同利益群体彼此之间的心理调适与平衡,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财富的倾轧与损耗,最大程度地减少合作参与者的利益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共建不仅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社会状态,还应是我们在发展中必须秉承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核心精神与理念。
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判断标准
(一)获得感是一个综合性评判标尺
从词根、词源来看,《新华字典》中“获得”的定义是收割庄稼、打猎所得。因此,从汉语语境仔细推敲琢磨,“获得感”一词指付出了劳动而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后的愉悦感受。当然,对“获得感”一词还可以从外延层面进行拓展性阐释。一方面,获得感必须是建立在政府所制定的合理分配制度基础之上的天然权利,是基于委托代理而形成的契约性权利,而绝非政府的单向恩赐或主动给予,这显然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人民观。另一方面,获得感是一个动态概念。也就是说获得感是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而不断跃升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转而寻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当物质层面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转而寻求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既指明了政府的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也明确了政府勤政谋政廉政的全新责任之所在。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人们所奋斗的一切,无论是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个人的努力,都与以幸福指数为核心的获得感不无关系。当然,真正的获得感是在形式上更加全面、内容上更加具体、质量上更具含金量的获得感。一般而言,真正的获得感都是建立在以幸福指数为核心的综合性的评判标尺基础之上的。具体体现在:一是获得感应真正体现人本思想。获得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其判断标准是以幸福指数为基础的。因此,幸福不幸福,获得感程度如何,绝非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GDP高”的单纯以追求经济增长作为唯一取向的判断标准。也绝非那种靠损害环境与牺牲生态以及民生福祉受到侵蚀的“有增长无发展,有财富无幸福”的发展模式。而是不搞数字游戏、不缩水份、不搞花拳绣腿、不搞面子工程、不做表面文章,真正以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真正的幸福感受为原则,着重解决人民经济收入逐年递增、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充分就业、提供优质教育、实现全民医疗、营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打造宜居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二是获得感应是一种全过程、全领域的覆盖。获得感不是单一、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全程的发展指标。这就要精心构建一种长期性、连续性、可测度性的惯性指标体系。也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制度完善、路径选择、方法选取方面要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以确保包括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苏区老区在内的全国所有地区民众无一例外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所有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方针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根。这既体现了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也体现了在贯彻执行政策时制度的托底作用,是真正能够实现改革从初始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全程畅通无阻的获得感的必由之路。
(二)获得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核心指向
当然,有效的社会合作必须以社会成员间彼此的相互信任为条件。从社会学语境来说,诚信即诚实守信。而经济学语境下的诚信被指代为信用,是指在各经济主体交往过程中,各经济主体都能履行彼此之间的承诺而取得互相信任。[2]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利诺·奥斯特罗姆所言,相互间可以信赖的承诺是影响集体行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举例说,在规则面前,大家都有轮流从灌溉系统取水的权利,但在未来存在较为强烈诱惑的前提条件下,取水者尽管可以发誓遵守承诺,但谁又能保证他没有履行承诺进行偷水,而其他人则为真正遵守承诺而付出了相应的牺牲。[3]71也正是因为如此,社会成员间的持久有力的信任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与迫切,尤其是在外界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作为粘合剂的成员间信任关系就成为检验社会合作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人的天赋与社会交往能力为动物界之最,但作为个体的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大多往往甚至以原子化的形式存在。因此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要想维持自己的生存与交往,就必须在充分协作与理性交往的基础上共同订立契约、建立规范、形成惯例。如此,才能增强彼此间生存与发展的期望与信心,强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把握与掌控。有了起码的信任基础,人与人之间不仅能避免相互猜疑、彼此防范乃至产生冲突,而且还能在改革发展共享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指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往往会从经济贫穷区域向经济富裕区域转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往往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特征,表现在经济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尤其是区域之间往往更加显眼与突出。而且后者对前两者更是具有连带影响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与进步,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非减少区际差异。尤其是表现在区域之间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更是愈加明显。长此以往,这种差异则会自动固化为一种区域社会结构,区域间贫富差距的裂痕也将不可避免的进一步扩大。就我国而言,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40多年,基于时间差过于长久,东部发达地区与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不均衡状况愈加严重,贫富差距的鸿沟越拉越大已经成为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市场经济占据支配地位的社会,该目标绝对不能自发实现,政府必须通过提供有效的以反哺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供给来弥补与平衡区域间的差距。
