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故事中渗透的小班儿童的日常培养_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故事中渗透的小班儿童的日常培养_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浸润于故事中的小班幼儿进餐常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班论文,当务之急论文,常规论文,语文教师论文,事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教师常常跟我讨论:处在这样的开明盛世,处在综合国力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处在教育受到空前重视的年头,可是我们的教学改革又处在社会的批评责难之中,作为语文教师该怎么办?

我想,教育改革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体制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评估、教师继续教育等等,有些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有些则主要靠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发挥作用,还有好些是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的。就我们语文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记得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仿佛说的就是这么个境界。不管外界批评是对还是不对,只要我们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都过得硬,脚跟站稳,方向明确,就不仅能够比较容易适应时代的需要,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也就能够为社会所接受了。

提高综合素质,结合当前形势看,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当然要打开门户,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了解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帮助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10多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报告、建议等文件,各国教育家进行的教育改革实验以及提出的各种新理论、新学说,特别是东西方各国改革母语教学的成功做法,作为他山之石,足供我们攻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拿来”还是“送来”“抛来”之类的问题。可是,我们过去也学习过外国,积累下来可资借鉴的经验还少吗?今天,我们还会因为缺乏自信而因噎废食吗?

在伸手向世界“拿来”的同时,我觉得我们还应当认真学习自己本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党和政府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政策,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系列文献,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改革的理论和指示,等等。这不仅是依法执教的需要,更是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的需要。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献,就不仅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且是全国最高层次教育专家们的智慧结晶。这里面不仅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而且有进行德育、智育等等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的语文教师,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应该懂得更多的教育科学理论,具备更高的理论素养,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而提高理论素养,最便捷的道路,莫过于学习这些现当代教育经典文献。

关于学习理论的问题,我觉得有些现象很令人忧虑。每年参加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双选”面试,都为这些青年人的理论知识的欠缺感到不安。特别是国内教育改革政策和理论,问起来几乎全都一脸茫然。什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什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似乎都是政府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我想过:师范院校是不是应该给学生增开一门“教育时政”课?否则,这些青年人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怎么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语文教师们必须迈过的一道新门槛。去年冬天,我参加特级教师讲学团活动,到各地市广泛征求特级教师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要。结果是出人意料地一致:要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因为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都一致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校应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发、制作教学课件。”国家教育部又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所有学科的教师都感受到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紧迫性,语文教师更应该走在前头。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了今天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到许多学校观摩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的已经不单是过去的“三笔字”、简笔画和普通话,而更多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教学课件的制作。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什么“赶时髦”“贴标签”“装门面”的问题,而是提高教师科学素质的问题,更新专业技能的问题,甚至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问题。当然,强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意味着否定普通话和“三笔字”这些最基本的基本功。作为语文教师,这些职业必需的基本功,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练好的。否则,怎么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话要清清楚楚的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不过,如果说教师达到上岗水平的普通话和硬笔书法能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那还只是“达标”水平的印象。教师能灵活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的感受就不一样了,那是对教师较高素质的认可和发自内心的敬佩了。何况,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它还必将影响到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学程序的变化、教学策略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等等。我觉得,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自己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自省,鞭策自己不懈地学习掌握新技术,否则,就很可能落在时代的后面。

