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261000
摘 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当今,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知识、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提高。本文将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立足课堂,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物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了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首要目标。
一、知识系统化
知识组织得好坏,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联系。在优秀学生头脑中,知识是有组织和系统的,知识按层次排列,而且有内在联系,呈现出一个层次网络化系统,即所谓“知识系统化”。这样,在学生提取知识时,会准确而有效。
那么,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呢?在生物学教学中,我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图法”。所谓概念图是以综合、分层的形式表示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是将关于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内或椭圆内,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或命题相连接。这样就形成了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它是一种将概念之间的关系图形化表示的技术,便于学生思考、表达。由于生物学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多,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生物课有效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二、 鼓励学生手脑并用
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示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了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二氧化碳。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影音资料,采取直观教学
对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生物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本身就是生物群中的一类,生活周围到处是生物;陌生是因为初中学生在接触生物之前都只看到生物的表面,没有深入生物的内部结构和生长过程进行了解,对生物是相当陌生的。此外,生物的许多变化是细微的、隐藏于生物体内部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不能只是以教材文字和图片为教学资料,因为文字和图片都是静态的,而生物之所以为生物,是因为其是动态的。所以,充分利用影视资料,是让学生有效认识生物本质、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教学评价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已经成为广大任课教师教学设计的主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渐渐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要标志。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概括学生的发言主旨,发现他们发言中的精华及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叙述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把握学生的思维活动脉络和情感的倾向,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评价,将学生的知识反馈梳理起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五、进行生物学科教育,培养学生为生物科技发展而奋斗的精神
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并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心态,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教育,通过生物科学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生物科学充满热情和憧憬。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家不畏艰难、奋勇探索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恰当运用科学史教学,开发科学史的多维教育价值,不仅能展示科学发展过程,还能把科学巨匠独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铺垫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科学史潜移默化的作用,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科学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生物科技事业而奋斗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黄晓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生物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师论文; 科学论文; 有效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