(三)以社会合作共建提升改革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读:一是从逻辑思维层面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实质上是如何辩证看待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习近平认为“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哲学命题,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对我们很有启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仅仅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发展保障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一切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和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这其中涵盖了改善人民的物质水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道德素质与科学素质、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等全方位内容。二是从现代性维度审视。众所周知,现代性肇始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其发展势头如浩瀚洪流一般席卷全球,势不可挡,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演进中最为壮观、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性、全方位巨变。习近平从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国内与国际多维比照研判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批判性构建,指出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全力发展关乎人民福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利益诉求,竭力实现上述三大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总之,习近平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本学说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与新高度,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理论的长青之树,是认识和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的“金钥匙”,也必将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日臻完善。
人民是历史的缔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发展的奇迹。这其中人民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推动者与见证者无疑起到了根本性作用。因此,作为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主体,人民也理所当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此外,社会发展的目的也绝非物质财富的单纯增长过程,而是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人民共享劳动成果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民众应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共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丰收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与祖国和时代共同进步的机会。[1]
今年以来,降低增值税税率、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放宽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提高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个税改革等一系列减税降负措施先后落地。谈到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人员张佳佳说:“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在1个亿左右,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加大了企业研发的信心。”
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键在于有效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政策如果是虚假落实、变通落实、拖延落实,甚至是拒不落实,那也是水中花、镜中月。因此,要想使得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完全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检验的标准关键在于各项具体政策在执行中的落实是否到位。在2016年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革评价新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显然,检验共享发展的标准是与“三个有利于”标准完全一脉相承。这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继承性与延续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只有人民在共享改革成果中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会给改革发展带来真正的不竭内生动力。反之,则会削弱改革发展所形成的共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后劲。同时也只有让人民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文化生活丰富起来、生活环境好起来,获得感才会油然而生。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各项公共政策的具体执行中不断努力:一要以体现成就感为其目标取向,让人民群众在付出劳动与努力之后能得到公平合理的预期回报,不至于产生被剥夺感、不公平感,从而真正体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和人生价值。二要以体现安全感为其目标取向。这是马斯洛人的需求取向的第二层次需求。经济收入坚实可靠、社会治安环境良好、国家崛起于世界舞台中心都会使国民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真切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安全感,也才能产生稳定、快乐的心理体验与生活感受。三要体现以归属感为其目标取向。历史和现实一再雄辩的证明,大河有水小河满。个人的理想与价值、梦想与成就、奋斗与成功都深深植根于国家与时代的这片沃土。在中国梦渐行渐近的过程中,个人梦才能与国家梦同频共振,建立在获得感基础上的个人梦也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
反哺机制一方面蕴含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念与原则,另一方面也是区域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过程中的最为直接有效的调节方式与平衡手段。因为只有建立成熟完善的反哺体系,才能为坚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稳定预期,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和“辐射功能”,确保实现劳动力、资本及技术等生产要素有序流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欠发达地区,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最终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加快制定并高效推进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尤其要在科学性和预见性的基础上,在持续推进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落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部署。特别是要将共享发展理念充分融入上述发展战略中,全力推进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实现框架性、制度性支持体系,切实构建实现改革发展的共享机制。同时加大跨域协同发展力度,高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在严格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稳步实施,同时也需强调反哺绝非简单社会财富政策性、权宜性再分配过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过制度化运作、且具有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长久之计。
