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成因与治理——外汇储备和产能角度下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成因论文,产能论文,中国论文,外汇储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0(04)-0029-07
一、引言
2008年中期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世界各国施行扩张性宏观政策刺激经济,中国也不例外。自2009年9月至今,治理金融危机的扩张性宏观政策使得中国经济领先全球其他国家全面复苏,沿海企业纷纷复工,大批农民工回流沿海,房地产交易市场和股票市场交易异常活跃,以至于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股价、房价急速上涨。人们明显地感到当前经济正在由衰退向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化转变,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1]。从2009年11月份开始中国CPI由负转正,2009年12月CPI同比上涨1.9%,PPI同比上涨1.7%,且PPI首度转正;2010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1.5%,PPI同比上涨4.3%;2010年2月CPI同比上涨2.7%,PPI同比上涨5.4%;2010年3月份CPI同比上涨2.4%;PPI同比上涨5.9%;2010年4月CPI同比上涨2.8%,PPI同比涨6.8%①。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通货膨胀状态。然而,中国一方面通货膨胀态势基本形成,另一方面扩张性宏观政策并没有及时退出。当前货币供应量仍在增加,中国2010年3月份M1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9.94%,M2同比增长22.5%,“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仍在持续执行,等等,因此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防范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对中国当前的严重产能过剩和高额外汇储备对物价上涨压力作初步探讨,意在找出两者引发通货膨胀压力的内在机制,并就如何防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认识与治理误区
通货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或者说一段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2]。早在1997年的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理论界就对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作了多种解释并提出了一些治理措施,其中代表性观点和相应的治理措施如下:
(一)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可采用货币回笼治理。此观点认为,当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从而使金融市场上货币泛滥。金融市场上的货币泛滥先是从房地产市场上寻找出路,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当股市开始发展与繁荣时,大量的资金又流向了股市,从而吹大股市的泡沫,从而形成中国式通货膨胀[3-4]。这种解释非常勉强,过于简单,可能忽视一些更为根本的因素。因为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主要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多数情况下两者呈同步变化,中国的通货膨胀完全可能是由其他因素(经济结构失衡,经济过热等)造成的。因此货币回笼方式治理有时候并不奏效。
(二)通货膨胀是人民币升值太慢所致,可采用一次性升值到位治理。此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太慢,让国际热钱对人民币的升值有预期,从而导致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赌人民币升值,热钱不断增加导致了房地产价格飞涨;政府打击房市,热钱进入股市,使得股市飞涨;政府打击股市,热钱流向物资期货市场,开始炒高物价②。这种说法逻辑上似乎正确,但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中国通货膨胀的出现仅是由于人民币升值太快,为什么前期政府稳定汇率没有稳定物价,而是形成通货紧缩压力呢?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是需求拉动的,试图用一次性汇率升值到位的政策措施来遏制当前的通货膨胀难以奏效,因为本币升值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减少出口、增加进口,以达到出清过剩需。但是,当中国的现实状况是供给过剩、供给成本快速上涨,从而需要依靠国际市场来平衡过剩供给,采取本币升值刚好反向行事,不会降低通货膨胀,而是拉升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根源是成本推动的[5],可采用控制原材料价格治理。此观点认为,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是成本推动型,因为前期石油、黑色金属和采掘业的价格上涨必然会传递到相关的下游产业而推动CPI的上涨[6]。同时由于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是比较刚性,因此食品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由于成本推动而造成的③。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也存在一定的质疑。因为不是要素价格及其预期决定着产品价格及其预期,而是产品价格及其预期最终决定着要素价格及其预期。假如供应货币量不增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一定是下降的,从而总的物价水平不会上涨④。
(四)通货膨胀是外部输入的,可采用切断输入途径治理[7]。此观点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外部输入引起的,输入途径有两条,一条通过原材料进口,另一条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前者是因为,中国为了保证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保持人民币汇率与美元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幅度上,因此,当美元贬值引起商品价格上涨时,由于没有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对冲,以人民币计价的这些原材料价格也就同时上升了,这样就直接引起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后者是因为,近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出口部门的创汇,而更大部分是国外流入的投机热钱,由于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美联储滥发货币造成的,因而在美国国内拥有充分的流动性,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而中国便成了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因而他们总是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从而炒高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价格⑤。然而这种观点也不尽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认为,将中国的物价上涨归结为“输入型通胀”缺乏经验依据⑥,因国际原材料、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上涨是内生于中国国内需求的,更何况中国经济分析适合于国际经济的“大国模型”,而非“小国模型”,大国经济难以形成输入式通货膨胀。而采用切断原材料进口和国际资本流动治理通货膨胀,显然更是行不通的。
