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问责制度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问责制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责,通常是指对承办某项工作及业务的单位或人员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工作疏漏、结果不理想等情况而追究相应责任。审计质量问责旨在强化审计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一、审计质量问责制度的概念及产生的必要性
审计质量问责制度是对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遵循规范的审计工作程序,使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日记等材料的证明力及可靠性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从而追究审计人员相应责任的制度。
审计质量问责制度之所以产生,是由审计工作质量的内在要求决定的。虽然审计署等部门发布了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相关的法规和制度,但长期以来,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对规定的审计程序的执行是有欠缺的,对审计程序执行的监督也相对薄弱。虽然有审计复核制度,但符合规定要求的审计复核意见不多。因此,为了保证审计结果正确无误,在审计实施中,审计质量问责成为一项必要的制度。
二、审计质量问责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审计质量问责与审计质量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高质量的审计结果依赖于高水平的审计质量,高水平的审计质量依赖于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由于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审计质量形成潜在风险。首先,在审计查证或取证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职业敏感和判断力缺失,对应作为审计疑点的问题没有列入问题底稿并引起重视,对列入审计问题的事项又可能因为审计取证不充分或者取证不恰当对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审计证据不充分、不完整、不恰当而导致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作出的结论也不正确。其次,由于审计经验不足导致对重要审计事项查证不实或者没有查深;由于查实、定性判断不准确导致审计结果质量有问题。将审计质量问责制度引入审计实施程序,对增强审计人员工作质量意识、有效发挥审计执业人员的职业审慎性和敏感性,认真履行审计职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审计质量问责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质量问责与审计风险是一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审计的重点是风险、管理和效益,揭露违法违纪行为,揭示管理漏洞,检查内控制度执行力,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质量往往由于审计技术方法等达不到控制整体风险的要求而造成风险。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
1、审计操作风险。在审计操作方面存在执行过程中违反操作程序、不自觉遵守操作准则、实际工作与操作规程要求发生偏差、不认真执行或者省略审计步骤、沟通方式欠妥等情况。这些情况一方面影响审计工作效果、效率;另一方面可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质疑,对审计结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2、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不规范风险。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过程的重要载体,其反映的内容是构成审计结论的直接来源,因此审计工作对底稿编制作出规范性要求是极其必要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具体审计工作底稿和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审计工作底稿反映的是审计工作过程轨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虽然大都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但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对形成风险和造成危害的剖析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的应用能力不足,会使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篇幅冗长、抓不住重点、反映不出主要问题。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具体审计工作底稿的归纳汇总,反映的是分项目审计流程、审计查证的主要问题、查证问题的定性依据、审计人员对查证问题作出的初步结论处理意见及建议等内容;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分项目审计具体工作流程的高度概括,反映出审计人员的综合归纳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要求问题描述清楚、定性依据准确、结论和建议基本适用。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审计人员受业务水平和综合归纳能力的限制,造成具体审计工作底稿和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粗放、条理不清、定性依据不准确、结论和建议不适用,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
3、审计复核风险。审计复核是审计实施过程中用来检验审计程序执行与否的重要工作步骤,在此环节,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对审计组成员的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和具体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检查其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查证问题是否查实查透、取证是否完整、定性是否准确、有无需要补充和完善的情况。审计复核是衡量审计结果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志,因为审计结论的形成完全要以经过审计复核的工作底稿为依据,如果复核工作不认真,造成该补充完善的工作不及时,就会对审计报告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报告出具的及时性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审计复核质量的问责会有效制约相关人员的复核责任,一旦产生风险则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审计报告信息披露不准确风险。审计报告信息披露是审计工作结果的综合反映,是针对审计发现问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或向社会公布,结果必然会引起被审计单位或社会的强烈反映,所以对信息质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披露是一把双刃剑,既揭露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检验审计单位的工作质量,由此增加了审计风险。在审计信息披露环节推行审计质量问责制度对强化审计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可靠性程度,提高审计人员谨慎从业的自觉性,规避审计风险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四、实现审计质量问责制度的途径
1、以审计准则等操作规则为标准,建立审计人员考核责任制。首先,应当从完善审计人员从业考核责任制入手,以审计准则、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为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考评制度,对审计流程各环节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其次,利用计算机程序,建立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审计调查、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草案和审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流程,并辅之以必要的惩戒措施。最后,对考核责任制的落实设有专人管理,把考核权限分别授予审计组长、审计主审和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把考核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推行审计质量问责制度,目的是为了控制审计质量风险的发生。控制审计质量首先是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建立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制定审计人员素质标准,科学使用审计人才资源。在人员结构配置方面,根据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选择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审计人员。在人员聘用上,要优先选择经过系统教育具有高等学历的审计专业人才。在人员使用上,引入奖罚机制,对于很快适应工作需要且取得明显成绩的审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于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应给予一定的处罚。
3、建立计算机审计应用法规制度库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将审计质量控制规范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加以控制,利用软件系统提供的操作权限、控制功能,在各审计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根据质量要求在计算机系统内建立审计程序控制模块,在实施审计中使各审计环节相互衔接,实现流程的控制;审计负责人按照系统设定的权限,在不影响具体审计人员操作的基础上,对其工作实行实时监控。计算机上机操作日志,记录了审计人员的作业痕迹,有利于审计责任的跟踪检查,使审计质量监督更加规范有效。
4、建立审计质量导向制度和奖惩制度。建立以审计项目质量为考核指标的导向制度,使审计人员逐步强化审计质量意识,通过成立审计质量检查组织机构,监督检查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追究责任。还要针对项目质量问题给审计结果造成风险影响的重要性程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考核小组要对项目整体质量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立卷归档的一个重要附件,切实起到对审计质量的控制作用。
标签:审计工作底稿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