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 困境 出路——学习《商业银行法》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出路论文,困境论文,差距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进入操作阶段。为使《商业银行法》得到贯彻执行,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就有关方面谈些看法。
一、差 距
《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专业银行要在规定期内达到要求的指标差距很大。除流动性比例、单个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备付金比例等,可采取有效措施能限期达标外,其余指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达标。
一是存贷比例的差距。《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1994年末某地区专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68959万元,各项存款余额121113万元,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为139.5%,超过规定比例64.5个百分点。 在现行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70%)管理下, 按该行成立十年来各项存款年平均递增21.73%计算,要13年以后才能达到75%的存贷比。而且70%的增量比也难以实现,1994年该行各项贷款净增23927万元,各项存款净增28349万元,增量比为84.4%,超过14.4%个百分点, 1995年1—9月各项贷款净增14822万元,各项存款净增15072万元,增量比为98.3%, 超过28.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国民经济要发展,政府要求银行增加投入启动生产;其次是工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和经营,要求贷款的呼声很高;三是银行控制贷款还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样下去,专业银行超负荷经营的状况无法改观,依法经营也是一句空话。
二是资本充足率比例的差距。《商业银行法》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某地区专业银行1994年末资本总额只有5885万元,占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0497万元的5.86%;1995年9 月末资本总额只有5594万元,占风险加权资产总额108284万元的5.17%。从当前的情况看,专业银行已出现全国性的亏损,资本总额难以增加,而资产总额在逐步增加,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很难。
三是贷款质量比例的差距。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分别控制在各项贷款余额的10%、5%和2%以内。某地区专业银行三项贷款所占比例1994年末为28.5%,1995年9 月末为43.9%,分别高出要求11.5个百分点和26.9个百分点。在经济不景气,企业经济效益滑坡,银行贷款被逃废的情况下,短期内无法达到资产质量指标。
二、困 境
目前,专业银行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从内部来讲,超负荷经营现象严重。某地区专业银行1995年9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3.6亿元, 按35%的比例缴存法定准备金、二级存款准备金和留足备付金4.1亿元外, 实际可用的资金9.5亿元,而贷款余额达18.4亿元,资金超负荷运用8.9亿元。专业银行的这种内忧外患,归纳起来有八难:
1.贷款存量难盘活。某地区专业银行成立10年来,平均每年注入工商企业的贷款增量在1.5亿元,速度也以每年22.7%递增, 增速比在该行开户的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递增速度17.55%高出5.15 个百分点,就是说,贷款投入并不少,而企业资金普遍吃紧,钱到哪里去了呢?笔者对83户国有企业调查后分析:一是企业的三项资金占死一块,1-995年9月末产成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和应收帐款三项资金高达153133万元,占全部流动资产的46%;二是企业亏损空掉一块,9 月末未弥补亏损24249万元,1—9月有44户企业累计亏损11922万元;三是待摊费用花掉了一块,9月末待摊费用23027万元,比年初增加15087万元; 四是待处理损失吃掉了一块,9月末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5747万元。 上述四块不合理资金占用沉淀资金206156万元,占全部资产的29.8%,占全部借款的94.9%。由于企业资金大量沉淀资金206156万元,占全部资产的29.8%,占全部借款的94.9%。由于企业资金大量沉淀,银行贷款也就周转失灵,18个亿的贷款真正能正常运转的不到两亿元。今年来,不良贷款仍呈扩增态势,在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国有民营、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破产重组等现代企业转制改革中,不少企业借改革之机千方百计逃废银行债务。有的“多开户头,变换门庭”逃避债务;有的直接用现金交易;搞资金体外循环,使银行收贷收息无门;有的“大船搁浅,舢舨逃命”,将原有贷款高高挂起;有的破产拍卖,将银行贷款变成企业职工的安置费。如某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1995年元月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分成6个核算单位,为逃避监督,6个单位没有一个在原专业银行开户,1945万元贷款和利息悬空。
