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高等学校论文,重要作用论文,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本文从总结历史经验入手,探讨高等学校在国家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并就如何贯彻《决定》精神,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1 高校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与成就
8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学校科研规模较小,而且侧重基础研究。即使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一般也仅仅做到实验室成果阶段为止。自1982年中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基本方针,1985年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高等学校科研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从此,如何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一直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突出问题。
国家和各有关部门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大力推动高校开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例如,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倡导办科技产业、企业。
各高等学校积极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国情校情,把科研重心以及与经济的结合点,向科技工作下游逐步延伸,以适应现阶段现代化建设需要。在保持一定基础研究同时,将大部分科技力量投入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课题上,并且在实践中逐步走出了成功的路子。
高等学校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强大源泉
高等学校在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如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的CIMS研究,均获得了国际学术权威机构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颁发的CIMS应用与开发“大学领先奖”,为我国制造业变革打下了一定基础。高等学校不仅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研究成果,输送大批科技人才,成为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强大源泉,而且大学还直接孵化科技产业,是孕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母体。如北京大学的“方正”、东北大学的“阿尔派”、清华大学的“同方”等,都是从学校生长出来的高技术企业。它们不但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还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了成功之路,对相关产业发展也有较大带动作用。现在可以说,哪里有高新技术产业,哪里就有高等学校的贡献。特别在科技实力雄厚的大学周边,科技园、软件园及其他各种名称的科技产业群体,正在蓬蓬勃勃地不断产生和兴起。
1.2 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依托
高等学校学科众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开展着大量技术创新工作,为各行各业不断提供大批成果和科技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托和高层次人才主要源泉。高等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将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技术革新、产品质量提高与更新换代,并且已经产生了很大效益。如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自动控制技术,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化工技术,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的燃煤技术,等等,对相关行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清华大学对该校年增利税100 万元以上或年增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208项成果统计,已累计新增产值2000亿元, 获得经济效益480亿元。
1.3 农业技术创新与普及的重要力量
高等学校科教兴农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在为农业培养输送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同时,科技人员上山下乡,踏遍广大农村,为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做了大量工作。如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促进了该地区大面积增产。河北农业大学,十多年来坚持科技进山,为太行山区脱贫致富闯出了路子,被誉为“太行山道路”。不少农业大学在作物育种方面有重要突破。仅四川农业大学培育成功并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冈—d型杂交水稻, “八五计划”末期,推广面积就已达到1.4亿亩,累计增产稻谷91.6亿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高等学校在支农产业发展中,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如南开大学的农药研制,原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东校区)的饲料开发,四川大学的磷复肥制造技术等,都为我国农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5年间,高等学校完成农业科技攻关上万项,有3000多项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经济效益3000多亿元;派出科技干部担任科技副县长500多人;建立农业示范基地780多个;培训农村技术骨干几百万人, 为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每年都有几千项科技成果推向应用,为现代化建设不断创造新的业绩。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实现的。一是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高校主要搞研究和前期技术开发,产业化由企业完成;二是校企结合转化,高校不仅提供科研成果,还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有的还合办科技型企业;三是校办科技产业,高校分流部分科技人员,直接进行产业化开发并组织生产经营;四是混合型的,校办科技产业与社会上企业结合,学校进行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开发,向社会辐射,带动一批企业开拓产业新生长点或提高产品质量。
现在,高等学校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约有2/3能程度不同地得到应用,约有10%取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应当肯定,近几年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真正实现产业化并取得商业成功的比例还不大。障碍进一步提高转化率和效益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思想观念问题、利益机制问题、政策导向与体制问题等,有赖于在深化改革中逐步解决。
2 高校技术创新工作的经验体会
认真总结高等学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经验,对于指导今后工作是有益的。各校已经通过不同方式作了不少总结交流。教育部科技司新近组织编写出版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实践与探索》一书,收集了一批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介绍,很值得参考借鉴。从中国国情和高等学校实际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各方面众多经验的共性部分,大体可得出几点基本的经验体会。
2.1 正确的思想观念是根本基础
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要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贯彻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科研选题到成果转化都要体现这一精神,并以高度责任感贯穿到底。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人或每一个研究集体做完全过程,而是要把有关单位有关人员联合起来实现最终目标。要克服传统观念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经济结合的新趋势。
2.2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基本保障
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一定的政策环境保障,采取政策法规、经济杠杆、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办法推动。其中利益机制起着根本性作用,要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政策,实施中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同时,也要提倡顾全大局和长远影响。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推动尤其重要。特别是耗资巨大、企业难以承受风险的大项目,更加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促进。
2.3 多种形式产学合作是主要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然逐步发展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而高等学校则是技术和人才的强大源泉,主体与源泉采取各种方式紧密配合,是实现技术创新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主要的途径。企业什么阶段介入以及怎样合作,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技术力量较强,校企早期结合,效率和效益较高。调查中发现,校企结合的多种因素中,合作建立课题组对成果转化的作用最为明显,约有半数项目取得商业成功。