(五)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引发通货膨胀[8],可采用刺破资产泡沫治理。此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表现。资产价格是指房地产和股票价格,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引起资产所有者名义收入增加(财富效应),进而引起资产所有者消费需求增加⑦,从而引起通货膨胀。遗憾的是,这一观点缺乏解释能力。因为资产价格上涨产生“财富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替代效应”。在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强烈的状况下,公众能否进行当期消费,主要看这两种效应的对比。如果“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人们会把赚到的钱用于消费;如果“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人们会把赚到的钱用于再投资,期望可以“钱生钱”。很明显,因为我国储蓄率较高,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收入预期不稳定等因素,人们将会把将更多的资金配置在资产市场,而不是进行消费。从实际状况看,目前我国资产规模确实增长很快,但相对规模仍然不大,加上产能过剩的因素,资产上涨引发的财富效应还不会引起供应的全面紧张,产生通货膨胀。相反,资产市场的持续火爆,反而对耐用品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前的确存在资产泡沫问题,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直接刺破泡沫显然会给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带来巨大打击,挤压泡沫也许更有效果。
此外,人们普遍认为,通货膨胀压力是前期扩张性宏观政策带来的。政策性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的原因国际上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危机普遍实施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全球货币环境宽松特别是美元等主要货币维持超低利率;三是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际信贷总量快速增长。而中国为了治理全球金融危机,则实施了如下四大政策措施:一是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二是十大产业振兴方案;三是汽车、家电、建材下乡;四是银行信贷的六成做基础建设。显然这些政策措施是为了拉动内需。然而这些政策仅仅是治标不治本,它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使问题将来更难解决。四万亿刺激政策虽然暂时解决了内需问题,但会给将来带来更大的产能过剩,将来会引发更强的通货膨胀预期。用郎咸平教授的话来说是“利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是“头痛医脚”,只能导致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银行信贷扩张看似增强消费,其实基本上扩张到了国有大型企业,而国有企业获得的大规模信贷并没有真正做实业,而是流向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从而催长资产泡沫,进而引发通货膨胀。2009年银行放出了9.59万亿,到了2010年1月份高达12万亿。如此高的信贷扩张速度和规模,通货膨胀自然要来临。可是私人在这种阵势下不敢把钱存在银行,也不敢在严重产能过剩下投资实体经济,因此其有限的出路就是为逃避通货膨胀风险冲击资产市场(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市场泡沫扩大。
从上述代表性观点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理论界关于通货膨胀形成原理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个时期的通货膨胀,或是侧重于从某个或某些方面分析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和提出治理措施,这就决定了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通货膨胀的复杂性和每个时期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较为全面具体地分析其成因和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外汇储备过高、产能严重过剩与通货膨胀压力
当前中国面临着几个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一是巨额外汇储备;二是产能严重过剩;三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四是流动性严重过剩;五是资产价格泡沫扩大;六是前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了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等问题。正是这些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共同作用引发了当前的强烈通货膨胀压力。下面我们仅从外汇储备过高和产能严重过剩催长物价水平方面分析。
1.巨额外汇储备催长物价压力
理论上外汇储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实现的。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增加,进而引起基础货币的供给增加。而基础货币供给增加又会通过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在不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社会总供给不能相应增加,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来实现商品供求平衡。其逻辑过程为: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外汇占款↑→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
