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理论形式--纪念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理论形式--纪念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理论形态——缅怀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社会主义论文,邓小平同志论文,形态论文,发展史上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2月19日,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不幸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举国同悲。在这哀痛的日子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切缅怀和追忆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所创立的这一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而且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十多年来我们国家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饮水思源,我们对这位世纪伟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满怀感激之情。

在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前,社会主义学说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但它毕竟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和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发展时期产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被称之为空想社会主义。到了十九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科学理论中成功地预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见了人类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至于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和社会主义怎样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根据各国实际提出详尽而具体的蓝图。所以说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基本原理,却把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的任务留给了后来的实践。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课题,成为后来研究探索的重点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从十九世纪发展到当代,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其间经历了两次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而有益的探索。第一次探索是在列宁领导下进行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经过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系列的教训之后,列宁根据本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实际,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十九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看法和做法,第一次提出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开拓和实践。第二次探索是由毛泽东领导进行的。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和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敏锐地认识到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并以此为鉴,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在回顾社会主义建设,认真分析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为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和宝贵经验。但是毛泽东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直到他晚年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功的道路。

列宁、毛泽东在他们一生中,对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未能完全成功,这一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肩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在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连续不断的探索,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经过构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到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充分表现了邓小平同志敢于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长期没能解决的历史性、根本性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的理论形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说到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走自己的路,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走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反复告诫我们“在革命成功之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②]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④]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的一系列论述,明确地向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

第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正确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正确理解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认识这个阶段的长期性和我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大,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的实际,才能克服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克服急于求成情绪,才能正确认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三,落后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除贫困,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为此,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促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从而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要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同志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时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在原则上为具体地、科学地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继承毛泽东的这个思想,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就是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⑦]因此他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⑧]这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存在形态。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次质的飞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改革形式;政治体制改革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明确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服务于物质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手段,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所以邓小平同志强调在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还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第五,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国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⑨]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从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独立自立,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通有无的原则,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实行经济技术合作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新局面。

第六,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党和人民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分析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可以看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强国富民之路,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党的领导是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指针。“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⑩]

第七,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五中全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意见确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必须采取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第二步,从1990年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全面分析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与制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八,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这一点已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多次证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是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为改革和发展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无穷创造力;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吸收了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宝贵经验,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所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是邓小平同志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许多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崭新的内容。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的全新内容。所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最新理论形态。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第292页,第3页,第95页,第264—265页,第373页,第370页,第113页,第117页

⑩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3页。

标签:;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最新理论形式--纪念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