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建筑的意象研究论文_杨庆南

客家民居建筑的意象研究论文_杨庆南

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 广东 梅州 514000

摘 要:规天矩地、方圆并陈的客家民居所表达出的意象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客家民居建筑的意象展开了研究,对客家民居建筑的意象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系统分析了客家民居建筑在各方面所传达出的意象,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民居建筑;意象;研究

客家文化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民居建筑所表达出的意象也有其具备客家文化。因此,这吸引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客家民居建筑所表现的意象,成为了这些研究者们所要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客家民居建筑的意象进行了研究,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释义与引入

1.1 客家与客家传统民居

客家传统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标识。客家传统民居大体分为集祠、家、堡于一体的围屋和居祀一体型的天井式院落,与前一种相比这类民居数量较少。

1.2 意象

意象是美学用语,始见于《周易》。《周易》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上》)的观点,并通过卦象表达“意”,也即以具有哲学内涵和艺术形式美感的符号表达思想观念。《周易》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象”,可以指卦象,或指天地万物的形象或客体。而“像”,则是指“象”与思想观念作用于人的感官时的同构关系和二者之间的互释象征功能。“卦象”与思想观念之间的互释象征性是古人“观象”、“观法”而“始作八卦”的前提。“形乃谓之器”(《系辞上》)。依此,建筑属“器”类。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即为观象制器,制器尚象的例子。

客家传统民居的“意”是指:客家先民规划设计时基于伦理、习俗、文化传统、现实环境等因素形成的关于建筑的思想理念、象征意义、理想寄托、艺术境界;“象”即最终的建筑实体。作为“象”的客家民居——体现客家文化独特性的文化符号和投射在客家民居中的并与民居形成互释象征的“意”,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种独特形式。

2 伦理象征:意与象的二元互释

2.1 宗庙为先与敬祖祀宗

《礼记·曲礼》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这里的宗庙是指礼制建筑,包括用于祭祀列祖先贤、天地日月、山川社稷等的各种纪念性建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客家传统建筑将体现敬祖怀德、精神传承和教化功能的礼制建筑置于营建的首位,而将实用功能为主的建筑放在从属地位,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对建筑的精神承载功能的重视。客家传统礼制建筑中最重要的当属祠堂,祠堂营建中宗庙为先之“象”与敬祖穆宗之“意”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 空间层级布局与内外有别

为社会行为和生理行为构建适宜的活动空间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观念性产物。空间的划分实际上是以行为或活动的需要为依据,因此,空间具有功能性,一定的行为习俗需要在相应的建筑空间中进行才被认为符合伦理准则,从而,一定的空间亦对应一定的行为或功能需要。《礼记·内则》曰:“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内则”即家庭内的礼节原则。住宅营建的原则是基于人的男女、长幼、内外的社会性划分为不同层级的人伦交往行为构建适宜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黄帝宅经·序》云:“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客家围屋与居祀一体天井式院落所构建的空间秩序,与儒家礼制所宣扬的父尊子卑、内外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等伦理秩序形成了同构与呼应。

从整体空间布局来看,围屋的组成主要包括祠堂,中心大院或天井、厨房厩库、起居卧室。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分别是祭祀、群体公共生活、饮食杂务、家庭私密生活。从整个建筑来看,这种布局将起居与祭祀空间严格区分开,但起居空间以祭祀空间为轴心呈对称或辐射状分布,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与两种空间对应的祭祀行为与日常生活行为也有严格区别。虽然祠堂被生活空间包围并处于生活空间的中心,但祖祠的神圣地位让整个家族或族群成员通过空间区分形成了严格的行为习惯,将生活行为特别是男女行为带入祭祀空间或将祭祀行为移入生活区域被认为是对先祖的亵渎。中心大院或天井是联接起居卧室和中心祠堂的中间地带,为各户提供公共娱乐与沟通空间。在客家地区,由于生活空间人多地狭,厨房厩库一般多家合用一间,这里通常成为继中心大院或天井之后的第二个公共空间,但其开放性不如前者。因此,客家民居区域空间中的语言与行为从公开到私密、从群体到个体的层次布局可以依次展列为:祠堂、中心大院或天井、厨房厩库、起居卧室;其对应的群体依次为:全族、部分成员、数家组合、单个家庭。

2.3 聚族群居与贵和尚中

《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传统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和合产生,最根本的“和”乃是人与天地万物诸类客体运迈的和合。典型的客家民居即是客家先民根据对天地万物运迈规律和本质的把握来参悟阴阳和合之意,通过客家民居的布局、建筑材料、装饰等物态形象的建立来体现人与天地、他人、自身之间“中和”关系的象征与追求。

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式缘起于御外自卫的基本需要,御外必先内部和谐。客家传统建筑强调祠堂的中轴布局地位并通过一系列祭祀活动来强化同宗共源意识的主要目的是敬祖和御外。客家民居建筑材料绝大部分为土木,这是客家民居亲近人性,接近自然的重要表现。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建筑贯穿着一个精神,即“人不能离开自然”。这种因长期亲近土木而形成的对山川日月、大地草木的崇拜意识,逐渐演变成对自然品格的伦理感悟:厚德中正、朴素和谐。门楼、门当、门匾、窗槅的装饰图案和楹联的内容以科举功名、祈福纳吉、天人合一、琴棋书画等儒家理学和道家哲学为主。儒家理学和道家哲学在礼节上注重区分、界限,强调对伦理的理性认知;而装饰艺术追求的伦理目标是谐调、中和。客家建筑的饰物以其明确、朴素、浪漫的象征性内容在节制、激励人性中各种欲求和需要的同时,还注重以艺术美的形式调适与缓释因负面情绪的累积形成的紧张与对抗,以愉悦性情的装饰艺术使人在山野劳动和聚族群居中产生对这些耳濡目染的饰物中蕴含的象征性内容和思想的体会和参悟,这种负面情绪由于建筑装饰的艺术化形式而产生的愉悦感使人的精神和情绪渐趋于中和,正负两种情绪和精神的中和是人伦关系和谐有序的重要前提。中,和之本也。所以,客家先民致中和的主要途径体现在建筑上就是中轴布局、土木为料、注重装饰。

3 结语

综上所述,客家民居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征,其所体现出的意象正是客家文化的浓缩。因此,本文就客家民居建筑的意象作了详细的研究,相信上述文字会给相应的研究者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赵朝弘.侗族民居建筑的组成及构成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3).

[2]雷絮.客家民居建筑的形式美[J].客家文博.2015(01).

论文作者:杨庆南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客家民居建筑的意象研究论文_杨庆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