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尺度的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及预测分析论文

基于多尺度的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及预测分析

买 哲1,2,梁留科1,2,索志辉1,2,张佳莹1,2,王 坤1

(1.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洛阳师范学院 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洛阳471022)

摘要: 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区位商、相对发展率等方法,基于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三种尺度分析了2000—2017年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经济差异,并运用GM(1,1)预测模型对中部六省未来的经济差异趋势做出预测。结果显示:①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入境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态势。②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整体较高,省会城市呈现独霸性发展特征,晋湘两省省内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构。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及发展速度整体较低,在皖赣两省交界存在集聚现象。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整体上大于旅游创汇收入的增长速度。③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在未来呈现递减趋势,而入境旅游的发展差异呈现不断递增趋势。

关键词: 旅游经济;多尺度;GM(1,1)预测;中部六省

1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成为许多区域的支柱型产业,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已成为显著问题,并随之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探索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可为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根据。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早期主要关注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涉及旅游市场差异[1,2]、旅游竞争力[3,4]、旅游资源[5]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更加注重旅游与区域的协调关系,涵盖旅游同环境[6]和区域合作[7]等方面。研究范围较广泛、实践性较强,擅长针对具体案例,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经济差异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国内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学术研究工作具有参考意义。国内学者对旅游经济差异的关注相对较晚[8],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其研究理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研究对象上,单独选取国内旅游[9,]、入境旅游[10,11]或旅游总收入[12]的甚多,以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两项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研究方法上,运用泰尔指数[11,13]、基尼系数[14,15]、空间自相关[16]、ESDA[17]等方法对旅游经济进行分析,但缺乏对旅游经济未来差异[18]趋势的探讨;研究尺度上,绝大多数采用国家尺度[8,10]、区域尺度[15,18,20]、省域尺度[12,19]这单一尺度,对地缘相似的区域进行多尺度研究相对有限。基于此,本研究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作为基础研究对象,基于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三个尺度分析旅游经济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包括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等6个省份,是我国的人口大区和经济腹地,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汇聚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中部六省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中部崛起的计划和中部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实施为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绘制了蓝图。2017年,6省共同签署《中部六省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强化旅游战略合作,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年旅游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6942.13亿元,旅游创汇收入达到778573.77万美元。

本研究采用2000—2018年我国中部六省87个地区(市、州)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创汇收入等作为分析计算的基础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部六省2000—2017年《统计年鉴》和2000—2017年各市、州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极少部分数据经过计算所得。

3研究方法

3.1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CV)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值越大,表示相对离散程度越大,计算公式为:

(1)

2016年企业研发投入的参数β2=7.41,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发费用每增加1万元,主营业务利润增加7.41万元。P值为0.058,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表明2016年的企业研发投入对于2017年的主营业务利润有显著影响。

3.2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是反映地区相对差异指标,其值越小,表示区域发展越平衡;其值越大,表示区域发展越不平衡,计算公式为:

(2)

式中,G为基尼系数;n为研究区域数量;yi为i地区国内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所占比重(按升序排列,y1<y2<…<yn)

3.3 区位商

Y =XB

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对鸡蛋、牛奶、猪肉、鸡肉、牛肉等食品的摄入是最为常见的,而这些都属于动物性食品。因此,加强动物检验检疫工作,减少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国家的稳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我国物流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尚在起步阶段,物流金融业务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面对庞大社会物流总值,物流金融集成化还未完成开拓市场的任务。供应链物流金融业务本身也受到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影响,因而其金融集成化协同服务模式也需要逐渐不断变化。

综合对比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可知:①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发展速度整体上大于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国内旅游的规模、交通便利度等大于入境旅游。②六省的省会城市和皖赣两省交界之处的城市旅游发展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③湖北省的东西部差异较明显,东部地区只有省会武汉市发展速度快,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存在极化现象。④安徽省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最为相似,而山西省与湖南省的速度差异对比最为明显,国内旅游发展的速度要大于入境旅游发展的速度。

(3)

式中,Qi为i省份旅游经济的区位商;Si为i省份旅游收入占中部六省的比重;Pi为中部六省旅游收入占全国的比重。Qi越大,说明省份i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说明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的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快,在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现代水利建筑智能防火方面发展的要求,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在设计阶段各项设计内容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3.4 Nich指数

Nich指数(相对发展率)能较好地测度各研究单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其所在区域不同时间点的发展速度,计算公式为:

在我国农机监理业务办理过程中,要以服务机手为主要目标,并站在农机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为机手服务的态度及热情,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认真听取农机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并将其真正落实到服务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机监理服务的效果。