三、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有人说,现代教育理论可以用培训的办法来“恶补”,现代教育技术也可以用办班的形式来“强化”。不错,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的确是能在短期内收到某些效果的。然而,对于深入研究语文学科教学规律来说,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研究我们民族共同语的教学,是个大工程,是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慢功,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来共同完成的。尽管艰难,这个研究任务却非完成不可。如果把这个研究任务分解开来看,恐怕首先要着手做的,还是如何批判地继承我们的语文教学传统的问题。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看,认识传统、了解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可能正是我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传统,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旧时代教育并无真正的独立的语文教学,有关语文的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诵读等,大都集中在蒙学阶段,即读经教育的前期预备阶段。当然,读经过程中也结合有语文,特别是策论的写作。如果从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算起,直到清代光绪废科举止,笼统言之,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有这么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重基础:从启蒙时候起,就很注重“小学”知识的学习,如鲁迅在三味书屋里学习:“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文字、音韵、句式等常识,学得比较扎实。二是重语感:强调诵读,为此,蒙学教材如“三、百、千、千”,都是整齐押韵、琅琅上口的。甚者如桐城派,还从听觉上追求句型语调的抑扬顿挫。这些办法,为的都是从听与读两条途径培养语感,弥补口语与书面语脱节的缺憾。三是重积累:强调背诵,强调记忆,强调储存,《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史记》说屈原“博闻强志”,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后世对“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称颂不已。四是重态度:孔子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乐学的态度,才会像韩愈所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五是重方法:如朱熹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六是重范式:古人认为文章都有规律,提取出来,教给学生,事半功倍,于是才搞出那么多的选本、范文、诗律、词谱。如《东莱博议》是给学童们学写史论的楷模,《儒林外史》里马二先生之流编的都是应举八股文(制艺、时文、制义)的样板。七是重综合:儒家的“经”,涉及政、经、文、史、哲等等多个领域,伦常道德渗透其中,学童们从小接受的就是文道结合的多学科交融的综合性的教育。八是重应用:从孔子说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到罗贯中所谓“往常学成文武艺,今日货与帝王家”,都表明古人是强调学以致用的。这八条之外,当然还可以列举出许多条来。如除了国家举办的太学、国子监等以及地方官办的学堂之外,全国各地私人开办的书院、书塾等,都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以及办学规程,整个教育,特别是蒙学教育,呈无政府状态,但同时也为教育与学术的自由发展留出很大的空间。又如私塾里的讲授,没有班级意识,重在个别教育,跟今天的教育方式很不一样,但同时又与现代提倡的小班教学、个别对待不谋而合。再如,只重经史,排斥自然科学技术;只重本土,无视国外文化知识,等等。这许多特点,哪些是反映了母语的习得规律的?哪些是不科学的?哪些是虽有道理却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哪些是可以结合现代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改革的?哪些是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借鉴的?哪些是可以批判地继承的?应该如何借鉴、继承?等等。这许多问题,要是我们能揣摩清楚,能研究透彻,那么,对传统与现实的对接就更有把握,作为教师,我们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所教的语文学科当然更有民族特点,更具时代精神了。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传统,又包含有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用书、教学方法、教学流派、考试评估等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从孔子到叶圣陶,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习、研究、借鉴、继承,应该从何入手?我觉得不存在对任何人都适用的方式,上述哪一个方面,都可以作为学习、研究的切入口,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合适的课题。就青年教师而言,不妨先从传统教材入手,因此比较直观,比较感性,许多具体材料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用得上。传统教材,往浅里说,如“蒙学”读本;往深里说,是“国学”即古代经典的内容。我们现在不仅缺乏对过去蒙童教育的了解,更缺乏“国学”的素养。时代不同了,当然不可能要求今天的语文教师都钻到“国学”的故纸堆中去读经。但从我们的综合素质看,了解一点“国学”的基本常识,学一点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经典,是非常必要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叶圣陶也认为从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看,“各条战线上的人都该接触一些经典”。语文教师则应该比其他战线上的人对经典了解得更多一些,文化素养更高一些。文化与实用虽然不一样,但文化往往会体现为实用,实用的效率也往往受文化的制约。如果一个语文教师通晓现代教育理论,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可是却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文化积累贫乏,底气不足,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立体型的或开拓型的语文教师,他甚至可能因为领会不了学科的文化内涵,教不出学科的文化意味,或者误解了学科的文化底蕴,因而误人子弟。我们到学校听课,常常感到啼笑皆非。如有个教师给学生讲:“格”是形声字,“洛”不是形声字,因为“各”不表示“洛”的读音。有个教师对三味书屋里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十分反感,因为他不知道那不过是《幼学琼林》里的一条词语解释,他不理解鲁迅信手拈来的幽默感。有个教师跟学生讨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案是:刘禹锡是封建统治阶级,不爱劳动,所以青苔长到台阶上了,野草长到门帘里了。有个教师组织讨论《祝福》,批判起“祝福”民俗描写的封建迷信色彩来。这样一些例子,是极端的,但又是相当常见的。要减少或避免这些实用方面的失误,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包括“国学”修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是我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三个支撑点。这三个支撑点为我们确定了一个赖以立足的平面,语文教师必须把这个平面垫平垫稳,牢牢站稳脚跟,才能稳健地迈开脚步,向前挺进,向上攀登,解决好一个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完成好时代交付的任务。

标签:;  ;  ;  ;  

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故事中渗透的小班儿童的日常培养_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