200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大额顺差。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被动地、经常性地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外汇,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从2000年初的1546.75亿美元急剧增加到2010年3年末的24471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增加虽然对综合国力和对外支付能力有正面效应。但中央银行大量购入外汇会形成大量的外汇占款,从而基础货币投放自动大幅增加,如1995年初中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为32.6%(2000年1月的46.36%)2010年3月上升到了90%。然而笔者认为基础货币的大幅增加必然会对物价水平上涨形成压力。
中国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用人民币购买外汇的手段有三个,一个是增加货币发行,另一个是动用商业银行存于央行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再一个就是发出“央票”即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短期债券。周其仁教授了解到,所有这些央行购汇的支付手段背后的资金无一例外都来自央行的负债。比如,2009年12月央行的总资产为22.7530万亿人民币,而央行的“自有资金”仅为219.75亿人民币。这就是说,每1000元央行的资产,有999元以上来自负债(1元自有资本对1000元负债)。然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除非最终由加税和控制开支来化解,否则,积累的主权债务要么违约,要么高通货膨胀(Noufiel Roubini,2010)⑧。从目前趋势看来违约不太可能,通货膨胀便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正好利用了通货膨胀本质——是从债权人和储蓄者到债务人和非储蓄者之间的资本迁移,其中最主要的是从私人部门向政府的迁移。
2.人民币升值助长高额外汇储备规模
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中国,然后等待着赚取大幅升值后的汇率价差。然而,国际热钱流入会进一步引发外汇储备高涨,从而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早在1994年的人民币对美元8.6187下就存在这强烈的升值预期,但那时中国经济系统比较封闭,投机资本流入困难、流出容易,对资产价格和物价影响不大。直到加入WTO(2001年12月)之后的第二年(2003年),中国的经济系统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投机资本流入流出障碍逐渐减少,从而国际热钱开始大量拥入⑨(见表1)。其时的外汇储备规模日益攀升⑩,2002—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分别为2864.07、4032.51、6099.32、8188.32、10663.44、15282.49、19460.3、23991.52亿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热钱流入量有所缓解,但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并没下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缓解,人民币升值问题再次成为问题的焦点,中国又面临着国际热钱涌入问题。国际热钱涌入导致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外汇占款增加,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形成了“国际热钱不撤,外汇储备高涨,通货膨胀难除”的困境。其经济逻辑如下:人民币升值加速→更多热钱进入→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来讲,汇率问题使得广义货币(本币和外汇)政策在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时通常并不是那么有效,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不管使用利率作为政策调整的杠杆,还是使用汇率作为政策调整的杠杆,都会因为存在外部效应而导致政策的有效性被外来的冲击所抵消,这在金融一体化、资本可以跨境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会变得更为突出。因为金融开放,当一个国家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的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伴随着国内利率的上升,从而导致国内利率与国际利率的息差扩大时,尽管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却会因为境外套利资金的流入而趋于增加,从而抵消了商业银行信贷紧缩的效应。
假如宏观管理当局不是选择利率政策,而是选择汇率政策来对国内不断增长的通胀趋势加以遏制,那么其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从外汇的利率平价来分析,本币升值必定会导致本币的利率上涨,以至在汇率与利率双双上涨的情况下,反而会诱致更多的境外资本流入套利,从而导致更多的基础货币供给。其经济逻辑是,利率↑→热钱进入↑→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通货膨胀↑。
3.高额外汇储备引发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我认为流动性过剩就是货币投放过多,经济系统资金过多。多余的资金在其逐利的本能下寻找投资机会,导致投资过热或经济过热,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引发的外汇储备高涨,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央行形成外汇储备,在外汇储备形成过程央行不得不持续向经济系统投放人民币,造成流动性过剩[9]。从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是严重的。长期以来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从理论上说,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10%,通货膨胀率为3%,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应该为13%。但实际上,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多年来远远高于此数。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1978年算起),中国的M2/GDP在160%以上,全球最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预期就比较严重了,通货膨胀预期也很高,但通货膨胀并不十分严重。危机爆发之后流动性过剩问题有所缓解,但随着治理危机的扩张性政策实施,危机得到治理的同时流动性过剩却变得更为严重。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严重通货膨胀,其原因可能是,一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偏好很高,消费水平偏低。原因之二是中国政府针对流动性过剩进行了合理的对冲。然而,前期维持低通胀率的两个原因都正面临着改变。一方面,目前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出口受阻。这必然会引起产品市场供过于求——也就是产能过剩。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扩大内需政策(如家电下乡等),这就势必带来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正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根源。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的对冲虽然短期内能控制流动性过剩泛滥,但金融体系要承受高昂的对冲成本,长期下去必将使对冲不可持续。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大量国际收支顺差,只要中国继续增加外汇储备积累,央行就不得不继续对冲过剩的流动性。长期以来的对冲积累,使得目前的对冲是越来越难以持续下去。这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4.产能过剩寻找国际市场并加大外汇储备规模
