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于家之作——略论陈香梅的散文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作论文,散文论文,陈香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介绍了华人政治活动家陈香梅其人其事,对她的散文创作进行了分析,认为她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并论述了陈香梅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眷恋故土 忆旧游 情真意切 古典美
提起陈香梅,人们也许首先想到她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华人政治活动家,也许有些人没想到她写得一手好文章,有一支犀利的笔。基于此,笔者在这里向读者介绍其创作。
陈香梅其人其事
陈香梅出身于一个大家庭,原籍福建,曾祖父时即迁入广东南海。祖父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实业家,祖母是个大家闺秀,相夫教子,颇为乡人推崇。陈香梅三四岁时,祖母即教其读唐诗,六岁即读《红楼梦》,八九岁时已遍览古典名著。中学阶段就读完了唐诗、宋词、元曲。这为陈香梅日后从事新闻工作、从事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
陈香梅的父亲从英国留学归来后,曾在北大、辅仁大学任教,后转入外交部。陈香梅跟随他跑过外国好些地方。陈香梅家庭成员多与上层人士来往,因此陈香梅见识广,交游多,培养了她涉足官场的交际能力。
陈香梅的母亲是当时中国驻古巴大使的女儿。她在国外长大,受欧美教育,有艺术家之风。奉父母之命与陈香梅父亲成婚,婚姻不得意,郁郁而死。在外国的父亲没回来奔丧,后又续弦在外,使陈香梅的心灵受到重大的打击。她十六岁就负起了姊姊兼母亲的责任,照顾妹妹。从中学开始,她一直离开父母,过着独立的生活。父亲给的家用不够开支。这种生活境遇的不幸,锻炼了陈香梅克服困难的独立谋生的能力。
陈香梅从小喜爱文学,中学时写文章即获奖,念大学时,就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毕业后被中央社破例录用为记者(当时中央社从未用过女记者)。陈香梅说:“我偏好写作”。“往写作的路上走”是她的志趣。
与陈纳德将军结婚后,陈香梅过了一段甜蜜的生活。亡夫后,她独力承担家庭,抚养女儿。可贵的是陈香梅自强不息,决心在美国开创自己的事业。她在乔治亚大学一呆五年,埋首书中,不断地学习,不停地工作。她说:“这二十年来我不断的写,自己感觉自己从幼稚步入成熟”(见《二十年寒暑忆君深》)。她连出作品。其中《一千个春天》还被评为1962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出到第十版。
陈香梅在美国事业上的成功使她成为1973年“全美杰出十二位女性”之一。她在美国政坛上活动,为提高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作了大量工作。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陈香梅多次回到大陆,在中美之间,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做不了少沟通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的。
眷恋故土 激励华人
在《陈香梅自选集》中,收集了陈香梅一些有代表性的散文,如《陈纳德将军与我》、《天上人间》、《送春曲》、《万朵烟花忆旧游》、《婚事》、和《二十年寒暑忆君深》,这一组散文的主旋律是悼念陈纳德将军的哀曲,《忆往》这组散文则抒写那令人眷恋的姐妹生活,怀念童年的乐趣。作者称之为“杂文”的这组散文,则是叙述作者致力于美国社会中的华人事业后的感受。这三组文章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透过个人的生活史反映了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写个人婚姻生活是陈香梅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絮絮道述了自己的家世、恋爱史、婚后的幸福和欢乐以及亡夫后的悲痛。透过这些叙写,我们了解到陈香梅心目中的陈纳德。作者这样写陈纳德在中国抗战中的作用:“飞虎队在一九四一年初正式参加作战,与中国空军合作,在天空上击落无数敌机,建立了辉煌战绩。”(见《惆怅旧欢》)“云南人把陈将军当作他们的恩人,因为自从飞虎队茫华后日机不敢再来轰炸了。”(见《陈纳德将军与我》)这些评价是否恰当,历史和人民已作了公论。