(二)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制度性保障
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指向,更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民谋幸福的真挚呈现和人生追求。作为一个信念坚定、不忘初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无疑是将人民利益和人民地位放在了至高无上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一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彰显了其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浓郁情怀、赤子之心。
本研究中,对照组开展传统手术治疗,改良去骨瓣减压术组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显示,改良去骨瓣减压术组重型颅脑外伤手术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去骨瓣减压术组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生活质量相近,P>0.05;手术后改良去骨瓣减压术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去骨瓣减压术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
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作为社会交往的规则,制度可以通过规范、调整、限制、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从而在劳动生产分工、经济繁荣与增长、社会秩序构建、社会财富分配等方面起到公平、公正的调节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的功能性作用对于民众基本权利的实现无疑具有基础性与关键性作用。在这方面,作为受民众委托代理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责无旁贷。在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方面,一要明确基本内容。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提供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水准与生活保障的基本权利,这就要求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要优先保障民众的就业、居住、医疗、教育、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二要强化服务导向。政府要真正做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体制机制,为民众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就业创业环境,确保民众能从改革发展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三要注重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宏大体系,其中的制度、机制、政策之间需要科学设计与无缝衔接。这就要建立以民生为导向、以服务理念为支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新体系。
(三)畅通社会分配领域改革的机制
美国著名学者罗尔斯在其引以为傲的力作《正义论》中独辟蹊径指出: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内核之所在,正义所代表的是社会制度的美德。当然,罗尔斯的正义学说是建立在洛克、卢梭以及康德的社会契约论等理论基础之上。而社会的公平正义恰恰是社会对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分配问题之所在,核心在于二者能否达到相应充分的平衡,这也是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愿景。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永远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不可回避的话题。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是平均主义的社会分配政策,该政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及目标诉求是带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思想。尽管当时人们的基本需求与社会生产的矛盾差序格局依旧突出,但人们往往对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状况下社会分配领域的政策反倒没有过多的怨言与不满。但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自发机制和社会分配政策的缺陷所引发的贫富分配不公问题不断突出的情况下,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总体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态势。加上社会再分配政策的力度较小,造成在市场竞争中因能力因素处于不利地位的底层、下层的贫困者,以及因身体及心理方面因素所引发产生的弱者等社会群体成员基本权利保障不到位的情况日渐凸显。因此,基于和谐社会构建的视角,加快社会分配政策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当前,我国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权利并全面、全程参与此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
2009年9月26日,《扬子晚报》等媒体报道称,吴浈曾经专程到江苏延申公司视察、指导甲流生产,帮助企业顺利完成研发、生产等工作。
让人民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完善制度载体,发挥社会政策功能,畅通共享发展机制。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历程来看,消除贫困和弥合收入差距始终贯穿了政府社会政策的始终。无论是当务之急还是从长计议,都必须要统筹好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三种社会财富分配形式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最终实现个人富裕群体的递增与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二者的协同发展,从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谐社会的科学构建与良性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创新脱贫攻坚机制。在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现存于连片集中贫困区的三千余万人的脱贫问题既是一个绕不开、躲不过的沉重而严肃的议题,也是影响共享发展的短板与痛点。为了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全国上下必须秉持一盘棋的思想,强化精准脱贫的科学指导,充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创新资产收益脱贫机制、脱贫攻坚工作联动机制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项目安排精准、驻村到户精准、措施方法精准,久久围攻,常抓不懈,全力争取早日脱贫。
参考文献:
[1]杨忆冬.习近平共享发展思想探析[J].攀登.2017,(02).
[2]黄伟力.“以人民为中心”战略思考的升华[J].国家治理,2017,(07).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307(2019)05-0040-06
[收稿日期] 2019-06-08
[作者简介] 魏向前(1973—),宁夏固原人,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及行政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旻,刘晓丽]
标签:以人民为中心论文; 公平论文;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论文;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