“产能过剩”简单地说就是“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或者“供过于求”。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下经常出现的现象。只有当供过于求的产能数量超过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所必要的限度、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格进行竞争、供过于求的正面影响超过负面影响时,超出限度的生产能力才有可能是“过剩”的生产能力。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是供不应求,产能过剩是供过于求。传统理论告诉我们,封闭经济中产能过剩一般引发通货紧缩。然而,开放经济中过剩产能在国内找不到市场时必然会寻找国际市场,带来大量外汇,当大量外汇结算到中央银行时,增加外汇储备规模,从而引发与传统理论认定的通缩不一致的通胀事实。具体推理如下:产能过剩→通过扩大出口消化过剩产能→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基础货币投放↑→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
通常情况下,供不应求和产能过剩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不能够并存。但是,2007年以来中国出现了并存现象:短期情况总体需求过热,局部存在产能过剩或产能过剩的危险;中期产能过剩矛盾将较为突出①,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认定中国当前存在产能过剩②。当前产能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农产品和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以及房地产供应不足,价格上涨。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缓解,目前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正要退去,局部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产业结构调整日益迫切。为此,中央银行必然要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从而人民币贷款利率上调势在必行。随着利率的提高,国外投机资本在强烈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下,以热钱形式大量进入中国,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大幅上涨,致使外汇占款大幅攀升,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增加,最终引发通货膨胀。这一经济逻辑我们可总结为如下形式: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紧缩性货币政策预期↑→利率↑→热钱进入↑→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通货膨胀↑。
四、防止严重通货膨胀的措施
从原理上讲,如果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应当是采取紧缩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由于当前中国失业问题仍然较为严重,所以很难说中国今天的实际产出已经全面超过了潜在的产出,因此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是结构性和成本推动型。中国31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很多瓶颈都可以通过内外结构来加以平衡。因此,中国仍然有理由在适当的政策调控下,维持一个无严重通货膨胀的较快增长速度。那么什么样的政策才是适当的呢?借鉴国际经验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采取以下组合措施稳定物价水平。
1.调整供给结构,扩大内部需求,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解决产能过剩引起的通货膨胀压力,可以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使其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有效需求,降低过剩产能,两方面共同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问题。要使供给结构在品种、数量及价位等方面都适应消费者的即期需求,并适当超前地适应消费者未来的需求,这样才能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的经济周期的形成。所以,我们认为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排除各种阻力,下决心调整供给结构。
调整供给结构应当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结构调整计划,坚决淘汰滞销的陈旧产品,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关闭效益低下的企业,重组业绩甚差的企业,并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来保证实施。
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引导企业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寻找商机,主动去开发和适应潜在需求。例如通过采用新技术和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收缩甚至放弃市场前景不好而且本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业务,通过市场细分及需求预测来寻找市场机会,发展高科技产品、专利产品和特色产品,培养并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或建立战略联盟,等等。
与此同时,还要针对中国食品消费比重较高,食品价格对消费价格总水平影响较大的实际,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国内农产品供给,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
