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及规律-基于“雁行模式”理论论文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及规律
——基于“雁行模式”理论

郑直 |文

国际产业转移过程和产业演进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各国产业演进阶段的不同造成了各地区之间发展速度的不同和区位优势的不同,进而形成了国际分工重新布局的需要。产业转移的阶段划分是存在一般规律的,并且也是和产业演进过程相互对应的,东亚产业转移的进程尤其能说明这一推论。我国则可以通过加快产业演进的步伐和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方法来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追赶。

“雁行模式”(the Flying Geese Paradigm)最早由日本学者赤松要在20 世纪30 年代《我国羊毛工业品的贸易趋势》一文中提出。雁行模式理论的最初形态分为三个阶段,即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会经过进口、生产和出口三个阶段,按照这种划分我们可将这一产业进口、生产和出口的雁行发展模式确定下来(小岛清,2000)。山泽逸平(2002)则将雁行模式划分为国内模式和国际模式,国内模式描述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业演进的过程(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汽车及耐用消费品——电子及高科技产业);国际模式描述某一产业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传递现象。而东亚的雁阵能流动起来是因为雁阵序列中的各个国家生产函数的差异,产业转出国与承接国就依次建立起了投资关系,从而形成生产函数递减的产业传递雁阵(车维汉,2006)。尽管雁行模式对日本的技术赶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不具有可复制性。雁行模式提升国家技术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郑长江等,2017)。“雁行模式”理论以及世界各国产业转移的实践暗示了产业转移以及产业演进的一种内在规律,这给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可以依赖的路径。

的主特征值,那么当时, μ1>0;当时, μ1<0。根据引理2可知,若则没有大于或等于1的特征值;若则存在大于1的特征值,因此由引理3可知,若则indexW(F,(θa,0))=0;若则indexW(F,(θa,0))=indexSy(F,(θa,0))=(-1)σ,其中σ是算子F′(θa,0)在空间Sy上大于1的特征值的代数重数之和。下证σ=0。

一、美国产业转移历程的分析

(一)战后的产业结构变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的美国引领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产业格局也在全世界发生了的深刻变化,各种新型的产业纷纷在美国率先出现。第三产业在战后的美国有了较大发展,这些行业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也有较高的利润水平,因而战后的美国逐渐放弃了制造业的发展转而投向第三产业和科技革命引领下的新型产业,表1-1为美国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三次产业的变动对比。(见表一)

知识链组织若能有效地开发利用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知识资源,那么就可以获得相对于其他知识链的知识优势。然而,知识链组织之间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依靠合同协议和相互信任维持合作,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目标分歧、文化差异、利益不均等的干扰而产生冲突,因此需要运用正式的契约机制、非正式的自实施机制、第三方冲突管理机制、关系强度调节机制等多种手段,扫除知识链开发利用知识资源的组织障碍,促进知识链知识优势的形成。

(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

在经历过20 世纪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和经济滞涨之后,美国国内的制造业发展被边缘化。此时的许多制造业产业已经处于边际产业的阶段,其生产成本远高于日本以及NIES 地区。这个阶段美国大规模的增加投入使得高科技产业有了充足的发展资金,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入强度是衡量一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战后到2008 年金融危机之前的R&D投入强度变化。从R&D 投入变化的第三阶段(1978-1985)拐点可见,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已经做好了高速发展的准备。(段联合、杨帆,2008)

二、东亚产业转移与雁行模式的实践

表1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布1950-1983(%)

(一)战后日本产业转移的分析

日本在1985 年签订《广场协议》以后日元大幅升值,尽管日元的大幅升值给日本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但对于已经有稳固资本实力的日本企业来说,这无疑给了他们大规模对外投资的好机会,而韩国、台湾等亚洲四小龙地区也紧随其后加入产业转移的阵列中。总的来说,20 世纪80 年代东亚的国际产业转移也基本符合雁行模式的另一个引申型(小岛清,2000)。东亚国际产业转移的阶段与上文所说的雁行模式国内引申型是非常相似的,雁行模式国内引申型和国际引申型分别反映了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演进横向与纵向的关系。

(二)20 世纪80 年代东亚各国的产业转移

战后日本承接美国轻纺工业成为20 世纪后半叶东亚产业转移的开端。随着轻纺工业在日本的深入发展,轻纺工业在日本也逐渐进入了边际产业阶段,到20 世纪60年代至70 年代初日本开始向国内引进重化工业。20 世纪70 年代石油危机和美国经济滞涨再一次给日本的重化工业带来新的挑战,这又使日本开始转向机械工业、汽车、摩托车和耐用消费品的相关产业。日本从战后到20 世纪80 年代承接的产业构成了雁行模式的一个国内引申型(小岛清,2000)。日本产业升级的各阶段也基本和传统工业强国的历程吻合,只是速度比欧美传统工业化强国要快很多。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表达。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包括免疫组化试剂盒、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即用型)、DBA显色试剂盒。

三、结论

(一)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演进

各国发展阶段的不同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的路径,只有当两国发展阶段的不同才会显示出不同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转移的基础。当每个国家或者地区相对独立地按照自己的规律和速度进行产业演进的时候,文化、地理、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产业演进阶段的相互交错,这种时间上的纵向的交错恰恰在区位的横向上形成了空间的差异进而引发产业转移。所以各国自身产业演进过程的不同是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也是产业转移过程和产业演进过程相似的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与技术垄断

技术是控制产品周期的关键因素,技术投入比重也是控制一个产业走向该地区边际产业的重要因素。当一个产品完成其周期时,这个产业也进入边际产业阶段,能否完成技术创新决定了这个地区是否能进入下一个产品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后发国家逐渐追赶先进国家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发国家依然能利用前期积累的资本和技术进行技术创新,但这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经济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的变化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会造成地区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这就提供了产业布局可优化的空间。一个地区的产业演进水平通常和这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紧密相连,当产业演进过程与城镇化相互影响的时候,诸如人力成本优势、基础设施水平和配套能力等等因素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当两个地区开始出现重合产业的时候比较优势的差异便会促成这个产业的转移。

作者简介: 郑直,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标签:;  ;  ;  ;  

国际产业转移的历程及规律-基于“雁行模式”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