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_李靖忠,管利,杨婷

两种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_李靖忠,管利,杨婷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50214)

【摘要】 目的:研究两组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手术的肿瘤患者96例,随机分成 ECG组与X线组。ECG组接受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X线组在接受常规方法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定位。对比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ECG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6%,X线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41%,两组数据对比,结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PICC置管的安全性与定位准确性。

【关键词】尖端定位技术;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137-02

PICC置管术是肿瘤化疗患者实现长期静脉输液的重要方法,但因为置管中的穿刺过程是盲穿,因此很容易发生置管异位或多次置管的情况,从而引发静脉栓、静脉炎等并发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1]。为了探究PICC置管术的有效尖端定位技术,故本院进行此次试验,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手术的肿瘤患者96例,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的患者15例,高中及中专24例,初中及以下患者57例;患有肺癌的患者22例,消化道癌症患者2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8例。随机将患者分成为ECG组和X线组,其中ECG组有患者48例,男患者23例,女患者25例,年龄25岁~59岁;X线组有患者48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16例,年龄24岁~6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ECG组接受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1)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后遗症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随后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ECG技术操作必须至少由两位具有丰富PICC工作经验的静脉治疗护士,开始操作前仔细核对患者身体状况是否符合操作要求,患者是否知晓并签署ECG知情同意书,所有设备器材是否准备齐全并能够正常使用;(3)用含量为75%的乙醇对测量部位进行清洁,在患者的双侧锁骨及左侧胸大肌体表皮肤上各贴一个电极片,将心电监护仪调至II导联以模拟标准肢体导联;(4)评估预置管的长度,并做好相关的数据记录,再次确认患者的身体状况可以接受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5)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穿刺成功后导入鞘;(6)护理人员匀速、缓慢、平稳的送管,当预置管快将到达患者的锁骨下静脉中段时,让患者将头转向穿刺边,下颌尽可能的向肩膀靠近,如患者无法自己办的可有其他护理人员帮助;(7)穿刺成功后,将导管末端与心内连接转化器连接,在将转化器与心电监护导联连接,将转化器调节至体表心电图与静脉内心电图,密切观察心电图II导联P波的变化情况,若置管过程中P波没有出现变化,则应该重新置管直至P波出现变化;(8)置管结束后,固定导管并连接盐水注射器,注射20ml生理盐水冲关,接正压接头[2]。

X线组在接受常规方法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定位:其过程与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相同,置管后采用X线电位,如发现置管为到达预定位置,则重新操作,直至到达预定位置为止。

1.3 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 1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ECG组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6%,X线组有2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0.41%。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PICC置管并发症中最危险的是静脉血栓,情况严重患者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在PICC置管的过程中,因整个过程处于盲穿的原因,所以操作人员无法了解血管内膜的情况,容易导致损伤患者的血管内膜,引发静脉血栓。而患者的血流速度、血管壁后和血管内膜的光滑度也从不同程度引发血管内膜损伤,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导管尖端异位也是PICC置管中经常发生的情况。通常导管异位分为两种情况:穿刺成功后,X线检查出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意外的位置;穿刺成功后,虽然经过X线检查导管在上腔静脉内,但之后因多种因素导管尖端移至上腔静脉意外的位置。导管尖端异位很容易引发患者心理不齐、注射液体渗透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主要是运用心内连接转化器将静脉内心电图转换为体表心电图,通过P波的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是否到达预定位置。在PICC置管过程中,ECG定位技术可以精确的将导管定位在上腔静脉中1/3靠近右心房的连接处。因为此处可以保证导管尖端与静脉壁平行,减少对静脉血管的刺激,从而降低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有效控制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实验结构,可以看出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能有效定位导管的位置,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从而也就有效缓解了其相应的并发症发生。从操作技术上来说,ECG的操作更为简单有效,在PICC置管过程中能有效调整定位,增加PICC置管一次性到达预定位置的准确性。但对于心律失常和安装起搏器的患者目,ECG技术则无法发挥其优势。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心房内心电图(ECG)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PICC置管的安全性与定位准确性,将成为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高东霞.PICC尖端定位及移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5,07(43):110-113.

[2]叶沙,邓君玲,倪虹,周莲清,李洁.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5,02(22):230-233.

论文作者:李靖忠,管利,杨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  ;  ;  ;  ;  ;  ;  ;  

两种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_李靖忠,管利,杨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