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授受合一”教学模式新探讨论文_李春欣

灌输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授受合一”教学模式新探讨论文_李春欣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要坚持灌输理念,因为先进的思想理论不会因人而自发产生,教师要通过灌输与启发进行思想教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要坚持贯彻接受理论。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统一于“授受合一”的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两者的主体性,进而形成交互协同,实现双方主体性融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接受;授受合一

作者简介:李春欣,女,(1991年06月-),山东省安丘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中心 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增强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必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必须坚持灌输与接受相统一的原则,在“授受合一”模式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灌输理念的必要性

1.灌输理念。

灌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列宁曾在革命时期提出,俄国的社会民主党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组织一个和自发工人运动有紧密联系的革命政党”[1],进而建立俄国共产党。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保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就必须坚持灌输性原则。

灌输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自身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人类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如何,思想理论灌输都是客观存在的。它遵循人的认知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理论传递的要求,具有教化民众、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语意下的“灌输”指的是思想、价值观念、知识的输送、传递和教授的过程,它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教育,与强制灌输有着本质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一个带有原则性、指导性的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

2.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灌输理念的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具有可塑性。尤其是青年大学生, 他们虽有一定的主见,但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如果适时对他们进行理论教授、思想传授,会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避免多元错综思想的干扰和入侵。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网络环境下更助推了多元思想文化的传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是执政党的政治战略需要,是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需要,是高校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需要。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灌输性原则,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接受理论的必要性

1.接受理论。

教育过程中的接受理论最初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的传播学,当时的研究是基于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早期的传播学者把听众看作是完全消极的、被动的,毫无防御能力的“靶子”。我国很多学者对接受理论已有诸多研究,但是有待完善和深入。总之,接受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和灌输论相结合,只有实现两者的良性统一,才能共同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受教者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以及接受信息程度,对施教者给出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选择、整合、和吸收,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受活动过程中同一个客体信息可以服从于多个主体,施教主体要明确受教主体的个体特点和接受需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接受论的合理性。

接受理论让我们从受教者视角去认识、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从强调“教师怎样教”转入到关注“学生如何学”的全新视野[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需要重视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接受程度,注意分析他们的个性差异和知识需求。只有明晰学生的主体需求,选择契合学生身心需要的教学内容,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自我提升、在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强化知识建构,与教师实现互动交流、情感共融,进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见行见效。

三、“授受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1.“授受合一”模式的基本内涵。

笔者认为,“授受合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个灌输和接受有机统一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其中施教者和受教者作为平等主体相互尊重,相互影响,积极互动,高效地完成思想意识传送和正确价值教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就是确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地位,通过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良性互动、情感交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2.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实现“授受合一”。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灌输和接受的统一。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是从党和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来考虑灌输的重要性,不大注意考虑接受者的需要。在内容安排上往往表现出说教、强制甚至是高调,缺乏亲和力和人性化。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对立起来,认为专业教育是为自己而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为国家而学,从而学习动力不足。

其实,灌输对于个体来说,不应仅仅体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还应体现学生个人的需要。因为这两种需要通常是一致的。学生有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需要,有向上向善、进步和提高修养境界的需要,有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和被尊重、重视的需要,这些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根据个体和社会的共同需要,选择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教育,使个性的思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使个体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第二,在灌输途径和方法上注重结合接受对象的特点。方法、途径是为原则服务的,如果方法途径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受挫,原则的坚持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施教者要注重研究接受者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选择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能保证内容的有效教授,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又能保障接受者对知识内容的自我掌握和自觉认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第三,灌输过程中体现接受者的主体性。人们通常认为,在灌输过程中,接受者是被动的一方,由教育者从外面把知识和观念灌输进去。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已经具有了一定科学知识,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过程中,他们并不是盲从地接受,而是按照已有的价值观念和认知习惯重新加以理解和选择,这种选择往往表现出接受主体相对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习惯,以及高度自觉的自我选择。对于乐于接受的价值信息,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于另一些信息,甚至采取抗拒的态度。这就要求在灌输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使灌输的内容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融合,灌输方式是接受主体所喜闻乐见的。

第四,从接受视角研究灌输的效果。灌输效果从接受角度来考察,就是接受程度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接受程度可以重点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知识层面,分为一般性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原理学说的掌握运用;二是价值观念层面,分为不认同、基本认同、相信和坚信;三是行为层面,分为抗拒、服从、自觉保持一致、创造性地捍卫等不同程度。影响灌输效果的因素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其中包括接受对象的个性、爱好、需要等个人属性,接受信息的主题、观点和价值取向,接受载体的传递方式和手段,接受环境的优劣等。研究这些因素与接受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灌输的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授受合一”教学模式,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它作为双重交互的动态系统,将灌输和接受理论统一性实质完美融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平等对话、交互协同、情感共融,实现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双主体融合,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3]。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2]郭孟伟,董文杰,刘琦.灌输与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基本理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7(03):118-121.

[3]李德芝,张万连,李丹.“授受合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角色定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06):56-59.

论文作者:李春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0

标签:;  ;  ;  ;  ;  ;  ;  ;  

灌输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授受合一”教学模式新探讨论文_李春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