(4)

建模:依据式(6)离散后得矩阵:

式中,Xi为第i个研究区域的旅游收入;为研究区域旅游收入的平均值;n为研究区域总数量。

2.5 GM(1,1)模型

灰色系统GM(1,1)模型可解决样本和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关联分析生成具有强规律性的序列与对应的微分方程来探寻系统变化的规律,具有预测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22],其预测精度受系统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异程度所影响。

4中部六省多尺度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4.1 中部六省整体旅游经济差异

整体来看,国内旅游收入变异系数的值在0.09—0.42之间,基尼系数的值在0.048—0.23之间,其值变化幅度较大,总体趋势呈下降态势,表明国内旅游相对差异在不断减小;旅游创汇收入的变异系数的值在0.26—0.69之间,基尼系数值在0.15—0.37之间,其值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变化趋势大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见图1。在省际层面,国内旅游总收入的离散程度与区域相对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旅游创汇收入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03—2009年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都不断下降,2009年下降至最小值,之后不断增加发展至2017年达到最大值,说明中部6省入境旅游2000—2003年相对差异略微增大,2003—2009年相对差异不断减小,2009年之后相对差异开始增大。对比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2007年以前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大于国内旅游的相对差异;2007—2010年国内旅游的相对差异要大于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2010年以后,入境旅游相对差异不断增大,国内旅游相对差异不断减小,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逐渐大于国内旅游的相对差异,而且相差较大。

图 1中部六省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变化

3.2 中部六省省域尺度差异分析

2000—2017年中部六省的区位商变化见图2、图3。6个省份的国内旅游总收入区位商差异越来越小,即6个省份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越来越接近,与中部六省整体旅游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一致。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的区位商整体上不断减小,其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河南省下降最为明显,区位商的值由2000年的1.3080下降至2017年的0.194;其次是湖北省,2006年之后湖北省区位商降至平均值附近,随时间小幅波动;湖南省的区位商自2003年后低于平均值;山西省、安徽省和江西省的区位商均小于平均值,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落后于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

第一,要建立完善的信贷机制,推动市场监督机制,进而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应对机制。具体来讲,政府要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如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可能存在的风险,政府要在政策上和资源上给予支持,帮助金融机构化解可能存在的问题[4]。

图 2中部六省国内旅游总收入的区位商变化

图 3中部六省旅游创汇收入的区位商变化

2003—2012年,中部六省的旅游创汇收入区位商平均值不断减小,至2012年达到最小值,2012年之后,区位商回升。这表明中部六省的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2012年之后尤其是2014年之后,中部六省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升。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安徽省,安徽省2006年之前旅游创汇收入区位商低于中部六省的平均值,2006—2010年略微高于平均值,2010年以后持续保持高位,尤其是2014年之后安徽省创汇旅游收入区位商位居6省之首。湖南省区位商差异最大,2010年之前湖南省创汇收入的区位商高于其他5省,之后不断减小,2012年之后小于平均值,逐渐落后于安徽省与湖北省。湖北省的区位商在6个省份中排名第二,所有年份均大于平均值,趋势与中部六省整体相似,其入境旅游发展较稳定,无大起大落。河南省的创汇收入区位商稍稍偏小于平均值,与平均值的变化态势相似。江西省与山西省在6个省份中区位商均低于平均值,表明江西省、山西省的入境旅游要落后于其他省份。

图 4中部六省 2000年、 2017年国内旅游总收入的区域差异

4.3 中部六省市域旅游差异分析

市域旅游经济差异分析:基于2000年、2017年的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创汇收入,利用ArcGIS进行空间可视化(图4)。对比2000年和2017年国内旅游经济的变化,总结出以下特点:一是省会城市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且较稳定。省会城市既是旅游中心城市,也是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2000年与2017年6个省会发展水平较稳定,均属于旅游发展水平高或较高类型,呈现独霸性的发展特征。二是山西、湖南两省省内变化明显,河南、湖北、安徽3省省内无明显变化。2000年,6个省份的省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均包含有4种发展水平类型,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一般为省会城市和部分旅游城市,比如湖南省的张家界市,河南省的洛阳市。2017年,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整体上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山西省和湖南省变化最为明显。近几年山西省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旅游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发展模式由以前的煤炭资源型转型到文化旅游推动型。相对来说,河南省、湖北省和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无明显变化,3省交界处旅游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分布呈现出圈层结构,中部相对区域外围发展水平较低。

