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办学问题_农村论文

农村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办学问题_农村论文

农村教育关键是解决好乡村中小学办学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乡村论文,农村教育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使农村教育的话题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发展的滞后也突出反映在教育事业上。据2003年农业部对不同地区农村2万农户的调查,在户均2.49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0.33人,占劳动力的13.3%,高于全国城乡平均水平8%,中西部农村则更高;小学文化程度的0.97人,占38.9%;初中文化的1.00人,占40.2%;高中文化的0.19人,仅占7.6%。从技术素质看,户均劳动力具有专职技术职称的只有0.07人,占劳动力的2.8%,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只有0.12人,占4.8%。从从业情况看,户均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1.73人,占劳动力的51.4%,以农为主的0.45人,占18.1%。“文盲、半文盲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农户劳动力总数的半数以上”和“从事纯农业、以农业为主的人数占农户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状况说明,重视农村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效果并不乐观: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距甚大。把农村教育提到重要位置刻不容缓!

二、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关键是乡村中小学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农村教育是指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民及其子女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虽然农村教育包括了农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但是农村学校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就一个县域范围内而言,无论是学校数和师生数,乡村中小学校都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大头”。据湖南按城市、县镇、乡村三类的统计,全省3700多所初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总数的90.06%,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8.18%;320多万初中在校生,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7.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1.8%;初中18万多专任教师,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6.0%,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2.18%。小学也是如此。全省34500多所小学,在县镇和乡村的占95.2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71.83%,4600多个小学教学点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95.2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74.53%;660多万小学在校生,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8.30%,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5.36%;小学30多万教师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7.12%,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4.24%。即使是高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学校数占了全省的81.09%,而其中在乡村的高中也占了县镇、乡村的40.81%。但是,乡村中小学校这种“大头”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略。从县一级来看,县里关注的是城关,关注的是高中。一讲重视农村教育,就是注重建设在城关镇的学校,就是重点建设县一中。在不少县,一方面是县一中因资金相对较多,担心社会各单位向学校伸手摊派而搞新校区建设,在农村学校教育整体经费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公办高中优质资源,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乡村中小学还在分年改造危房,还在为生存奔波,这些学校连办学的基本条件还达不到,但是乡村中小学的问题却被“扩大优质资源”所掩盖了。

三、乡村中小学的办学,现阶段还不是扩大优质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问题

据我在湘南农村的调查,乡村中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老化。在一个经济还相对好一点的乡镇,11所村小48名教师,平均年龄为53.5岁,40-36岁的不到10%,35岁以下的没有;在一个市的全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英语和音体美的教师几乎没有;不少学校是一人一班、一人一校,教师无法进行知识更新。二是办学经费短缺。尽管县级政府想方设法保证了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但是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的津补贴则基本上靠收取的杂费和学校创收来解决。而收取的杂费又一般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留在学校使用。学校稍有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就要受到严格的查处,而财政投入不到位则没有任何追究。这一手硬、一手软,使办学成为“无米之炊”,办学的难度就更大。一个离县城不远的村小,现有的一幢房子还是1955年修建的。1996年附近两村拟集资新盖一幢3层9间教室的房子,修到一层后因没有经费而搁置,这一放就是10年,现在还是那样搁置着。近年在布局调整中,据说这是要撤消的学校,但村民又苦苦要求不要撤,学校上下都难,只能勉强应付现有70多个学生、6个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有一所离县城也只有20来公里的村小,因发张奖状都没钱,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不好开展,每期只能在期末评一次三好学生发张奖状,而且经费还要校长先自己掏钱先垫付。学校10名教师一年下来没有发任何津补贴,只是在教师节时,校长化缘给每个教师发了50个煤球。三是办学环境较差。乡村中小学本来所处的地理位置就相对较差,更重要的是有些政策规定也是扶强未扶弱。如教师定编,师生比县城的学校是1∶17,但乡村的却是1∶25,县城生源充裕,教师也更多;乡村生源少,教师就更少。尤其从办学来讲,既造成了城市和县城学校资源的相对不足,还拉走了乡村中小学的生源,增加了乡村中小学生存的困难,加大了乡村学校与县城学校的差距。乡村中小学这样的办学环境,学生留不住,教师也留不住,稍微有点名气就另谋高就了。组织上要提拔市内一学校副校长到城边一乡镇学校当校长,这位副校长宁愿当一般老师,也不愿意去。以上这些情况并不是湘南的个例,笔者在湖南各市州了解的情况大体相同。乡村中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造成学生厌学、教师没有积极性,反过来又增添办学的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乡村中小学的困难和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村教育的困难和问题。