2.4 大学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有效方式
大学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提供研究成果和培养输送年轻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各行各业技术革新同时,某些高技术领域,学校直接培育产业,乃至孵育企业,是种快捷有效的途径。近十几年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北京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晶,其中大学直接孵化产业也起了重要作用。
2.5 人员交流与合作是实现技术转移的关键因素
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关键是人才。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需要有一定数量既有科学技术知识,又有经济市场头脑的人才协同完成。成果的扩散传播不同于一般物品,简单的市场交易与买卖,难以实现技术的真正转移。技术的有效转移必然伴随着人员的交流合作。高等学校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应用,一般都经历了学校人员走出去和企业人员走进来的交流合作过程。除了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外,还有一种定向流动。总的来说,高等学校应有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员,带着科技知识和成果不断流向企业合作开发、就职,或流向社会创业。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需要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各方权益,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3 高校技术创新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许多带动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突破都是依托大学产生的,每个世界著名高技术新城的兴起都依托一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迄今为止,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大多诞生于高等学校。我国的情况也类似,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都源于大学;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中,高校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高校不仅是人才和技术的源泉,而且还是直接孵化产业、企业的基地。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高校起着奠基与先导作用。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技术创新的支撑基础和重要方面军。高校可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高素质人才,高新技术成果和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发挥特殊的作用。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都是完成上述重大任务的手段,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有重要作用。即使从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角度看,它们也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已经证明:高等学校在国家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起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处于重要战略地位;高校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对高等教育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未来发展中,特别在知识经济发展中,其地位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当前,在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自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决定性因素。形势发展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我们要以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继续抓好基础研究同时,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当前科技工作应当着重加强的环节,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纽带。必须把它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予以充分重视并切实抓好。
4 加强高校技术创新工作的若干建议
4.1 以《决定》精神统一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面向21世纪发展科技、经济,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挥高等学校科技与智力优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有深刻影响。虽然近十几年来,高等学校技术创新有很大进展,但对成果转化特别是产业化,一直持有不同意见,存在一些思想障碍,有的甚至认为这不应是高等学校的任务。我们应以《决定》精神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这既是新时期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是高等学校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它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地位,精心组织,切实抓出成效。
4.2 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方针
这是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包括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在职培训、委托培养研究生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以提高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
4.3 创办多种形式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争取多方支持,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继续办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中央部门支持,和企业(集团)合作,在高等学校建立这类中心。以增强技术创新与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能力,办成技术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骨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某大学或多校联合创办大学科技园。遵循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导向、扩大开放的指导方针,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或一体化体制,办成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有选择、有重点地创办科技产业、企业。科技企业必须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校企分离、管理科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核心、产品为载体、效益为目标的创业机制。
4.4 完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科技产业之间的关系,优化三者之间人员配置,促进人员合理、有序流动。应支持科技人员兼职从事成果转化活动;允许科技人员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一定时间内还可回校竞争上岗;允许大学生、研究生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参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活动,以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和其他各种合法权益,使科技人员智力、技术、创业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和贡献。
4.5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素质提高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关键是人才。尤其尖子人才,在某种意义上讲,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目前的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培养这类人才需要。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步伐。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树立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道德风范。为此,必须努力创造条件,造就一支能胜任培养这类人才的师资队伍,从而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培养输送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为在职人员不断提高素质提供培训、深造机会。
4.6 培育若干能起带动作用的重点
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各校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并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发展方向,在规划预测基础上,选择若干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发展影响大、能带动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水平提高的方向和项目,组织重点突破,形成优势特色,创造出自己的“名牌”。
本文2000年1月19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