中国老龄化的进程在30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推进。30多年的时间,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走过了欧洲300年的历程,但应对老龄化到来的物质、制度等方面尚未做好准备。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老年补助、养老服务和硬件设施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对比2000年和2017年的旅游创汇收入变化(图5),总结出以下特征:①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整体较低,属于旅游发展水平低或较低类型的城市占80%以上,虽然2017年比2000年属于发展水平高或较高的城市数量有所提升,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仍占多数,分布情况以京九线为分界线,京九线以西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京九线以东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2000年与2017年省会城市发展水平较高。③皖赣两省交界处发展变化最明显,其他省份无明显变化,安徽省和江西省旅游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图 5中部六省 2000年、 2017年旅游创汇收入的区域差异

图 6中部六省旅游经济相对发展率

市域旅游发展速度差异:旅游经济差异的扩大实质上是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不同而导致区域差异的演变[23]。因此,对中部六省各个城市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的测算能更好的研究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及演变。以2000年和2017年为研究时间点,分别计算2000—2017年中部六省的87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的相对发展率,见图6。主要分为4种速度类型:Nich指数大于1.5属于发展速度快类型;Nich指数小于1.5大于1属于发展速度较快类型;Nich指数小于1大于0.5属于发展速度较慢类型;Nich指数小于0.5属于发展速度慢类型。从国内旅游收入来看,发展速度慢、发展速度较慢、发展速度较快、发展速度快四种类型的城市分别有30个、27个、16个、14个。

6个省份的省会都属于发展速度快类型,呈现出独霸性的发展特征[24]。发展速度慢类型的城市相对较多,约占30%,大都分布在河南、湖北、安徽3省的交界处,其中湖北与河南该类型城市数量居多,超过其省份城市的半数,安徽省次之,但湖北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武汉市旅游“一城独大”;河南省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是西北部地区,郑汴洛是河南省的主打线路,“焦作模式”也是对焦作旅游发展的肯定,东南部地区是农业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旅游产品单一;安徽省旅游资源分布北少东多,北部区域的旅游发展速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较慢类型在湖南省分布较多,大多分布在西南部;山西省发展速度较快类型较多,主要集中在南部;江西省北部处于长江流域,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潘阳湖位于此,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所占比例最大,此类型城市数量占江西省的54.55%,且大多分布在该省的北部。从旅游创汇收入来看,发展速度慢、发展速度较慢、发展速度较快、发展速度快四种类型的城市分别有52个、15个、7个、13个。发展速度慢类型的城市较多,占到中部六省城市数量的59.77%。发展速度快和较快类型大都集中在安徽省和江西省的交界处,中部六省的整体发展速度差异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

课堂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巩固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所以说练习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练习设计首先必须明确练习的目的,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练习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练习的针对性。精心选择、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如,学习“长方体”后,让学生想办法算出长方体玻璃鱼缸各边安装的角铁长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以及鱼缸内水的体积。通过一道题的练习,把学生从繁重机械的练习中解脱出来,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练习中发展。

5中部 6省旅游经济差异预测分析

5.1 建立GM(1,1)预测模型

式中,a、t为待定系数;a为发展系数,反映x(1)的发展态势;t为灰色作量;a的有效区间为(-2,1)。

(5)

新得数列x(1)为数列x(0)的1次累加生成数列。数列x(1)紧邻均值生成序列z(1)=(z(1)(2),…,z(1)(n)),其中z(1)(k)=0.5x(1)(k)+0.5x(1)(k-1),k=2,3,…,n。

求解参数:设x(1)满足一阶微分方程:

+ax (1)=b

(6)

GM(1,1)模型:x (0)(k )+az (1)(k )=b

(7)

累加与均化处理:假设其原始数列为x (0)=(x (0)(1),x (0)(2),…,x (0)(n )),令:

式中,y2i、y1i为区域i在时间点2和时间点1的旅游收入;y2、y1为所有研究区域在时间点2和时间点1的旅游总收入;n为区域数量;N越大表示该区域的发展速度较快。

区位商是利用热力学的原理来研究经济的地域分异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指标[18],计算公式为:

(8)

式中,Y式序列变量矩阵,X为一阶累加函数矩阵,B为估计量矩阵。

当前,农产品质量追溯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载体和信息查询4个方面。信息采集是实现追溯的基础,农产品质量追溯需要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个体(批次)信息、生产过程信息、投入品使用信息、生产者信息、产地信息等[6]。当农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时,上游生产经营主体采集到的信息还需要准确无误传递到下游生产经营主体,实现信息传递和交换的无缝对接。否则,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断了,也就无法实现追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有信息载体来承载所采集到的信息,以便于信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传递和交换,追溯功能的实现还需要公共信息平台,便于农产品质量信息汇集和查询。