2.超占汇差难压缩。某地区专业银行成立10年来,存款净增10.4亿元,剔除25%的准备金和5%的备付金,实际可用的资金7.3亿元,而10年里贷款净增了14.7亿元,资金缺口7.4亿元,通过多种渠道借入资金5.2亿元,还是欠分行汇差2.2亿元。只有多组织存款, 少发放贷款,才能逐步压缩超占汇差,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存款攀升艰难,贷款需求告急,要清缴分行汇差已是难上加难。
3.应收利息难收回。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欠佳和部分企业不积极还息,以及银行内部收息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应收未收利息逐步增加,某地区专业银行1995年9月末应收未收贷款利息9859万元,比1994 年末增加4952万元,增加额占当年应收利息的30%。拖欠一年以上的利息3500万元,占应收利息总额的35%。拖欠4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户,合计欠息3822万元,占欠息总额的38.8%。这些欠息单位普遍亏损严重,有的停产或半停产,有的已经倒闭,银行很难收到利息。
4.亏损局面难扭转。某地区专业银行1995年1—9月累计亏损1810万元,要实现扭亏为盈很难。一是不良贷款多,利息收不回。二是超占汇差罚息多,1995年前三个季度已罚息497万元,四季度予计要罚200万元。三是监管部门对专业银行拓展业务不得不开支的费用也动辄罚款。
5.内部机制难理顺。一是专业银行转为商业银行后,在核算上仍实行“一级法人,三级核算”的内部经营机制,在财务管理上还是利润向上交,亏损向上报,开支向上要的管理办法,干好干差一个样和分配上平均主义等大锅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基层银行特别是县级支行滋生了经营管理的惰性,缺乏危机感和外部压力,难以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二是信贷管理高度集权,80%以上的贷款是由上级点贷,致使贷款评、审、查过程中的责、权、利脱节,造成贷款的风险责任管理制度悬空。三是计划管理上的偏差,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贷款增量按存款增量的70%发放,而且前实行的是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信贷总量仍然是根据上级行下达的计划指标通知单严格控制。
6.行政干预难排除。1983年前,企业的所需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共同供应,1984年以来,银行统一管理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实际上统管变成了统包。企业三角债严重,资金周转不灵找银行,要保证社会稳定发不出工资找银行,企业资金紧张无钱交税找银行,上项目铺摊子地方上没钱找银行,政府现场办公、当场拍板点贷,各种各样的戴帽贷款迫使基层银行奉命行事,这些贷款多数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造成银行贷款“注入——启动——沉淀——再注入——再启动——再沉淀”的恶性循环。某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生产很不景气,前几年,年年点贷启动,但年年启而未动,企业负债已达1846万元,资产只有849 万元,资产负债率达217%,在银行没有参与的情况下, 政府已宣布其破产,法院也宣布了裁定书,但拍卖所有的资产,用来安置职工还差50万元,银行贷款1200万元形成悬空。
7.银企矛盾难缓解。本来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信用关系,但随着信用行为的扭曲,银行在放贷款时是“老子”,在收贷收息时就变成了“孙子”。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也可以选择银行,在银行信贷规模有限,不能满足企业需要时,企业先是软硬兼施要求银行贷款,后是逼迫政府强求银行支持,再是干脆鱼儿离开水,搞资金体外循环,从而加剧了银行与企业的矛盾。如某企业在困难时期某专业银行冒着很大的风险支持了他,贷款也逐步增加到3916万元,当企业有点起色的时候,到处开户和贷款,先后在8 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户和贷款,总负债达到7517万元,由于企业不是集中精力搞生产,效益越来越差,最后被迫停产。为了逃避银行债务,采取母体裂变,各自逃命的办法,裂变成7个核算单位,实行租赁承包经营, 银行贷款等债务由总厂这个“空壳”背着,想要银行收贷收息无门,1994年银行扣收了一个单位几十万元,企业的职工就跑到该行闹着要饭吃,最后还是贷款解决问题。
8.竞争能力难提高。一是超负荷经营严重。1995年9 月末某地区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6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2.9亿元、贷款占存款比例为90.5%,而某专业银行的比例为135%,高出44.5个百分点。 二是市场占比下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金融机构业务超常发展,尤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吸存、违章放款,不断蚕食专业银行的阵地。1994年与1984年比较,某地区专业银行的存、贷款占全区金融机构的比重,分别由50.2%和56%,下降到23.6%和31.4%。1995年1—9月全区金融机构存款净增13.6亿元,某专业银行只净增1.5亿元, 占11%,而农村信用社利用贷款利率可以上浮60%的优势,以发手续费的形式高息吸存,存款净增5.9亿元,占43%。三是不良债权多。9月末某地区专业银行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量的43.5%,比全区金融系统高出14个百分点。
三、出 路
一、政府、银行、社会共同承担,逐步消除不良债权包袱。
消化专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单纯依靠国家财政补贴,银行豁免或企业依法破产清偿中的任何一种解决办法,都难以奏效,必须走由国家、银行、社会共同承担的路子,逐步消化和转移历史遗留的不良债权包袱。
