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应用_数学论文

例谈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使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希尔伯特在《数学问题》的演讲中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由此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笔者认为,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因为只有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维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孤立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只有让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攀升到新的高度”[1].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特点、设计与使用.

一、对于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认识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数学问题?一般地说,问题就是矛盾,就是疑难.波利亚认为:困难就是问题.“哪里没有困难,哪里就没有问题”.他还说:“一个涌上脑际的念头,倘若毫无困难地通过一些明显的行动就达到了所求的目标,那就不产生问题.然而,倘若我想不出这样的行动来,那就产生了问题”.解决问题就“意味着去找出这样的行动”.在理解“问题”这个概念时,重要的是把问题和题目区分开来.用系统论的语言说,问题是由解题主体和题目构成的系统.只有解题者意识到面临的疑难,接受了题目提出的挑战,并打算解决它以后,题目才成为问题.因此,一个题目是否会成为问题,是由能不能激发起解题者的思维活动为条件的.正如1988年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数学问题是指一个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未解决的情境.”

那么什么又是问题串呢?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数学学习范围内,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连串数学问题.问题串也称问题链,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指向一个目标或围绕同一个主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式追问;(2)由一连串子问题组成,各子问题之间符合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递进的或并列的;(3)各子问题存在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符合自主建构知识的情境.

二、不同教学环节数学问题串的设计意图举例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组织主要包括六个环节: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下面撷取几个典型的课例说明不同环节中数学问题串的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环节中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是提出数学问题

例1 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课的开头,我市一位老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

(1)现有50个小圆球,其大小、颜色等完全相同,其中有一个小球比其他49个小球略重一点.现给你一个天平,在不使用砝码的情况下,请尽快将这个较重的小球找出来?

生1:在这50个小球中,选取2只称重比较,如果不一样重量,较重的就是这个小球;如果一样重量,再取2个小球进行比较……直到检测出这个小球为止.

(2)师:这个方案很容易理解和操作,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生2:将50个小球平均分成2组,每组25个,放在天平的两侧称重比较.将较重一侧的25个小球,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2个,余下1个.如果两侧一样重,则余下的一个就是这个小球;否则再将12个小球平均分成2组,每组6个,放在天平的两侧称重比较……直到检测出这个小球为止.

(3)师:这位同学想法很有新意!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案,你更喜欢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生3:从感觉上,我更喜欢第2种方案.这种方案至多需要5步就一定能检测出该球,速度很快.第一种方案中,至多要25步才能检测出小球.

生4:我不这样认为,第一种方案中,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只需要一步!而第二种方案中,运气再好,至少也得2步才能检测出该球!

(4)师: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能否仅仅凭借运气成分来评判方法的优劣呢?相比较而言,方案2的思维方式更具有研究价值.这正体现了我们靠生活经验使用二分法原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能用二分法原理来解决数学问题吗?

评注 问题情境通常包括实例、情景、问题或故事等.本案例采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用二分法原理求方程的近似解吗?问题情境既发挥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又达到了提出问题的意图.

(二)学生活动环节中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是体验数学

例2 “数系的扩充”一课的学生活动环节,一位老师设计的问题串如下:

(1)数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看看数的家族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请大家回忆一下数集经历了哪几次扩充?

(2)每一次分别是如何扩充的?每一次扩充分别解决了哪些问题?

(3)我们能否从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谈谈数集的扩充呢?譬如说,几种运算法则的使用范围.

(4)这几次扩充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评注 学生活动包括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建立模型、提出方法等个体活动,也包括讨论、交流、互动等小组活动.本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四个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数系扩充的两条原则:都引入了新数;原有的运算在新的数集中可以实施.这样设计为数系的再一次扩充以及如何扩充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真切地体验了数系扩充两条原则规定的合理性.

(三)意义建构环节中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是感知数学

例3 “向量的加法”一课,教师首先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游船先从景点O到景点A,然后再从景点A到景点B,这里的位移OA,AB,OB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1和2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两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串:

(1)这里的“+”是什么意思?

(2)“和”是什么意思?

(3)“合位移”是什么意思?

(4)OB的长度等于OA与AB长度的和吗?这说明了什么?

评注 意义建构包括经历过程、感受意义、形成表象、自我表征等.这节课对于问题1和2设计追问的问题串迫使学生反思.问题串让他们认真地考虑“和”的意义,使他们注意到“算术的加法”并不是求“和”的唯一合理的运算.可以相信,如果不是教师提出上面的问题串,学生是不可能做出如此深入的思考.因此,这一个问题串让学生对于向量的加法的意义建构活动提供了动力,也提供了感知数学、感悟数学的契机.

