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按合同规定自主进行生产经营的责任制形式。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得到中央文件的支持和肯定。家庭联产承包的推广,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大幅增产,解决了温饱问题,也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序幕。
▲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新华社
我为“包产到户”做好了被撤职的准备
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
1975年,我来到安徽滁县任职,历任滁县地区革委会主任、副书记、书记。1977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了300多名干部,深入到400多个生产队进行调查,并向省委上交了报告——《关于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查情况和今后意见》。
1997年6月,刚刚上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的万里同志看到这份报告后,立即批转给各地、市委,指出滁县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这是个好的开端。“报告所提的意见,可供各地参考。”这是万里到安徽后批转的第一个报告。
同时,省委第二书记顾卓新,让我从100多篇调查报告中选择几十篇印成书发给各地参考。此后省委负责同志又到农村调查,在滁县地委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下 称“省 委六条”),经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后,于11月下旬公布,在全省贯彻执行。
“省委六条”的主要内容有: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活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只需个人干的活可以责任到人;允许和鼓励社员自主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等。
3.牛支原体肺炎。用长效土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乐菌素、红霉素、螺旋霉素)肺部药物浓度高,较好的疗效。
这些规定现在看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尚属“禁区”,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反响强烈,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1 978年2月3日,《人民日报》专门发表文章《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
小岗村的“生死文书”
1978年滁县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9月初,地委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布置生产自救和秋耕秋种。此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已经进行了几个月,“两个凡是”的观点正受到质疑。
会上,许多公社干部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农业长期上不去,原因究竟在哪里?一个公社上不去,两个公社上不去,为什么全区240多个公社都上不去?难道我们都是笨蛋吗?
企业自身应当设立对应的物资采购验收部门,设置对应的物资验收人员,并要求验收人员与采购人员共同合作,对采购的物资进行验收,主要检查物资的数量、质量,并撰写物资采购验收报告。如果在验收中发现数量与质量问题,应该及时上报给企业相关部门,由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提出解决对策,确保物资的综合质量[3]。
公社干部强烈要求地委解放思想,放手让下面干,干好了不求表扬,干不好自动下台。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来安和天长两个县的几个公社却全面增产。于是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这几位公社书记这才公开了三个“秘 密武器”:来安县烟陈公社魏郢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组;天长县新街公社实行棉花包产到户;来安县广大公社实行了干部岗位责任制,年终时按各项生产指标实行奖罚。
会后,我立即赶到省会合肥,向万里书记作了详细的汇报。万里立即指示:“对这三个典型社队要进行详细调查,并 向省委写出报告。”
1980年上半年,省委连续召开了蚌埠、芜湖、巢湖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大包干遭到了猛烈批评。
1980年初,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我作了题为 《顺应民心,积极引导》的发言,要求给“大包干”报个户口,承认它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生产责任形式。我认为劳动者的积极性高与低,是检验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志,实践证明大包干到户责任制,就是让农民穿上了“合脚鞋”,因而中国的农业才能跨大步。
2002年《水法》中将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其中第三十二条规定:“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拟定跨省的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
1978年秋天,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带领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年底,18位社员偷偷摸摸签订了一份“生 死文书”, 在那张大纸上摁下了自己的手印。