四、我国现阶段仍处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时期

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起点较低,城市化发展又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并没有有效带动城市化发展,因此导致我国的二元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且长期存在。尽管这些年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从1989年的73.79%减少到2004年的58.24%,15年减少了15个百分点,但是,我国实现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别,当然也同样会存在城乡人口之间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按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要到农民在人口总数中占很小一部分时才会消失。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决定了农村教育、乡村中小学也将会长期存在,不是靠办几所优质学校就可以替代和转移的、就可以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的。同时,发达国家完成从城乡二元社会向工业社会结构的转化,都是通过以教育为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和科技投入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中小学促进社会结构转变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乡村中小学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之所在,是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育的宏观决策要关注乡村中小学,解决好乡村中小学办学问题应该是现阶段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决定了城乡教育的差异。以城市教育或优质教育的观点去分析和指导农村教育,这是忽略乡村中小学办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重视城乡教育的差异,加强对乡村中小学办学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五、对策建议

首先要转变工作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并不是新的,但却有一个新的大背景,就是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不仅农业和农村,而且整个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都会发生重大转变,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改变的临界点。与这个新的背景相适应,对农村教育的工作理念也要转变。过去,习惯于用办重点、搞示范等来拉动教育进步,使好的学校办得更好。这种在公平的基础上突出效率的工作理念,使城市教育和县城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快的扩展,这是过去的历史时期的需要,是值得肯定的。现在,在城市教育和县城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已经具有相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情况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阶段,如果继续这种理念和做法,只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形成教育发展新的不均衡。因此,从现在起,应该从乡村中小学这个薄弱环节做起,从底线做起,在效率的基础上突出公平,用“危机”拉动教育进步。这当然比从面上挑几个好的搞锦上添花难得多,但这是新时期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责任。

其次是要有效调整学校布局。现阶段是农村学龄人口变化较大的时期。学龄人口的变化,必然影响学校布局的变化。而学校布局的调整,不仅涉及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还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在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学校的撤减合并,绝不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压缩,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论是增加学校数的调整,还是减少学校数的调整,都有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共性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没有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布局调整不增加投入是搞不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设想,在一个县把多数的乡村中小学调整为少数优质学校,集中在城镇办学,使学校越来越脱离乡村,使农村教育越来越脱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只考虑减少政府办学的成本,而增加农民的就学成本和农村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就学的难度。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乡村教育资源远离农村,教师流失,学生辍学,学校荒废,就将极大地影响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耽误的将是新农村的新一代农民。

第三是要稳定和提高师资水平。有利于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提高,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应该突出的指导原则。对乡村中小学教师,不能按城镇的作法搞“一刀切”,不能简单地搞“只出不进”。要根据不同情况,分类渐进,确保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提高。特别是要注重用政策导向,使在乡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的待遇优于在县城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待遇,以吸引青年教师去乡村中小学工作。

第四是要保障学校的基本投入。现有的乡村中小学基本上是公办学校,承担着农村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些学校不办好是不行的,不投入也是办不好的。对贫困学生两免一补也好,对农村学生免交学杂费也好,广大农民都直接受了益。但是,如果各级政府对学校的投入不能相应到位,乡村中小学的办学就会更难。学校办不好,首先是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损害的更是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财政投入不足是我国现阶段的客观现实,要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满足农村教育办学的基本需要也是不现实的。所以,保障学校的基本投入不仅仅是法律法规明确的财政投入要到位,同时也要有吸纳社会资金的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在治理学校乱收费行为中,要开通社会捐资助学渠道。要鼓励慈善事业向乡村中小学捐款,不要仅仅停留在对学生个人的救助上。

标签:;  ;  ;  ;  

农村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办学问题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