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影响分析及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对策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逐步加深,中国经济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趋势,就业也随之受到冲击。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及今年春运与往年相比压力陡增是就业受到冲击的具体表现。从目前的情况看,在2009年大部分时间内中国将面临近几年来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民工的“结构性失业”是当前最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就业问题。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突出体现在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上,很多农民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失去了工作。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农民工失去工作后,并没有选择继续留在城镇,而是返回农村。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就业“缓冲器”的作用,农民工返乡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农村并不具备完全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无论农业还是非农业就业)的空间,况且大多数农民工早已习惯城市生活,而新一代农民工则普遍缺乏务农经验。因此,返回城镇寻找工作仍然是那些暂时返乡农民工的最终选择,进入城镇就业也是新增农民工的最主要选择。如果经济无法尽快复苏,就业压力将会再一次从农村转向城镇,城镇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治安问题可能会突显出来。因此农民工失业尤其是“结构性失业”是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农民工总数及行业分布
对于农民工的总数,一直存在争议,由于涉及范围广和流动性大等问题,要准确统计农民工的数量极为困难,因此估算成为一种相对可行的方法。然而,由于估算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异(见表1)。
要从总体上把握农民工的数量,依据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推算是相对准确可靠的一种方式。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以估算出农民工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假定这一比例在几年之内保持不变,根据各行业最新的从业人数可以估算出农民工的分行业数量,加总之后便得到农民工就业的总规模。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07年底,全国非农就业的总人数为45546万人,近3年来每年新增非农就业平均为1871万人,其中2007年新增就业为1707万人。假设2008年新增非农就业1700万,则2008年总非农就业人数约为47246万人①(张车伟,2008)。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农民工占非农总就业的比例为50.5%。据此推算,2008年农民工总数约为2.38亿。值得指出的是,农民工占非农总就业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因此,2008年农民工总数实际上要高于2.38亿。
根据推算结果,2008年,第二产业总就业人数中,农民工占65%,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中,农民工占39%。而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第二、三产业农民工的比例分别为58%、52%,这表明农民工存在向第二产业集聚的趋势。
分行业来看,制造业农民工总数约为9980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1.8%;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4016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16.83%;建筑业农民工2807万人②,占11.7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民工1846万人,占7.74%;住宿和餐饮业农民工1373万人,占5.7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农民工1333万人,占5.59%。可见农民工在各个行业的分布很不均匀,一些行业吸纳了较多的农民工,例如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行业往往并不要求有很高的技能和文化等因素,故而农民工可以比较容易地融入其中。而另一些行业吸纳农民工非常有限,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金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这意味着在这些行业可能对于学历、技能等因素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民工通常很难达到。
三、农民工的地域分布及跨省流动规模
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民工流动依然呈现出“候鸟”式模式,显著的特征是职业与身份相分离,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由于中国当前农民工流动的规模庞大,无论是流入到哪个区域,都有可能给当地带来很大的就业压力。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农民工的分布很不均匀。很显然,东部地区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动就业占全国农民工的比例为67%(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不少研究关注于外出农民工的空间分布,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表明,2005年以来,农民工外出就业70%以上是在东部地区(见表3)。然而,农民工不仅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还包括了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劳动保障部2005年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为62%,20%和1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这一结果包括了本地就业的农民工,是对全部农民工区域分布的估算。
分省估算受到统计数据的限制,只能采用2007年的数据来进行。根据我们的估算,2007年约有1.1亿农民工就业于东部地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55.3%,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分别约为5098万和4146万③,占农民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4.65%和20.05%。相比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对农民工地域分布的估算结果,我们注意到,近几年来,在中西部就业的农民工比例有所提高,这有可能是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结果,也可能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促成中西部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结果。农民工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工流向的变化,即部分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分流。
不同地区之间的行业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占一半以上,而中西部农民工尽管也以制造业的分布最多,但在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其他行业的分布也较多。在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批发与零售业分布的农民工数量基本相当。
分省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于河南(1595万)、广东(1428万)、江苏(1378万)、山东(1341万)和四川(1296万)等省。其中河南和四川是中国的人口大省,这两个省的农民工数量较多,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基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河北、辽宁、浙江和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也是农民工数量较多的地区。而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的农民工数量也相当可观,也与这些省份的人口基数密不可分。在西部相对落后的一些省份,如宁夏(111万)、青海(107万)和西藏(26万)等,由于非农产业发展滞后,人口基数也较小,故而农民工数量要少得多。