散文中还凸现了陈纳德的个性:有强烈的责任心,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作风干练,克己。对妻女体贴入微。
陈香梅散文特别值得我们珍惜的是那无尽的乡愁。它像一根红线贯串在其全部散文中,尤以第二组散文“忆往”,表现得最为强烈。作者抑制不住心潮的起伏,用大量文字抒写了对祖国,对北平和昆明、对家庭、对亲友的怀念。
这里有自己的家史介绍:大家庭出身,书香氛围的读书乐,腊月备年的忙碌,逛花市的乐趣与悲哀,痛悼母亲的早丧,十六闺女就持家,“父亲给我们的家用实在不够开支,每到月终就有捉襟见肘之苦。……我和姊姊做中学生时,就知道贫贱生涯百事哀那种凄凉的滋味。”(见《姐妹》)抗战前,父亲在国外,姐妹在国内,生活颇为艰苦。日军侵占香港时,“大孩子”的她带着五六岁的小妹和同学们呆在地下室里,挨饿受惊,在炮轰枪响声中度日。日本人占领香港后,他们吃的是有沙子的发霉的米,嚼的是老菜叶,生病也没药物。“不过总比没饭吃,饿肚子好多了。”(那时,多少同胞活活饿死啊!)(见《车辚辚,马萧萧》)抗战胜利时,昆明的爆竹声震耳欲聋,“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金碧路上南屏街一带水泄不通……我的朋友说:我们可以回家去了。……而我呢,我竟不知何处是家!”(见《姐妹》)这组文章写的是个人遭遇,个人的心态,难道我们从中不可以看到40年代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遇的一个侧影吗?难道从中不可以听到日军铁蹄践踏下中国人民呻吟的声音吗?
这里有对亲友的怀念:大姐静宜的早熟和才干,与青梅竹马同伴罗明扬的玩耍,小学老师李洁的文学启蒙,中学的杨素影老师的背书要求,大家吴重翰老师的茶道,跟洋车夫、老妈子学民谣(见《少壮能几时》),以及在战乱中给陷入困境的我送来一瓶花生油和一笔钱的冯老伯(见《车辚辚、马萧萧》),这些人虽已离去,可忆念却久久萦绕心头。
这里有对祖国,对故土无尽的眷恋:在陈香梅的散文中,无论哪篇,只要提到中国,提到北平,字里行间总弥漫了绵绵的情思,悠悠的乡愁。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是《万朵烟花忆旧游》。作者在美国独立纪念日去看华盛顿烟花,全篇却没写美国的烟花,而是写“故乡北平”,思念当年与作者同看烟花的亲人、朋友、小学的老师、儿时的伙伴。作者用饱蘸着感情的笔写道:“北平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无论它如今变成什么样子”。“比方说在北海划船就比在密西西必河游历有趣,逛东安市场就比到纽约第五街买东西有味,到西山或北戴河避暑比到瑞士滑冰还够诗意。此外,我欣赏冬日围炉吃烤羊肉那股味儿比巴黎的丽都饮香槟,看大腿舞更美。……我对儿时的居处总有一种无可解析的偏爱……是一种初恋的回忆”。这些话道出了陈香梅对祖国,对故乡和人民无比深厚的爱情。在《陈纳德将军与我》一文中,作者又一再叙述了对北平的怀念;“在北平……一切都充满了诗意的回忆。北平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乡。……我仍然怀念着那苦寒苦热的冬和夏,那夏秋之交的风沙,那泥泞的小胡同,还有那宁静的亭院,秋后的落花。”(见《陈纳德将军与我》)这种美,是游子思乡的美,这种爱,是赤子恋土的爱。
正是出于爱国之情,陈香梅对在美华人的现状表示了无比关切。其散文创作也多次描述了这方面的问题。
陈香梅身居美国,自觉地肩起了改善华人地位的历史使命。难得的是:她身处高位而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同胞的疾苦。她说:“身在异国,有本有根。”“我们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天性,是我二十年不退缩、不气馁的支撑力。”(见《二十年寒暑忆君深》)陈香梅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即使在美国参议院演讲,她也公开宣称:“我对我从这个世界数一数二伟大文明所承袭到的中国传统,深深引为光荣。”