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土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改革研究
赖小芸1赵宇鸾1 陈 岚1 杨 琼2
(1.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2.兴义市第六中学 地理组,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 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理论教学课时占比大、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规划区域系统解读能力薄弱。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笔者提出了面向国土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对策: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大纲;补充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手段;拓展实习平台,提高规划实践能力;采取案例教学,培养区域规划系统思维。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学;大数据;教学改革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工作程序的主干课程[1]。近年来,《土地利用规划学》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变化的新情况:一是国土大数据迅速发展[2],二是土地规划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三是土地规划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变化给《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开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3]。如何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以适应国家大数据发展,培养具有系统思维、能够综合运用国土数据的人才,成为《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课时占比过大
以某地方院校为例,《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课,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即理论讲授、上机操作和野外实践,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课时为64,其中,理论讲授课时为48,上机课时为16。尤其是在讲授课时方面,重点高校理论讲授课时分别为38课时、40课时,而普通地方院校理论讲授课时高达48课时,导致教学中出现了理论课时过多、知识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等问题。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
培养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是《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日新月异的数据环境中,高校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短板。首先,教学内容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师沿用传统理论教学难以与大数据的分析、应用衔接,使得学生在土地资源管理行业人才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学生上机操作实践能力较弱。《土地利用规划学》上机操作需要学生综合运用ENVI、GIS等技术,但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技术基础薄弱和操作步骤生疏等问题,与理想教学效果存在差距。最后,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输出,例如:在学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对某一现实区域进行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但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练习,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也就无法运用已有理论进行知识输出,不会对当地的农业用地进行综合预测。
(三)规划区域系统知识解读能力薄弱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耕地保护、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和居民点用地等多方面的专项规划。它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能整合专业知识体系,对规划区域进行综合、整体的设计。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理论课时过多,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了解、识记层面,并未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关联体系,从而对规划区域系统知识的解读能力十分薄弱。
而后,她又相继出演了许多风格迥异的角色。从爱奇艺自制网络剧《在线爱》中的女二号杜若西,到传记电影《画圣》中姿质丰艳的杨贵妃,再到古装喜剧《梦回唐朝》中的武顺,赵多娜的戏路越来越宽,演技也愈发成熟。
二、基于国土大数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改革新要求
(一)国土大数据发展迅速
系统思维是解决问题时应用的思维框架,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是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遵从知识序、认知序,通过案例教学对土地利用规划相关课程之间进行衔接,授课方式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整合自身已有知识体系,建构新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不仅要选择经典案例,还要巧妙运用正反案例,从某一案例的单一视角展开,再指出单一视角下案例存在的不足,带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所学案例进行优化,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本堂课的知识结构图,通过多媒体或板书呈现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掌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并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点整合。
国土资源大数据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国土资源调查与监督效率,加速了理论知识、技术应用的更新与创新,使各种土地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更趋于合理,已在我国国土空间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创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新局面。因此,急需一批能够运用大数据开展国土资源规划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规划实践推陈出新
[3]赵华甫,黄勤,吴克宁,等.“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6(2):75-77.
赵永金[1]对于影响清代帖学式微因素的探讨比较全面。他认为,早在清初碑派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帖学已呈现出衰微之势,考其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①经典作品价值取向的转移;②对近世名家的盲目崇拜;③刻帖泛滥与金石学复兴对取法的影响;④书法教育与品评的缺失;⑤清早期书论的悖误。这5个因素无疑都影响了帖学的发展。这些因素出现在清初书坛,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当时社会环境、当时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理想在艺术活动中社会心理情绪的真实反映,包涵着深刻的历史因素。
(三)规划技术层出不穷
教学手段是为完成课程任务,配合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而采用的教学资料、教学设施和教具。从教学资料与教学设施入手,首先,要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经典案例库,摘录当地经典规划案例、国家经典规划案例,总结最新研究成果,将新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案例融入教学、带入课堂,保持课程前沿性[11]。其次,专项规划的讲解由经典案例展开,以点带面,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设计过程,用新型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最后,研发基于国土资源大数据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训软件,配备数据资源库,为学生创造更多上机实验机会,提供接触数据资源的多样化学习条件、创造知识迁移的情境,着力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和挖掘应用海量数据的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与大数据时代接轨。
三、面向国土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改革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大纲
[6]徐海洋,于丙辰,陈刚,等.国土资源大数据的内涵、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科技信息,2017(36):47-51.