上古时期“莫”多作无定代词,在《齐》中仅见2例,在《周》中仅见4例①,王力先生也提到:“东汉以后,‘莫’字当‘勿’字讲,渐渐多起来了。”[9]在这两部文献中表明“莫”作否定副词多了起来。

(9)

对式(8)按照最小二乘法计算:

(10)

式(6)的时间响应函数为:式(7)的时间响应函数为:得x (0)的模拟值为:

表 2精度检验等级参照

模型精度检验:建模后首先要对模型进行检验,判断GM(1,1)模型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可以对数列进行预测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残差检验、后验差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精度划分依据见表2。

5.2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预测

本研究选取2000—2017年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基础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可得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收入的发展系数-a都小于0.3,所以可利用GM(1,1)模型对旅游收入差异进行中长期预测,得出国内旅游收入差异预测模型为:

x (1)(t +1)=-4.2622e -0.063t +4.5347

(11)

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残差检验的相对误差为0.002,精度等级为一级;后验差检验的均方差比值为0.0023,精度等级为一级;小误差概率p=1,精度等级为一级,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国内旅游收入差异进行预测。

旅游创汇收入差异预测模型为:

x (1)(t +1)=17.4265e 0.0128t -17.7032

(12)

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残差检验的相对误差为0.0024,精度等级为一级;后验差检验的均方差比值为0.2292,精度等级为一级;小误差概率p=1,精度等级为一级,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对旅游创汇收入差异进行预测。

图 7中部六省 2000— 2030年的灰色预测值趋势

理想假设前提下,不考虑重大突发事件和国家矛盾,利用两个模型对2019—2030年的旅游收入差异进行预测,见图7。从图7可见,2019—2030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差异趋势呈现出不断递减的趋势,即表明中部六省份在未来国内旅游发展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呈不断递增趋势,即表明未来中部六省在入境旅游发展上的差异会不断增大。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相比入境旅游成熟,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中部六省的入境旅游发展参差不齐,入境旅游要求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世界知名度,知名度低的旅游城市无法很好地吸引外来游客,旅游极化发展严重,因此入境旅游的相对差异会越来越大。

6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结果表明:①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入境旅游相对差异是以2003年和2009年为分界线,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②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的的区位商差异越来越小,旅游创汇收入的区位商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态势,河南的旅游经济主要依赖于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相对较弱。湖北的旅游业起步较早,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较均衡,在六省中旅游实力相对较强。湖南的旅游经济入境旅游优于国内旅游。安徽在2010年之前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相对落后,之后得益于政策支撑入境旅游发展迅猛逐步超越其他省份。江西和山西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缺乏相对竞争优势,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均较落后。③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且较稳定,呈现出独霸性的特征。晋湘两省省内变化明显,国内旅游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而豫鄂皖三省省内发展水平无明显变化。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整体较低,2000年与2017年属于旅游发展水平低、较低类型的城市占多数。2017年空间分布情况大致是以京九线为分界线,京九线以西入境旅游发展水平较低,京九线以东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皖赣两省交界之处变化最为明显,其他省份无明显变化。④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未来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发展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入境旅游发展的差异与国内旅游相反,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未来中部六省在入境旅游发展上的差异会不断增大。

当出现水工环地质问题时,会严重影响到水工环地质勘察效果。在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环境条件一般比较复杂,在实际的勘察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必须合理应用相关技术,以确保勘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其能够将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客观地反映出来。针对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尤其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保证水工环地质勘察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此外,在勘察过程中获取的数据以及相关的评估依据等,应对其进行分类整合,为后续的勘察工作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使水工环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6.2 讨论

中部六省旅游经济的差异是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水平、政策因素等不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河南的旅游经济主要依赖于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旅游经济竞争力不足,出现滑坡现象,因此应充分利用华夏文明的起源地、“老家河南”、少林寺等具有河南特色的品牌打开国际市场,利用便捷的交通优势提高入境旅游发展水平。湖北的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业起步较早,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较均衡,但过分依赖于传统的旅游品牌,导致近年旅游发展水平落后于中部其他地区。湖南与湖北应充分发挥自然山水休闲游和民族风情特色游的旅游优势,进一步开拓国内与国际市场。安徽在2010年之后得益于相关政策入境旅游发展迅猛,不断超越其他省份,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与东部经济发达区域开展旅游合作,利用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本省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江西和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禀赋相似,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竞争优势,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相对落后,因此山西与江西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突出自身的特点,并融合沿线相关产业,创新宣传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拓客源市场。

促进中部六省的协调发展,必须要充分剖析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差异存在的原因,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改善,深入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部六省应结合国家的宏观战略(中部崛起、一带一路)和各省市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合的旅游发展政策;要注重地域特色,如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四省的自然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而山西和河南两省人文资源较其他省份更具优势,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要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实现跨省、跨市旅游优势互补,避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极分化;要促进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共同发展,形成并重格局,提升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参考文献:

[1]McKercher B.Segment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Tourism[J].Tourism,2008,29(6)∶1215-1225.