(见《伸出人道的手》)陈香梅以此律己,又以此教育在美的华裔青年,她指出:“一些青年人在受了高等教育后,他们便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常看到一些忘本,或以自己种族、肤色为耻的年轻人,当一些中国人说:‘唉,中文字都不会写了’,言下之意还挺神气的,我心中是难过万分。”作者对这些在美华人的批评,流露的痛切之情是那样感人。她谆谆教导青年:“身为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处都应以中国人为傲,我们有悠久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作者多么热爱祖国,多么热爱青年!她还教青年以方法:“将我们传统优秀之处保留,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求新求进……我们还是能出人头地。”(以上见《二十年寒暑忆君深》)这些都是至理明言。这些话语说在十多年前,已是难得;(想一想当时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卖国求荣,媚外辱己的丑恶嘴脸吧!)即使对改革开放的今天国人来说,对某些崇洋媚外的倾向来说,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陈香梅的散文作品还时时处处为中国人鸣不平,为提高在美华人的地位而奋斗。她的作品力书在美中国劳工为建造美国铁路的历史功绩,要求美国及世人公正评价。她在看到犹太人所受的民族苦难时,又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同胞,深情的感叹道:“可怜的中国人,他们所受的灾难千万倍于犹太人,可是有谁来代他们控诉!”(见《八千里路云和月》)想一想,从清朝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腐败;这不也是事实吗?陈香梅的散文处处溢出浓洌的爱国之情使人深为感动,尽管我们与陈香梅的政治观点不一定相同,但是她那热爱中国、热爱同胞的感情是与我们相通的。她从事华人事业的顽强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此外,在陈香梅称之为“杂文”的一组散文中,作者介绍了美国上层社会的生活。从白宫的总统到听差,作者一一加以描叙,并写了宫内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树倒猢狲散的衰败情景,并一言以蔽之,“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见《华府万花筒》)。陈香梅也描叙了一般美国人的生活,如写美国家庭主妇的一双手像机械那样干活,所以她同意此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成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见《纤手重茧》)作者还写了美国人一到圣诞就疯狂购物,即混乱又热闹。华盛顿的畸形在于旷男怨女最多(见《华盛顿之冬》)。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构成了一个华府万花筒,给读者一个概括而生动形象。
总上所述,贯串陈香梅散文的主题是透过陈纳德和作者的婚姻生活,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友好的颂歌。作品记述了作者的奋斗过程,道叙了在美国为争得华人政治地位和建树自己事业的艰苦性。陈香梅书写了自己的大半生,也寄托了自己对故国故人的无限怀念,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绵绵深情,跳动着一颗海外赤子的炽热的心,这正是她奋斗的动力,也正显示了其散文的思想价值。
情真意切 珠圆玉润
散文的艺术价值根本在于“真”。读陈香梅的散文,我们会为其笔下流露的真情实感而倾倒。无论是写儿时的回忆,亡夫之痛,事业艰苦,亲友离别……你都会感到如同一位大姐坐在前面,娓娓道来,直诉心曲,情真意切。
由于陈香梅阅历广,其散文内容广泛。作者善于摄取感受最深切的典型人和事,匠心独运。如《少壮能几时》一文,作者选取了几个生活片断,青梅竹马伙伴的回忆;语文老师的文学教育(重点写小学教师的启蒙,中学、大学老师则略述);最后以咏荆轲的豪放和唱民谣的稚真作结,有主有次,情趣横生,把青少年时代——有稚真又充满了豪放之情的年代中令人眷恋的人和事凸现如生,使人追忆感慨。作者善长以艺术之笔,围绕主题,组成一个中美社会生活的万花筒,历史变迁,风土人情,音容笑貌,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给。