如前所述,农民工在地区之间分布的差异,与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是密切相关的。省际产业结构不同,会导致同一产业内农民工数量的分布呈现区域间的显著差异。以吸纳农民工数量最多的制造业为例,在这一行业里农民工主要分布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河南等省,而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等广大的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农民工数量则要少很多。通过对比图1和图2不难看出,制造业农民工数量的空间分布模式与农民工总数的空间分布模式有着很高的相似性。
图1 2007年农民工省际的分布
图2 2007年制造业农民工省际分布
近年来,外出就业农民工数据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跨省就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对2004年2亿农民工总数的估算值中,有60%,即1.2亿为在本乡之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而其中的约一半为跨省就业农民工,也就是说2004年跨省就业的农民工数量约为6000万。如果沿用这一结构来加以估算,那么2008年约有7140万跨省就业的农民工,显然,跨省就业的农民工近年来呈持续增加的趋势。
跨省农民工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区,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外省农民工聚集效应最为明显。此外,新疆和内蒙古也吸引了较多的跨省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这两个省地广人稀,且第二和第三产业在西部地区中相对较为发达有关。
农民工的跨省迁移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达且对农民工用工需求较为强烈的地区首先会吸引与之相近省份的农民工,其次才是在地理上离得稍远省份农民工。
以广东省为例,其外省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和四川等地,而来自离广东遥远的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地的农民工就少得多(见图3)。尽管从地理上看云南离广东相对较近,但受云贵高原特殊地貌的阻隔,两地的交通并不便利,这就增加了乡村劳动力从云南迁移到广东的困难,因此从云南前往广东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并不显著。
图3 广东省外来农民工地域分布
再以长三角为例,这里跨省农民工主要来自于安徽、河南、江西和四川等地。此外,山东、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等地的农民工也较多(见图4)。大体上看,整个长江流域都受到长三角地区的吸引。我们注意到,单纯从距离来看,从云南到长三角地区比到珠三角地区要远得多,但前往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明显多于珠三角地区,而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民较少前往长三角地区务工。需要指出的是,长三角地区内部的农民工跨省流动规模也较大,例如,上海外来农民工中有19.34%来自江苏,4.3%来自浙江。
图4 长三角地区外来农民工地域分布
四、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冲击分析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部门明显受挫,而且这种影响逐渐向其他部门蔓延。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锐减,因此出口部门的中小企业深受影响,陷于困境。2008年10月份以来,出口部门的大中型企业也同样受到影响。11月,中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及进出口总额均出现同比负增长,相比于10月之前还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长率,11月份的贸易形势可谓急转直下。由于出口部门实际上是与非出口部门密切关联的,无论从物流、人流还是资金流的角度都是如此,因此,当出口部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时,这种影响迟早也会传递到非出口部门。从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自10月份以来,金融危机对于非出口部门的影响开始显现。
各个部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后果最终会体现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态势之上。导致的后果便是中国经济增长态势趋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核算结果,2008年全年GDP比上年增长9.0%,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可见,GDP的增长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尤其是下半年增幅明显放缓。不仅如此,作为吸纳就业最多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仅比上年增长9.3%,同样对吸纳就业具有重要作用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也仅比上年增长9.5%,两者均为自2002年以来的最低值。实际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0月份就开始明显放缓,仅为8.2%,比上年同期回落9.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8.1个百分点,已经逼近上次经济低谷(1998和1999年)的最低水平。11月份形势继续恶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仅为5.4%,创下10年来的新低。
种种经济指标表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明显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从出口部门向其他部门逐步蔓延,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从图5给出的两个经济指标来看,自第三个季度开始,就已经呈现下滑趋势。在这种缓慢增长的经济态势下,就业势必受到严重的影响。相比之下,进出口对于非农就业的影响比经济增长对非农就业的影响要小得多。根据测算,非农就业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约为0.3,就业进出口的就业弹性约为0.03。然而,进出口部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远比整体经济显著得多,因此,进出口总值的变化同样也会给就业带来显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进出口总值自2008年11月以来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粗略估算,如果2009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增长率依然维持负数增长,那么将导致近220万个非农就业岗位的消失,近140万农民工可能失业。
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深的行业主要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如果把这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明显行业内农民工数量加起来,大约有1.37亿人。
图5 2008年宏观经济月度指标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第12期。
企业景气指数代表了企业对生产的信心,也是企业是否增加雇工的重要依据。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与2007年相比,从143.6下滑至107,下降了25.4%。由于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企业景气指数也仍将延续下滑趋势。如果企业用工需求和企业景气指数变化同步,则2009年上半年受到影响的农民工人数会高达3481万人,这意味着有多达3481万的农民工可能会在2009年上半年面临结构性失业的风险。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增长虽然与过去相比大大放缓,但2009年仍然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对大多数失去工作的农民工来说,就业机会仍然存在,但问题是新增就业机会可能不是农民工原来的就业岗位,农民工面临着工作岗位的转换,如果在地域和技能要求上无法实现人员和岗位间的匹配,“结构性失业”问题就会出现。
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还会导致新增就业岗位与往年相比大大减少,这意味着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失业人员。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减缓明显,例如,2008年11月工业增加值增长从9月份的11.4%迅速下降至5.4%,如果这种缓慢的增长态势持续到2009年下半年,则新增就业岗位与往年相比将大幅度减少,我们对此也进行了测算。
中国最近5年来非农业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为0.30左右,假定2009年上半年非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为6%,且维持最近几年的就业弹性,那么上半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400万左右,这与过去几年半年平均800万~900万左右新增非农就业机会相比,将净减少400万~500万左右。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就业一般占新增非农就业的2/3左右,这样算来,如果农民工外出务工仍然保持过去的增加趋势和速度,则将会有300万左右的就业缺口,这部分失业可以称为是岗位缺失性失业。也就是说,因为经济增长减缓,2009年上半年可能会有300万左右的农民工无法找到工作,这些农民工将成为城镇失业人员的可能性很高。