1.财政承担一部分贷款。对因计划失误和政策影响造成的呆帐贷款,如上级戴帽的专项贷款和安定团结贷款,以及救济贷款等。这部分贷款以国有资产作为抵押,由财政向专业银行立据,由财政按期支付贷款利息,待企业起死回生、或被兼并、被拍卖时,再归还财政,对3 年内还无法归还的,由财政从预算中拨出专款予以核销。
2.银行核销一部分呆帐。对非政策性原因,造成的呆帐损失,从银行提取的呆帐准备金中逐年核销,对在三年内核销不了的,适当提高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
3.减免一部分税收。税务部门要采取放水养鱼的方法,对亏损严重的基层专业银行和特困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如有挂帐停息贷款的基层银行,效益好的企业兼并差的企业,银行又对被兼并企业的贷款实行挂帐计息的,税务部门应在一定限度内减免税收。
4.国家拍卖一部分资产。对已经关停倒闭的企业,政府、银行及有关部门,可将企业的资产公开拍卖,以减少呆帐风险损失,盘活不良资产,达到贷款和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
5.建立资金良性循环区。为了达到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政府、银行和财政共同选择一部分效益好的企业,建立良性循环区。具体实施过程是:①银行对这些企业的正常合理的资金需要按照信贷原则和风险度管理充分供应,并监督资金的使用和贷款的回笼。②政府和财政建立企业发展基金,一部分以利差形式补偿给银行,一部分以风险基金形式专户存入银行,直到贷款本息全部还清。③待这些企业有了明显的效益后,就要兼并劣势企业或接收关停企业,消除银行贷款风险。
二、严格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依法经营。
资产负债的各项比例确定后,基层行就按照规定的比例严格依法自主经营,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上级行必须加强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改变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控制信用总量。为了使存贷款比例逐步达到75%以内,信贷增量按照存款净增额的70%控制,上级行不再下达贷款规模指标,考核办法改时点数为时期数,即按照上季度存款日平均净增(减)额的70%调增(减)下季度的贷款规模。
2.改变存款准备金的缴存办法。一是将缴存人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比例由13%下调至10%。改按旬上缴为按季度上缴,改按时点数上缴为时期数上缴,即按照上季度存款日平均净增(减)额的10%,在季后10天内清算。二是取消专业银行总行和分行二级存款准备金。基层行组织的存款,除发放贷款、上缴人行准备金和留足备付金外,多余的资金首先用于清缴系统内联行汇差,然后再逐渐归还系统和人行再贷款,从而提高资金自给率,增强基层行的资金实力。三是改变财政性存款的缴存办法,由全额上缴改为按10%上缴。
三、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1.不断完善“一级法人,三级核算”的经营管理形式。一是改革总行的管理。变过去的以行政管理为主为经济管理为主,加强对分支行的政策指导、监测管理、信息导向等工作。二是按经济区划设立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法》第十九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分支机构,不按行政区划设立”。因此,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业务状况,彻底改变按行政区划层层布点的做法,重新设置分支机构,分行所在地就不再设支行,做到管理与经营的一体化。对现有的机构,该撤的撤,该并的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走内涵式功能改造的路子,通过对现有机构网点的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和素质更新,组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基层机构,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改变现行三级核算的管理方式。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后,原来的总行、省分行、地市行三级核算就变成了总行、分行、支行三级核算,从而建立并强化以支行为基层经营单位的管理形式,实行“一级管理,三级经营”,分、支行具有相应准法人资格的经营自主权。
2.理顺产权关系。随着商业化改造的不断深化以及内、外部条件的日渐成熟,通过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将资产划分成国家股和法人股等股本,将专业银行构建成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国家可以将原有信贷基金和固定资产折价,控制主要股权,同时通过发行股票,吸收其他投资者入股,充实银行资本金,使资本充足率达到《商业银行法》规定的8 %以上。
3.建立高效的资金调控机制。要提高全行的资金实力和经营效益,必须打破资金的地区界限和部门界限,统一和加强全行的资金调度,促进资金在系统内的高效运行。一是明确资金调度的目的是统保全行支付,上级行必须无条件保证下级行的资金支付。二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完善资金头寸日报制度,下级行要及时向上级行报告头寸和资金营运状况,以便上级行根据需要作出决策和及时调度资金。资金头寸日报的内容应包括:各项存款和贷款,库存现金和在人行存款,联行汇差清缴情况,拆入拆出资金,再贴现和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到期情况。三是建立政令畅通的资金调度责任制。下级行一方面在保证支付的前提下,要尽量压缩备付金特别是库存现金的占用,提高资金营运效益,另一方面严格服从上级行的调度。上级行对调度结果负总责。四是建立资金内部计价买卖制度,各分、支行按照总行统一制定的成本和效益管理指标,可以自由融通资金,提倡资金自求平衡,把资金当作商品进行买卖,使资金向风险低、效益高的部门转移。