遗憾的是,1980年春,万里离开安徽到中央工作。其后,大包干的争论在全省乃至全国展开。
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 陈粮烧陈草。”
后来,在会议总结时,万里同志指出:“包产到户不是我们提出来的,问题是已经有了,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他妈妈挺高兴,你不给他报户口,行吗?那天王郁昭同志说了,孩子挺好的,给报个户口吧,承认它也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那根本不是资本主义,包产到户不等于单干,单干不等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可怕的。”
记者型主持人要想在发展迅速的新媒体时代站稳脚跟,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它体现了人们获取和分析各种大众传媒信息的水平,以及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或者自媒体等来服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信息以及服务工作所需的技巧和能力。
包产到户有了“地方户口”
1980年春节前,万里同志来到小岗生产队,挨门挨户看了一遍,非常高兴。有人指责小岗生产队是开倒车,他当即表态,“地委同意你们先干三年,我批准你们先干五年。只要多打粮食,对国家多贡献,集体多提留,社员生活能改善,干一辈子也不是开倒车。”
随着包产到组的发展,一部分生产队暗中开始了“包产到户”,其中就有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也就是现在家喻户晓的小岗村。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决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路线。
表3给出了在不同优化目标下的优化结果。表3中,单目标优化是指仅以最小化购电成本或功率波动为目标的粒子群算法后的优化结果;多目标优化是指先将某一个目标作为主要的优化对象,再将另一个优化目标作为约束条件添加到原问题的约束集中得到的计算结果;二人零和博弈是指利用本文所述的二人零和博弈模型,确定各目标的权重系数,再应用布谷鸟搜索算法得到的优化结果。
由此,大包干责任制终于在安徽省报上了户口,但这是地方户口,只能在省内通行。虽然“大包干”得到安徽省委的承认,但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坦率地说,当时的一些细节我不是很清楚。但到了第二年,小岗生产队创造了奇迹。18户农民有12户超过万斤粮,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20年的总和,社员收入比上年增长了6倍。自1957年起,23年来,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和油料任务,分别超额6倍和80倍。
“小平同志谈话”带来艳阳天
看到调查报告后,万里随即通知地委进行试点。我们立即组织试点。结果,各县纷纷要求扩大试点范围,许多公社争当试点,不是试点的公社也自发加入。
形势急转直下,有的县下令不许搞包产到户,搞了的要限期收回。滁县该何去何从?难道大包干真的是一种倒退?就在此时,我在省委意外看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一份内部谈话。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分析与对策——以彭泽县天红镇为例……………………………………… 欧阳勤 欧阳燕(6/28)
邓小平同志说:“‘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
这个谈话让我振奋不已,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当时这个谈话尚未公开发表,但我迅速向所属各县委书记做了传达。
但在1980年8月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除了滁县、六安地区外,其他地区基本是“一 边倒”,对“大 包干”形成围攻之势。在这种形势下,我在会上首先强调包产到户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与低,是检验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同时,列举了实地调查数据表明,增产最多的是包产到户,次之是包产到组,而“大呼隆”的生产队只能是平产或减产。
我在阵阵哀戚的哭声中,在缭绕的纸钱烟雾中,在满目的惨白中败下阵来,吓得放声大哭。这一哭,把周围的人都惊住了。穿过破旧的木门,堂屋里的床上,静静躺着的是外婆的母亲。山里老太太在外婆赶到后没多久就咽气了,她在几日前跌倒后就已经失去了神志。我们几个孩子都没有见过这位老太,呆呆地站在堂屋的门口看着大人们自顾自地悲痛。
最后,我说:“如果上级不同意,那就请上级正式发个文件,进行纠正,我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下级,服从就是了。不要像现在这样,今天这里批,明天那里批,施加压力,搞得人心惶惶,整天提心吊胆。我已准备被撤职,但问心无愧,对得起党,对得起老百姓。”
当时全场气氛紧张,鸦雀无声。由于分歧很大,省委第二书记顾卓新建议把邓小平那篇谈话念一遍,作为会议总结。从那以后,包产到户就迎来了艳阳天。
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载入宪法。
北师大语文教材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名言警句和古诗词诵读,这些作品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有的是对风景进行描写的,有的是对品格情操进行歌颂的。古诗词在用词方面往往非常讲究,让人读起来非常押韵,能够使读者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并可以熏陶他们的情感。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诵读,对古诗的美好进行感受。
编辑:陈栋栋 chendongdong@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
亲历者 王郁昭 曾任安徽省省长;1975年至1982年在安徽滁县地委主持工作,亲历了所辖小岗村“大包干”事件。
(本文为《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