2.稳定出口规模,加大进口力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中国在面对严重产能过剩下,出口是其必然选择。然而,面对外部需求急剧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必须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适当调整。一是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二是改善对进出口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三是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鼓励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四是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五是努力扩大进口,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增加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六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监管和服务;加强边境口岸建设。七是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在巨额外汇储备规模下,扩大对国外高技术产品进口规模,是消减过高的外汇储备必然选择。这样才能缓解流动性过剩,从而降低外汇占款规模,减少基础货币供应量,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3.灵活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政策的选择和操作很重要。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1)缩小财政赤字,避免赤字货币化
在财政政策方面,缩小财政赤字,避免赤字货币化,进而消减通货膨胀压力。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工程项目,尽全力减轻企业负担,引导企业真正做实业,而不是放弃实业投资资本市场。
(2)回笼基础货币,稳定有效需求
在货币政策方面,就是适当调高利率以稳定有效需求,适当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笼部分过剩的流动性,以及收缩贷款限制等措施。还要通过适当的政策操作切实管理好货币信贷总量,发挥货币政策在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中的作用。
(3)控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
采取切实而又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借以降低劳务与商务成本。为此,需要改革地方政府的财政结构,变地方政府以土地收益为主的财政结构为依靠税收征收与发行地方市政建设债为主的财政结构。
(4)降低金融杠杆比率
要针对中国资产市场相对不成熟以及居民对金融资产需求逐渐增加的特点,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杠杆率保持在一个合理审慎水平,防止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过快上涨而引发一般消费价格上涨的预期。
(5)控制能源价格过快上涨
加快结构调整的速度,降低对于高价能源的依赖。为此就需要放松对于能源价格的管制,与此同时对任何愿意采用新型低价能源和节能技术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
(6)继续推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
针对中国投资率较高、资源消耗比重大、上游价格易受国际初级产品变化冲击的特点,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
(7)引导民间资本流向生产领域
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业领域,可以降低过多的资金追逐商品,从而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投资分为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主要是企业和个人,投资主要是民间的投资,即企业和个人进行的投资,或者称为非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的变动方向,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变动方向,影响着物价走向,因此,扩大民间投资是十分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时,尽管能够对短期经济状况的调整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却有可能恶化宏观经济的均衡。因此对宏观政策的作用应有恰当的估计,并注意掌握适当的数量界限,更要注意灵活的调控,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迅速转化。例如在运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时,虽然短期内容易见效,但其效用会逐渐降低,如果不采用其他措施,单独缩小财政赤字,可能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要注意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总量平衡。又如在运用加息手段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容易导致过分储蓄,从而降低消费需求,使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一定要防止为了追求速效而过分增大政策力度,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收稿日期:2010-05-02
注释:
①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fx/。
②何志成《人民币升值趋势与恶性通货膨胀可能来临》,http://hezhicheng2005.blog.hexun.com/43804109_d.html。
③华民《中国式通货膨胀的性质及其治理的方法》,www.econ.fudan.edu.cn/userfiles/file/20090922055804890.pdf。
④谢作诗《成本不能推导通货膨胀》,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4日。
⑤曾若愚《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2009年12月21日,黄金网特约,www.cnfol.com。
⑥卢峰《大国经济与输入型通胀论》,国际经济评,2008年7-8。
⑦李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⑧Nonriel.Roubini《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9.4。
⑨林松立《我国历年热钱规模的测算及10年预测》,国信证券报告,2010年4月2日。
⑩张明《中国热钱规模达1.75万亿美元威胁金融安全》,每日经济新闻,2008年6月25日。
(11)王岳平《产业研究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产业发展研究所,2007第5期,总第128期,网址:www.iite.org.cn。
(12)温总理在2009年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产能过剩”。在2010年4月6日说“电力、煤炭、焦炭、铁合金、电磁、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等全部产能过剩”。
标签:外汇储备论文; 外汇论文; 流动性过剩论文; 产能过剩论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基础货币论文; 加息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人民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