4.建立防范贷款风险机制。一是各级行要成立审贷委员会,对贷款的发放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在贷款审批程序上,先由信贷员深入企业调查论证并提出具体明确意见,提交审贷委员会研究,审贷委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记录在案,通过后,再由信贷员办理各种贷款手续,在审批贷款时,信贷部门负责人和行长要严格审查贷款手续,保证各种贷款文书的合法性和法律时效。二是要进行资产风险分类,确定风险系数,经常预报和监测资产风险。严格实行量化管理,把不良资产比率控制在规定的比例以内。逐步减少风险系数大的信贷资产比重,贷款发放要以担保、抵押为主,在担保、抵押贷款中,风险系数在0.5 以下的应分别占担保、抵押贷款的70%以上,以降低贷款风险。三是明确责任。贷款出现风险,信贷员是第一责任人,对贷款本息的收回负有直接责任,行长作为最终审批人要对所有的风险贷款负总责,审贷委员会中同意贷款的成员都有负责收本息的责任。四是建立风险转化机制。对不良信贷资产要进行全面清理、逐户、逐笔注明贷款时间、期限、发生的原因、应收未收回利息数额、信贷员和行长以及审贷委同意贷款的成员名单,建立专门台帐,确定专人管理。对关、停、破产企业,要派驻信贷员,进行专项清理。充分运用信贷、行政、法律等手段彻底依法管贷,依法收贷,防止企业逃债、废债和赖债,以确保贷款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5.构建组织存款的新机制。①建立存款信息网络。总行、分行和支行都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具有专长的人才,对存款大户,特别是系统性的行业大户,从上至下建立存款信息数据网络。及时掌握存款大户的动向。对系统大户全行各部门要加强优质服务,制订各项配套服务的措施。②发挥全行整体功能。基层网点(包括储蓄所)要实行存、贷、汇、结算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网点的多功能作用。③加快电子化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电子联行的优势,提供快捷的结算服务,吸收更多的客户。二是支行在储蓄已实现通存通兑的基础上,公存也实行通存通兑、并逐步实现跨行的通存通兑。三是加快发展代发工资业务。四是大力发展中介业务。如信用卡,要发挥透支功能,为客户提供方便,要加快全国联网,要减少办卡和存取款以及特约单的手续费。
6.建立现代企业文化。专业银行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胜,必须要在“管理、服务”四个字上做文章。建立严密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每个员工的道德行为,创造最佳银行员工形象,构建新型的银行企业文化。
7.改变人事管理制度。一是根据公平、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有能力的就上,无政绩的就下。二是将干部的聘任改为短期聘任,一般为一年,最长不超过三年,最短的可为三个月,聘期内有业绩的就续聘,业绩突出的就提升,无业绩的期满自动解聘。三是实行人才交流和领导干部轮换制。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1.争取政府及部门支持。专业银行在依法经营的过程中,工作要做得细,情况要汇报清,道理要讲得明,做到政府要银行贷款的,也就是银行乐意支持的,银行不同意贷款的,也就是政府不要求银行支持的。政府要尊重银行的意见,对批准破产的企业,在破产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银行参与,对有意逃废银行债务的,政府要出面协调。
2.争取人民银行支持。①专业银行要自觉遵守和维护金融秩序,随时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管。②建议人民银行和专业银行总行简化再贴现的审批手续。为加强服务,方便客户起见,应把贴现和再贴现的审批权限都下放到支行。权力下放后,专业银行总行要划出一定数量的信贷规模,专项下达到支行,用于发放贴现贷款,人民银行也要将再贴现指标逐级下达到支行,因特殊情况需要突破指标时,支行可以边报边贴。指标下达后,总行和分行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基层检查,看手续是否齐全,办理是否真实,有无套取银行贴现和再贴现资金现象,发现违章行为,及时严肃处理。此外,人民银行要将再贴现期限从四个月延长到六个月,以保持贴现和再贴现期限的一致性。③严格贷款证制度,禁止企业多头开户。人民银行要在金融系统全面推行贷款证制度;各金融机构都要严格执行。在帐户管理方面,由人民银行牵头,对企业帐户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对未经人民银行批准的擅自设立的帐户要坚决予以撤销。对违反贷款证制度和帐户管理办法的当事人,要在经济上和行政上都给予处罚。
3.理顺与企业的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信用关系。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企业与银行的这种信用关系一经确定,就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企业要按照借款合同按期归还银行的贷款本息,按期归还有困难的,要主动与银行协商,并积极采取措施,订出分期归还的计划。银行对企业正常合理的急需的资金需求要积极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要说明情况,增加透明度,对企业帐上的钱不强行划扣,与企业协商后再扣贷收息。
但对不讲信用,有意逃银行贷款的企业,要运用法律手段,采取强制措施,依法收贷收息。
标签: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资产经营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贷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