[2]Massidda C,Etzo I.The Determinants of Italian Domestic Tourism:A Panel Data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3)∶603-610.

[3]Ksenija V.Competitiveness of Frontier Regions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Management[J].Managing Global Transitions,2012,10(1)∶51-68

[4]Gooroochurn N,Sugiyarto G.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Economics,2005,11(1)∶25-43.

[5]Barros C P,Botti L,Peypoch N,et al .Performance of French Destinations∶Tourism Attraction Perspective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1)∶141-146.

[6]Njoroge J M.An Enhanced Framework for Regional Tourism Sustainabl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4,(12)∶23-30.

[7]Jorge M,Andraz,Nelia M,et al .Effects of Tourism on Regional Asymmetries:Empirical Evidence for Portugal[J].Tourism Management,2015,(50)∶257-267.

[8]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406-410.

[9]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81-85.

[10] 王钦安,张丽惠.我国入境旅游时序差异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4)∶130-134.

[11]吴冰,马耀峰,高楠.基于Theil指数的陕西入境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7)∶186-191.

[12]郝俊卿,曹明明.基于时空尺度下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J].旅游科学,2009,23(6)∶35-39.

[13]赵俊远,苏朝阳,黄宁.西北5省(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3)∶214-217.

[14]郭永锐,张捷,卢韶婧,等.中国入境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性[J].地理科学,2014,34(11)∶1299-1304.

[15]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2)∶163-169.

[16]向延平.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分析——基于武陵山区的经验数据[J].经济地理,2012,32(8)∶172-175.

[17]方叶林,黄震方,王坤,等.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8)∶149-154,35.

[18]王开泳,张鹏岩,丁旭生.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与R/S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3)∶295-301.

[19]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研究,2015,34(9)∶1795-1806.

[20]李丽.我国沿海省际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基于相对贴近度改进的TOPSIS法[J].商业经济研究,2017,(9)∶184-187.

[21]方琰,卞显红.长江三角洲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分析[J].旅游论坛,2014,7(2)∶50-56.

[22]马年圣,支晓娟,宋雨婷.基于PSR和GM(1,1)模型的西藏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11)∶81-86.

[23]沈惊宏,陆玉麒.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2,32(10)∶1220-1227.

[24]杨引弟,孙根年,聂琳琳.武汉在湖北城市旅游中的独霸性及效应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0)∶1277-1280.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Forecast of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by Multi -scale Analysis

MAI Zhe1,2,LIANG Liu-ke1,2,SUO Zhi-hui1,2,ZHANG Jia-ying1,2,WANG Kun1,2

(1.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Smarter Tourism of Central-China Economic Region in Henan Province,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the central 6 provinces as the research area,us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Gini coefficient,location quotient,relative development rate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omestic tourism of the 6 central provinces in 2000-2017 based on the overall,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scales of the central region.The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inbound tourism,and the use of GM(1,1) forecasting model predicted the future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the central 6 provin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of domestic tourism in the central 6 provinces were generally declining.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of inbound tourism were firstly increasing,then decreasing and then increasing.②The domestic tourism economic level and development speed of the central 6 provinces were generally high, and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showed a dominant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provinces of Shanxi and Hunan was obviously improved,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ed a circle structure.The economic level and development speed of inbound tourism in the central 6 provinces were generally low,and there was a gathering phenomenon at the junction of the Anhui and Jiangxi.The growth rate of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was greater than the growth rate of tourism revenue.③The difference in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6 province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future,and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 of inbound tourism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Key words :tourism economy;Multi-scale;GM(1,1) prediction;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doi: 10.3969/j.issn.1005-8141.2019.08.016

中图分类号: F509.3;F592.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141(2019)08-1100-08

收稿日期: 2019-02-28;修订日期: 2019-07-1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意智慧城市合作研究室项目(编号:2016YFE0104600);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6-YXXZ-17)。

第一作者简介: 买哲(1994-),女,河南省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经济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 梁留科(1962-),男,河南省宜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经济与智慧旅游研究。

标签:;  ;  ;  ;  ;  ;  ;  

基于多尺度的中部六省旅游经济差异及预测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