由于农民工的省际分布不均匀,各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受冲击最为严重,特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由于大量的出口型企业陷于困境,相当一部分企业倒闭和破产,导致大批农民工相继失业。这些地区也因为吸纳了较多的农民工而出现更为严重的农民工失业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并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这些地区在2009年对农民工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减少。然而,东部地区吸纳的农民工数量占农民工总数的55.3%以上,势必会给这些地区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④。相比之下,西北、东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由于农民工数量相对较少,且位居内陆,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弱,因而所受的冲击也相对缓和一些。
五、思考和建议
对不同类型的失业农民工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措施。2009年失业农民工包括了结构性失业和岗位缺失性失业。当前农民工结构性失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人员和岗位在地域间的不匹配,二是就业岗位和人员技能之间的不匹配。
造成第一种类型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主要在沿海地区,企业停产和关闭致使大量就业岗位丧失,但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这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然而今年新增就业机会并不一定还像往年一样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如何让新增就业机会和寻求就业的农民工之间实现匹配,是2009年上半年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政府需要及时准确地提供和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让外出务工人员尽快找到工作,尤其是春节过后的一段时间最为关键,可以考虑在这段时间有针对性地发布劳动力输入和输出地的供求信息;同时,政府还要为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民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做好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工作。
造成第二种类型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在于,与失掉的就业机会相比,2009年新增就业机会的岗位要求和技能要求会有很大不同,农民工面临岗位转换的问题,如果缺乏新就业机会所要求的岗位技能,即使工作机会存在,失业同样会发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供及时的培训,尽快让农民工掌握新的技能。企业普遍不愿意对农民工进行在岗和转岗技能培训。为此,国家可以考虑发放培训券,以及通过向市场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加以解决。此外,对有用工需求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促使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加以培训,以解决岗位要求与技能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同时也减轻企业用工成本。调查显示,第二代农民工更加重视技能培训问题(黄祖辉、刘雅萍,2008)。从长远来看,为了稳步促进产业升级和有序地推进城市化,对于农民工的培训应该长期化和系统化。
由于就业岗位与往年相比大幅度减少,农民工在2009年不仅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出现确实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也就是岗位缺失性失业。针对可能出现的这种情况,应该未雨绸缪,一个可以考虑的基本思路是尽量不让难以找到工作的农民工长时间在城镇滞留。为此,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工的合理流动,避免在某个地区过度聚集,并适当控制农民工外出的规模,同时加大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让部分农民工实现农村非农就业,例如,当前各地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不少项目都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参与,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抓紧各项建设与投资的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国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恢复过去的增长势头,则城镇地区仍然需要大量农民工,这就需要考虑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农民工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滞留在城镇又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政府需要从生活上给予基本保障,提供基本的培训,这方面的支出可以考虑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予以解决。一些研究表明,农民工失业之后,就只能靠自己的积蓄或者亲戚朋友的帮助而维持着,而且大多数只能维持不到半年的时间(肖云、徐艳,2005),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给他们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此外,近几年农民工供求形势的起起落落已经充分表明,城乡劳动力市场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应该着眼于城乡统筹兼顾,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对于劳动力输出地而言,尤其是对于劳务输出大省而言,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前来投资建厂是解决本地农民工就业的积极举措。通过产业转移来带动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的就业也是中国当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种方式。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民工用工成本较高,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破解当前困局的一种积极思维。此外,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与措施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是一种应对当前农民工失业问题的积极对策。受体能、技能和家庭等因素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尤其是老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并不是要留在城市(毕先萍、杨敏,2008),而是挣得一笔能够支撑自己自主创业的资金。当前的金融危机给农民工就业带来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有自主创业想法并有能力的农民工而言,无疑也是一个契机。如果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就会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的自主创业,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
注释:
① 金融危机对于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主要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而每年的就业规模及新增就业实际上从年初就已经基本确定。因此,假设2008年延续以往的就业增加量是合理的。
② 据建设部统计,建筑行业的农民工达3200万人(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我们的估算结果与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比较接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③ 三大区域农民工总数之和并不等于全国农民工总数(根据我们的估算,2007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29亿),这主要是由于用来估算的统计数据本身存在着分总不合(各省非农就业数据相加并不等于全国总数)的问题。
④ “根据对企业节后用工需求摸查,广东省就业部门预计,广东今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需求将比上季度下降接近5%”;“预计节后入粤农民工将达到970万左右,其中200万农民工没有明确就业目标”(《970万农民工节后入粤》,《信息时报》,2009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