(四)数学理论环节中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是衍生理论

例4 “数系的扩充”一课,本环节设计的问题串如下:

(1)在成功地引入i后,你能写出卡当要找的数吗?你还能写出其他含有i的数吗?

(2)你能写出一个形式,把刚才所写出来的数都包含在内吗?

(3)a+bi(a,b∈R)一定是虚数吗?那么什么情况下是实数呢?什么情况下又是虚数呢?

评注 数学理论包括概念定义,定理叙述、模型描述、算法程序等.教者在建构复数有关概念这一核心环节中,采用设置高质量的问题串,引领学生合乎情理地建构新知.问题(2)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挑战性,为攻克“复数的代数形式为z=a+bi(a,b∈R)”这一难关奠定基础;问题(3)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对复数进行分类.这一问题串让数学理论自然地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教师仅起到“助产士”的作用.

(五)综合运用环节中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是拓展迁移

例5 在“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课,笔者在本环节设计的问题串如下:

(4)回顾前面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你认为应该如何求解圆锥曲线中的有关定值问题呢?

评注 数学运用包括辨别、解释、解决简单问题及综合问题等.这个综合运用环节问题串的设计既给学生留下了恰当的问题空间,引发学生类比地提出数学猜想——问题2,又不失时机地把问题进行了拓展与推广,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3,激活了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教师还通过提出元认知问题4,发展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借助该问题串,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猜想验证,以及教师的点拨引领、板书演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圆锥曲线中的定值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功效.

(六)回顾反思环节中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是理性思考

例6 “数系的扩充”一课,本环节设计的问题如下: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理解了数系扩充的两条原则,掌握了复数的有关概念……

生2:我感受到了数学家善于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遇到困难不放弃,以及数学家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

(2)再请一位同学谈谈,还有什么想法?

生3:我知道了什么是复数,那么我在想复数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数呢?

师:太好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啊!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还有精神上的收获,更可贵的是还提出了新问题.

评注 回顾反思包括回顾、总结、联系、整合、拓展、创新、凝缩等.在本节课的小结环节中,第1位同学的小结重在对本节课学习的主干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提炼,在意料之中.后两位学生的即兴小结则让笔者震撼,也出乎了教者的课前预设.第2位学生的有感而发不正是本节课的德育价值所在吗?第3位学生的提问多么顺乎自然而又富有创新精神!三位同学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自己对于本节课学习的理性思考.回顾反思环节中问题串的设计一般要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让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让学生能够直抒胸臆,表达对数学的理解.

三、对设计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与探究活动的向导.有了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闸门才能开启;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有载体.教师只有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串,才能使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把教材中静态的知识呈现转化为课堂上动态的建构过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在数学问题串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串的设计要紧扣核心内容的认知

前面详细探讨了课堂教学的六个环节中问题串设计的意图与案例.其实在对一节课进行教学没计时,我们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握好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内容与核心知识,并以此作为问题串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核心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譬如,在执教“数系的扩充”时,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数系扩充的两条原则,因此才设计了四个子问题构成的问题串,通过学生活动来体验数系扩充原则规定的合理性;同时,有关复数概念的衍生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为此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串,让数学理论自然而然地诞生在学生的头脑中.

(二)问题串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起点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进行问题串设计时,要调查清楚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及这个起点与所要学习的数学的逻辑起点是否吻合,把握好适宜性原则.问题串的设计只有以学生的现有知识、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为基础,并贴近所要学习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三)问题串的设计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充满变数的师生共同活动场所.再充分的课前预设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生成的一切内容,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够随机应变,果断机智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让问题串中各个子问题的呈现比较自然,合乎情理.上课时如果感觉到子问题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直接跨过去或者提高其难度;如果感觉到子问题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可以临时再增加新的子问题作为台阶,或者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总之问题串要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发展区”内拾阶而上,达到“最近发展区”.问题串的有效性就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四)问题串的设计要把握好梯度性原则

问题串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重难点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与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承与发展,每一个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一串问题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链.问题串中子问题的跨越梯度过大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困惑,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与节奏感;反之,若子问题的跨越梯度过小,容易造成思维量不足或思维价值缺失,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与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问题串中子问题的个数一般以3~5个为宜,共同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而发挥作用.

标签:;  ;  

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应用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