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我国思想文化变迁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年来论文,思想论文,我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转型初期的思想文化复苏和科学理性恢复
2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揭开了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文化变迁的历史序幕。
当时,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对于破除“两个凡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权威,实现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重大意义,因而积极支持和领导了这场讨论。他在1978年9月16日的一次谈论中指出: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现在对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还是我前边讲的那个问题,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与此同时,我们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伴随着人们对“文化大革命”惨痛教训的反思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长期受到压制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等问题迅速成为思想理论界普遍关注、研究和争论的对象。这样,从1980年到1984年,全国兴起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涉及面很广,最具代表性的、比较集中讨论的问题有:是否存在共同的人性?有没有社会主义异化?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次讨论在反思现实生活中摧残和践踏人性的历史教训,抵制抽象的人性论、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果。
在这一时期,乐观主义的文化气氛和浪漫风彩弥漫着文学艺术界。这里有两个重要时代背景,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二是知识精英地位的再度确立。前者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保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能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主流文化的这一宣示,重新继续了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梦想与追求。现代化作为一个可以期待的承诺,再度凝聚了心情沮丧的民众,重新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知识精英以历史主体的姿态和开启民智的角色,悲壮地吹响了人的解放的号角,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掀起的所有思潮都是崇高的命题和宏大的关怀。这两大背景使权力话语和知识精英话语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驱动力,整合了一个时代的民众心理,并弘扬着浪漫明晰的文化主旋律。
在这一时期,随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拨乱反正的不断深入,科技、教育和文化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先后召开了全国科学大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迎来了科学理性的恢复时期。在对外开放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对国外的科技理论、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宣传也变得时髦。科技界、教育界成了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从哲学层次上的思想解放开始的。首先确立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然后按照这个标准,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比较和探索,不断进行新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上的重大成果主要有:经过实践标准与“两个凡是”的交锋,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经过生产力标准与生产关系标准的较量,确立了生产力标准的权威性,明确了一个道理: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破除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单一模式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摒弃社会主义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模式,重新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方针。所有这些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文化冲突与文化重构
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期,我国理论界在关于人道主义和人的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之后,又兴起了研究文化问题的热潮。
从总体上看,这次“文化热”主要涉及以下问题:一是关于文化的基本理论;二是关于中西文化的各自特点及其优劣比较;三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实质、影响和发展规律的批判性反思;四是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这个核心问题,探讨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文化热”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续篇。“五四”时期首先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文化发生冲突,继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同资本主义文化发生冲突,所以当时的中西文化具有全面的对抗性。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尽管经济比较落后,政治体制很不完善,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优越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比资本主义文化先进,并善于吸收人类历史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决定了新时期中西文化关系的主导方面是相互交流,而不是全面的对抗。所以,全盘西化论的主张只不过昙花一现,“复兴儒家”的现代新儒学论也日薄西山。这次“文化热”的巨大成果和产生的广泛影响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有利于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但是,这次“文化热”对中西方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和研究还只是初步的、暂时的,有的观点甚至是一时主观臆断的产物,特别是变相或赤裸裸地宣扬民族虚无主义的全盘西化论者,指责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主张“全力动摇、瓦解、震荡和清除旧传统”、“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甚至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上层建筑统统搬到中国来”。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全面正确把握中西方化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抵制以“儒学复兴”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守主义和以全盘西化论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而持久的。
三、文化复兴与综合创新
从1992年起至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之前,社会显著转型和文化加速重构阶段,知识精英以综合创新论寻求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
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经过其后十多年改革,到了九十年代初,已经进入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并存的双轨制经济发展时期。实践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当时的主要疑虑困惑有,在经济发展上是否只有搞计划经济才算搞社会主义而搞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是否只能搞“一大二公”的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在分配方式上,是否只允许按劳分配;在文化建设上,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是否只能批判而不可批判地吸取和借鉴呢?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重要谈话,我国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取向日益明确。同年9月,党的十四大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国文化呈现多种形态。既有作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又有以中性面目出现的市场文化、大众文化,还有曾经占据中心地位而后来渐渐走向边缘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在政治意识形态相对宽松的同时,出现了文化意识形态的相对紧张。虽然主流文化以权威的形式向全社会呼唤崇高价值和倡导共同理想,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个性化又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合理依据。文化一旦进入市场,它的消费对象主要是民众。这个庞大群体惊人的消费吞吐能力,使市场文化、大众文化具有无限的潜力和空间。一种以消费为特征的文化生产方式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迅速登场和蔓延。虽然崇高和宠大的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仍然潜隐于民众之中,但娱乐功能和消遣欲望日益汹涌、膨胀和弥漫,市场文化、大众文化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日,主流文化处于顽强、艰辛的自我拯救的历程中。
经济是基础,实行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国社会转型迅速改变了新时期中国文化的面貌,加速了文化变迁过程。多重社会转型造成了文化的多重结构和过渡性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使文化融合大于文化净化;市场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走向兼容和综合;多重的文化变迁与新旧文化冲突日益加大了社会对体现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价值和新道德的呼唤;现代化进程导致文化创新大于文化传承。在经历从全盘西化到反西化的短暂流程之后,文化精英走出了文化认同与适应的困境,渐渐深刻领悟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经历着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又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成就,以壮大自己。这种矛盾运动,在文化学上称之为“认同”与“适应”。事实上,在历时态的同一文化系统中,既有相容且不可分离的许多要素,又有不相容或可分离的许多要素。前一类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这个文化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们之间的稳定联系构成该文化系统的结构。后一类要素隐伏着使这一文化系统崩溃的契机,最终有望成为代之而起的新文化系统的要素。这就是说,在时间上先后相继的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有一个取代以先后相继的两种不同文化系统包含着一些共同的文化要素。在空间上同时态并存的不同文化系统,既能包含一些共同的文化要素,也各自包含一些不同的文化要素。前者表现了文化的普遍性,后者表现了文化的特殊性。这些不同文化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这既是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依据,也是它们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根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综合创新”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派,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又反对全盘西化论,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优势互补,融合贯通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无论对中国古老的文化系统,还是对西方文化系统或其它民族的文化系统,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剔除、综合、创新。对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有益的就“拿来”,无益的就舍弃,有害的就加以批判肃清。这样,就象海纳百川一样,吸纳各个文化系统的优势和长处,建立古今中西文化的合理互补结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是多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的综合过程,同时又是文化创新的过程。通过综合创新,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五大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主要经验的总结。十五大在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部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是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口号和邓小平在新时期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时期文化建设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