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与思考&基于北京市中小学校风建设的研究_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文化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与思考——基于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活动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学校论文,指标体系论文,创建活动论文,北京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4)07-0015-04

       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多种社会文化观念激荡、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对撞冲突中,学校文化建设显得格外重要。2012年5月,《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提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评选500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为此,北京市教委在2013年开展第一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活动,2014年继续推进第二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市教委密切结合首都核心功能定位和中小学校实际,通过启动培训、创建展示、评估认定三个阶段开展创建工作。市教委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引导、政策规范、标准研制和机制构建,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深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共同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有效工具,也将学校文化的理论研究推向新阶段。

       一、理论与实践的磨砺:《指标体系》的研制及“升级”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一线教师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纷纷从不同视域、不同层次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评估指标的研究尚少先例。指标的研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第一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活动中,我们推出了第一版评估指标体系,得到了被评估学校的关注和认可。此后,我们基于评估实际和对学校文化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又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微调,确定了目前的《指标体系》(见文后表1),并将其作为北京市第二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活动的重要评估工具。

       二、成系统,重建设,有重点:《指标体系》的突出特点

       1.四个一级指标:突出系统建构

       《指标体系》由四个一级指标构成:学校文化体系建设、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建设、学校办学实践体系建设和优势领域发展。在四个一级指标下,共设置了14个二级指标,涵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突出了学校文化体系的系统性特征。

       2.44个“学校文化建设要素”:突出创建导向

       在14个二级指标下,我们分列了44个“学校文化建设要素”,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引导学校扎实进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建设。在创建方式上,坚持以点带面、以培带评、以建促改的原则,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3.44个“学校文化观测点”:突出评估重点

       在《指标体系》结构设计中,除了三级指标的内容,我们还设定了与“学校文化建设要素”相对应的“学校文化观测点”,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估要点。这一探索和尝试,使得本《指标体系》比其他指标体系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学校文化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统一。

       三、八大问题:《指标体系》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从《指标体系》的44个“学校文化观测点”中,我们归纳提炼出八个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学校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

       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决定着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统领作用。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必须是正确的,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确保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正确,既是刚性要求,也是底线标准,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2.学校文化建设体系的完整性

       我们研制的《指标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和学校办学实践体系。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包括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育人目标、学校理念识别和学校理念宣传五个二级指标;学校办学实践体系,包括管理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公共关系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七个二级指标,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和主要方面。我们强调要全方位、立体化地建设学校文化,而不是单一、片面、局部地认识和建设学校文化。

       3.学校办学理念体系和办学实践体系的一致性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实践的思想升华和价值凝练,而办学实践是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和基石。办学理念应当基于办学实践又指导办学实践,办学的实践过程也应当成为办学理念践行、丰富与发展的过程,两者密切关联、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学校要避免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相互脱节、知行不一的“两张皮”现象。

       4.学校文化建设软环境和硬环境的协调性

       学校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应当内在统一,相互适宜,相得益彰,具有相融性和协调性。硬环境是软环境的基础和保障,软环境是硬环境的依据和目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纠正过度进行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创设,重视投入而忽视效益的偏向。

       5.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系统建设,但又不能求全贪大,“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注重全面性的同时,要增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校面临的现实基础和实际问题,突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切实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学校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学校文化形成是一个积累、积淀的过程。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注重追溯和挖掘学校文化的根脉,寻找学校文化的基因,高度重视对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要尊重历史、敬畏文化,担当起学校文化传承的使命,延续学校文化的根脉和基因,并适应时代要求和师生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牌。要特别注意克服“换校长就是换文化”的倾向。

       7.学校文化建设的适切性和独特性

       学校文化的目的是“人”,是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文化是因人而生的,因而学校文化建设要适合师生需求,利于师生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现状,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具有适切性和独特性。适切性和独特性是学校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富有鲜明个性的学校特色文化,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和“移植”,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词”。

       8.学校文化建设过程的参与性和成果的共享性

       学校文化建设应是一个民主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校文化不应只是校长或少数人的意愿,更不是学校委托某些文化公司进行单纯的形象设计和文化包装,就“拿来”让师生被动接受的、有名无实、有形无魂的“产品”。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是文化生成、文化自觉的过程。学校要通过文化创建与生成,不断总结、提炼与凝结文化建设成果,并促使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师生、家长、社区和其他学校,更好地发挥学校文化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文化引领能力。

      

      

标签:;  ;  ;  

学校文化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与思考&基于北京市中小学校风建设的研究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