首先,明确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通过调整课程目标,奠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规划学水平和一定动手能力,面对海量国土资源数据能分析运用、独立从事土地规划和设计的人才。其次,调整教学安排,合理分配学时。根据教材情况将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到实验教学中,在学习专项规划理论之后安排计算机实训。适量缩短理论课时,减轻学生理论学习负担。最后,调整课程考核要求,注重形成性评价。学生期末考试试卷通常由识记型、理解型、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等题型构成,所占分值分别为20分、56分、8分和16分。由此可知,学生期末考试中占分值大的多为识记、理解型题目,其中,理解型题目分值高达56分,而考查学生系统思维的应用型题目却低至24分。因此,应根据专业性质,调整考核要求,提高应用型题目分值比例,应用型题目设置要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增加实验报告、专题设计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根据学生所提交的专题设计和实验报告进行严格打分和记录,报告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以加强学生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技能的训练。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设计反馈,根据学生专题设计作业质量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
但是,1928年主动发起的足球对东南亚访问,则是由华人和华侨精心组织安排的对外交流活动,它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体育交流。因为在东南亚,“总的看来,许多华人给人以旅居者的印象,他们十分关注中国,而并不注重认同他们居住的地区。”许多华侨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将会保护他们,因而更有切肤关系。[8]”所以这时的足球外访是站在对外民族交往的高度而进行的,它是以体育为载体,试图去重新引领东南亚这一传统的中华文化影响区域。
(二)补充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手段
“大数据”时代,面对类型不一、来源多样、尺度各异的海量数据,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面临着挑战,3S技术(GIS、GPS、RS)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云计算、空间数据整合、云分析等技术为土地规划方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10]。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技术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3S技术结合大数据、智慧空间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成为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就需要《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为之培养相应的技术人才。
(三)拓展实习平台,提高规划实践能力
[1]欧名豪,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9(4):24-25.
(四)采取案例教学,培养区域规划系统思维
“大数据”(Big Data)是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集合[4],因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真实性等突出特点[5],成为各个管理规划行业的焦点。为使大数据能更好地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和决策中,2016年7月,国土资源部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国土资源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各省市国土资源部门迅速响应文件要求,对国土资源大数据进行积极探索[6]。至此,各省市开展试点,构建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矿产资源规划等数据库[7],涉及各个领域、多个方面,大力推动了国土资源大数据的应用发展。
注释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拓展实习平台,丰富学生参观基地的类型,做到既有农业用地规划参观,又有旅游、居民点用地等其他专项规划参观。在参观学习中,依托实习平台建立理论学习、案例讲授、资料研究、实习参观、专题设计、交流展示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模式,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注重模拟设计,充分利用学校地理信息实验室、遥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尺度不同的各类专项规划材料,进行仿真模拟设计,训练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在学习多元化软件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在土地利用规划专业化方面的相关技能、提高规划质量,进而提高其实践能力。
[2]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6):957-97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共经历了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协调;第二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摆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提出城市规划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三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实施管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由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逐渐发展为“三规合一”[8]。新时期,中国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有机融合,统一为国土空间规划[9]。规划实践的不断发展,给《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4]刘小刚.国外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及启示[J].金融经济,2013(18):224-226.
[5]王映月,杜娜.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6):34-37,40.
课程大纲是学校或教育部门为实现教育目标制定的有关课程目标、学时分配,以纲要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要求的文件。课程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离不开对课程大纲的调整优化。
首先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的降糖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干预,向患者宣传2型糖尿病疾病知识,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接受舒适管理干预治疗。具体管理细则如下。具体包括:①饮食指导:禁止暴饮暴食,少食多餐,少食糖分高的瓜果类食物等。通过饮食合理控制体重。②运动指导:指导患者多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日常生活中通过适量运动减轻体重。
[7]李宁 .国土资源大数据发展浅析[J].现代化农业,2017(11):48-49.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电力事业的发展也如日中天。电厂的电气设备不断趋于现代化。基于此,做好电气设备的管理及维护工作十分重要。
对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系统进行试验验证,在无锡某条110 kV输电线路和某条220 kV输电线路进行了现场测试试验。将检测装置安装在输电线路附近施工吊车的吊臂顶端,报警装置安装在作业室内,试验现场如图11所示。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将面对更为广阔的前景。实现网络化、高科技化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中国食品企业的选择。它们要参与到全球资源配置与全球市场竞争中去,真正实现国际与国内业务的包容、整合,这也要求我国食品企业逐渐具备系统整合与文化融合、吸收对方先进技术、经验、提升业务共识、融合多方优势等方面的能力。
[8]崔许锋,王珍珍.“多规合一”的历史演进与优化路径[J].中国名城,2018(8):34-39.
[9]袁源,王亚华,周鑫鑫,等.大数据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弹性和效率理念探索及其实践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2019(1):9-16,23.
[10]单卫东,胡月明,贺灿飞,等.土地规划的自然过程基础与大数据时代的方法探索[J].地理科学,2016(12):1912-1919.
[11]付梅臣,王金满,王广军,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8-9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9-0162-03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9.069
收稿日期: 2019-09-05
基金项目: 贵州师范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7XJJG06)。
作者简介: 赖小芸(1995—),女,江西赣州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通讯作者: 赵宇鸾(1985—),男,江西丰城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土地利用规划学论文; 大数据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论文; 兴义市第六中学地理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