陈香梅善于撷取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加以描叙,生发出去,边叙边议。情缘事发,议情谐如,由小见大,寓意深刻,发人遐思。如《纤手重茧》一篇,作者仅从生活中选了“一双手”加以议论,一双手是否玉手?引至叙述了一般美国家庭主妇一天的忙碌生活。然后作者发表议论,慨叹西方的生活机械和东方生活的情趣,感叹于中国主妇生于乱世,纤手已变成与苦日子挣扎的劳动之手。最后归结,作者号召:“让我们的双手把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收拾起来吧。”主题深化,耐人寻思。
陈香梅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她虽长住美国,写作上却恪守中国散文的传统笔法,重真情,去粉饰,重白描,不雕琢。追求自然流畅简洁,主题凝炼,文气贯通,颇得中国散文之精髓。如《姐妹》一文,繁华事散,故人安在?这是文章的“神”之所在。围绕“神”,作者选取了生活中多个事件、从姊姊出生到母亲早丧以至姊妹分离……这些事件纷乱繁杂,却排列有序。没有粉饰,只是直叙事件,平白道来,却以真挚情感拨动了读者的心弦,使人感到其散文深谙“形散而神不散”之奥妙。
陈香梅善于运用一切艺术手法表达主题。她以真实而富于情感的笔触,将自己所见所历其思其情用美规律营造,广泛运用对比艺术,历史和现实对比(见《姐妹》、《天上人间》等)善与恶对比(见《车辚辚、马萧萧》等)从对比中揭示内涵。表现手段多样,将描写与叙述,抒情与议论自然巧妙结合,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融合在一起、把一幅幅个人生活、社会历史画面活脱脱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一种和谐美。她的散文于细腻华美的记写中掺以感慨和言志之笔,常是“卒章显志”,散文最后的一句常是点睛之笔,如《纤手重茧》、《少壮能几时》、《惆怅旧欢》等。这种风格饱含中国传统诗文味。
陈香梅的散文富于文采、语言优美凝炼,流畅委婉,有古朴风。它既保持了白话文的自然和浅白,又用了不少古典诗词的词句,增加了行文古典的色彩,使词美句精,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如篇章题目名为:《车辚辚、马萧萧》、《八千里路云和月》均原引古典诗词的诗句,经过改造创作的词更多,它具有古典美,又有新意,如《惆怅旧欢》、《万朵烟花忆旧游》、《二十年寒暑忆君深》等。行文中善用对偶句,叠字叠词的成功运用。如“形单影只、茹苦抚孤”,“喜爱文学、热衷采访”,“繁华事散、好梦阑珊”、“熏腊肉、做年糕”、“插插花、叉叉麻将、逗逗鹦鹉、弹弹琴、绣绣花”等,这种例子俯拾皆是。平易与古朴,细腻与凝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作者特有的典雅的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
在对陈香梅散文作了综合分析后,我们这样作结:
陈香梅的散文创作是我国当代散文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而浪花虽小,却体现了长河的特征。个人生活事小,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正气。陈香梅苦苦的咀嚼在异国无垠无际的酸辛,但正是祖国,以其厚实而强大的土地,支托着她漂浮疲乏的身体,使她坚强地站了起来,以其笔倾诉了爱国爱民的恋情,展现了美国社会的面面观和华人生存的艰难曲折的生活历程。字里行间涌流着爱国情感的热流,传递了千千万万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绵绵情思,是为陈香梅散文艺术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向读者推荐陈香梅散文的原因。
陈香梅在后记中曾这样说:“我想人生数十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该做点有意义我们的事才对,虽不为名,也不求利,但于国于家总要有个交代,”(见《书后语》)这说明其创作动机,而其创作成就可以说于国于家有了个好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